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一生把兩件事做到極致

2021-02-23 金融讀書會

編者語:

他是清末狀元,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慈善家,除了這些被公認的稱呼以外,他還是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有膽有識的軍事家、八面來風的社會活動家、名聞遐邇的水利學家、高瞻遠矚的城市規劃家、見微知著的金融家、敢為人先的創新家,他是我國近代沿海開發的倡導者、中國大農業的開拓者、中國近代漁業發展的功勳人物、中國民族工業的奠基人、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先驅,他還是意氣風發的詩人、才情滿懷的書法家、底蘊深厚的文化巨人、才華橫溢的一代儒商、艱難轉型期的非凡鬥士、精神領袖和公認的英雄,他是一個「集大成者」和「全能冠軍」,是著名學者林語堂所說的「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人間精英。他就是張謇。敬請閱讀。 

文/張華

翻開中國近代史,有一個人不能不提。

他是清末狀元,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慈善家,除了這些被公認的稱呼以外,他還是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有膽有識的軍事家、八面來風的社會活動家、名聞遐邇的水利學家、高瞻遠矚的城市規劃家、見微知著的金融家、敢為人先的創新家,他是我國近代沿海開發的倡導者、中國大農業的開拓者、中國近代漁業發展的功勳人物、中國民族工業的奠基人、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先驅,他還是意氣風發的詩人、才情滿懷的書法家、底蘊深厚的文化巨人、才華橫溢的一代儒商、艱難轉型期的非凡鬥士、精神領袖和公認的英雄,他是一個「集大成者」和「全能冠軍」,是著名學者林語堂所說的「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人間精英。

他就是張謇。

作為一個讀書人,張謇經過26年的漫長跋涉,最終高中狀元、大魁天下。如果張謇由此而登堂入室、官運亨通,京城不過多了一個官員,這一切就落入了俗套。然而作為新科狀元的張謇,竟然下海了,而且是那麼毅然決然,這就不再是一個普通的歷史事件。張謇遠離官場並非出於文人的清高或英雄遲暮的消極,他以強國拯民為己任,「願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將一腔「救亡圖存、振興民族」的愛國情懷,書寫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

毫無疑問,張謇是中國傳統文人中的特例,是思想和行動的「先知」者。他「無意做官」,卻「一心做事」;他「遁居江海」,卻「自營其事」;他「上不依賴政府、下不依賴社會」,卻「全憑自己良心做去」。但「先知」往往意味著孤獨,意味著不被理解,意味著遭遇世俗的抵制和責難。無論思想上還是實踐上,張謇一生都在進行一場艱苦卓絕、慘烈無比的突圍,這個出身寒門的一介書生,竟常以橫刀立馬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眼前。

張謇開了一個時代的風氣之先,寫下了一部盪氣迴腸的英雄傳奇。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稍加盤點張謇當年的業績,就足以讓人五體投地、嘆為觀止。宇宙無窮,人生短暫。一個人在有生之年做成一兩件有意義、有影響的事,已是難能可貴。但我們看看張謇,他的一生竟可以迸發出這麼大的能量,竟可以有這麼多的建樹,竟可以給我們這麼多的震撼。在張謇身上,我們知道了什麼叫轟轟烈烈,什麼叫風生水起。

張謇是一個難以超越的、遠去的背影,他身上有著一種無法言說的偉大和光榮,他用一己之力對抗一個時代,他用悲壯的追尋、一生的血汗書寫了一個狀元濟世的生動案例。

在萬馬齊喑時吶喊,在天下鼎沸時沉默,在成功輝煌時面對我們微笑,在悲觀失意時背對我們流淚,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張謇,高大、悲壯而崇高。

張謇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樣本」。

他是一個特殊的歷史人物。清朝末年是中國一個非常特殊的歷史時期,有些歷史學家稱那段歷史,是被淚水浸泡的。因為那時的中國,內憂外患、國弱民窮、兵荒馬亂。

張謇當時提出了「父教育、母實業」的救國主張,在宏觀層面,他對教育和實業的關係認識得非常深刻,認為實業和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通過教育來培養人才,通過實業來發展經濟、壯大國力。

