一周藝術人物|翁同龢後人捐美183件文物引發的爭議與思考

2020-12-13 澎湃新聞

上周,美國幾乎獨攬藝術界重磅消息。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收穫一批珍貴的翁氏六代家藏書畫,大大填補了館藏的中國晚期書畫;在華盛頓,史密森尼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美國國家美術館各自宣布了歷史上的首任女性館長,打破男性一統的格局。在紐奧良與舊金山,建築師博埃裡與藝術家塞爾敏帶著充滿想像的作品來到人們面前。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美國波士頓 | 翁同龢後人、百歲老人翁萬戈

向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捐贈翁氏六代家藏書畫文物共計183件

翁萬戈

上周,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在其官網宣布,接受了史上數量最多且意義最為非凡的一批中國書畫捐贈——翁萬戈家藏。這批捐贈文物共有183件,該家族收藏共傳承了六代人之多。執行此次捐贈的是今年100歲的翁萬戈及其家人。

王翬與宮廷畫家焦秉貞合作的《安歧像》卷(1698)。畫面描繪了富甲一方的鹽商及藝術收藏家安歧以及其庭園別業。翁萬戈捐贈。

翁萬戈是清代翁同龢的五世孫,他本人是一位中國書畫收藏家、鑑賞家,翁氏家藏的核心部分由其先祖在19世紀蒐集奠定。翁氏家藏可謂是美國頂級的中國藝術品私人收藏,並以其作品質量上乘、大師序列恢弘、保藏狀態良好和流傳著錄清晰而見長。此次捐贈共有130幅繪畫、31幅書法、18件拓片及4件織繡,橫跨了十三個世紀五個朝代,併集中體現了明清時期的收藏優勢。波士頓藝術博物館中國藏品以早期宋元書畫為特色;此次捐贈大大填補了館藏的晚期書畫領域。

翁萬戈表示:「我從小就看中國畫,整個人生都和中國書畫聯繫在一起,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是我來美國後到訪的第一家館,這裡也是我很有歸屬感的一個地方。我很高興我的家藏最終和博物館館藏匯聚在了一起,猶如命運使然。」

翁萬戈本人是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的長期資助人,過去的十年間,他曾向博物館捐贈了21件重要的中國藝術作品。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表示,預計將在2019年秋季在其亞洲展廳舉辦翁氏家藏精選展。

不過,翁萬戈數次向美國的博物館捐贈如此大量的文物也激起了大量爭議。

有觀點甚至從其祖上談起,「翁同龢,光緒帝師,長期位高權重,然其雖深居高位,卻無大才,心胸狹窄。因與李鴻章早年有舊仇,後處處與李針鋒相對,全然置國家利益於不顧,

處處制肘導致甲午海戰,財力不濟,無法把先進軍艦買回來,

最後被罷官奪職,黯然回鄉,今天我又看見他的五世孫翁萬戈將183件屬於中華民族的珍寶捐給了波士頓,也許是我狹隘,但是我就是想說,這些東西不屬於某個人,她們屬於國家,屬於中國這片土地,文物也是有國界的,不管這片土地給過你什麼不好,它也是哺育你長大的地方,羊有跪乳報恩,烏鴉有反哺之情。我覺得是時候反思一下了,翁老!」

也有讀者認為,這個結果,雖然讓國人抱憾,但也不必苛責,「現在是人是美國公民,東西是美國公民的私人財產,捐給誰人家有自己的考慮,我們無權置喙。波士頓博物館技術條件良好,未嘗不是文物的好的歸宿。」

但更有讀者在「澎湃新聞」留言認為,目前中國對文物前所未有的重視,國有博物館保存條件也非常之好,這些文物是當時文物是國家混亂時出境的,如果現在,未必可以出境,因為這些並不都可以理解為私人收藏,更是國之重寶,翁氏家族把這麼多國寶無償捐給美國,而多年前給上海圖書館的古籍卻是通過拍賣收取了450萬美元,兩相對照,讓人多少不是滋味。「中國文物在國外就一定被善待嗎?未必,英國收藏的《女史箴圖》就被遭到了很大的破壞。」

