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中國輕工業不能忘記的人物

2021-02-23 中國銀行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江蘇海門人,清末狀元,我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實業家、教育家,曾任中國銀行商股聯合會會長。他被譽為「中國近代輕工業的奠基人」。毛澤東主席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說:「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

1853年7月1日(清鹹豐三年五月二十五),張謇出生於江蘇通州(今南通)海門常樂鎮。張謇自幼聰穎、求學刻苦。為走上科舉正道,經人介紹,以如皋張氏族人名義報名注籍(張謇祖上三代是沒有功名的冷籍,科舉規定冷籍不得入試)。1869年,16歲的張謇考中秀才。此後卻遭如皋張氏勒索、控告,歷時五年、幾經周折才得以重填履歷,歸通州原籍。

此後,張謇先後五次赴江寧府應江南鄉試(俗稱南闈)均未中試。直至1885年,轉赴順天府鄉試(俗稱北闈),取中第二名舉人,而清朝開科取士二百多年間南人在北闈被取中只有三人。張謇由此聲名漸著,成為清廷當時的南派「清流」領袖潘祖蔭、翁同龢等著重延攬的對象,但此後四次參加會試均遭失敗。

求取功名的同時,張謇並非只是埋首於書齋。21歲時,至江寧發審局(晚清的司法事務部門)任書記 ;後入淮軍將領吳長慶幕任機要文書,跟隨吳長慶參詳軍務、督辦海防、遠徵朝鮮。此間,吳長慶另一幕僚袁世凱曾對張謇執弟子之禮。

1894年,在翁同龢的提攜和幫助下,41歲的張謇狀元及第,授予六品翰林院修撰。自中秀才以來,張謇已經在入仕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地走了二十五個年頭,進出科場20多次,直接耗費在考場上的時間合計就有120天,其中的痛苦與荒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雖然實現了封建社會讀書人的最高夢想,但浸淫社會二十載、此時已是不惑之身的張謇已意興闌珊,他在日記中寫道:「棲門海鳥,本無鐘鼓之心;伏櫪轅駒,久倦風塵之想」。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甲午之恥令張謇對從政之路徹底失望。不久,因父親病逝,張謇回到故鄉守孝,從此遠離了清朝的政治中心。

甲午一役慘敗,隨後籤訂的中日《馬關條約》準許日本人在中國的通商口岸任意設廠,帝國主義國家將可以進一步掠奪中國的資源和財富,這深深刺激了張謇的愛國之心。閒居在家的張謇在替兩江總督張之洞起草的《條陳立國自強疏》中提出「富民強國之本實在於工」,主張發展民族工業以抵制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

張之洞於1895年12月委任張謇「總理通海一帶商務」。張謇興辦實業第一步選擇了利用南通當地棉花產量高、質量好的資源優勢開辦紗廠,開始了以實業救國的實踐,走上了一條異乎艱難的創業道路。

1896年9月,張謇選定南通唐家閘陶朱壩做廠址,取「大生」作為廠名,「大生」二字源自《易經》中「天地之大德曰生」這一句,張謇自己解釋為「一切政治及學問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數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線之上之生活」。

但紗廠招股集資歷經種種曲折,幾次險遭夭折。張謇為籌資「四面奔走,陳說通州設立紗廠之利」,然收效甚微,擬招商股60萬兩,歷時一年僅招得三四萬兩。雖經歷了無數的艱難曲折,但張謇實業救國之志始終未曾動搖。1897年,張謇接連接到翰林院催他回京的三封函電,他均予回絕。他曾寫信給好友:「願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願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1897年冬天,張謇為大生紗廠起草的《廠約》開篇說:「通州之設紗廠,為通州民生計,亦即為中國利源計。」在他心目中,辦廠就是有用之事,他為自己找到了讀書人的報國之地。

1899年5月23日,經過44個月漫長的籌備,大生終於正式開機,因資金短缺2萬紗錠只開足了9000錠。幸而隨後幾個月裡,棉紗的行情看好,紗廠的資金不斷擴展,不但得以生存,並在開機第一年就實現了盈利。

初步實踐的成功使張謇更加堅定了追求理想的信心,他努力擴大生產規模和投資範圍。在這個階段,先後發生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令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使中國得紡織工業有了發展得良好機會。20世紀20年代, 張謇已建成大生一、二、三、八共四個紗廠。截至1921年,大生一、二兩廠歷年純利累增總額共為1660餘萬兩。以此為基礎,興建各類企業達69家之多,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大生企業集團,總資本超過三千四百萬元,可謂「實業震寰中」,全國各地對南通都刮目相看。當時有國外發行的世界地圖,中國許多大城市都沒有標出,卻在南通方位赫然印著「唐家閘」三個字。一個彈丸小鎮進入世界視野,這不僅在當時的中國是唯一的,當時全世界也只有美國的黃石公園。

