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實業家張謇的故事

2021-03-02 次元閱覽室

在中國歷史上,狀元出身的宰相為數不少,可狀元出身的實業家則只有一位,那就是清朝末年提倡和奉行"實業救國"的先驅張謇。

  張謇是江蘇南通市海門縣常樂鎮人。他出生在一個富裕農民家庭,祖父是文盲,父親識字也不多,但聰明的張謇自小讀書就很勤奮,據說5歲時便能一字不漏地背誦《千字文》。有一天,老師見門外有人騎白馬走過,便以"人騎白馬門前過"為題,讓學生對下聯。張謇的三哥對的是"兒牽青牛堤上行",而張謇對的是"我踏金鰲海上來"。老師大喜過望,說他志向遠大,將來一定能大有作為。

  但是張謇參加科舉考試並不順利,他16歲考中秀才,直到33歲才考中舉人;此後連續4次參加進士考試,都名落孫山。他一氣之下,把應考用具都砸了個粉碎,發誓再不參加科舉考試!

  1894年春天,因為慶祝慈禧太后60大壽,清政府破例多開一次科舉考試,張謇被父親和伯父強逼著,再次應考,沒想到這一次卻得到了主考官翁同(龠禾)的賞識,中了頭名狀元,並被任命為翰林院修撰。然而這年6月,中日甲午戰爭就爆發了。張謇滿腔義憤,和翁同(龠禾)等人一起,積極主張堅決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他一再寫奏章給皇帝,抨擊李鴻章的賣國投降主義。在鬥爭正激烈的時候,張謇的父親因病去世了,按照當時禮教,他必須回到家鄉去服喪守孝3年。於是張謇匆匆離開了京城。

  第二年2月,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而告終,中國不得不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到南通,張謇對腐敗的滿清王朝更加失望。他深深地感到,要使中國"不貧不弱",不受外國人的欺侮,當務之急,一是要實行政治改革,以議會製取代君主制;二就是要大力發展實業,以求民富國強。他認為,一個有頭腦的知識分子,就應當正視現實,勇於投身實業,以拯國家於危難,救百姓於水火。所以,他拒絕回北京重新擔任官職,決心在家鄉開辦工廠。在給翰林院辭職書中,他明確地表示:"願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願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

  當時的兩江總督張之洞,也是一位辦實業的熱心倡導者,他原先和張謇就有交往,也有在蘇州、南通兩地興辦工廠的打算。他看到張謇是新科狀元,又熱心於實業,便委派張謇在南通籌辦紗廠。這正和張謇的心意不謀而合。因為南通地區濱江臨海,交通便利,氣候適宜,無霜期長,是傳統的產棉區。這裡的棉花不但產量高,而且質地潔白,纖維長,富有彈性,很早就以"沙花"而聞名天下。同時,當地農民具有紡紗織布的傳統技術,他們織的"通州大布"遠銷東北市場,深受歡迎,所以對於機器紡紗的需要量日益增長。此外,從當時的情況看,搞紡織所需資金比搞其它工業要少一些,生產周期短,能較快地獲得利益。這些有利條件再加上官方的支持,都促使張謇放手大幹一場!

  1895年6月,張謇到江寧,與張之洞談妥了辦廠的事,回到南通,跟當地的豪門富戶和親朋好友一說,當即有人贊成,答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事情漸漸有了頭緒。第二年春天,張謇把本地的花布商人沈燮均、陳維鏞、劉桂馨,上海洋行買辦郭茂芝、潘鶴琴,以及上海紳商樊時燻等人請到家裡,商量集資認股的事情。大家議定以100元為一股,並分別認定了自己負責募集的股數,成立了最初的董事會。這6個人被人們稱為紗廠初期的"通滬六董事"。當天,他們又現場勘察,選定了南通城北15裡的唐家間作為廠址所在地,並且確定廠名叫"大生紗廠"。

  大生紗廠的旗號一打出來,開頭也是轟轟烈烈的。大家見領頭辦廠的是個狀元,既覺得新鮮,也感到心裡踏實,所以投股的人相當踴躍。特別是唐家間一帶的農民,聽說土地可以入股,便紛紛以土地折股,省下了廠方不少購地款。張謇又仗著熟人朋友多,親自寫信到處為工廠作宣傳,也招徠不少股東。