在二十世紀初葉,這些話是相當振聾發聵的。

張謇身上最可貴的是理性愛國的姿態。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以後,張謇不抱怨、不激進、不消極、不悲觀,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做去,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現在回過頭來看,當年的「張謇夢」,其實就是當時的「中國夢」,我們現在要努力實現「中國夢」,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其實更應該向張謇先生學習。

他是一個特殊的知識分子。中國不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知識分子。當下也是。家事國事天下事,關我屁事。風聲雨聲讀書聲,我不出聲。但張謇是個特例。著名學者餘秋雨說,張謇是中國第一個關注公共空間的知識分子,他也是中國最優秀的知識分子,因為他「改變了知識分子的生態」。

他是一個特殊的文化座標。張謇當年以南通為基地,在教育、實業、城市的規劃和建設、慈善等方面,做了很多偉大的探索和實踐,創造了很多「全國第一」,為打造「中國近代第一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經驗和精神財富。他的諸多建樹,奠定了南通的文化自信,提升了南通的文化高度。


中國的歷史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很少有人以商人身份留名,而張謇是少有的留名者之一。

張謇的一生,是一部英雄的傳奇。在我看來,他的一生可以濃縮成兩件事,解決了兩個問題。

一是解決了錢從哪裡來,也就是如何賺錢的問題。

作為一個實業家,在這個問題上,張謇給出了一個極致的答案。

他的實業救國之路從創辦大生紗廠開始。「大生」二字源自《易經》:「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思是說一切的政治和學問,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從「大生」這個名字,我們就能深刻地體會到張謇憂國憂民的情懷,他放棄仕途下海辦廠,不是追求個人財富,而比一般商人有著更為崇高的目的。

張謇創辦大生紗廠之初,可以說是一無所有、白手起家。因為此時,他只有一個狀元的光環,在官職上也不過是一個翰林院編撰的閒職。要辦廠,最困難的是缺乏資金。所以,張謇在紗廠創辦之初,就決定採用股份制的形式解決資金問題。他親自擬定《通海大生紗絲廠集股章程》,決定在上海、南通、海門三地公開招股。大生紗廠成為我國第一個民營股份制企業。

大生紗廠創辦成功以後,張謇並沒有止步,相反,他的實業夢想從兩個維度快速而有序地展開。

一是橫向上迅速擴大產業規模。1904年,張謇又在崇明(今天的啟東市)籌建大生分廠,後來改名為大生二廠。因為有大生紗廠這個現實的參照,大生分廠很輕鬆地就籌集了80萬兩股本,從籌備到開工僅用了29個月。隨後,張謇又在海門建成了大生三廠。接著,張謇又緊鑼密鼓地籌建另外五個分廠。甚至還打算把發展的觸角伸過長江,在上海吳淞建立分廠。但後來因為各種原因,這些宏偉的規劃中,只有大生八廠在1922年建成投產。儘管如此,截止1925年時,張謇創辦了大生一廠、二廠、三廠和八廠四個紗廠,擁有15.57萬紗錠的規模,為我國近代民族紡織工業的崛起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紗廠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張謇於1920年籌建了南通繡織局,並在美國紐約的第五大道、法國、瑞士、義大利等國家設立分局和辦事處,大大地擴大了中國刺繡藝術品在國際上的影響,成為中國民族資本拓展市場,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二是縱向上全力拉長產業鏈條。

為了解決紗廠原材料的問題,張謇以股份制的形式,創辦了通海墾牧公司,由工業向農業延伸,這也是我國第一家農業開發股份公司。

墾牧公司創辦以後,因開墾出來的土地鹽分很重,為降低土壤的含鹽量,就大量種植大麥、高梁等作物,而大麥、高梁又是釀酒的好原料,於是,張謇又創辦了「頤生釀造廠」。 1906年頤生酒參加義大利萬國博覽會,獲得了金獎,這是我國酒類獲得的第一塊世博會金牌,比國酒茅臺獲此殊榮整整早了9年。

