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文物」:翁同龢後人無償捐贈183件書畫文物給美國!

2020-12-23 天河說人文

又見「文物」:翁同龢後人無償捐贈183件書畫文物給美國!

如果我們經常關注媒體報導的話,也許會經常聽到某某收藏家將自己的畢生所藏無償捐獻給某某博物館之類的報導,於是乎,大家便會對這位收藏家肅然起敬,因為,很有可能,這收藏家的私人藏品的價值已逾億萬,甚至是價值連城,畢竟,這個世界上很多文物的價值不都是金錢能夠衡量的。

去年7月底,美籍華人翁萬戈先生無償捐贈183件書畫文物給美國,其這次捐贈行為備受爭議。說起美籍華人翁萬戈,可能大家對這個名字並不熟悉,要是提及其先祖,想必我們定然耳熟能詳,其先祖就是晚清著名政治家和書法家翁同龢。

翁同龢,字叔平,號松禪,別署均齋、瓶笙、瓶廬居士、並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閒人,晚號瓶庵居士,江蘇常熟人,是我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是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第三子,鹹豐六年(1856年)狀元,歷任清朝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先後擔任清同治帝、光緒帝兩代帝師。

翁同龢工詩,間作畫,尤以書法名世,幼學歐、褚,初學董其昌、米芾,中年後由錢灃上追顏真卿,又不受顏字束縛,結體寬博開張,筆畫剛勁有力,風格蒼渾遒勁,樸茂雍容,著有《翁文恭公日記》《瓶廬詩文稿》等。

在清政府中,翁同龢選拔人才、參與政事,富餘藏書,屬於南派清流(清末光緒年間的清流派,前清流多北方人,稱「北派」;後清流多南方人,稱「南派」),兩世帝師,在清政府影響很大,在詩文、書畫藝術等領域頗有成就,是晚清頗具影響的書法家。

翁萬戈先生是翁同龢五世孫,也是美國著名的華人社會活動家,上世紀八十年代曾任對中美文化起過積極推進作用的「華美協進社」主席。他於1936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在中日戰爭爆發上海淪陷後,為了能完成學業,翁先生於1938年赴美在以工程著稱的普渡大學留學,並於1940年獲該校工程學學士和碩士。

之後,他並沒有從事自己所學的專業,隨即入威思康辛大學美術系,改學油畫。此後一直從事繪畫、攝影及電影工作。1948年秋天,為避戰火,翁萬戈和他的家人把家傳收藏打包,遠渡重洋。先從天津運到上海,再從上海運到紐約,在1949年初到了美國。

翁氏六代收集,守護和傳承的藏品,歷經朝代更迭,戰火洗禮,社會動蕩,遠涉重洋而絲毫未損,實屬萬幸。翁萬戈曾感慨地說:「我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為了我的人生。」一番話道盡了他對家藏畢生的守護,也是一個收藏世家的繼承人所背負的傳承使命。

從上世紀四十年代初起,翁萬戈先生就開始了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的工作,數十年來,翁先生參與拍攝和獨立製作了數十部教育片和紀錄片,向西方介紹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中國佛教》一片(1972)曾在1973年亞特蘭大國際電影節獲得金獎。翁萬戈先生也是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的長期資助人。

翁萬戈先生向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捐贈183件書畫文物一事當天,是翁先生自己的百歲誕辰,這也是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接受的有史以來數量最多且意義最為非凡的一批中國書畫捐贈(中國古代文物)。這批文物是翁氏六代家藏書畫文物,共計183件,包括130幅繪畫、31幅書法、18件拓片及4件織繡,橫跨了十三個世紀五個朝代,藏品之精良、內容之豐富,填補了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很多領域的空缺。

其實在之前,翁萬戈老先生就已經無償向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捐獻了21件的中國文物,其中不乏有國寶級別的長達十六米的巨幅名作清代王翬《長江萬裡圖卷》。此次翁萬戈卻又將原本從中國帶走的文物捐贈給美國,而且一捐就是183件,件件都是極有歷史研究價值的文物,此舉也引來了巨大的爭議。

有人說他已經是美國人了,把自己家中的私藏捐獻給誰是他的自由。但也有人說,他把中華民族的瑰寶從中國帶走,卻捐給了別的國家,此舉實為不妥,中國的文物就應該歸還給中國。其實在之前的時候,翁萬戈就已經歸還給中國一批文物了,不過,是要錢的!