一位讀者感嘆說:「前兩天去清華大學博物館看日本一美術館館藏的西方油畫,人極多。我跟女兒說,西畫在中國幾乎沒有收藏,來到中國不容易,要抓緊去看。看了翁家捐贈美國如此多文物,鬱悶啊,中國書畫、祖宗的寶貝,想看的話,也得去那麼遠的波士頓看。要是一輩子不去波士頓,還就無緣得見了。」

華盛頓 | 史密森尼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新館長安西婭·哈蒂格

1964年建館以來首位女性館長,任期內講述關於美國女性的歷史

安西婭·哈蒂格

據《紐約時報》消息,史密森尼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即將迎來該館54年歷史上的首任女性館長安西婭·哈蒂格(Anthea M. Hartig),目前她擔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歷史學會的執行董事和執行長。

作為1964年建館以來的首位女性館長,2019年2月,哈蒂格將領導262人的員工團隊並動用5000萬美元的預算。在其新任期的2019及2020年,她將展開有關「史密森尼美國女性歷史計劃:源自她的歷史」的3項展覽。她還將領導博物館西翼12萬平方英尺的翻新工作。

2019-2020年,「史密森尼美國女性歷史計劃」將帶來3場展覽

史密森尼學會秘書長戴維·斯科頓(David Skorton)表示,作為優秀領導者、組織者和傑出歷史專業學者的安西婭非常適合出任博物館的最高領導。

史密森尼協會將哈蒂格稱為公共歷史學家、教授、作家及城市規劃者,她曾領導加州歷史學會七年。此前她擔任過美國國家歷史保護信託西部地區的主管。目前,她還擔任加州州立公園和遊樂設施委員會的文化資源專家。

在安西婭·哈蒂格之前擔任館長的是約翰·格雷(John Gray),結束了六年館長生涯的他已於今年5月退休,過渡時期領導該館的是目前的副館長蘇珊·弗魯赫特(Susan Fruchter)。

(文/陸斯嘉)

華盛頓 | 美國國家美術館新館長凱雯·費爾德曼

成為美國國家美術館第一任女性館長

凱雯·費爾德曼

據《ARTFORUM中文網》報導,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家美術館(NGA)上周宣布,凱雯·費爾德曼(Kaywin Feldman)已被選為該機構的下一任館長。費爾德曼將成為美術館的第五任館長,也是該機構77年歷史上第一位女性領導者。她接替厄爾·A·鮑威爾(Earl A. Powell III),後者將在27年執掌美術館後於2019年離職。

「凱雯·費爾德曼是一位充滿活力和高度原則性的領導者、優秀的合作者,更是一名具有在二十一世紀領導國家美術館的技能和遠見的創新者,」NGA主席弗裡德裡克·W·班奈克(Frederick W. Beinecke)說,「二十多年來,她作為一名藝術博物館館長,在她曾工作過的三個機構中都取得了重大成功。」

費爾德曼目前擔任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學院的館長和主席。自2008年擔任這一職以來,該博物館擴大了收藏範圍,增加了社區參與力度,並使其參觀人數增加了一倍。費爾德曼還主導了實驗性和社會參與活動的建設,如該機構新的移情和視覺藝術中心(Center for Empathy and the Visual Arts),並創立了當代藝術部門,增加了新的展廳空間用於展示非洲藝術。

(整理/陸斯嘉)

美國紐奧良 | 建築師斯特法諾·博埃裡

在城市裡建「森林」,強調建築師改善城市環境的責任

特法諾·博埃裡

近日,在《紐約時報》發起的「明日城市」論壇上,義大利知名建築師斯特法諾·博埃裡(Stefano Boeri)以「都市森林」對世界城市生活及空氣品質的改善為主題發表了演講。博埃裡提出了建築碳排放所帶來的影響,也強調了建築師利用建築環境來改善城市的可能。

博埃裡以他的「地拉那2030」規劃和米蘭垂直森林為例,表示「城市具有成為一場巨變主角的資源和潛力,這場巨變旨在應對碳排放帶來的巨大影響,使城市變得更加綠色和健康。」

「地拉那2030」規劃

「城市中一棵成年的樹每年能夠釋放110千克氧氣,並且吸收幾百克由交通而產生的不可見毒氣。總的來說,城市中一棵樹每年能夠吸收大約400千克的二氧化碳。如果增加世界各地城市的樹木和植物的數量,在住宅、學校、博物館、購物中心的外立面和屋頂上引入綠植,那將為環境帶來巨大的改變。」