在發展實業取得一定資產的基礎上,張謇又大力創辦教育事業。他主張「以實業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實業所至即教育所至」,這就是「父實業、母教育」的思想。

早在1902年7月,張謇即捐資建設通州師範,翌年正式開學,這是我國第一所師範學校,它的建設標誌著中國師範教育專設機關的開端。到1920年,張謇在通海地區先後開辦了小學315所,中學若干所,師範學校3所,專科學校6所,大學一所。張謇把發展教育和發展實業相結合,進行了不懈的實踐,教育事業的成功完全依賴於實業,但同時教育又為進一步推進實業的發展,培養了大量專業技術和專業管理人才。

張謇創辦的新式學校,為整個南通地區的教育事業的興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影響遍及全國。他還先後參與創建或資助了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前身)、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今河海大學前身)、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船政科(今上海海事大學前身)、江蘇省立水產學校(今上海海洋大學前身)、同濟醫工學堂(今同濟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國立東南大學(今東南大學前身)等。

袁世凱政府自組建以來,財政收支就十分拮据。在復闢帝制、準備內戰的過程中,挪用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的發行準備金,並迫使兩行大量增發鈔票充作軍費,引起通貨膨脹。時任總統府秘書長和交通銀行總經理的梁士詒提議中、交兩行合併,集中兩行現銀,並發行不兌換紙幣。消息傳出,市場震動,京津等地出現擠兌風潮。為保存有限的現銀,1916年5月10日,袁世凱政府密令中、交兩行兌換券自5月12日起停止兌現、存款停止付現。

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接連數日在《申報》刊登照常兌現的廣告

5月11日晨,上海中行接到「停兌令」。上海中行負責人宋漢章、張嘉璈為維護銀行信用,毅然決定拒受政府命令,照常兌現付存。二人四處奔走,精心謀劃對策。宋漢章去會審公廨諮詢應付停兌令所應採取的法律措施。張嘉璈夜訪當時正在上海的張謇,商討以廣大股東作後盾,以股東的力量抵制停兌、止付令。中國銀行股東聯合會隨即成立,由張謇任會長,葉揆初為副會長,錢永銘任秘書長,並登報聲明:「為維持上海金融市面,保全滬行信用起見,已聯合全體股東,公請律師代表主持滬行事務,督飭該行備足準備,所有鈔票仍一律照常兌現;所有存款,均一律屆期照付。要之滬行營業仍悉照舊章辦理,望勿誤會,以明界線。」

股東聯合會通電闡明抗命的理由:「為國家維持一分元氣,為人民留一線生機!」

上海中行頂住壓力繼續兌換中國銀行鈔票,得到社會各界的同情和支持,成功平息了此次上海金融風潮,為民族金融業樹立了楷範,中國銀行的信譽大增。

作為中國銀行商股聯合會的會長,張謇在上海中行抗停兌令、維護中行的信譽的一系列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張謇是為了維護中行商股股東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作為商界巨擘,他對維護金融穩定、保持金融機構獨立地位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認識。

此後,張謇在農商總長任上通過完善國家金融體系、維護民間金融市場、改革不合理的貨幣制度,三管齊下,為緩解金融困難、革新和穩定金融市場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張謇與中國銀行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淵源:香港中行歷史上最有聲望的管理者之一鄭鐵如先生,1917年自國外求學回國後,曾擔任張謇的秘書,後任北京大學教授。1921年,加入中國銀行。1930年出任香港中行經理,把自己的後半生獻給了祖國的民族金融事業和香港社會的發展。

張謇用畢生精力創辦實業、教育和社會公益福利事業的精神廣受時人和後人的好評。1929年,胡適曾為《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作序,他稱讚道:「張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他獨立開闢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

張謇實業救國、教育興國的奮鬥歷程和卓著業績,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南通人為建設美好家鄉、創造幸福生活、報效偉大祖國而不懈奮鬥。張謇一生從政從商,職務、頭銜眾多,但南通民間卻一直只稱他為「張四先生」(張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而「先生」在南通方言中被用作對有文化的人的敬稱)。這一透著親切和敬重的稱呼,滿含著家鄉人民對張謇的欽佩、感激和懷念的樸素情感。

在中國銀行南通分行的行史陳列館,張謇先生與中國銀行的淵源是全館的開篇。南通中行人以這種方式,表達對這位中國近代實業先驅、對這位在中國銀行發展史上作出過重要貢獻的江海英傑的敬意。幾代南通中行人更以創業創新的實際行動傳承著張謇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造福民生的人文情懷。在發展進程中,南通中行始終將自身的改革發展融入南通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

