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1830~1904,即:道光十年~光緒三十年),蘇州府常熟縣人,字叔平,號松禪,別署均齋、瓶笙、瓶廬居士、並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閒人,晚號瓶庵居士。
翁同龢自幼稟性好學,通讀《四書》、《五經》,並以優異成績考入常熟縣學遊文書院。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應院試考中秀才;鹹豐二年(1852年)應順天鄉試中舉人;鹹豐六年(1856年)殿試一甲一名,考中狀元,被授予修撰,供職翰林院。
鹹豐八年(1858)六月,正在參加庶吉士學習的翁同龢被鹹豐皇帝破格任命為副考官,奉命典試陝西,正考官則是翁同龢的好友潘祖蔭。八月底,陝西典試結束,翁同龢被任命為陝西學政,視察陝西全省各府、縣考試童生及生員事宜。十二月視學完畢。鑑於病魔纏身,上書奏請開缺。鹹豐九年(1859)一月,皇上恩準翁同龢開缺,返京調養。回京後的第三年,同治元年(1862)翁同龢被任命為鄉試正考官,典試山西。這以後,他曾多次涉及文衡,屢次充任考官,所以門生故舊遍布朝野,為清王朝選拔了大批人才。
翁同龢一生最重要的事是任兩朝帝師。同治四年(1865)十月十四日,「垂簾聽政」的慈安、慈禧兩太后諭令翁同龢為弘德殿行走,同工部尚書倭仁、翰林院編修李鴻藻、實錄館協修徐桐負責教育年僅10歲的同治皇帝。充任帝師,這是朝廷對翁同龢的器重和信賴,翁同龢非常高興,向兩太后表示,一定竭盡全力,輔導皇上,報答皇恩。翁同龢的講授,深得同治帝和太后的好評,稱讚他「講授有方」、「入值甚勤」。
翁同龢入值弘德殿期間,還奉命去養心殿為兩宮皇太后進講《治平寶鑑》一書的有關章節。在進講這些專題時,他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並借兩太后的提問,根據個人所見所聞,如實陳述,大膽批評當朝弊政,並相應提出改正意見,其中許多意見後來被採納。他如此敢於直言進諫,這在當朝上大夫中是極少見的。
▲ 翁同龢書法 蘇州狀元博物館藏
翁同龢入值弘德殷期間,由於他聰明能幹、備受皇帝和太后信賴,所以屢受殊榮。同治四年(1865),他奉旨閱看文宗實錄,按例只有親王、大學士才有資格閱看前朝皇帝實錄。在仕途上,由詹事府右中允特接侍講,再擢為國子監祭酒,進而提為太僕寺正卿。同治十二年(1873)同治皇帝親政後,恩賞他一品頂戴,真可謂一帆風順,步步登高。
光緒元年(1875年),翁同龢署刑部右侍郎。次年四月,受命教授光緒帝讀書。和侍郎夏同善擔任毓慶宮行走,充任剛剛即位、年僅四歲的光緒皇帝的師傅。翁同龢學識淵博,除了正常教授《四書》、《五經》等儒家必讀課外,還特意安排了許多中外史地、科技和早期改良主義著作,新學舊學兼顧,中學西學結合,循循善誘,引導光緒帝關心現實政治,留意中外大勢,清除積弊,力振綱紀。翁同龢把他經世致用的教育思想滲透在他從政、從教的實踐活動中,對近代教育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堪稱近代教育的第一導師。翁同龢的教育使光緒帝擴大了知識領域,為以後發動維新變法運動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礎。
▲ 翁同龢書法楹聯 蘇州狀元博物館藏
光緒十五年(1889)光緒帝親政後,翁同龢同往常一樣仍到毓慶宮書房給光緒帝授課。為滿足光緒帝對西學的探求,他還繼續不斷向光緒帝呈送有關西學的著作,並且常在書房同光緒帝討論時政。這一切引起了西太后慈禧和後黨官僚的疑忌。光緒二十三年(1897)一月,西太后慈禧下令裁撤光緒帝的毓慶宮書房。至此,翁同龢結束了長達22年之久的毓慶宮教授生涯。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月15日), 光緒帝罷了翁同龢的官職(另一說為光緒帝受迫於慈禧太后而罷了翁同龢的官)。翁先到侄子江西巡撫翁曾桂署中暫住,然後回常熟故鄉。光緒下的詔書說:「協辦大學士翁同龢辦事多不允協,以致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本應查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在毓慶宮行走有年,不忍遽加嚴譴。翁同龢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戊戌政變後,光緒又下詔書:「翁同龢授讀以來,輔導無方,往往巧藉事端,刺探朕意。至甲午年中東之役,信口侈陳,任意慫恿。辦理諸務,種種乖謬,以致不可收拾。今春力陳變法,濫保非人,罪無可逭。事後追維,深堪痛恨!前令其開缺回籍,實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翁同龢回到家鄉常熟後,開始了他半隱居的廬墓生活。在困寓虞山、落魄憂傷的日子裡,他的不少門生故舊「分俸見贈」。1904年7月4日,在風雲變幻中飽經憂患的翁同龢,滿懷抑鬱和悽愴與世長辭了,年七十有五。在臨終前,他口佔一絕:「六十年中事,傷心到蓋棺。不將兩行淚,輕向汝曹彈。」短短四句話,道盡了這位松禪老人的宦海沉浮和無限憂傷。宣統元年,詔復原官。後追諡文恭。
注 | 本文為蘇州狀元博物館研究資料,版權專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