1903年,張謇在啟東呂四集資創辦了同仁泰鹽業公司,開創了我國近代以資本主義方式經營鹽業的先河。1914年,同仁泰鹽業公司生產的板曬鹽,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博覽會上榮獲了特等獎。

從1904年開始,張謇積極創建江浙漁業公司, 並從德國購買了當時較為先進的蒸汽動力漁輪,這也是中國第一艘機動漁輪,開創了我國拖網漁輪業的先河。

張謇特別善於利用資源發展循環經濟。

比如為了利用紗廠多餘的動力,張謇在1901年創辦了復新麵粉公司。為了更充分地利用多餘電力,隨後又創辦了大達公電機碾米廠。


棉花在紗廠加工後留下大量棉籽,為了利用這些棉籽,張謇在1903年創辦了廣生油廠,生產棉油和棉餅。棉油行銷國內外,棉餅又成為農作物的肥料,提高土地的產量,使棉花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為了利用好油廠的下腳料油脂,張謇又在南通唐家閘創辦了大隆皂廠,生產肥皂,這又是老百姓的生活所需品。

眾多的紗廠在生產時,都有一種「飛花」的廢棄物產生,對空氣和環境產生汙染,但它又是造紙的重要原料。1908年,張謇辦起了以紡織廠的飛花下腳料為原料的大昌造紙廠,既為大生紗生提供了包裝紙,又為1902年創辦的翰墨林書局提供了紙張。

20世紀初,即使是作為全國工業中心的上海,幾乎所有的大型機器都需要進口。張謇說:「中國興工業而不用機械,是欲驅跛鰲以競千裡之逸足也。」意思是說,只用外國機械而本國不會製造,就好像跛腳烏龜和千裡馬賽跑一樣,將永遠受制於人。

於是,1905年張謇籌建資生冶廠,工廠從製造食用鐵鍋開始起步。1906年,又創辦了資生鐵廠,這個廠曾先後為大達內河輪船公司製造了10多艘小輪船,為紗廠製造了大量的紡織機械和配件,還為墾區生產一些農業機械。

張謇對發展商業十分重視。他認為商業的發展有助於工業的發展。他在1915年和1921年先後成立經營進出口貿易的大生公司和新通貿易公司。

1919年,張謇在南通天生港創辦了通燧火柴公司,從此結束了「洋火」一統天下的歷史,為中國的民族工業爭得了一席之地。

南通雖然依江傍海,但當時的交通是相當困難和落後的,直接制約著經濟發展和對外交流。1900年起,張謇開始發展以航運為主的交通運輸業,歷時10年,張謇創辦了五個公司:經營內河運輸的大達小輪公司,也稱大達內河輪船公司;經營碼頭業務和長江航運的大生輪船公司、大達輪步公司;經營長江木帆船運輸業務的達通航業轉運公司;經營駁運和內河木船運輸業務的大中通運公司;並且建立了管理運河和船閘的澤生水利公司。上海大達輪步公司購進「大生」、「大安」、「大和」、「大新」等多艘江輪營運於上海、南通、海門之間。並在上海修建了十六浦碼頭,而江北就停靠在青龍港、圩角港和天生港。到1918年,內河航運為主的大達小輪公司,擁有小輪20艘,拖船15艘,公司經營的內河航線多達10條,遍及鎮江、揚州、泰州、鹽城、高郵、寶應等蘇北主要城鎮。這一交通運輸體系的建立,使大生紡織企業在對外競爭中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

在水路運輸初具規模之後,張謇又投身於公路交通事業的建設。1919年,南通路工處成立南通公共汽車公司。1921 年,張謇又創辦了通如海長途汽車公司。1905年,張謇還建設了國內最早的省級公路——港閘公路,正是這條公路,奠定了南通全國輕工業基地的基礎地位。