遠在2000年,隨著年紀的增長,翁萬戈決定要捐出自己的收藏給博物館。於是我國很多權威的內業人士紛紛前去美國,和老先生溝通希望他能把家藏捐獻給中國,讓這批遠涉海外的珍品回歸祖國。翁老先生答應了,不過是通過拍賣的方式,以450萬美元將自己的一批藏書轉讓給了上海圖書館,包括80種542冊宋元明清珍稀古籍善本書。

在捐贈儀式上,翁萬戈先生動情的說,自己原籍常熟,自己永遠都是中國常熟人。後來他還捐贈給北京大學一副明代的吳彬(自稱枝庵發僧,明朝莆田畫家,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萬曆間以能畫為授中書舍人,歷工部主事。其畫工山水,布置絕不摹古,佛像人物,形狀奇怪,迥別前人)繪的《勺園祓禊圖》。

今年1月底,翁萬戈先生之侄翁以鈞攜夫人柳至善,代表翁萬戈將兩件翁氏家族的重要家藏捐贈給上海博物館。這兩件重要家藏分別是明代著名畫家沈周的《臨戴進謝安東山圖》(明代畫家沈周重要的青綠山水畫作,畫中鈐有沈周的二方常見印章「啟南」「石田」,畫面為較為濃重的青綠設色,在其繪畫中絕無僅有)和清代傑出畫家王原祁的《杜甫詩意圖軸》(王原祁則是清初畫家「四王」之一,《杜甫詩意圖軸》是其畫作中最大的一幅,構圖繁複、色墨蒼潤、氣象雄深)。

據了解,早在2011年6月,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曾受翁萬戈委託,計劃將21件中國古代書畫定向轉讓給我國國內的博物館,其中就包括梁楷《道君像》、沈周《臨戴進謝安東山圖》、王原祁《杜甫詩意圖軸》。當時,上海博物館欲購藏其中5件,但由於經費限制,先選中了其中最為重要的一件梁楷《道君像》。2016年,翁萬戈先生以非常優惠的價格將梁楷《道君像》轉讓給了上海博物館。

2018年3月,翁萬戈先後兩次來函上海博物館,表達了想要捐贈沈周《臨戴進謝安東山圖》、王原祁《杜甫詩意圖軸》的意向;同年7月,陳克倫專程赴美,進一步落實了捐贈事宜,最終促成了今年年初的翁以鈞先生的捐贈成行。

對於捐贈,翁萬戈先生表示,「我從小就看中國畫,整個人生都和中國書畫聯繫在一起,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是我來美國後到訪的第一家館,這裡也是我很有歸屬感的一個地方。我很高興我的家藏最終和博物館館藏匯聚在了一起,猶如命運使然。」

翁萬戈先生一生為家藏文物殫精竭慮,他一直認為,真正搞收藏的不應該將好東西佔為己有,他希望通過捐贈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翁家和翁家藏品所承載的厚重文化底蘊。1990年,翁萬戈先生將世業「翁同龢故居」捐獻給了國家,並於次年11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2008年,翁萬戈將翁氏家藏中的精華部分帶回祖國,並選擇在中華世紀壇進行為期數月的展示。2010年,他向北京大學捐贈明代吳彬繪《勺園祓禊圖》,該圖卷由翁同龢在清光緒年間購得(此前已說過)。

此次,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獲得翁先生的捐贈,亞洲策展部主任喻瑜說,「這批傑出藏品的捐贈,讓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在中國文人藝術及文化方面可以展現出更豐富也更飽滿的敘事,而文人藝術至今在中國社會還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我們深深感謝翁先生給予博物館和亞洲部的信任和信心,也將會通過研究、修復、展覽和闡釋的展開,致力於公開化這批家藏。」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由哈佛大學波士頓圖書館和麻薩諸塞理工學院倡議籌建(1870年),於美國建國100周年紀念日1876年7月4日正式於科普利廣場開館,後遷至現址的新館於1909年11月15日對外開放。該博物館以收藏東方藝術品著稱於世,現藏有中國和日本繪畫5000餘幅,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宋、元時期名畫,如保存完好的唐張萱《搗練圖》,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鸚鵡》等。其他繪畫藏品也十分豐富,有格列柯、委拉斯貴茲、提香、丁託萊託、羅梭等人的作品,有倫勃朗、魯本斯、普桑、夏爾丹、庫爾貝、馬奈、德加、華託、雷諾瓦、保羅·塞尚、梵·高的作品。