博埃裡以「地拉那2030」規劃為例,在該項目中,建築師計劃通過綠色長廊系統來改變這座阿爾巴尼亞首都的面貌。為了防止城市的「無計劃擴張」(urban sprawl),一座由200萬棵新樹組成的「軌道森林」(orbital forest)將圍繞地拉那。該計劃將使市中心的綠化空間擴大至三倍。

「迪拉熱2030」著眼於城市尺度的幹預,與此同時,博埃裡指出了垂直森林的潛力,米蘭的垂直森林相當於將2公頃的森林集中於1500平方米的建築外立面上。博埃裡打算將這個米蘭項目出口到世界各地的城市。

據archdaily網站報導,「明日城市」論壇聚集了政治家、市長、企業家、學者和記者,旨在應對城市在未來若干年中所面對的巨大挑戰,其中氣候變化、城市交通、貧窮以及都市孤獨。

(文/錢雪兒)

美國舊金山 | 維哈·塞爾敏

「建造」一件作品,精確度令人稱奇

維哈·塞爾敏

近日,據artnet網站報導,舊金山當代藝術博物館於12月15日起舉辦藝術家維哈·塞爾敏(Vija Celmins)的個展,塞爾敏今年80歲,出生於拉脫維亞,現在在紐約工作生活。artnet在報導中表示,那些認為當代藝術是「他們的孩子也能做到的東西」的批評家們應該去看看塞爾敏的作品,因為她的作品充滿令人驚訝的精確度,那是兒童絕對無法做到的。

在展覽中,觀眾可以領略塞爾敏從1960年代至今對於自然世界「提純」式的表達,其中既有夜空中的星系,也有大海中的浪花。她的畫作具有一種文藝復興油畫的重量,散發出經由刻苦的身心勞動而產生的莊嚴感。

塞爾敏,大海,1968-1977

「我一度認為自己一生將只會重複畫一張畫作,」塞爾敏在Art21於2003年所播放的「時間」一集中說道。這聽起來可能有點誇張,然而塞爾敏對此卻有條不紊,甚至沉浸其中。

舊金山當代藝術博物館集中展出了塞爾敏的近150件作品,其中包括她為「二戰」戰鬥機所作的共五幅作品以及一系列石頭,它們的旁邊則是塞爾敏在五年時間內細緻描繪而與原物看上去一模一樣的青銅鑄件。

如果看過了塞爾敏的作品,再看大海也許會感覺不一樣,這些「大海」是塞爾敏1968年至1977年間完成的作品。在與Art21的對話中,塞爾敏描述了凝視大海的感覺,「我想,我就這麼一遍遍畫下去,也許就會出現什麼讓人驚奇的東西。」雖然最終她著手進行新的創作,但是她常常會選擇一個物品,執著於此,通過版畫和油畫等媒介去複製。

這樣的過程無疑需要大量的勞動。「我會重複畫一幅畫很多次,新的畫覆蓋舊的畫,然後我再把它刮掉,」塞爾敏說,「這些都只是作品的一部分,即『建造』一幅畫。」

(文/錢雪兒)

