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傳奇 翁同龢

2021-02-17 聖博空間

翁同龢(1830~1904,即:道光十年~光緒三十年),蘇州府常熟縣人,字叔平,號松禪,別署均齋、瓶笙、瓶廬居士、並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閒人,晚號瓶庵居士。


翁同龢自幼稟性好學,通讀《四書》、《五經》,並以優異成績考入常熟縣學遊文書院。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應院試考中秀才;鹹豐二年(1852年)應順天鄉試中舉人;鹹豐六年(1856年)殿試一甲一名,考中狀元,被授予修撰,供職翰林院。

鹹豐八年(1858)六月,正在參加庶吉士學習的翁同龢被鹹豐皇帝破格任命為副考官,奉命典試陝西,正考官則是翁同龢的好友潘祖蔭。八月底,陝西典試結束,翁同龢被任命為陝西學政,視察陝西全省各府、縣考試童生及生員事宜。十二月視學完畢。鑑於病魔纏身,上書奏請開缺。鹹豐九年(1859)一月,皇上恩準翁同龢開缺,返京調養。回京後的第三年,同治元年(1862)翁同龢被任命為鄉試正考官,典試山西。這以後,他曾多次涉及文衡,屢次充任考官,所以門生故舊遍布朝野,為清王朝選拔了大批人才。

翁同龢一生最重要的事是任兩朝帝師。同治四年(1865)十月十四日,「垂簾聽政」的慈安、慈禧兩太后諭令翁同龢為弘德殿行走,同工部尚書倭仁、翰林院編修李鴻藻、實錄館協修徐桐負責教育年僅10歲的同治皇帝。充任帝師,這是朝廷對翁同龢的器重和信賴,翁同龢非常高興,向兩太后表示,一定竭盡全力,輔導皇上,報答皇恩。翁同龢的講授,深得同治帝和太后的好評,稱讚他「講授有方」、「入值甚勤」。

翁同龢入值弘德殿期間,還奉命去養心殿為兩宮皇太后進講《治平寶鑑》一書的有關章節。在進講這些專題時,他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並借兩太后的提問,根據個人所見所聞,如實陳述,大膽批評當朝弊政,並相應提出改正意見,其中許多意見後來被採納。他如此敢於直言進諫,這在當朝上大夫中是極少見的。

▲ 翁同龢書法 蘇州狀元博物館藏

翁同龢入值弘德殷期間,由於他聰明能幹、備受皇帝和太后信賴,所以屢受殊榮。同治四年(1865),他奉旨閱看文宗實錄,按例只有親王、大學士才有資格閱看前朝皇帝實錄。在仕途上,由詹事府右中允特接侍講,再擢為國子監祭酒,進而提為太僕寺正卿。同治十二年(1873)同治皇帝親政後,恩賞他一品頂戴,真可謂一帆風順,步步登高。

光緒元年(1875年),翁同龢署刑部右侍郎。次年四月,受命教授光緒帝讀書。和侍郎夏同善擔任毓慶宮行走,充任剛剛即位、年僅四歲的光緒皇帝的師傅。翁同龢學識淵博,除了正常教授《四書》、《五經》等儒家必讀課外,還特意安排了許多中外史地、科技和早期改良主義著作,新學舊學兼顧,中學西學結合,循循善誘,引導光緒帝關心現實政治,留意中外大勢,清除積弊,力振綱紀。翁同龢把他經世致用的教育思想滲透在他從政、從教的實踐活動中,對近代教育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堪稱近代教育的第一導師。翁同龢的教育使光緒帝擴大了知識領域,為以後發動維新變法運動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礎。