翁氏家藏可謂是美國頂級的中國藝術品私人收藏世家,並以其作品質量上乘、大師序列恢弘、保藏狀態良好和流傳著錄清晰而見長。波士頓藝術博物館中國藏品以早期宋元書畫為特色,此次捐贈大大填補了館藏晚期書畫領域的空白。據了解,波士頓藝術博物館預計將於今年年秋季舉辦翁氏家藏精選展。

以下介紹下翁氏及族藏和捐贈文物,有興趣的朋友可靜心參閱:

翁氏為何有如此豐富的家藏?又為何要捐贈那麼多精品書畫給美國的博物館?這還要從翁氏先祖、清朝兩代帝師、著名書法家翁同龢說起(前文已有介紹)。

江蘇常熟翁氏家族,父子宰相,同為帝師;叔侄聯魁,狀元及第;三子公卿,四世翰苑。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當屬翁同龢,他是鹹豐六年(1856年)狀元,之後一路平步青雲,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先後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龢工詩,間作畫,尤以書法名世。書法縱橫跌宕,力透紙背,有顏真卿風骨。

翁同龢平生喜好藏書,在京為官四十多年期間,時常去琉璃廠訪書,陸續購進許多好書,其中不乏極其珍貴的海內孤本。清朝末年,時值戰亂,公私藏書多有散出,現存翁氏藏書的主要部分,都為此時購入。其所收藏的一批秘籍,包括中國國家圖書館在內的國內外圖書館都沒有,被學界認為「學人仰望而不知其存否」!

翁萬戈1918年出生於上海,家族中極重視國學教育,翁萬戈4歲入私塾,頭一本書學的就是《詩經》。翁萬戈還記得,「常熟老家有藏書室『知止齋』。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12歲時,翁萬戈已具備紮實的國學根底。隨後,家人才送他去天津上中學,接受現代教育。

1938年,翁萬戈赴美國普渡大學留學,1940年獲機電工程碩士學位。但他並沒有從事自己所學的專業,隨即進入威思康辛大學美術系,改學油畫。此後一直從事繪畫、攝影及電影工作。

1948年秋天,為避戰火,翁萬戈和他的家人把家傳收藏打包,遠渡重洋。先從天津運到上海,再從上海運到紐約,1949年初到了美國。其後數十年間,翁萬戈一直悉心呵護這批家藏,並潛心研究,著有多本專著。除了對家藏文化的研究,他也一直致力於中美文化交流。從上世紀40年代初起,翁萬戈就開始參與拍攝,並獨立製作了數十部教育片和紀錄片,向西方介紹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翁萬戈曾感慨地說:「我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為了我的人生。」一番話道盡了他對家藏畢生的守護,也是一個收藏世家的繼承人所背負的傳承使命。

2000年,翁萬戈曾將其家族收藏的80種,542冊宋元明清珍稀古籍善本書,通過拍賣方式以450萬美元的價格轉讓給上海圖書館。捐贈儀式上,遠在美國的翁萬戈發來傳真:我原籍常熟,而生在上海,所以對這件事感到莫大慶幸。我在這好似天涯海角一樣的美國東北山林間,夢想已經告別的家藏古籍,免不了斷續的懷念,但更為它們重返祖國,有說不出的無限欣慰。

2010年,翁萬戈先生曾向北京大學捐贈明代吳彬繪《勺園祓禊圖》(又名《米氏勺園圖》),此圖是明代著名畫家吳彬應其好友、勺園主人米萬鍾所邀,為其勺園所繪製的圖卷。該圖卷由翁同龢在清光緒年間購得。

作為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的長期資助人,在過去的十年間,翁萬戈曾向博物館捐贈了21件重要的中國藝術作品,其中包括今年7月28日他百歲誕辰當天捐贈的,跟隨自己近一個世紀的翁同龢舊藏——長達16米的清代王翬的《長江萬裡圖卷》。

