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在世時的士林評價竟然那麼不堪

2021-02-07 文史砍柴


滿面憂國憂民,滿口假仁假義。

滿腹多忌多疑,滿身無才無識。


這是一段在甲午戰爭後流行於京師士林的人物風評。所指的人物是誰?今天的國人如果僅僅從教科書上了解那段歷史的話,可能會大跌眼鏡。這說的是兩朝帝師翁同龢。


在今日歷史教科書中,翁同龢可是一個形象高大的政治家,他是兩朝帝師,是清流領袖,是主戰派,堅決反對投降,是維新人士的有力支持者。


這些說法從字面上來看,沒有什麼大問題。但評價歷史人物,遠不是非黑即白的臉譜化那麼簡單。後世許多人評價從甲午之戰到戊戌變法,總認為主戰派是正義的,主和派是懦弱的;帝黨是維新的,後黨是守舊的。而翁同龢站是光緒皇帝的老師,帝黨中堅,自然也代表正義。


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後世人評價往往各取所需,以政治立場來取捨。而在當世時,時人對一個重要人物,更著重於他的人品,他的功過。


簡而言之,翁同龢是甲午之戰的重要推手。他如此做並非愛國,而是因為翁氏家族和李鴻章的私怨。據說是早年李鴻章在曾國藩幕府時,因為翁同龢之兄翁同書任安徽巡撫時,錯用苗沛霖,而擬稿參劾,翁同書幾乎喪命。他希望通過對日之戰來消耗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如果清廷贏了,他是主戰第一大臣;如果輸了,李鴻章的政治勢力自然受到打擊。


胡思敬《國聞備乘》有《名流誤國》條,詳述了翁同龢促成了「甲午浪戰」:


甲午之戰由翁同龢一人主之。


同龢舊傅德宗,德宗親政後,以軍機大臣兼毓慶宮行走,嘗蒙獨對,不同值諸大臣不盡聞其謀。通州張謇、瑞安黃紹箕、萍鄉文廷式等皆名士,梯緣出其門下,日夜磨礪以須,思以功名自見。及東事發,鹹起言兵。


是時鴻章為北洋大臣,海陸兵權盡在其手,自以海軍弱、器械單,不敢開邊釁,孝欽以舊勳倚之。謇等僅恃同龢之力,不能敵也。於是廷式等結志銳密通宮闈,使珍妃進言於上,且獻奪嫡之謀。妃日夜慫恿,上為所動,兵禍遂開。


既而屢戰不勝,敵逼榆關,孝欽大恐,召同龢切責,令即日馳赴天津詣鴻章問策。同見鴻章,即詢北洋兵艦。鴻章怒目相視,半晌無一語,徐掉頭曰:「師傅總理度支,平時請款輒駁詰,臨事而問兵艦,兵艦果可恃乎?」


同龢曰:「計臣以撙節為盡職,事誠急,何不復請?」


鴻章曰:「政府疑我跋扈,臺諫參我貪婪,我再嘵嘵不已,今日尚有李鴻章乎?」


同龢語塞,歸乃不敢言戰。後卒派鴻章東渡,以二百兆議和。自是黨禍漸興,杖珍妃、謫志銳、罷長麟,汪鳴鑾、同龢亦得罪去,謇及廷式皆棄官而逃,不敢混跡輦下。德宗勢日孤而氣日激,康、梁乘之,而戊戌之難作矣。


翁同龢的門生王伯恭在《蜷廬隨筆》中的記述佐證了胡思敬之說。


是時張季直(註:即張謇)新狀元及第,言於常熟,以日本蕞爾小國,何足以抗天兵,非大創之,不足以示威而免患。常熟韙之,力主戰。合肥奏言不可輕開釁端,奉旨切責。


餘復自天津旋京,往見常熟,力諫主戰之非,蓋常熟亦我之座主,向承獎借者也。乃常熟不以為然,且笑吾書生膽小。


餘謂臨事而懼,古有明訓,豈可放膽嘗試。且器械陣法,百不如人,似未宜率爾從事。常熟言合肥治軍數十年,屢平大憝,今北洋海陸兩軍,如火如荼,豈不堪一戰耶?


餘謂知己知彼者,乃可望百戰百勝,今確知己不如彼,安可望勝?常熟言吾正欲試其良楛,以為整頓地也。餘見其意不可回,遂亦不復與語,興辭而出。


「吾正欲試其良楛,以為整頓地也。」就是借刀殺人之術。借國事而報私仇,這樣做無論如何稱不上忠臣吧?