  這樣算下來,建廠所需要的資金該夠了;可是,購買機器所需要的資金,就完全沒有著落了。張謇只得再去找兩江總督。這時張之洞已經被調任兩湖總督,接任兩江總督的是劉坤一。劉坤一的態度很熱情,然而談到錢上,他卻也表示為難,先讓張謇打他的旗號去借,後來乾脆讓張謇到湖北去找張之洞。張之洞總算是積極支持張謇的,他為了在湖北辦紗廠,已經向國外購了一套機器,這時便決定,如果南通的大生紗廠廠房先完工,就把這套機器先讓給大生紗廠用。

  經過幾番周折,大生紗廠的廠房總算建成了,紡織機器也運到了廠裡。1899年4月14日,大生紗廠正式開工,紡出了第一縷棉紗。面對震耳欲聾的機器聲,身為總經理的張謇激動得熱淚盈眶。看熱鬧的人感到奇怪,了解內情的人卻不覺得意外。他們知道,為這紗廠,前後5年間,張謇不知吃了多少辛苦,受了多少磨難!他一個堂堂的"狀元公",不得不東奔西走,集資籌款,看人家的冷臉,聽人家的嘲諷。直到前幾天廠裡試機,還有不三不四的人在說:"紗廠煙囪高,何時才冒煙?機器雖然響,何時紡出紗?"如今煙囪冒煙了,機器出紗了,張謇能不高興得流下喜淚嗎!

  董事們也都興高採烈地互相道賀。張謇便趁著這個機會,把大家召集起來,商量訂立廠規廠約的事。他說:"頭一腳雖然踢出去了,但正式生產,沒有個規矩是不行的。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這麼大個廠,沒有廠約,怎麼負責理事?這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可是這些人對於辦廠並無經驗,也不知道廠約該怎麼訂。幸虧張謇早有準備,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從總董事、分職董事、車間執事的職責,到各車間、各帳房、各棧所的管理,以及考核標準,獎罰等級,一條條說得頭頭是道。董事們聽得心悅誠服,一致決定就按張謇的辦法去做起來。為了提倡新的風氣,打破陳規陋習,張謇還規定:"工廠中凡執事人概稱'先生',不得沿襲'老爺'舊稱。"在19世紀末的中國,張謇就能制定出這樣一套比較完整新穎的管理制度,應該說是很有見識的。這些措施的實行,對於改善企業的管理,形成企業新風氣,以及增強企業的競爭力,都產生了較好的作用。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大生紗廠的機器只響了半個月,就突然停了下來。張謇急忙查問,才知道是買棉花的資金用完了,廠裡不得不停工待料。管資金的董事前幾天已經向張謇反映過這個資金不夠周轉的問題,張謇因為正忙著辦紗廠的附屬學堂,希望早日培養出自己的能掌握洋機器的工人,所以把這事給忘了。他內疚地宣布,要給他自己記過一次,並且當即想辦法,一方面讓廠裡把紡出的紗賣了,先買些棉花來維持生產,同時決定再次到上海去借款作為工廠的周轉金。

  張謇這一次到上海,一連奔走了兩個月,卻連一分錢也沒借到。他發電報向老股東求援,同樣沒有回音。他急得嘴上起泡,雙眼紅腫,最後連帶出來的旅費都用完了,無可奈何之際,只得在報紙上登出廣告,在四馬路賣字3天,籌集回家的路費。憑著他的狀元名聲和一手好字,慕名而來的人很是不少。回家的路費是不成問題了,但他還是久久地在黃浦江邊徘徊:空手而返,廠裡急需的資金還是沒有著落啊!後來上海的朋友給他出主意,說可以先把工廠租給別人,幾年後再收回,這樣工廠還是自己的,得到的租金又可以作為流動資金。張謇不得已接受了這個辦法。可是接連來了幾個有錢的大商人,都拼命把租金往下壓,並且公然表示,只要張謇答應,他們可以給張謇個人大大的好處。張謇聽了大怒,強硬地回答:"你們把張謇當成什麼人了?難道我也是貨物,可以花錢收買的嗎!哼,你們也太小看我張謇了!"