《長江萬裡圖》是翁萬戈最愛的畫作之一。畫中富有想像力地描繪了中國這條著名大江從入海口至源頭綿延數千公裡的沿途景色,氣象宏闊。說起這幅畫的收藏來源,翁萬戈回憶,這是先祖翁同龢1875年在居家附近文物市場尋獲的,愛不釋手,最後挪用原本存放購新宅的四百兩銀子購得此畫。

「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看中國畫,我的整個人生都和中國書畫聯繫在一起,」翁萬戈說,「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是我來美國後到訪的第一家館,這裡也是我很有歸屬感的一個地方。我很高興我的家藏最終和博物館館藏匯聚在了一起,猶如命運使然。」

翁萬戈年輕時居住喧囂的紐約,晚年,終於在美國東北新罕布夏州萊姆小鎮找到自己心儀的「田園」——「萊溪居」,取春秋楚國老萊子彩衣娛親故事,正應常熟老家「彩衣堂」宅名。整個一層樓全是書,中文的、英文的,有上萬本,還有原稿。翁萬戈說,他想做一個翁同龢平生圖錄,從祖宗像起,一直到翁同龢做官時的照片、親筆信什麼的,都可以擱進去,但就是擔心自己的年紀大了,做不動。

「您把事兒都做完了,後人沒事兒幹了。」有人逗趣道。「後人絕對有事幹!莊子所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老人笑起來回答道。

翁氏家族的收藏,以明清文人書畫作品為主,包括沈周、文徵明、項元汴、董其昌、項聖謨、陳洪綬、朱耷、清代「四王」、惲壽平、華巖、金農等明清文人的書畫,翁同龢的墨寶、日記及少部分的文房四寶、玉印、古爵、如意等收藏品。其中,年代比較久遠的藏品是南宋宮廷畫家梁楷,以獨特筆法和風格繪成的工筆畫「道君像卷」。

據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提供的資料,翁氏家藏以文人畫為主導,這也是宋代開始出現的一種繪畫類型——精英化並富含表現力。捐贈中包括了7件董其昌作品,董其昌是明代的書畫理論家,奠定並宣揚了文人畫理論,並影響了隨後四個世紀的藝術創作。作為典型的中國文人畫家,董其昌倡導師法古人;而相比對景寫照的真實細節,他也更欣賞傳摩筆法的抽象價值 ——由此影響了後來的「正統畫派」。

王翬(清初六家之一)在董其昌眾多信奉者中較為突出,技巧水平也十分精熟。此次捐贈還囊括了11幅王翬作品。除了他最擅長的山水主題之外,還包括他與宮廷畫家焦秉貞合作的《安歧像》卷。畫面描繪了富甲一方的鹽商及藝術收藏家——安歧,以及凸顯他身份及修養的庭園別業。

翁氏家藏中也包括了山水畫家吳歷、王原祁和花鳥畫家惲壽平等其餘各家。記載稱惲壽平曾因為密友王翬技法高超,故不願為天下第二手而放棄山水繪畫;而此次捐贈中包括他的一套《東園墨戲圖》,這件作品揭示出惲壽平在山水畫方面的突出能力。

另外一件重要藏品就是王原祁的《西山春靄圖》卷,該作體現出畫家精湛的筆墨水平,以及兼善眾長又自抒機杼的綜合素養。這件作品與翁氏此前捐贈給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的《南山春靄圖》一起,都是畫家的精品之作。

另外,藏品中還囊括「揚州八怪」之一華喦的作品,他的《秋江泛月圖》卷描繪了一位泛舟的文人,觀賞著水中的滿月 ——這個場景也呼應了許多中國古代詩歌的描寫。畫卷之後拖曳著知名文人學者的題跋,題跋主要撰寫於一次18世紀雅集。

吳門畫家沈周的《蘇臺紀勝十六頁書畫冊》是一幅綜合了詩、書、畫三絕的傑作。在這套冊頁中,藝術家描繪了他走訪家鄉蘇州的諸多名勝。這件作品很好地代表了沈周突出的筆墨能力以及詩意心境,這也是他500多年來廣為評論家們讚譽的特點。

翁氏書法收藏的時間範疇從唐代到20世紀。其中,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徵明的手卷《家書卷九通》,展現出藝術家嫻熟雅致的筆意以及自由俊逸的動勢。文徵明向妻兒寄送的這九封信,是他寓居北京求官時所寫,也流露出他別的正式作品中不常見的感性一面。