相關焦點

  • 又見「文物」:翁同龢後人無償捐贈183件書畫文物給美國!
    又見「文物」:翁同龢後人無償捐贈183件書畫文物給美國!如果我們經常關注媒體報導的話,也許會經常聽到某某收藏家將自己的畢生所藏無償捐獻給某某博物館之類的報導,於是乎,大家便會對這位收藏家肅然起敬,因為,很有可能,這收藏家的私人藏品的價值已逾億萬,甚至是價值連城,畢竟,這個世界上很多文物的價值不都是金錢能夠衡量的。
  • 翁萬戈為何將183件國寶無償捐給美國?對於他的理由國人並不買單
    這是清代大學士紀曉嵐在文物收藏方面吃了暗虧之後,自嘲的一句話。由此可以看出,自古以來文物收藏一直廣受世人歡迎。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其文化燦爛程度仿佛世界上最為璀璨的明珠一般,讓世人為之驚嘆。它不僅留給了後人無數珍貴的文化瑰寶,還給後人留下無數珍貴的文物。
  • 他是清朝帝師後代,無償捐183件國寶給美國,給中國古籍卻要天價
    然而,卻有一位這樣的人,絲毫不顧祖國養育之情,將中華民族的珍貴文物全部無償捐獻給他國,這個人是光緒帝老師的後代,是千真萬確的炎黃子孫,他生於中國,長於中國,卻不曾感恩庇護他長大的祖國。他曾將183件國寶無償捐贈給美國,而對於祖國,他卻用45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古籍,如此行為,實在令人震驚。這個人就是翁萬戈。
  • 翁同龢與張謇的師生情誼
    而在他人生道路上,有一位人物對其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他就是晚清著名政治人物翁同龢。他們的交往跨越兩個世紀,師生交誼以愛國與改革為精神紐帶,為歷史和時代的需要所推動,為世人所傳頌,具有進步意義和教育作用。張謇於1894年中狀元,因此又被稱為「狀元實業家」,在早年走科舉的道路上,他結識了與其家鄉一江之隔的常熟籍著名人物翁同龢。
  • 翁同龢五世孫、「守藏家」翁萬戈辭世:「我為家藏而活」
    生於1918年的翁萬戈是晚清重臣翁同龢的五世孫,其書畫收藏基本來自翁同龢的舊藏,所以也稱自己「不是收藏家,而是『守藏家』」。而在2018年,翁萬戈於自己百歲誕辰當天宣布,把跟隨了自己近一個世紀的翁同龢舊藏——長達16米的清代王翬《長江萬裡圖》等183件文物無償捐贈給波士頓美術館。2019年9月,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為其舉辦了家藏精選展。翁萬戈是清朝兩代帝師翁同龢的五世孫。
  • 狀元傳奇 翁同龢
    鹹豐八年(1858)六月,正在參加庶吉士學習的翁同龢被鹹豐皇帝破格任命為副考官,奉命典試陝西,正考官則是翁同龢的好友潘祖蔭。八月底,陝西典試結束,翁同龢被任命為陝西學政,視察陝西全省各府、縣考試童生及生員事宜。十二月視學完畢。鑑於病魔纏身,上書奏請開缺。鹹豐九年(1859)一月,皇上恩準翁同龢開缺,返京調養。回京後的第三年,同治元年(1862)翁同龢被任命為鄉試正考官,典試山西。
  • 這位華人百歲大壽,183件國寶無償捐給美國,給國家要450萬美元
    2018年,翁萬格100歲生日當天宣布,他將兩次清朝畫家王輝的《長江萬裡圖》和家中收藏的一百八十餘件書畫文物無償捐贈給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從1990年起,他繼續捐贈文物,「讓他們回到家鄉」。1990年,翁旺閣將翁家祖籍捐給了翁家老家常熟。現已成為翁同和紀念館。2000年,翁萬戈有了一個堅定的想法:「我們一定要回到中國,絕對的。「將80種家庭藏書以450萬美元的價格轉讓給上海圖書館。捐款後,翁從美國打來電話:「我是常熟人,出生在上海。我對此非常高興。」
  • 翁同龢在世時的士林評價竟然那麼不堪
    這是一段在甲午戰爭後流行於京師士林的人物風評。所指的人物是誰?今天的國人如果僅僅從教科書上了解那段歷史的話,可能會大跌眼鏡。這說的是兩朝帝師翁同龢。在今日歷史教科書中,翁同龢可是一個形象高大的政治家,他是兩朝帝師,是清流領袖,是主戰派,堅決反對投降,是維新人士的有力支持者。
  •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共接收翁萬戈235件捐贈,永遠緬懷他