翁同龢能青雲直上,固然和自己的文章之才和學問有關,更與其門第昌隆相關。其父親翁心存也曾是帝師、大學士,門生故吏遍天下。但治國理政,文章之才並不是最重要的。翁同龢一輩子呆在中樞做官,教導小皇帝,歷任各部侍郎和尚書,沒有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那樣帶兵打仗、任一方封疆大吏的經驗。他腦子活,會來事,卻心胸狹隘,嫉賢妒能。


官場公認這位翁師傅「好延攬,而必求為己用,廣接納而不能容異己」。對嶄露頭角的官場新秀和才華出眾的年輕人,他一副禮賢下士的面目,延攬為自己所用。如對同鄉張謇是這樣的,對力主變法、名聲甚著的康有為、梁啓超亦是如此。甲午戰敗後,很難說他真心贊成變法,只是當時變法維新已成共識,各方所爭論的是如何變。翁同龢以慣用的手法,籠絡這一浪潮中的士林領袖,搶佔話語權和人事權。說來說去,就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


如果說翁同龢給李鴻章使絆子,是因為兩家有宿怨,還可以理解。甲午戰敗,李鴻章替整個帝國背鍋,因之失勢,一意主戰的翁同龢仍然身居中樞,炙手可熱,而對政壇上影響越來越大的另一位大吏張之洞打壓排擠,足可見其人品。


張之洞任兩廣總督時,中法因越南的控制權而爆發戰爭,這場戰爭是鴉片之戰後清朝軍隊少有的一次佳績,可在報銷軍費時,主政戶部的翁同龢處處刁難。隨著張之洞聲望日高,有讓其入軍機之議,翁同龢擔心張之洞進了軍機,削弱自己的權力,大力阻撓。張之洞的《廣雅堂詩集》中有一首《送同年翁仲淵殿撰從尊甫藥房先生出塞》。藥房先生即翁同書,被曾國藩參劾後,本來判了斬監侯(死緩),後來改為流放伊犁;翁仲淵即翁曾源,翁同書次子,翁同龢之侄,同治二年中狀元,這一科的第三名即探花是張之洞。可見兩家交情匪淺。在輯錄詩集時,翁、張已經交惡,張之洞在此詩下自註:


藥房先生在詔獄時,餘兩次入獄省視之。錄此詩,以見餘與翁氏分誼不淺。後來叔平相國(註:翁同龢字叔平)一意傾陷,僅免於死,不亞奇章之於贊皇,此等孽緣,不可解也。


這等於一個大佬公開吐槽另一個大佬,張的幕府勸他將這段刪去,以免引起風波。張之洞堅持己見,將這段注釋保留,可見其心中之憤怒。


翁氏作為,可以說辜負了太后,也辜負了皇帝。所謂「後黨」「帝黨」,原來並不涇渭分明,慈禧太后對翁氏父子是相當信任的,否則怎麼把親兒子和嗣子同治帝、光緒帝都交給他教導?作為帝師和大臣,他本應該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極力彌合母子之間的矛盾,特別是對年輕氣盛的皇帝進行勸導,而不是相反。


若沒有甲申易樞——1884年(光緒十年)4月8日,慈禧發布懿旨,將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的事件,恭親王仍然在中樞主持大政,翁同龢的勢力起不來,很可能就沒有甲午之禍。對翁同龢這個人,恭親王看得清清楚楚。馬勇先生於《戊戌政變的臺前幕後》一書中寫道,恭親王臨死前對來探視的太后和皇上叮囑要提防翁師傅。


對於翁同龢,恭親王根據自己多年共事與了解,以為他不僅一味誇張,力主開戰,一錯再錯,以致十數年之教育、數千萬之海軍(註:應該指數千萬兩銀子打造的海軍),覆於一旦,不得已割地求和,將國家從甲午戰前的坦途引領到現在如此危險境地,列強乘此機會大有瓜分中國之勢,德據膠澳,俄租旅大,英索威海、九龍,法貰廣州灣,此後相率效尤,不知何所底止?所謂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者,都是翁同龢誤導之過。至於翁同龢的人品,恭親王也相當瞧不起,他告訴皇上和皇太后,此人「居心叵測,並及怙權」,如果不對他進行防制,將來一旦他與康有為等人聯手,必將禍及大清王朝。


恭親王的遺言,以及其他大臣的進諫,加上光緒帝本人的認識,終於讓皇帝做出決定,驅逐翁師傅。1898年6月15日,變法剛剛拉開序幕,是日為翁同龢的68歲生日,皇帝對他下了一道旨:


協辦大學士翁同龢近來辦事多不允協,以致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本應查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在毓慶宮行走有年,不忍遽加嚴譴。翁同龢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