清代藏品中還包括17世紀畫僧朱耷的 《八大山人法書冊》。朱耷的筆墨往往突破傳統,極具表現力。這本冊頁也體現出他對古代各家法書的豐富解讀,盡顯其書法方面的突出造詣。

《大觀帖》是12世紀早期,在徽宗皇帝的授意下匯集成冊的歷代法書名帖拓本。原帖書法被仔細勾摩、鑿刻上石,隨後拓印成冊。翁氏家藏保存了現存少數的宋拓本《大觀帖》,因為《大觀帖》中原帖作品的傳世已屈指可數,因此這也是一份研究早期名家書跡至關重要的材料。

通覽翁氏家藏,也可看出翁氏家族的收藏特色及偏好。陳洪綬是翁同龢格外鍾愛的一個主題,翁萬戈也曾於1997年出版了陳洪綬的學術研究專著(翁萬戈先生撰《陳洪綬》)。

同時,捐贈中還有一套陳洪綬設計繪製的《博古牌》。 翁同龢格外珍視這組有豐富歷史人物故事、印製精良的酒令葉子,所以曾特地為該冊撰寫題籤、題跋和詩句。

另外,這批藏品還包括翁同龢本人的書法作品,以及翁萬戈繪製的手卷《萊溪雅集圖》。這是一幅特殊的當代水墨畫,記錄了翁家1985年一次極有紀念意義的雅集聚會。當時參訪的客人是六位享譽世界聲名的中國藝術史學者,其中有四位都來自中國大陸赴美訪問。對這些學者來說,此次聚會也是一個可貴的契機,他們首次目睹了傳說中的翁氏家藏。

對於翁萬戈的這批捐贈,波士頓藝術博物館亞洲策展部主任喻瑜說道:「這批傑出藏品的捐贈,讓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在中國文人藝術及文化方面可以展現出更豐富也更飽滿的敘事,而文人藝術至今在中國社會還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我們深深感謝翁先生給予博物館和亞洲部的信任和信心,也將會通過研究、修復、展覽和闡釋的展開,致力於公開化這批家藏。」