隨後,張謇又在南通修建了700裡公路, 700裡公路在現在看來微不足道,但在當時,這些公路佔江蘇全省公路總裡程數的66.8%。也就是說,在張謇的努力下,當時江蘇有近七成的公路在南通,可見當時南通交通事業的發達程度。

1913 年,張謇創辦了大聰電話公司。1922 年,建立了私營南通實業長途電話公司,開通了江蘇、浙江、安徽三省的長途電話業務。隨後,張謇等人集資創辦了通明電氣公司,滿足南通城的生產用電和生活用電。在張謇的努力下,電燈、電話由此走進了偏居江海一隅的南通城。

張謇將金融事業視為發展實業之根本。在1913年籌建了大生上海事務所。它是大生出口貨物的外匯調劑中心,是大生企業融資與上海銀行業的橋梁。在1918年於南通設立大同錢莊,它與大生上海事務所遙相呼應,成為具有商業銀行功能的大生金融系統的基石。在1920年於南通成立淮海實業銀行,這個銀行在1920年,還一度曾獲得了紙幣發行權。在1921年,由大生控股的南通交易所正式開張營業。南通交易所的建立,作為市場物資調劑的場所,成為大生企業集團化解遠期棉紗棉布市場風險的實驗之地。

除了在南通創辦實業,張謇還把目光投向外地,先後創辦了鎮江大照電燈廠、鎮江開成鉛筆廠、宿遷耀徐玻璃公司、景德鎮瓷業公司、上海南通繡品公司、江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紡織機器製造特種股份公司、蘇棉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極大增強了大生集團的實力。

張謇甚至還在1919 年創辦了中國影戲製造有限公司,辦事處設在上海仁記路百代公司內,並在南通市區築有玻璃攝影棚。1922年,公司在《申報》上公開刊登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徵求影戲劇本」的啟事。這個公司在南通拍攝了由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任藝術指導的戲劇記錄片《四傑村》等作品,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歡迎。

就這樣,張謇用了20多年的時間,先後創辦了棉紡、農墾、鹽墾、機械、食品、交通運輸、金融外貿、房地產、文化等大小不同的企業數十個。這些企業既獨立經營,又在融資關係、人員派遣、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技術支持等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補充,形成了一個以棉紡織業為核心的良性循環的經濟體系。這是中國最早的跨行業、跨部門的民族資本集團,其規模也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其他企業。張謇作為這一集團的領軍人物,理所當然地被公認為「實業領袖」。所以在電影《建黨偉業》中,張謇作為第一個人物出場,決非偶然。

古今中外,哪位實業家,能有這樣的力度、廣度、深度和高度?

二是解決了錢往哪裡去,也就是如何花錢的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張謇給出了幾乎滿分的答案。

張謇曾經說過:「國家之強,本於自治,自治之本在於實業、教育,而彌縫其不及者,惟賴慈善。」

在實業、教育相繼有成之後,張謇在1905年籌建第一個公益機構——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博物館,它比故宮博物院的創辦還要早20年。張謇為什麼首先要創辦博物苑呢?這可以從張謇為博物苑題寫的一付對聯看出來:「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意思是說,博物苑就像各種不同的學校,在這裡可以學到各種不同的知識,由此可見張謇的良苦用心。

在創辦南通博物苑的同時,1912年,張謇又創辦了南通圖書館。張謇經營圖書館的理念很先進,他提出要建兒童閱覽室和婦女閱覽室,還要建巡迴書庫,這些服務理念即使是在100多年後的今天看來,都不過時、不落後。

張謇還始終關注國民的健康需求。他於1913年創辦了南通醫院,就是今天的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的前身。

張謇堅信優美的環境能影響人、改變人。1913年,他興建了唐閘公園,從1917年起,又先後興建了東、西、南、北、中五座公園,俗稱「五公園」。

張謇認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才,首先必須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因此,他十分重視體育事業的發展。1917年,他用私資在南通建立了南通公共體育場。1922年,張謇他又興建了第二公共體育場。南通的城區規模不大,卻擁有兩個體育場,這在當時同類城市中是絕無僅有的。