  張謇回到了南通,靠著賣紗買棉的辦法,苦苦撐持著廠裡的生產。好在近幾個月裡,棉紗的行情看好,售價連漲了幾次。紗廠的資金不斷擴展,不但保證了工廠的正常生產,而且還略有結餘了。大生紗廠終於度過了這一次資金危機。

  這一年,由於紗價大漲,大生紗廠獲利達到20多萬兩白銀。

  張謇臉上的愁容終於煙消雲散。

  這一天,張謇帶著紗廠出產的棉紗,到南京去看望兩江總督劉坤一。棉紗用紅綢布扎著,一共是兩束。張謇笑著說:"這是我們大生紗廠自己生產的棉紗,送給總督做個紀念。"

  劉坤一接過棉紗,連聲稱讚道:"好,好,我收下!過去人們稱這種棉紗叫洋紗,織出布來叫洋布,現在我們自己也能生產了。這可全靠你的苦爭苦鬥啊,我要給你記上一大功!"

  張謇說:"苦是苦一點,但這是我'自討苦吃',怨不得別人。再說為了國計民生,雖說吃一點苦,我心裡也痛快啊!"

  有一句話張謇沒有說,那就是為籌措購買棉花的資金,他的妻子連首飾都賣掉了;而辦廠這五六年來,他的家人從來沒有在廠裡支用過一文小錢!

  困難和挫折鍛鍊著張謇的意志,也激勵著他向更加宏偉的目標前進。他想,紗廠紡紗缺不了棉花,棉花需要花錢收購,而隨著棉紗的暢銷,棉花的價格也在天天上漲,更何況日本的廠家也到這一帶來收購棉花……如果我們能有自己的棉田,不就可以不受棉花市場的牽制了嗎?

  想到這裡,張謇毅然決定,建立一個墾牧公司,把沿海的荒灘改造成棉田,自己種棉花自己用!

  他與幾位老朋友商量後,再次來到南京,拜訪兩江總督劉坤一,要求將沿海荒棄的灘涂劃給他們辦個農牧墾殖場,使工商農牧形成一個系統。劉坤一當即表示支持,讓張謇以他的名義寫一份奏章給朝廷。這份奏章很快得到朝廷的批覆,1900年9月,通海墾牧公司正式開始籌備。

  第二年3月,墾牧公司的章程經過七易其稿終於確定下來。這時,大生紗廠的事務也很緊,張謇只好把墾牧公司的開辦事務交給他的學生江導岷。一些本來無地和少田的農民,聽說張狀元開辦墾牧公司,管吃管住,還給工錢,大家奔走相告,紛紛前來報名,加上張謇到上海招募來的失業遊民,一下子就有了二三千人。他們先在海灘上築堤壘壩,防止海水浸漫上地。一個多月下來,海灘上竟出現了一道石砌的長城!經過一秋一冬的勞作,1902年春天,墾區各處都長出了嫩綠的青草。個別鹼性大的地段,工人們便開渠引水衝洗,改造土質。夏天到了,牧草、蘆葦漸漸長大,工人們又弄來一些牛羊放牧餵養。秋天來了,蘆花開了,牧草黃了,牛羊居然長得又肥又大……

  正當人們為成功而歡欣的時候,意外的災難襲來了。

  一天夜裡,海上突然起了大風暴。狂濤巨浪衝上海灘,石頭砌的堤壩垮了,蘆葦和牧草被淹沒了,小牛小羊被捲走了。一年的辛苦勞作,轉眼間化成了泡影!

  張謇從墾牧公司工務處裡衝出來,迎著狂風巨浪向海堤奔去,一邊大喊:"工友們哪,快到海堤上去啊!"