南通中行舊址

2010年,南通中行復建30周年行慶來臨之際,分行專程拜訪了張謇先生之孫、原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張緒武先生,向張老介紹了南通中行的發展情況。張老對南通中行所取得的成績表示讚賞和欣慰,並欣然題字:「江海明珠、金融奇葩,百年中行、永續輝煌」。

2020年,南通中行迎來復建40周年。從復建初期的艱苦創業,到今天的蓬勃發展,南通中行浸潤著千年古城的江風海韻,傳承百年中行的深厚積澱,緊扣改革開放的時代脈搏,深深紮根江海大地,以振興地方發展、踐行「金融報國」為初心,紮實穩健的前進步伐始終與南通發展同頻共振。秉持「包容會通 敢為人先」江海精神的南通中行人,以強化執行力為鞍轡,再踏徵程,向著戰略目標策馬揚鞭,在新時代全球一流銀行建設航道上,揚帆再起航!

南通中行新貌

相關焦點

  • 張謇論壇2020|高層一再提及張謇,背後有何深意?
    和其他搞航運、交通、化工、金融的巨子相比,他主要搞輕工業,兼以開墾鹽荒治理淮河。然而,是張謇,而不是那些更成功的巨商們,被現代企業家們追溯為精神領袖。因為他主動挑到肩上的社會責任,遠遠超出了「實業家」和「商人」的身份。他從來不是想建立一個商業帝國,而是想建設一個理想社會。
  • 張謇:一生把兩件事做到極致
    、中國大農業的開拓者、中國近代漁業發展的功勳人物、中國民族工業的奠基人、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先驅,他還是意氣風發的詩人、才情滿懷的書法家、底蘊深厚的文化巨人、才華橫溢的一代儒商、艱難轉型期的非凡鬥士、精神領袖和公認的英雄,他是一個「集大成者」和「全能冠軍」,是著名學者林語堂所說的「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人間精英。
  • 潘嶽:張謇,是誰?
    新時代中國民營企業家當以張謇為範,身在商海,心繫天下,在義與利、公與私、家與國之間,常懷赤子之心,把個人夢融入中國夢,把企業發展融入國家建設,把社會責任轉化為長久之功,為中國企業家精神注入新的時代內涵,為世界商業文明貢獻獨特的中國價值。 潘嶽近日亦在《新華每日電訊》發表文章,專題闡述他心目中的張謇,島君特意推薦。
  • 華大集團執行副總裁朱巖梅:為什麼企業家要學張謇?
    11年後,即1905年,中國正式廢除延續千年的科舉制度。張謇可謂晚清最後一批狀元,但他一定沒料到,自己後半生的實踐昭示著:中國文人真正的蓬勃生命蘊藏著科舉之外。對政治的失望,讓張謇滋生了實業和教育報國的念頭,還寫下「願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願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但幾十年埋頭苦讀,一無經驗,二無資金,棄官從商業並非易事,張謇說服自己的還有一個理由,就是替書生爭氣。世人都說書生只會空談,他偏要做出個樣子給人看看。張謇三十年科舉之夢,就此了結。
  • 著名的實業家張謇的兒子被殺,至今不知幕後真兇是誰?
    張謇,南通人,他在42歲的時候高中光緒二十年的狀元,同時也是近代著名的實業家和教育家。毛澤東曾說:「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他主張 「實業救國」, 一生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 關於張謇的民間「十問」,答案都在這裡了
    19世紀末那個複雜轉型時期頗具新舊交織典型意義的一個歷史人物,他是前清的狀元,又是民國政府兩任部門行政長官,官學顯著,期間及以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在家鄉南通創辦實業、舉辦事業,客觀上主持和領導地方建設和治理。
  • 薪火相傳,張謇精神在新時代的意義
    三個月前,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在企業家座談會上談起過張謇,稱他為愛國企業家的典範。時隔三個多月,總書記又實地了解張謇的事跡,再一次肯定張謇為企業家實業救國、造福桑梓的典範。總書記對先賢張謇如此關注、看重,是因為張謇不僅在實業救國的同時,還積極興辦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促進文化建設,造福鄉梓,幫助群眾,影響深遠,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
  • 經濟觀察:狀元實業家張謇背後的「中華商道」
    (經濟觀察)狀元實業家張謇背後的「中華商道」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狀元實業家張謇背後的「中華商道」  中新社記者 龐無忌  被贊「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愛國企業家的典範」,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能給當代民營企業家帶來什麼啟示?
  • 第500期‖嗇翁風範:張謇經濟法思想研究
    同時,張謇又有豐富的經濟立法實踐,他擔任過晚清商部頭等顧問官、南京臨時政府實業總長,也擔任過北洋政府農商總長等官職。張謇主張「實業救國」,是中國棉紡織領域開拓者,為中國的民族紡織業、近代民族工業等的發展興起作出傑出貢獻。毛澤東主席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說:「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
  • 三個月內,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及張謇
    他,就是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三個月內,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及張謇的生平事跡,並稱讚他為「中國民族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愛國企業家的典範」。張謇是清末狀元,近代政治家、實業家、教育家。他創辦大生紗廠,開民族輕工業先河,立中華民族品牌。他義利並舉,一生創辦3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 中國近代慈善家張謇留下的數個「第一」
