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與張謇的師生情誼

2021-02-07 常熟史志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通考察調研,在參觀南通博物院時,讚揚張謇是「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張謇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並積極興辦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寶貴貢獻。而在他人生道路上,有一位人物對其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他就是晚清著名政治人物翁同龢。他們的交往跨越兩個世紀,師生交誼以愛國與改革為精神紐帶,為歷史和時代的需要所推動,為世人所傳頌,具有進步意義和教育作用。

張謇於1894年中狀元,因此又被稱為「狀元實業家」,在早年走科舉的道路上,他結識了與其家鄉一江之隔的常熟籍著名人物翁同龢。翁同龢,江蘇常熟人,於清鹹豐年間中狀元,歷任戶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為晚清清流派領袖。翁同龢年長張謇23歲,雙方交往時,翁已是位居朝堂之上的重臣,在張謇的才學漸漸為世人所知後,翁同龢就開始格外關注這位江蘇同鄉。

早在光緒十一年(1884),張謇赴北京應順天鄉試,翁同龢親自到其住處探望,對其十分賞識,確立了師生關係。順天鄉試張謇中第二名之後,翁同龢已視其為治國之良才。此後張謇科舉會試數次不順,翁同龢不斷通過寫信、當面交談、贈送費用,鼓勵張謇勤讀再試,可謂倍加關愛。

張謇大器晚成,42歲考中狀元,登上科舉巔峰。在這前後,他深受翁同龢的提攜和幫助。張謇對國事十分關切,中狀元當年,正值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他先後五次致函翁同龢,並親身拜訪,申述並與老師交流對日對策,建議加強戰備,推動朝廷對日宣戰。二人主戰、反對割地求和的立場堅定而一致,師生之誼升華為同道之情。張謇步入仕途後,因見解相近,與翁同龢聯合參與了一些政治運動,如戊戌維新時擬寫經濟、教育等方面的變法文件;在立憲運動初始之時,共商儘快立憲之法等。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開機後,翁同龢特題聯相賀,十分關心和支持張謇的「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等各項事業發展。翁同龢憂國憂民、清正廉潔的品質,對張謇的影響很大,他一直視其為榜樣。

「戊戌變法」失敗後,翁同龢被朝廷「開缺回籍」「永不敘用」,革職回鄉後,交地方嚴加管束,處境艱難。張謇不顧牽連,幾度渡江到常熟,看望恩師。在老師窮困潦倒的晚年,可以說張謇是給予關懷和溫暖最多的人,是最理解翁同龢身隱山廬仍心系時局的人。在翁同龢人生最後五年多的時間裡,張謇多次來到翁同龢隱居的虞山瓶隱廬,與老師聚談、遊勝,或派人送信、送食。翁同龢在彌留之際,最懷念和最信託的人也是張謇,自擬輓聯一副,遺命張謇為之書寫。

1904年,翁同龢辭世。此後的日子裡,張謇雖然忙於政務和振興民族實業,但仍時時處處掛念著恩師。1911年初,他以江蘇立憲公會會長身份赴京請願時,特意到北京城東的翁氏故居憑弔。

瓶隱廬

1921年,已年逾古稀的張謇渡江拜謁翁同龢墓,賦《虞山謁松禪師墓》詩曰:「平生感遇處,一一繚心曲。」恩師在張心中是永存的。掃墓之後,見翁墓對面的翁氏山居瓶隱廬牆垣坼裂,板木朽壞,特地出資500元進行修繕,並建議翁氏後人將此廬對外開放,留給世人瞻仰紀念。在恩師墓前,隔江望見南通五山,心生一念,回到家鄉後就在馬鞍山建造一樓,名為虞樓,以此作為對恩師永遠的紀念。門前有聯文:「窗中影入青牛梓,江上雲標白鴿峰。」上聯指的是虞樓,下聯指的是虞山翁墓,遙相呼應。

虞樓

1925年是張謇去世前一年,他夜宿虞樓,作詩表達他對翁的終生懷念:「為瞻虞墓宿虞樓,江霧江風一片愁。看不分明聽不得,月波流過嶺東頭。」以之緬懷安葬在江南虞山上的恩師。

翁張二人的師生情誼,存在於那個內憂外患、大廈將傾的時代,但他們身上相似的匡時濟世的憂患意識、學以致用的責任擔當、務實開拓的行事風格,使他們之間建立起超乎師生的篤厚情誼,一直延續到他們人生的終點,展現了師恩如山的傳統美德。2020年12月,將近百年的虞樓作為翁同龢與張謇師生情誼與愛國熱忱的見證,已開闢為紀念張謇與翁同龢的師生情為主題的「師恩永懷」展覽館,供後人瞻仰學習。