張謇還把戲劇改良與社會改革結合起來,1919年,張謇建造了「更俗劇場」。「更俗」的意思,就是要改變南通各種陳規陋習,倡導先進的文化。張謇還邀請了京劇大師梅蘭芳和歐陽予倩來通同臺演出,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張謇的公益還遠遠不至於此,他於1906年創辦了全國規模最大的育嬰堂,讓棄嬰和貧困家庭的嬰兒成為自食其力的人。

他分別於1912年、1920年和1922年,創辦了三所養老院,讓所有老人老有所養。

他在1926年,創辦了「殘廢院」,殘疾人不論年齡大小,都可入院,由院方提供衣食,生病後的醫治和死亡後的埋葬全部由院方來負擔。

為了使貧困百姓獲得生路,張謇在南通、東臺、儀徵三縣都設有了「貧民工場」,專門收容無依無靠的貧民子弟,使他們自食其力。

1916年,張謇又創辦了「棲流所」,收留社會上流浪的乞丐,使南通成為當時國內唯一街上沒有乞丐的城市。

張謇不僅關心社會弱勢群體,而且關注社會特殊的群體,1914年,張謇創辦了「南通濟良所」,對妓女進行教育,使一批妓女轉化為勞動者,對改良社會風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為辦好這些慈善事業,張謇不僅拿出了他在企業的大部分工資和紅利,還欠下一身債務。儘管他的大生企業集團曾經一度輝煌,但儘管在大生企業集團便江河日下的情況下,張謇至少7次在報紙上刊登賣字廣告,每次賣字,短則一個月,長則兩年。狀元為民賣字,這在中國歷史上恐怕是獨一無二的。

事實上,張謇做成第一件事,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商人。但奇怪的是,對這樣一位「由儒入商」、「儒行商界」的特立獨行的人物,很難用「商人」或「文人」去定位他。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是「言商仍向儒」,自己骨子裡依然保存著「兼濟天下」的仕人夢想。

所以張謇做成了第二件事,在壯大實業實現商業理想的同時,又心懸蒼生踐行儒家思想、體現家國情懷,把「利」和「義」完美地平衡,這更讓人欽佩和尊重。一個人存在於世界的價值,在於為社會創造了什麼,給後世留下了什麼。什麼是成功的企業家?什麼是成功的知識分子?什麼是成功的官員?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這個世界是否因為你的出現,而變得更加美好。當下有些所謂的公眾人物,若干年後,有多少人記住他們的名字和業績?真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張謇曾在日記中寫道:「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如果人生一世,沒有做出什麼貢獻,就和草木沒有區別,但如果能留下有用的事業,就能長久地造福社會、造福人民。

張謇是一個有大夢想、有大格局、有大情懷的人,但囿於環境,他曾不無惆悵的嘆息道:「謇不幸而生中國,不幸而生今之時代。」當張謇振臂高呼之時,政府沒有響應,他的聲音總是被喧囂和雜音所淹蓋。

主觀上,張謇身上始終有那種「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和無奈。胡適先生為《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作序時,這樣寫道:「張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他獨立開闢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終於因為他開闢的路子太多,擔負的事業過於偉大,他不能不抱著許多未完的志願而死。這樣一個人,是值得一部以至許多部詳細傳記的。」

在一個落後且動蕩的年代,是不適合做事的。這對於當時的很多人而言,正好是一個退卻、迴避的最好藉口。但對於張謇而言,面對百廢待興的國家,面對民不聊生的社會,卻正是行動和探索的最大動力。他在當時所做的很多事情,本是政府的份內之事。比如大量的慈善公益事業,這些都需要巨大的投入,卻沒有任何經濟回報。張謇的肩上扛著太多原本不應該由他擔負的責任,他的所作所為已完全超出了這一角色所能承受的極限。他自己也說「以一人之覺察、之知識、之財力,而謀百二十餘萬眾教育之母……而曾不知止,何其不自量也」。這是一場沒有懸念的長跑,儘管張謇志在遠方,但多變的環境和泥濘的道路最終讓他停下了腳步。