相關焦點

  • 一周藝術人物|翁同龢後人捐美183件文物引發的爭議與思考
    美國波士頓 | 翁同龢後人、百歲老人翁萬戈向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捐贈翁氏六代家藏書畫文物共計183件翁萬戈上周,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在其官網宣布,接受了史上數量最多且意義最為非凡的一批中國書畫捐贈這批捐贈文物共有183件,該家族收藏共傳承了六代人之多。執行此次捐贈的是今年100歲的翁萬戈及其家人。王翬與宮廷畫家焦秉貞合作的《安歧像》卷(1698)。畫面描繪了富甲一方的鹽商及藝術收藏家安歧以及其庭園別業。翁萬戈捐贈。
  • 翁萬戈為何將183件國寶無償捐給美國?對於他的理由國人並不買單
    當然,也有人會將珍藏的文物捐獻出去。譬如說,一個叫做翁萬戈的人就曾經將183件中國文物無償捐獻給了美國。那麼,這個叫做翁萬戈的人又是何許人也呢?別看這個名字不起眼,但他的來歷卻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他就是同治和光緒兩任皇帝的帝師翁同龢的五世孫。一、翁萬戈翁萬戈是翁同龢的五世孫,也就是說他是翁氏收藏的第六代傳人。
  • 他是中國收藏家,將文物以450萬美元賣給我國,卻無償捐贈給美國
    有一個私人收藏文物的中國收藏者,他珍藏的文物數不勝數,讓無數人目瞪口呆,但是大家對他十分質疑,他對中美在文物歸屬問題上的態度完全不同。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位收藏家!1918年出生上海的翁萬戈,是著名的收藏家,其收藏基本上來源於先祖翁同龢在清代當官之時。翁同龢在當時是同治、光緒兩代皇帝的老師,也是清末重要的歷史人物。
  • 他是清朝帝師後代,無償捐183件國寶給美國,給中國古籍卻要天價
    然而,卻有一位這樣的人,絲毫不顧祖國養育之情,將中華民族的珍貴文物全部無償捐獻給他國,這個人是光緒帝老師的後代,是千真萬確的炎黃子孫,他生於中國,長於中國,卻不曾感恩庇護他長大的祖國。他曾將183件國寶無償捐贈給美國,而對於祖國,他卻用45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古籍,如此行為,實在令人震驚。這個人就是翁萬戈。
  • 翁同龢五世孫、「守藏家」翁萬戈辭世:「我為家藏而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徐靜據媒體報導,旅美知名收藏家翁萬戈於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12月9日離世,享年102歲。生於1918年的翁萬戈是晚清重臣翁同龢的五世孫,其書畫收藏基本來自翁同龢的舊藏,所以也稱自己「不是收藏家,而是『守藏家』」。
  • 這位華人百歲大壽,183件國寶無償捐給美國,給國家要450萬美元
    2018年,翁萬格100歲生日當天宣布,他將兩次清朝畫家王輝的《長江萬裡圖》和家中收藏的一百八十餘件書畫文物無償捐贈給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這些文物在中國跨越五個朝代,具有無與倫比的價值。當這個消息傳到中國時,中國人民非常悲傷。翁萬戈還受到了國內文物專家的批評。2000年,翁萬戈以450萬美元將宋、元、明、清80種542冊珍貴古籍移交上海圖書館。當翁萬戈向美國無償捐贈文物時,中國人甚至義憤填膺。有人甚至叫翁萬戈「叛徒」。
  • 專訪波士頓美術館:有些書畫,翁同龢家族已收藏十三代
    2018年底,翁萬戈向波士頓美術館捐贈了183件文物收藏,轟動一時。這183件文物中,包含130幅繪畫、31幅書法、18件拓片及4件織繡,橫跨了五個朝代,併集中體現了翁氏家族明清時期的收藏優勢。 波士頓美術館也因此收到了歷史上數量最多,而且意義最為非凡的一批中國書畫捐贈。
  •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共接收翁萬戈235件捐贈,永遠緬懷他
    旅美知名收藏家翁萬戈於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12月9日離世,享年102歲。生於1918年的翁萬戈是晚清重臣翁同龢的五世孫,其書畫收藏基本來自翁同龢的舊藏。2018年7月28日,翁萬戈於自己百歲誕辰當天宣布向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捐贈183件文物,為該博物館接受的史上數量最大的一批中國古代文物。
  • 他是美籍華人,給美國無償捐183件國寶,給中國的卻要錢
    他是美籍華人,給美國無償捐183件國寶,給中國的卻要錢 大清朝在二十世紀初慢慢的趨向於腐敗,那也是中國最為悲慘的一段時間了。那期間列強一直都在無形中給清朝施加壓力,還有就是嘗試著想要把中國佔為己有。所以當時有很多的寶物都被洗劫一空。
  • 法國奢侈品大亨無償歸還中國四件周朝文物(組圖)
    據英國媒體日前報導,在歸還青銅鼠兔首之後,法國奢侈品大亨皮諾今年4月秘密向中國歸還四件屬於公元前7世紀(東周時期)的猛禽金首,沒有索要任何補償。2013年6月,皮諾家族曾無償向中國歸還圓明園青銅鼠首和兔首。
  • 法國奢侈品大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
    網絡圖【新民晚報·新民網】昨天,有媒體爆料稱,4月至今法國已低調向中國歸還4件遭劫掠的純金文物,此次歸還的4件猛禽金首價值1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685萬元),距今歷史超過2000年。據推斷,這些文物是1992年中國甘肅省周朝貴族墓葬遭盜挖時流失的文物,中方表示,這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盜墓潮導致的大批流失文物的一部分。法國奢侈品大亨弗朗索瓦·皮諾特原先佔有著這批文物。