▲ 翁同龢書法楹聯  蘇州狀元博物館藏

光緒十五年(1889)光緒帝親政後,翁同龢同往常一樣仍到毓慶宮書房給光緒帝授課。為滿足光緒帝對西學的探求,他還繼續不斷向光緒帝呈送有關西學的著作,並且常在書房同光緒帝討論時政。這一切引起了西太后慈禧和後黨官僚的疑忌。光緒二十三年(1897)一月,西太后慈禧下令裁撤光緒帝的毓慶宮書房。至此,翁同龢結束了長達22年之久的毓慶宮教授生涯。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月15日), 光緒帝罷了翁同龢的官職(另一說為光緒帝受迫於慈禧太后而罷了翁同龢的官)。翁先到侄子江西巡撫翁曾桂署中暫住,然後回常熟故鄉。光緒下的詔書說:「協辦大學士翁同龢辦事多不允協,以致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本應查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在毓慶宮行走有年,不忍遽加嚴譴。翁同龢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戊戌政變後,光緒又下詔書:「翁同龢授讀以來,輔導無方,往往巧藉事端,刺探朕意。至甲午年中東之役,信口侈陳,任意慫恿。辦理諸務,種種乖謬,以致不可收拾。今春力陳變法,濫保非人,罪無可逭。事後追維,深堪痛恨!前令其開缺回籍,實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翁同龢回到家鄉常熟後,開始了他半隱居的廬墓生活。在困寓虞山、落魄憂傷的日子裡,他的不少門生故舊「分俸見贈」。1904年7月4日,在風雲變幻中飽經憂患的翁同龢,滿懷抑鬱和悽愴與世長辭了,年七十有五。在臨終前,他口佔一絕:「六十年中事,傷心到蓋棺。不將兩行淚,輕向汝曹彈。」短短四句話,道盡了這位松禪老人的宦海沉浮和無限憂傷。宣統元年,詔復原官。後追諡文恭。