參考文獻:《翁同龢與張謇的師生情誼》 錢文輝,2016,古吳軒出版社《常熟文史縱橫談》;《試述張謇與翁同龢的歷史交誼》盛衛國,《張謇研究》2006年第1期

相關焦點

  • 翁同龢在世時的士林評價竟然那麼不堪
    據說是早年李鴻章在曾國藩幕府時,因為翁同龢之兄翁同書任安徽巡撫時,錯用苗沛霖,而擬稿參劾,翁同書幾乎喪命。他希望通過對日之戰來消耗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如果清廷贏了,他是主戰第一大臣;如果輸了,李鴻章的政治勢力自然受到打擊。胡思敬《國聞備乘》有《名流誤國》條,詳述了翁同龢促成了「甲午浪戰」:甲午之戰由翁同龢一人主之。
  • 狀元傳奇 翁同龢
    鹹豐八年(1858)六月,正在參加庶吉士學習的翁同龢被鹹豐皇帝破格任命為副考官,奉命典試陝西,正考官則是翁同龢的好友潘祖蔭。八月底,陝西典試結束,翁同龢被任命為陝西學政,視察陝西全省各府、縣考試童生及生員事宜。十二月視學完畢。鑑於病魔纏身,上書奏請開缺。鹹豐九年(1859)一月,皇上恩準翁同龢開缺,返京調養。回京後的第三年,同治元年(1862)翁同龢被任命為鄉試正考官,典試山西。
  • 鐵畫銀鉤見性情—— 張謇書法淺議
    翁同龢稱讚其「字亦雅,非常手也。」更有史料稱其為「同光間書法第一」。上海商務印書館、南通翰墨林書局先後有《張謇臨〈伊闕佛龕碑〉》《四時讀書樂》《張季直狼山觀音造像記》《文峰塔院東原新阡石闕銘》《千字文》《墨竹賦》《千齡觀記》等20餘書法集種刊印發行。
  • 當可憐的孩子遇上慈祥恩師翁同龢,他真正給了光緒帝皇帝父愛
    真正給了光緒帝父愛的倒是他的老師翁同龢,在光緒六歲時,慈禧為他挑選了一個老師,此人便是同治帝的老師翁同龢。翁同龢中過狀元,學問精深,為人嚴謹,是最典型的傳統知識分子。翁同龢與光緒的交往長達二十三年,期間,如無要緊事,翁同龢一般每天都會見光緒,君臣關係宛若父子。
  • 張謇考進士四次會試落第 因考官想格外提拔反落選
    原標題:張謇考進士四次會試落第 因考官想格外提拔反落選  文/劉黎平   晚清著名實業家張謇曾是科舉狀元,然而,他的功名之路既有些幸運,也有些不幸運。早年,他五次參加鄉試而連連落榜。1885年,他33歲那年才考中舉人。接下來的進士考試也不順,四次會試都落第。
  • 聽無錫的雕像講張謇故事,南通網-中國南通主流新聞資訊門戶
    聽無錫的雕像講張謇故事 2020-12-22 09:46:25 來源: 一段塵封數十年的師生情緣,其實是一個啟迪後人的勵志故事。在無錫大成巷,我依然能感受到這段感人的師生情緣。
  • 沈渭濱:從《翁同龢日記》看同治帝病情及死因
    其實《翁同龢日記》(以下簡稱《日記》)對同治帝得病到死亡,逐日都有記載。他是同治帝的漢文師傅之一,《日記》所記都是親歷之事,比之傳聞,具有第一手史料價值。茲按《日記》結合有關說法,就同治帝病情及死因略做論析於下。
  • 又見「文物」:翁同龢後人無償捐贈183件書畫文物給美國!
    說起美籍華人翁萬戈,可能大家對這個名字並不熟悉,要是提及其先祖,想必我們定然耳熟能詳,其先祖就是晚清著名政治家和書法家翁同龢。這還要從翁氏先祖、清朝兩代帝師、著名書法家翁同龢說起(前文已有介紹)。江蘇常熟翁氏家族,父子宰相,同為帝師;叔侄聯魁,狀元及第;三子公卿,四世翰苑。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當屬翁同龢,他是鹹豐六年(1856年)狀元,之後一路平步青雲,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先後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龢工詩,間作畫,尤以書法名世。
  • 翁同龢五世孫、「守藏家」翁萬戈辭世:「我為家藏而活」
    生於1918年的翁萬戈是晚清重臣翁同龢的五世孫,其書畫收藏基本來自翁同龢的舊藏,所以也稱自己「不是收藏家,而是『守藏家』」。而在2018年,翁萬戈於自己百歲誕辰當天宣布,把跟隨了自己近一個世紀的翁同龢舊藏——長達16米的清代王翬《長江萬裡圖》等183件文物無償捐贈給波士頓美術館。2019年9月,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為其舉辦了家藏精選展。翁萬戈是清朝兩代帝師翁同龢的五世孫。