  • 翁同龢與張謇的師生情誼
    在這前後,他深受翁同龢的提攜和幫助。張謇對國事十分關切,中狀元當年,正值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他先後五次致函翁同龢,並親身拜訪,申述並與老師交流對日對策,建議加強戰備,推動朝廷對日宣戰。二人主戰、反對割地求和的立場堅定而一致,師生之誼升華為同道之情。張謇步入仕途後,因見解相近,與翁同龢聯合參與了一些政治運動,如戊戌維新時擬寫經濟、教育等方面的變法文件;在立憲運動初始之時,共商儘快立憲之法等。
  • 泰安:陸房突圍紀念館公開徵集抗戰文物
    為豐富紀念館文物館藏,以物見證抗戰歷史,保存珍貴證據,銘記先烈功績,傳承抗戰精神,教育激勵後人,現面向社會各界徵集抗戰歷史文物。懇請社會各界特別是八路軍老戰士及其家屬、國際友人給予大力支持、鼎力協助。  大眾網泰安1月30日訊 大眾網記者了解到,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陸房突圍勝利76周年,肥城市委、市政府決定,在陸房烈士陵園建設陸房突圍勝利紀念館。
  • 翁萬戈百歲壽慶,捐贈波士頓美術館清代王翬《長江萬裡圖卷》
    7月28日是知名收藏家、翁同龢五世孫翁萬戈先生百歲誕辰,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為此專門舉辦「翁萬戈先生百歲誕辰慶典」。據參加壽慶的相關人士透露,翁先生當天宣布,向波士頓美術館捐贈跟隨自己近一個世紀的翁同龢舊藏——長達16米的清代王翬的《長江萬裡圖卷》。
  • 中國小夥繼承英國莊園,挖出6萬件珍貴中國文物,無償上交國家
    曾經有數據顯示,在鴉片戰爭之後的百餘年間,因戰爭、搶掠、盜鑿等原因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多達百萬件。 在國外的知名博物館中,沒有一家看不見中國的文物,藏品共計有160多萬件。這些加上在民間的收藏,中國文物流失海外的便達1700萬以上,而其中又有多少真正是他們買回去的?
  • 翁萬戈的捐贈厚此薄彼,雖然談不上賣國,但至少是敗家
    翁萬戈的捐贈厚此薄彼,怪不得國民義憤填膺,甚至有人說他是「賣國賊」,但至少是一個敗家子 !2018年12月13日,翁萬戈向美國捐獻183件藏品。翁萬戈在過去的十年間,他曾向美國博物館捐贈了21件重要的中國藝術作品——其中包括長逾16米的《長江萬裡圖》。
  • 展盛世畫卷 品浩蕩書風 「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在遼博舉辦
    大唐,一個全盛時代的中國記憶,其中書畫名跡是見證和研究唐代輝煌最精彩的篇章。10月7日,一次世界範圍規模最大以唐代書畫呈現大唐風韻的展覽「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幕,唐代名跡、中國書畫史上巨作《蕭翼賺蘭亭圖》《曹娥誄辭》《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遊春圖》《萬歲通天帖》《仲尼夢奠帖》《古詩四帖》等同時現身,備受世人矚目。
  • 600件流失文物講述「回家故事」:蘇聯三次返還64冊《永樂大典》
    國家文物局統計,從1949年至今,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徵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餘批次、15萬餘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當年3月,國家文物局照會美國駐華使館,要求美方中止拍賣並返還流失文物,美國政府也對此表達了積極的合作態度。3月21日,美國紐約州南區地方法院作出要求相關機構中止拍賣的決定,並下達民事沒收令,授權海關部門將文物扣押沒收。2001年3月,在經歷一年的審判後,該法院作出返還文物的最終裁決。5月26日,這塊浮雕武士石刻回歸中國。
  • 六大看點別錯過,「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明日國家博物館啟幕
    新中國成立後,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心下,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成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專門在香港從事珍貴文物搶救工作。文物小組克服艱難困苦,保護和追回了大量流失的文物。其中,又以《中秋帖》《伯遠帖》的回歸最為後人所樂道。《中秋帖》《伯遠帖》和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快雪時晴帖》被乾隆統稱為「三希」。
  • 狀元傳奇 翁同龢
    鹹豐八年(1858)六月,正在參加庶吉士學習的翁同龢被鹹豐皇帝破格任命為副考官,奉命典試陝西,正考官則是翁同龢的好友潘祖蔭。八月底,陝西典試結束,翁同龢被任命為陝西學政,視察陝西全省各府、縣考試童生及生員事宜。十二月視學完畢。鑑於病魔纏身,上書奏請開缺。鹹豐九年(1859)一月,皇上恩準翁同龢開缺,返京調養。回京後的第三年,同治元年(1862)翁同龢被任命為鄉試正考官,典試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