讓翁同龢離開朝廷回家養老,是皇太后和皇帝的共識,並非一些人所言是光緒帝迫於慈禧太后的淫威而做出的,此時太后還是基本上讓皇帝做主。但翁同龢被罷官,也並不能使變法維新順利推行,此前埋下的隱患太多了。


翁同龢的蘇州同鄉、同朝為官的潘祖蔭對他的評價可謂精到:


吾與彼皆同時貴公子,總角之交,對我猶用巧妙,他可知矣。將來必以巧妙敗,君姑驗之。


也就是說他對少年時的朋友依然玩心眼,使手段,可想而知對其他人了。潘祖蔭預判他將來會聰明反被聰明誤,果然是應驗了。可這樣的大人物,誤己是小事,他誤的可是國呀。


【十年砍柴系今日頭條籤約作者】


往期精彩文章


清末部吏索賄成風,老將軍衝冠一怒沒啥用

新翰林懇親之旅的利益交換

曾國藩日記中的鴉片戰爭:天朝不跟蠻夷一般見識

英雄怕見老街坊:最討厭康有為的人為什麼是他

相關焦點

  • 狀元傳奇 翁同龢
    鹹豐八年(1858)六月,正在參加庶吉士學習的翁同龢被鹹豐皇帝破格任命為副考官,奉命典試陝西,正考官則是翁同龢的好友潘祖蔭。八月底,陝西典試結束,翁同龢被任命為陝西學政,視察陝西全省各府、縣考試童生及生員事宜。十二月視學完畢。鑑於病魔纏身,上書奏請開缺。鹹豐九年(1859)一月,皇上恩準翁同龢開缺,返京調養。回京後的第三年,同治元年(1862)翁同龢被任命為鄉試正考官,典試山西。
  • 翁同龢與張謇的師生情誼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通考察調研,在參觀南通博物院時,讚揚張謇是「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張謇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並積極興辦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寶貴貢獻。而在他人生道路上,有一位人物對其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他就是晚清著名政治人物翁同龢。
  • 當可憐的孩子遇上慈祥恩師翁同龢,他真正給了光緒帝皇帝父愛
    當他被接入冰冷的皇宮中時,就註定了命運的悲劇。但是後來可憐的光緒帝遇上了慈祥恩師翁同龢,他真正給了光緒帝父愛。慈禧還不讓光緒叫自己母后,而是稱呼自己為「親爸爸」。為什麼要叫「親爸爸」呢?這跟慈禧身上的權欲和男性氣質是分不開的,作為一個女人,她很希望像男人一樣君臨天下。
  • 翁同龢五世孫、「守藏家」翁萬戈辭世:「我為家藏而活」
    生於1918年的翁萬戈是晚清重臣翁同龢的五世孫,其書畫收藏基本來自翁同龢的舊藏,所以也稱自己「不是收藏家,而是『守藏家』」。而在2018年,翁萬戈於自己百歲誕辰當天宣布,把跟隨了自己近一個世紀的翁同龢舊藏——長達16米的清代王翬《長江萬裡圖》等183件文物無償捐贈給波士頓美術館。2019年9月,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為其舉辦了家藏精選展。翁萬戈是清朝兩代帝師翁同龢的五世孫。
  • 沈渭濱:從《翁同龢日記》看同治帝病情及死因
    翁同龢為此還特地到市肆購買如意二柄,加上已有一柄,「預備如意三柄,明日呈遞」。12月11日(十一月初三),《日記》稱:「天明後同人始集,先至案上請安,知昨日申初(作者註:約下午三時)大便已通,進鴨粥二次,得眠,咽痛亦減。見昨晚方,有漸見光潤之語,不勝喜躍。」下午4時請脈。
  • 李鴻章與翁同龢的是是非非:唯西式思維下歷史客觀與真實
    對於日本侵華對中國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這種問題的選擇,竟然在該地區有四成學生選擇「利大於弊」。這不能不說,唯西式思維的滲透的嚴重性,即:只要跟隨西方、服從西方,被殖民也是好事兒的觀點被一些人不斷灌輸。久而久之,這將是對1840年以後我們反抗外敵所獻出一切的先人的集體侮辱,既然「利大於弊」,那麼,反抗殖民、反抗侵略的人成了什麼人?
  • 又見「文物」:翁同龢後人無償捐贈183件書畫文物給美國!