  • 91年前的今天,創辦370所學校卻破產的張謇去世
    1869年(16歲),張謇考中秀才。不久張銓意圖勒索,在如皋官府控訴,「冒名頂替案」爆發。張謇連年打官司,吃足了苦頭,後來得到江蘇學政等人的幫助,案件才得以撤銷。1880春(27歲),吳長慶升浙江提督,張謇隨同前往。同年冬,吳長慶奉命幫辦山東防務,張謇隨慶軍移駐登州黃縣。1882年(29歲),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日本乘機派遣軍艦進抵仁川,吳長慶奉命支援朝鮮平定叛亂。張謇隨軍奔赴漢城,起草《條陳朝鮮事宜疏》,並撰寫《壬午事略》、《善後六策》等政論文章,主張對外強硬政策,由此得到南派「清流」首領潘祖蔭、翁同龢等的賞識。
  • 江陰發現清代帝師翁同龢「吳越世家」手書磚雕
    近日,一組赤岸村「古村新顏」組照在朋友圈內引發關注,其中一張清代帝師翁同龢手書的「吳越世家」磚雕照片尤其引人注目,更有附近村民結伴前往赤岸一睹手書磚雕風採。據了解,「吳越世家」四字是由錢氏祖上在上個世紀初時赴虞託人請清代帝師、重臣翁同龢書寫,後又請人雕刻在青磚上。上世紀文革時期,宅主錢志成用石灰塗抹磚雕把這塊珍貴的磚雕保護起來,於是「吳越世家」在牆體中隱身埋藏了幾十年。
  • 翁同龢三代門人:著名書法家李嘉湖皇家書法作品走出國門
    著名書法家、翁同龢三代門人李嘉湖先生的皇家書法作品走出國門。美國洛杉磯第十四屆「五月鮮花獻母親」大型音樂會上,一副大氣磅礴的書法作品吸引了萬千眼球,這幅書法作品,就是李嘉湖創作的皇家書法。李嘉湖的師爺系「頤和園」匾額的題寫著嚴寅亮,嚴寅亮的書法老師就是輔佐同治和光緒兩位皇帝、為楊乃武和小白菜冤案平反的著名書法家、四朝元老翁同龢。
  • 兩朝帝師翁同龢與廣州將軍長善,就大清朝國情與軍情展開談論
    長善為感謝好友翁同龢的引薦,這天專門登府拜訪了這位德高望重的兩朝帝師翁先生。兩人見面寒暄之後,長善就誠懇地說道:「翁大人,在下能有今天,多虧你老的提攜與引薦,在下終生感恩不盡,將來如有用得著下官的地方儘管直說,我長善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長善說完,躬身一拜。翁同龢急忙將長善扶起,樂呵呵地說:「長將軍,現在我朝內憂外患雙重壓力,正是用人之時。
  • 潘嶽:張謇,是誰?
    是他將梁啓超引薦給翁同龢,開啟了維新運動序曲;是他促成劉坤一、張之洞提出了東南互保,成為地方自治的首倡者;是他發起了預備立憲公會,成為立憲運動的領袖;是他起草了清帝退位詔書並幕後主持了南北議和,成為「民國的助產士」。
  • 李鴻章與翁同龢的是是非非:唯西式思維下歷史客觀與真實
    翁同龢和李鴻章都是反對者。至於禁止北洋買武器,是為了私利?是為了私仇?是為了權力鬥爭嗎?顯然不是。因為他們之間沒有私仇。翁同書被懲治、被參劾與李鴻章沒啥關係。真實的歷史原因或者表面拿出來說的原因是:因為黃河水災。
  • 愛國實業家張謇的前三三和後三三
    張謇在《嗇翁自訂年譜》中記敘了張謇四歲時見母親停下筷子,自己不吃,施捨給上門乞討的難民的情景。光緒五年,金太夫人病故前告誡張謇:「窮苦人須周濟,不必待有餘……」這是張謇母親給兒子上的慈善教育第一課,對張謇一生影響尤深。
  • 張謇:中國輕工業不能忘記的人物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江蘇海門人,清末狀元,我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實業家、教育家,曾任中國銀行商股聯合會會長。他被譽為「中國近代輕工業的奠基人」。毛澤東主席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說:「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1853年7月1日(清鹹豐三年五月二十五),張謇出生於江蘇通州(今南通)海門常樂鎮。張謇自幼聰穎、求學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