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在談歷史人物研究時,闡述了成功與失敗的辯證關係,他認為,一些英雄「他們在當時雖然失敗了,但對後來歷史而言,卻是成功的,而且是大成功。歷史上每一時代的人物,必有成功與失敗之分。但人能在失敗時代中有其成功,這才是大成功。」張謇,堪稱這樣的評價,他應該是一個成功者,而且他的成功,讓我們充滿敬意。

張謇是帶著眾多遺憾離開這個世界的,在他的宏偉藍圖中,還有很多工作沒有做完,還有很多目標沒有實現。正如他的《釋愁》詩所寫的那樣:「生已愁到死,既死愁不休。」張謇最終成為一個極具悲劇性的人物,成為一個壯志難籌、抱憾而死的人物,成為一個令人扼腕嗟嘆的人物。

我們不難理解,張謇為何要嘔心滴血將南通建設成為一個大不同於當時苦難中國的城市,一個讓國人看得見希望的城市。

我們不難理解,為何張謇出殯之日,素車白馬,日不絕途,數十萬送行者揮淚目送這位造福於鄉裡的「張四先生」回歸長眠之地。

我們不難理解,為何他的墓不銘不志,只留下「南通張先生之墓闕」廖廖數字。

我們不難理解,「文革」期間,造反派以「破四舊」為名掘開張謇墓穴,僅發現有五樣東西:禮帽一頂,眼鏡一付,摺扇一柄。還有兩個小盒子,分別裝著張謇的胎髮和乳牙。

我們不難理解,為何毛澤東對他這樣評價:「中國近代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

十年前,在籌建張謇紀念館的幾百個日日夜夜,在嘗試著漸漸走近張謇時,我被怎樣地激蕩和震撼。

如今,這種心情仍未平復。

其實,大家都需要這樣的激蕩和震撼。

(完)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五點出發」,2019年5月6日(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本篇編輯:夏義鑫