    說起美籍華人翁萬戈,可能大家對這個名字並不熟悉,要是提及其先祖,想必我們定然耳熟能詳,其先祖就是晚清著名政治家和書法家翁同龢。又為何要捐贈那麼多精品書畫給美國的博物館?這還要從翁氏先祖、清朝兩代帝師、著名書法家翁同龢說起(前文已有介紹)。江蘇常熟翁氏家族,父子宰相,同為帝師;叔侄聯魁,狀元及第;三子公卿,四世翰苑。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當屬翁同龢,他是鹹豐六年(1856年)狀元,之後一路平步青雲,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先後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
  • 江陰發現清代帝師翁同龢「吳越世家」手書磚雕
    近日,一組赤岸村「古村新顏」組照在朋友圈內引發關注,其中一張清代帝師翁同龢手書的「吳越世家」磚雕照片尤其引人注目,更有附近村民結伴前往赤岸一睹手書磚雕風採。據了解,「吳越世家」四字是由錢氏祖上在上個世紀初時赴虞託人請清代帝師、重臣翁同龢書寫,後又請人雕刻在青磚上。上世紀文革時期,宅主錢志成用石灰塗抹磚雕把這塊珍貴的磚雕保護起來,於是「吳越世家」在牆體中隱身埋藏了幾十年。
  • 兩朝帝師翁同龢與廣州將軍長善,就大清朝國情與軍情展開談論
    長善為感謝好友翁同龢的引薦,這天專門登府拜訪了這位德高望重的兩朝帝師翁先生。兩人見面寒暄之後,長善就誠懇地說道:「翁大人,在下能有今天,多虧你老的提攜與引薦,在下終生感恩不盡,將來如有用得著下官的地方儘管直說,我長善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長善說完,躬身一拜。翁同龢急忙將長善扶起,樂呵呵地說:「長將軍,現在我朝內憂外患雙重壓力,正是用人之時。
  • 翁同龢三代門人:著名書法家李嘉湖皇家書法作品走出國門
    著名書法家、翁同龢三代門人李嘉湖先生的皇家書法作品走出國門。美國洛杉磯第十四屆「五月鮮花獻母親」大型音樂會上,一副大氣磅礴的書法作品吸引了萬千眼球,這幅書法作品,就是李嘉湖創作的皇家書法。李嘉湖的師爺系「頤和園」匾額的題寫著嚴寅亮,嚴寅亮的書法老師就是輔佐同治和光緒兩位皇帝、為楊乃武和小白菜冤案平反的著名書法家、四朝元老翁同龢。
  • 一周藝術人物|翁同龢後人捐美183件文物引發的爭議與思考
    美國波士頓 | 翁同龢後人、百歲老人翁萬戈向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捐贈翁氏六代家藏書畫文物共計183件翁萬戈上周,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在其官網宣布,接受了史上數量最多且意義最為非凡的一批中國書畫捐贈翁萬戈是清代翁同龢的五世孫,他本人是一位中國書畫收藏家、鑑賞家,翁氏家藏的核心部分由其先祖在19世紀蒐集奠定。翁氏家藏可謂是美國頂級的中國藝術品私人收藏,並以其作品質量上乘、大師序列恢弘、保藏狀態良好和流傳著錄清晰而見長。此次捐贈共有130幅繪畫、31幅書法、18件拓片及4件織繡,橫跨了十三個世紀五個朝代,併集中體現了明清時期的收藏優勢。
  • 不倒翁小姐姐走紅,皮卡晨兔牙妹,哪個版本的不倒翁女孩最美?
    最近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在直播平臺持續走紅,熱度居高不下,模仿者更是層出不窮。不倒翁小姐姐的本尊是皮卡晨,皮卡晨是舞蹈演員出身,因此身段多了幾分靈動和飄逸,加上西安的歷史感加成,仿佛真的是唐朝貴妃在世。
  • 【暑期遊·貴州攻略】同龢狀元故裡尋書香
    同龢狀元故裡景區,因清末狀元夏同龢而出名。夏同龢是貴州歷史上僅有的兩名文狀元之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狀元身份出國留學的留學生。
  • 袁世凱不是一個好人,但也沒那麼壞,為什麼書上對他評價如此不堪
    袁世凱因為政治意識形態的原因,在中國歷史歷史上一直沒有得到更公正的評價,基本上你不論是翻開教科書還是放在,一些人所記載的,也許上面,對袁世凱的評價都不太好。袁世凱最大的錯誤,就是竊取了革命的勞動果實和籤訂21條,但是光這些東西,實在無法完全的評價一個人,李鴻章作為晚清第一能臣,最欣賞的人就是袁世凱,袁世凱如果真的如此不堪的話,那麼李鴻章為何會如此欣賞他呢?
  • 當最火的四季跑遇上最火的士林夜市,OMG!
    這樣的場景不禁讓小編想起了去年八月,士林夜市來天津時的景象↓↓↓   你說,這火爆的四季跑要是加上一個火爆的士林夜市……畫面是不是太美,都不敢看了?  然後,不過,可,但是,竟然,這件事真的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