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通考察調研,在參觀南通博物院時,讚揚張謇是「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張謇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並積極興辦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寶貴貢獻。而在他人生道路上,有一位人物對其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他就是晚清著名政治人物翁同龢。他們的交往跨越兩個世紀,師生交誼以愛國與改革為精神紐帶,為歷史和時代的需要所推動,為世人所傳頌,具有進步意義和教育作用。
張謇於1894年中狀元,因此又被稱為「狀元實業家」,在早年走科舉的道路上,他結識了與其家鄉一江之隔的常熟籍著名人物翁同龢。翁同龢,江蘇常熟人,於清鹹豐年間中狀元,歷任戶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為晚清清流派領袖。翁同龢年長張謇23歲,雙方交往時,翁已是位居朝堂之上的重臣,在張謇的才學漸漸為世人所知後,翁同龢就開始格外關注這位江蘇同鄉。
早在光緒十一年(1884),張謇赴北京應順天鄉試,翁同龢親自到其住處探望,對其十分賞識,確立了師生關係。順天鄉試張謇中第二名之後,翁同龢已視其為治國之良才。此後張謇科舉會試數次不順,翁同龢不斷通過寫信、當面交談、贈送費用,鼓勵張謇勤讀再試,可謂倍加關愛。
張謇大器晚成,42歲考中狀元,登上科舉巔峰。在這前後,他深受翁同龢的提攜和幫助。張謇對國事十分關切,中狀元當年,正值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他先後五次致函翁同龢,並親身拜訪,申述並與老師交流對日對策,建議加強戰備,推動朝廷對日宣戰。二人主戰、反對割地求和的立場堅定而一致,師生之誼升華為同道之情。張謇步入仕途後,因見解相近,與翁同龢聯合參與了一些政治運動,如戊戌維新時擬寫經濟、教育等方面的變法文件;在立憲運動初始之時,共商儘快立憲之法等。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開機後,翁同龢特題聯相賀,十分關心和支持張謇的「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等各項事業發展。翁同龢憂國憂民、清正廉潔的品質,對張謇的影響很大,他一直視其為榜樣。
「戊戌變法」失敗後,翁同龢被朝廷「開缺回籍」「永不敘用」,革職回鄉後,交地方嚴加管束,處境艱難。張謇不顧牽連,幾度渡江到常熟,看望恩師。在老師窮困潦倒的晚年,可以說張謇是給予關懷和溫暖最多的人,是最理解翁同龢身隱山廬仍心系時局的人。在翁同龢人生最後五年多的時間裡,張謇多次來到翁同龢隱居的虞山瓶隱廬,與老師聚談、遊勝,或派人送信、送食。翁同龢在彌留之際,最懷念和最信託的人也是張謇,自擬輓聯一副,遺命張謇為之書寫。
1904年,翁同龢辭世。此後的日子裡,張謇雖然忙於政務和振興民族實業,但仍時時處處掛念著恩師。1911年初,他以江蘇立憲公會會長身份赴京請願時,特意到北京城東的翁氏故居憑弔。
瓶隱廬
1921年,已年逾古稀的張謇渡江拜謁翁同龢墓,賦《虞山謁松禪師墓》詩曰:「平生感遇處,一一繚心曲。」恩師在張心中是永存的。掃墓之後,見翁墓對面的翁氏山居瓶隱廬牆垣坼裂,板木朽壞,特地出資500元進行修繕,並建議翁氏後人將此廬對外開放,留給世人瞻仰紀念。在恩師墓前,隔江望見南通五山,心生一念,回到家鄉後就在馬鞍山建造一樓,名為虞樓,以此作為對恩師永遠的紀念。門前有聯文:「窗中影入青牛梓,江上雲標白鴿峰。」上聯指的是虞樓,下聯指的是虞山翁墓,遙相呼應。
虞樓
1925年是張謇去世前一年,他夜宿虞樓,作詩表達他對翁的終生懷念:「為瞻虞墓宿虞樓,江霧江風一片愁。看不分明聽不得,月波流過嶺東頭。」以之緬懷安葬在江南虞山上的恩師。
翁張二人的師生情誼,存在於那個內憂外患、大廈將傾的時代,但他們身上相似的匡時濟世的憂患意識、學以致用的責任擔當、務實開拓的行事風格,使他們之間建立起超乎師生的篤厚情誼,一直延續到他們人生的終點,展現了師恩如山的傳統美德。2020年12月,將近百年的虞樓作為翁同龢與張謇師生情誼與愛國熱忱的見證,已開闢為紀念張謇與翁同龢的師生情為主題的「師恩永懷」展覽館,供後人瞻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