注 | 本文為蘇州狀元博物館研究資料,版權專屬。

相關焦點

  • 翁同龢與張謇的師生情誼
    而在他人生道路上,有一位人物對其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他就是晚清著名政治人物翁同龢。他們的交往跨越兩個世紀,師生交誼以愛國與改革為精神紐帶,為歷史和時代的需要所推動,為世人所傳頌,具有進步意義和教育作用。張謇於1894年中狀元,因此又被稱為「狀元實業家」,在早年走科舉的道路上,他結識了與其家鄉一江之隔的常熟籍著名人物翁同龢。
  • 翁同龢在世時的士林評價竟然那麼不堪
    據說是早年李鴻章在曾國藩幕府時,因為翁同龢之兄翁同書任安徽巡撫時,錯用苗沛霖,而擬稿參劾,翁同書幾乎喪命。他希望通過對日之戰來消耗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如果清廷贏了,他是主戰第一大臣;如果輸了,李鴻章的政治勢力自然受到打擊。胡思敬《國聞備乘》有《名流誤國》條,詳述了翁同龢促成了「甲午浪戰」:甲午之戰由翁同龢一人主之。
  • 當可憐的孩子遇上慈祥恩師翁同龢,他真正給了光緒帝皇帝父愛
    真正給了光緒帝父愛的倒是他的老師翁同龢,在光緒六歲時,慈禧為他挑選了一個老師,此人便是同治帝的老師翁同龢。翁同龢中過狀元,學問精深,為人嚴謹,是最典型的傳統知識分子。翁同龢與光緒的交往長達二十三年,期間,如無要緊事,翁同龢一般每天都會見光緒,君臣關係宛若父子。
  • 江陰發現清代帝師翁同龢「吳越世家」手書磚雕
    近日,一組赤岸村「古村新顏」組照在朋友圈內引發關注,其中一張清代帝師翁同龢手書的「吳越世家」磚雕照片尤其引人注目,更有附近村民結伴前往赤岸一睹手書磚雕風採。據了解,「吳越世家」四字是由錢氏祖上在上個世紀初時赴虞託人請清代帝師、重臣翁同龢書寫,後又請人雕刻在青磚上。上世紀文革時期,宅主錢志成用石灰塗抹磚雕把這塊珍貴的磚雕保護起來,於是「吳越世家」在牆體中隱身埋藏了幾十年。
  • 又見「文物」:翁同龢後人無償捐贈183件書畫文物給美國!
    說起美籍華人翁萬戈,可能大家對這個名字並不熟悉,要是提及其先祖,想必我們定然耳熟能詳,其先祖就是晚清著名政治家和書法家翁同龢。翁同龢,字叔平,號松禪,別署均齋、瓶笙、瓶廬居士、並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閒人,晚號瓶庵居士,江蘇常熟人,是我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是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第三子,鹹豐六年(1856年)狀元,歷任清朝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先後擔任清同治帝、光緒帝兩代帝師。
  • 沈渭濱:從《翁同龢日記》看同治帝病情及死因
    其實《翁同龢日記》(以下簡稱《日記》)對同治帝得病到死亡,逐日都有記載。他是同治帝的漢文師傅之一,《日記》所記都是親歷之事,比之傳聞,具有第一手史料價值。茲按《日記》結合有關說法,就同治帝病情及死因略做論析於下。
  • 翁同龢五世孫、「守藏家」翁萬戈辭世:「我為家藏而活」
    生於1918年的翁萬戈是晚清重臣翁同龢的五世孫,其書畫收藏基本來自翁同龢的舊藏,所以也稱自己「不是收藏家,而是『守藏家』」。而在2018年,翁萬戈於自己百歲誕辰當天宣布,把跟隨了自己近一個世紀的翁同龢舊藏——長達16米的清代王翬《長江萬裡圖》等183件文物無償捐贈給波士頓美術館。2019年9月,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為其舉辦了家藏精選展。翁萬戈是清朝兩代帝師翁同龢的五世孫。
  • 【暑期遊·貴州攻略】同龢狀元故裡尋書香
    同龢狀元故裡景區,因清末狀元夏同龢而出名。夏同龢是貴州歷史上僅有的兩名文狀元之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狀元身份出國留學的留學生。
  • 翁同龢三代門人:著名書法家李嘉湖皇家書法作品走出國門
    著名書法家、翁同龢三代門人李嘉湖先生的皇家書法作品走出國門。美國洛杉磯第十四屆「五月鮮花獻母親」大型音樂會上,一副大氣磅礴的書法作品吸引了萬千眼球,這幅書法作品,就是李嘉湖創作的皇家書法。李嘉湖的師爺系「頤和園」匾額的題寫著嚴寅亮,嚴寅亮的書法老師就是輔佐同治和光緒兩位皇帝、為楊乃武和小白菜冤案平反的著名書法家、四朝元老翁同龢。
  • 兩朝帝師翁同龢與廣州將軍長善,就大清朝國情與軍情展開談論
    長善為感謝好友翁同龢的引薦,這天專門登府拜訪了這位德高望重的兩朝帝師翁先生。兩人見面寒暄之後,長善就誠懇地說道:「翁大人,在下能有今天,多虧你老的提攜與引薦,在下終生感恩不盡,將來如有用得著下官的地方儘管直說,我長善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長善說完,躬身一拜。翁同龢急忙將長善扶起,樂呵呵地說:「長將軍,現在我朝內憂外患雙重壓力,正是用人之時。
  • 李鴻章與翁同龢的是是非非:唯西式思維下歷史客觀與真實