溫馨提示:目前微信推送文章不再按照發布時間排序,而是會優先顯示「設為星標」或者點擊過「在看」文章的訂閱號推送。廣大讀者朋友們可以點擊上方藍字「金融讀書會」,然後再點擊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或對喜歡的文章點擊「在看」,方便查閱。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鐵畫銀鉤見性情—— 張謇書法淺議
    他一生上下求索,披荊斬棘,苦心經營,使南通這一個封閉落後的封建城鎮過渡到具有現代規模的新型資本主義城市。他的事業主要立足於南通,而影響卻波及全國,並傳之後世。他的所做所為反映了一個愛國志士對救國道路、救國方法等方面艱苦而曲折的探求。從1895年到1926年間,張謇創辦了實業、教育等多方面的企事業。
  • 優秀的人,都懂得將這件事做到極致
    人生中最難做到的事情是什麼?有人認為是堅持。看看疫情期間就明白了,宅在家裡長達一個月,足夠讓人們認清一個殘酷的事實:很多事之所以沒做成,並不是因為缺乏時間,而是因為沒有堅持。哪怕他知道這件事情對他是十分有益的,例如讀書、鍛鍊、減肥......這些有價值的事情,只要我們堅持去做,直到量變引起質變,一定會有所收穫。可惜,就是做不到。
  • 《奇特的一生》讀後感,把時間記錄做到極致
    作者:保鳳 《奇特的一生》這本書是由俄國作者格拉寧所寫,該書主要介紹柳比歇夫是如何通過時間統計法
  • 一心一意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在我們有生之年,能找準自己要做的事情已經很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能抗拒潮流的衝擊,一直專心地做自己的事情,哪怕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情,你也非常了不起!記得曾經看過這樣一道高考作文題,它是以漫畫的形式呈現的,這在以嚴肅著稱的高考中並不多見。
  • 中國近代慈善家張謇留下的數個「第一」
    張謇創辦的第一所育嬰堂 張謇生平成就三件傳世嘉業:實業、教育、慈善。此三件大事,是張謇一生心血所就。張謇興實業有起落,然辦教育、開慈善,影響巨大,鍛鑄了永久的輝煌。回溯歷史,張謇可稱中國近代慈善第一人。中國歷史上行善之事、之人、之論,可追溯者眾多,但在中國近代史上,兼具慈善理念、慈善影響、慈善留存於一身者,張謇當屬第一人。 張謇傾心慈善事業,他說:「竊謇以國家之強,本於自治。自治之本,在實業教育,而彌縫其不及時,惟賴慈善。」張謇把慈善事業看做其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理想的重要補充。
  • Costco,把這幾件事做到了極致
    Costco為什麼能夠做到物美價廉,給消費者一種買到就是賺到的體驗?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Costco把效率發揮到了極致,從而極大縮減了成本,把利讓給了消費者。也正是在效率這個核心思想的指導下,小米做到了很多別人做不到的事情,包括把200多元的移動電源產品做到69元;把動輒四五千的空氣淨化器做到699元;把市場上4000多元的高檔床墊做到699元……讓利給消費者。
  • 成功的秘訣:專注一件事並做到極致!
    知乎上曾經有人說過:很多人的努力程度,還根本達不到拼天賦的程度,我們喜歡收藏一些好的文章,報微課,參加社群,讀大量的成功學書籍,這樣讓我們的心理獲得極大的滿足,總覺得成功就在眼前,但我們要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速成不了,就算有什麼捷徑,也不一定適合你,那些月瘦10斤,你可知道每天要吃很少東西,做大量的運動,才能成功,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堅持下來的,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找對適合自己的方式,即使是最笨的方法,把事情做到極致
  • 張謇:完美的明天,不如不完美的今天
    張謇他們遊說了當時長江流域的幾個總督,包括劉坤一、張之洞,還有兩廣總督李鴻章,甚至包括山東巡撫袁世凱,推動「東南互保」。這是歷史上一個十分重大的事件,幕後的推動人是張謇和浙江的湯壽潛他們幾個人。他們在一百二十年前悄悄完成了這件影響巨大的事情,隨後張謇的大生企業也開始出產品。張謇在南通開始了他 「新新世界」建設的第一年。
  • 張謇(三)
    張謇的一生,是「勤遜」的一生,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詮釋了「勤遜」對人格修為的影響(及至當今,不管是共和國的幾任總理,還是焦裕祿、孔繁森、任長霞等廣大公僕,都可視為「勤遜」人格的典範)。學校具有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道德功能,我們的「勤遜」校訓同樣體現了對學生真、善、美的人格期盼。
  • 狀元實業家張謇的故事
    這一年,由於紗價大漲,大生紗廠獲利達到20多萬兩白銀。  張謇臉上的愁容終於煙消雲散。  這一天,張謇帶著紗廠出產的棉紗,到南京去看望兩江總督劉坤一。棉紗用紅綢布扎著,一共是兩束。張謇笑著說:"這是我們大生紗廠自己生產的棉紗,送給總督做個紀念。"  劉坤一接過棉紗,連聲稱讚道:"好,好,我收下!