    回溯歷史,張謇可稱中國近代慈善第一人。中國歷史上行善之事、之人、之論,可追溯者眾多,但在中國近代史上,兼具慈善理念、慈善影響、慈善留存於一身者,張謇當屬第一人。 張謇傾心慈善事業,他說:「竊謇以國家之強,本於自治。自治之本,在實業教育,而彌縫其不及時,惟賴慈善。」張謇把慈善事業看做其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理想的重要補充。
  • 張謇:完美的明天,不如不完美的今天
    張謇先生是國人曾經比較陌生的一個人物,2007年我在《南方周末》發表文章時,張謇還不是一個公眾視野裡的人物,大部分中國人很可能都沒有聽說過張謇。但是,張謇是中國近代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一個最具有份量的人物,一個甚至當得起「巨人」「偉人」這樣稱號的人物。
  • 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推出「清末狀元張謇實業之路」特展
    揚子晚報網(通訊員 聶珍香 記者 張可)科舉制度餘暉中的狀元、實業救國的企業家、推動立憲的政治家、建立現代第一城的社會活動家……近代中國,張謇是一位集多重身份為一身的重要人物。11月27日,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推出「永遠的昨夜星辰——清末狀元張謇實業之路」專題展,共展出院藏及來自南通博物苑的27套、共55件珍貴文物,每一件都講述著這位無雙國士的「家國精神」。
  • 翁同龢與張謇的師生情誼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通考察調研,在參觀南通博物院時,讚揚張謇是「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張謇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並積極興辦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寶貴貢獻。而在他人生道路上,有一位人物對其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他就是晚清著名政治人物翁同龢。
  • 張謇: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此時的他,因為年紀大了,久跪下去以後卻不能起來。可是,慈禧坐著轎子經過時,竟然連眼皮都沒有抬一下,對眼前仿佛視若無物。百官之中,有一個人親眼目睹這次情景,從此對朝廷心如死灰,發出感嘆:「三十年科舉之夢,於此了結!」隨後不久,便宣布「棄仕從商,下海辦廠」。這個人就是前不久「大魁天下」的狀元郎——張謇。01、最早的股份制企業。
  • 鐵畫銀鉤見性情—— 張謇書法淺議
    張謇, 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活動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公益等各個方面。
  • 張謇(三)
    解決了師資問題,又籌措到了辦學經費,張謇先生醞釀了十數年的夙願終於實現了。1916年11月25日(民國五年),中國近代第一所由國人自主創辦的特殊教育學校——狼山盲啞學校——在素有中國佛教「五小名山」之稱的狼山東北麓舉行了開幕典禮,開創了近代中國本土特殊教育的新紀元。
  • 張謇:我國近現代水利的奠基人
    張謇正是在中國歷史和水利大變革的時期執掌全國水利總局,成為辛亥革命後國家最高的水利行政長官。張謇(1853—1926年),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1894年考中狀元,被清政府授予翰林院修撰,是中國近現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江蘇調研,參觀了張謇生平展陳,了解張謇興辦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從事社會公益事業情況。習近平總書記讚揚張謇是「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
  • 中國僑聯舉辦「親情中華 張謇故事」專場演出
    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期間,專程前往南通博物苑考察調研,了解張謇興辦實業、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當時內憂外患的形勢下,作為中華文化薰陶出來的知識分子,張謇意識到落後必然挨打、實業才能救國,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經營理念,提倡實幹興邦,起而行之,興辦了一系列實業、教育、醫療、社會公益事業,幫助群眾,造福鄉梓,是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  11月24日,由中國僑聯主辦,中國僑商聯合會、中國僑聯文化交流部承辦,南通市僑聯協辦的「親情中華·張謇故事」專場演出在北京舉行。
  • 聽無錫的雕像講張謇故事,南通網-中國南通主流新聞資訊門戶
    □黃俊生引子:今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通考察調研時指出,張謇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由此,想起張謇誕辰160周年之時,我曾驅車在大江南北尋訪張謇的足跡,那情那景,依然歷歷在目。「大伯,請問張謇讀書雕像在哪裡?」投來一束茫然的眼光,老人搖搖頭。「大嫂,你知道趙菊泉故居嗎?」好奇地看看我,搖頭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