    翁同龢和李鴻章都是反對者。至於禁止北洋買武器,是為了私利?是為了私仇?是為了權力鬥爭嗎?顯然不是。因為他們之間沒有私仇。翁同書被懲治、被參劾與李鴻章沒啥關係。真實的歷史原因或者表面拿出來說的原因是:因為黃河水災。
  • 開狀元出國留學先河 編著中國第一部法學書籍 他是貴州人夏同龢
    科舉制度在神州大地進行了千年,可是貴州由於地緣關係,一直沒有奪魁天下的狀元出現,直到清朝時貴陽青巖人趙以炯大魁天下,成為雲貴兩省自科舉制度開始以來狀元及第第一人後,這個記錄才被打破。貴州,在千年的科舉制度中僅僅出現了兩位狀元及第的人物,除趙以炯外,另一位就是貴州麻將人夏同龢。
  • 狀元及第、連中三元、獨佔鰲頭!到古代學霸家族吸一波喜氣|遊遍江蘇
    【翁氏故居 綵衣堂】   翁氏家族是江南的名門望族,他們是父子帝師、叔侄狀元、四世翰林,而翁同龢是最傑出的人物,同治、光緒兩代帝師  翁同龢故居裡最重要的建築就是綵衣堂。  綵衣堂,是翁同龢的父親翁存心購買了以後,孝養他的老母親的房子,所以你知道這個名稱取材於什麼典故嗎?
  • 晚清留學生狀元夏同龢,傳世精品行書真跡欣賞,書風嫻熟俊邁灑脫
    晚清留學生狀元夏同龢傳世精品行書真跡欣賞:書者介紹:夏同龢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參加癸巳科鄉試,中舉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被光緒帝"親筆御點"為戊戌科(恩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 哪個縣被稱為中國第一狀元縣 一共走出19個狀元
    在這個龐大讀書人隊伍的頂峰,站著寥寥數百名狀元。可以說,狀元是古代讀書人所能夠得到的最高獎賞。數據顯示,從622年第一名狀元孫伏伽開始,到1904年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為止,在這1283年間,中國總共產生了777名(一說654名)狀元。這些狀元們一舉成名天下知,躊躇滿志地進入仕途,在宦海裡沉浮不定地過完一生。
  • 26位清朝狀元書法精品欣賞,難得一見!
    清康熙三十年(1691)狀元。 乾隆辛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修撰。 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連中「六元」的狀元。
  • 房玄齡、王維、楊慎……中華書局出過哪些狀元的書
    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歷史上那些中過科舉考試狀元的人,中華書局出版過他們的哪些書,有什麼值得說道的。根據有關統計,從隋朝設立科舉考試制度開始,到1905年截止,一共產生了500多位狀元。這些人中,有學問做得好的,有官做得大的,有做出歷史功績的,也有落下罵名的。大家感興趣,可以上網搜。我們直奔主題,依著時代順序,看哪些狀元在中華書局的出版物中留下了印跡。
  • 科舉狀元的巨大成就與高考狀元的堙沒無聞
    來源  和澤書院「狀元」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詞彙,並經常出現於我們的生活當中。尤其是到了每年的高考期間,「文科狀元」、「理科狀元」、「省狀元」、「市狀元」都會成為媒體和大眾關注的焦點。與此風氣相呼應,各高校之間也很注意對狀元的爭奪,並以招收到狀元的多少作為衡量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這一切,無疑都是中國古代狀元文化的歷史延續。  「狀元」這個詞的歷史,起碼可以追到唐朝。依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其居首者因此被稱做狀頭,又名狀元。因其為殿試一甲第一名,亦稱做殿元。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是科名中最高榮譽。
  • 一周藝術人物|翁同龢後人捐美183件文物引發的爭議與思考
    美國波士頓 | 翁同龢後人、百歲老人翁萬戈向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捐贈翁氏六代家藏書畫文物共計183件翁萬戈上周,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在其官網宣布,接受了史上數量最多且意義最為非凡的一批中國書畫捐贈翁萬戈是清代翁同龢的五世孫,他本人是一位中國書畫收藏家、鑑賞家,翁氏家藏的核心部分由其先祖在19世紀蒐集奠定。翁氏家藏可謂是美國頂級的中國藝術品私人收藏,並以其作品質量上乘、大師序列恢弘、保藏狀態良好和流傳著錄清晰而見長。此次捐贈共有130幅繪畫、31幅書法、18件拓片及4件織繡,橫跨了十三個世紀五個朝代,併集中體現了明清時期的收藏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