  • 張謇的企業家精神是什麼
    救亡圖強的愛國精神張謇將發展實業和教育視為愛國救亡和民族復興的兩大根本。1903年,他與友人說「天下將淪,唯實業、教育有可救亡圖存之理」。張謇認為「國非富不強,富非實業完不張」,「非普及教育不足於救亡」。這是他毅然投身於實業、為國爭權、為民謀利,興辦教育、啟民智、明公理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張謇身體力行,融愛國之心、報國之志、效國之行於一體。
  • 第500期‖嗇翁風範:張謇經濟法思想研究
    張謇主持的經濟立法雖涵蓋面廣,但受制於歷史時代局限,效果卻不佳。張謇經濟法思想的核心要義在經營自由和富國強民。作為法律人,要學習張謇經濟法思想中蘊含的愛國擔當情懷、創新開拓精神和務實極致態度,規範司法,促進市域社會治理。張謇是清末民初時期的狀元實業家。他有豐富的經濟實踐經驗,所創辦的大生紗廠一度成為全國最大的經濟實體。
  • 張謇論壇2020|高層一再提及張謇,背後有何深意?
    (王忠明 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原副秘書長、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05羅一民:作為企業家,張謇身上有三個鮮明品質張謇的一生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出生到22歲走上社會。第二階段,走上仕途。22歲開始,一直到42歲。
  • 華大集團執行副總裁朱巖梅:為什麼企業家要學張謇?
    對政治的失望,讓張謇滋生了實業和教育報國的念頭,還寫下「願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願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但幾十年埋頭苦讀,一無經驗,二無資金,棄官從商業並非易事,張謇說服自己的還有一個理由,就是替書生爭氣。世人都說書生只會空談,他偏要做出個樣子給人看看。張謇三十年科舉之夢,就此了結。
  • 傅國湧:「父教育而母實業」 ——張謇的低調理想主義|頭條
    張謇是一個個人,生於1853年,歿於1926年。盧作孚是一個個人,生於1893年,歿於1952年。但是他倆有一個交集點——1926年。1926年,張謇去世,南通萬人空巷為他送別。而這一年,盧作孚在重慶開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創業。他不僅創立了民生公司,而且還開始了北碚的鄉村建設。他一手做鄉村建設,一手做企業,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輪船大王。
  • 這件事上,他們做到了極致.
    標題這件事的確是我們做的不好,再和你們說句抱歉。我們會努力做到更好,謝謝你們大家一直以來的陪伴。最近看了一些日本的綜藝和日本博主vlog才知道為什麼日本人做家務感覺這麼輕鬆。感覺他們把清潔做到了極致……我倆學到了很多實用的清潔小技巧,想要分享給你們。
  • 著名的實業家張謇的兒子被殺,至今不知幕後真兇是誰?
    張謇,南通人,他在42歲的時候高中光緒二十年的狀元,同時也是近代著名的實業家和教育家。毛澤東曾說:「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他主張 「實業救國」, 一生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 潘嶽:張謇,是誰?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潘嶽在致辭中表示,張謇一生充分體現了家國擔當、實業興邦的中華商道要義,推動塑造了中國本土現代企業家特有的精神氣質。作 者:潘嶽來 源:新華每日電訊很多人想給張謇一個定義,卻沒有一個定義能完全概括。張謇第一個標籤,是實業救國的民族工業家,這是毛主席提過的。但若說張謇的首要角色是工業家,則遠遠不夠,他的政治色彩更為濃重。在中國近代史幾大政治轉折處,他都扮演了關鍵角色。僅以「走向共和」前的幾件事為例。
  • 89歲袁隆平英文致辭走紅:真正厲害的人,是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周潤發在電影《無雙》中說:任何事,做到極致就是藝術。這個世界上,一百萬人中只有一個主角,而這個主角,必定是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01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前兩天,一段視頻走紅網絡,獲贊數百萬。正如評論裡有人說的那樣:可以看出來,袁老真的老啦,90歲了還在忙碌,重於泰山的一生。他靠一己之力,讓全國乃至世界幾十億人免於飢餓,他將自己一生80%的時間都獻給了水稻研究。
  • 陳昌文說服務:我們不為錢工作,我們只是為了把這件事做到極致!
    我們的目的,是做美女老闆圈子,智慧圈子,把這個事情做到極致。——陳昌文3、不是為了錢工作,會有錢嗎?錢是一個工作的結果,我們的目標,是追求極致的工作,工作做到極致了,自然不缺錢。否則,只想著錢,視頻,直播。朋友圈,都沒做到極致,想要錢,會讓一個人頹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