    旅美知名收藏家翁萬戈於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12月9日離世,享年102歲。生於1918年的翁萬戈是晚清重臣翁同龢的五世孫,其書畫收藏基本來自翁同龢的舊藏。2018年7月28日,翁萬戈於自己百歲誕辰當天宣布向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捐贈183件文物,為該博物館接受的史上數量最大的一批中國古代文物。
  • 他是中國收藏家,將文物以450萬美元賣給我國,卻無償捐贈給美國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在歷史長河中,不僅有數不清的經典名著,而且還有不同尋常的文物寶貝。一八六零年,在西方列強的燒殺搶奪下,我們的圓明園被毀得不忍直視,園中珍品被掠奪殆盡,園內陳設、所有都被掠奪一空,不計其數的文物就在那時流失到海外。
  • 沈渭濱:從《翁同龢日記》看同治帝病情及死因
    其實《翁同龢日記》(以下簡稱《日記》)對同治帝得病到死亡,逐日都有記載。他是同治帝的漢文師傅之一,《日記》所記都是親歷之事,比之傳聞,具有第一手史料價值。茲按《日記》結合有關說法,就同治帝病情及死因略做論析於下。
  • 一周藝術人物|物派藝術家原口典之辭世,葛姆雷雕塑惹爭議
    74歲的日本藝術家原口典之近日辭世,他與關根伸夫、李禹煥等人都是日本戰後知名的「物派」藝術代表。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因公共藝術作品的成本未能公開,在普利茅斯引發爭議,一座城市究竟該在何種程度上為藝術家埋單?
  • 當可憐的孩子遇上慈祥恩師翁同龢,他真正給了光緒帝皇帝父愛
    真正給了光緒帝父愛的倒是他的老師翁同龢,在光緒六歲時,慈禧為他挑選了一個老師,此人便是同治帝的老師翁同龢。翁同龢中過狀元,學問精深,為人嚴謹,是最典型的傳統知識分子。翁同龢與光緒的交往長達二十三年,期間,如無要緊事,翁同龢一般每天都會見光緒,君臣關係宛若父子。
  • 江陰發現清代帝師翁同龢「吳越世家」手書磚雕
    近日,一組赤岸村「古村新顏」組照在朋友圈內引發關注,其中一張清代帝師翁同龢手書的「吳越世家」磚雕照片尤其引人注目,更有附近村民結伴前往赤岸一睹手書磚雕風採。據了解,「吳越世家」四字是由錢氏祖上在上個世紀初時赴虞託人請清代帝師、重臣翁同龢書寫,後又請人雕刻在青磚上。上世紀文革時期,宅主錢志成用石灰塗抹磚雕把這塊珍貴的磚雕保護起來,於是「吳越世家」在牆體中隱身埋藏了幾十年。
  • 兩朝帝師翁同龢與廣州將軍長善,就大清朝國情與軍情展開談論
    長善為感謝好友翁同龢的引薦,這天專門登府拜訪了這位德高望重的兩朝帝師翁先生。兩人見面寒暄之後,長善就誠懇地說道:「翁大人,在下能有今天,多虧你老的提攜與引薦,在下終生感恩不盡,將來如有用得著下官的地方儘管直說,我長善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長善說完,躬身一拜。翁同龢急忙將長善扶起,樂呵呵地說:「長將軍,現在我朝內憂外患雙重壓力,正是用人之時。
  • 他是美籍華人,給美國無償捐183件國寶,給中國的卻要錢
    他是美籍華人,給美國無償捐183件國寶,給中國的卻要錢 大清朝在二十世紀初慢慢的趨向於腐敗,那也是中國最為悲慘的一段時間了。那期間列強一直都在無形中給清朝施加壓力,還有就是嘗試著想要把中國佔為己有。所以當時有很多的寶物都被洗劫一空。
  • 翁同龢三代門人:著名書法家李嘉湖皇家書法作品走出國門
    著名書法家、翁同龢三代門人李嘉湖先生的皇家書法作品走出國門。美國洛杉磯第十四屆「五月鮮花獻母親」大型音樂會上,一副大氣磅礴的書法作品吸引了萬千眼球,這幅書法作品,就是李嘉湖創作的皇家書法。李嘉湖的師爺系「頤和園」匾額的題寫著嚴寅亮,嚴寅亮的書法老師就是輔佐同治和光緒兩位皇帝、為楊乃武和小白菜冤案平反的著名書法家、四朝元老翁同龢。
  • 李鴻章與翁同龢的是是非非:唯西式思維下歷史客觀與真實
    為此,許多人分不清歷史影視劇不是歷史,它只是文學藝術。從而,讓人們不斷地迷失歷史真實。最終,形成「唯西式思維」的擴張。正如有些人、有些地區,例如港臺地區。對於日本侵華對中國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這種問題的選擇,竟然在該地區有四成學生選擇「利大於弊」。
  • 嘉義大學校慶 蕭萬長捐2548件文物激勵年輕人
    嘉義大學校慶 蕭萬長捐2548件文物激勵年輕人 2012年11月03日 14:59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