  工人們見年已半百的張狀元竟然不顧一切地衝向海堤,開始簡直以為他是發瘋了,但很快,他們都被張謇的精神感動了,也紛紛跟上了海堤。

  "修補堤壩,不能讓潮水上岸!"張謇一邊發號施令,一邊帶頭挺身而出跳到海水裡去搬石頭。但是張謇畢竟是一個文弱書生,一浪打來,就把他打得跌倒在地。工友們連忙來扶他,張謇直搖手,說:"快去搬石頭!"工友們只得趕緊去搬石壘壩,張謇也艱難地在海水中抱著石頭一步步往前挪。

  終於,這一段缺口補了,張謇才離開這裡,又向前去查看別處的險情。

  經過幾年的開墾和建設,通海墾牧公司已經初具規模。當年的荒灘,如今有9萬多畝變成了良田,年產棉花多達四五萬擔。他們以堤劃區,各堤之間都建有居室和廳堂。儲物有倉庫,吃菜有園圃,佃工有成排的宿舍。買東西也很方便,離宿舍不遠就是市場。出門有路有橋,交通十分便利。特別是每年收穫的那堆積如山的棉花,使大生紗廠的原料供應得到了可靠的保證。不常出門的農民到了這裡,幾乎以為自己是真的進了桃花源。

  這確是中國大地上前所未有過的景況。

  張謇常常說,一個人辦一個縣的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的事,要有一國的眼光;而辦一國的事,就要有世界的眼光。這種思想,自始至終貫穿在他興辦實業的過程中。他從來就不滿足於現有的事業,一直在不斷擴展事業的規模。1904年,他利用大生紗廠的盈利和新人股的資金,投資63萬兩白銀,增添紗錠2.4萬枚,所用的機器設備等也逐步加以更新。就這樣,到1913年,大生實業集團已經擁有200萬兩白銀、6.7萬枚紗錠。

  除了興辦墾牧公司,張謇還以棉紡織業為中心帶動了其它行業的發展。1906年,張謇為了解決紡織機器設備的維修製造困難,開辦了資生鐵冶廠,還有廣生榨油公司、大隆肥皂公司、呂四鹽業公司、鎮江鉛筆公司、上海大達輪船公司、江浙漁業公司等也接連興辦起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張謇已興辦各類企業二三十個,形成了一個以輕紡工業為核心的企業群,一個在東南沿海地區獨佔鰲頭的新興的民族資本集團。

  在興辦實業之外,張謇一生中最為重視的就是辦教育了。因為他認為教育也是救國救民的重要手段,要想國家富強,人民就得掌握知識,因此,中國必須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他先後興辦了大生紗廠職工專科學校、紡織專科學校、鐵路學校、吳淞商船學校等,為東南沿海地區的實業培養了各種有用人才。張謇在1902年創辦的通州師範,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師範學校。此後,他還先後創辦了女子師範學校、城廂初等小學、幼稚園、盲啞學校等。1920年,他又將紡織、醫學、農學三個專科學校合併為綜合性的南通大學。同時,他還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以及圖書館、氣象臺、醫院、公園等,使南通成為一個文化比較發達的城市。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帝國主義忙於打仗,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的民族工商業的發展進入黃金時期,張謇的事業也在這時達到了頂峰。1917年,單大生紗廠的盈利就達76萬兩白銀,1919年又賺了263萬兩白銀。到1922年張謇70歲生日時,大生集團四個紡織廠,資本達900萬兩白銀,有紗錠15.5萬枚,佔全國民族資本紗錠總數的7%。同時,在鹽、墾、牧方面,他先後開辦了20個鹽墾公司,成為東南實業界的巨人!

相關焦點

  • 經濟觀察:狀元實業家張謇背後的「中華商道」
    (經濟觀察)狀元實業家張謇背後的「中華商道」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狀元實業家張謇背後的「中華商道」  中新社記者 龐無忌  被贊「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愛國企業家的典範」,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能給當代民營企業家帶來什麼啟示?
  • 留後世一二有用事業 作為狀元、實業家與父親的張謇
    繫於張謇(1853年—1926年)名下的有狀元、實業家、教育家、政治家、慈善家等諸多頭銜,這些頭銜串聯起了張謇服務故鄉、報效祖國的一生。張謇有言:「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即與草木同生,不與草木同腐。」張謇留下的不只是「一二有用事業」,更是一筆豐厚的精神遺產。
  • 「狀元實業家」張謇被高層多次點讚,意欲何為?
    為什麼高層領導人要多次提到張謇,為他點讚,並稱他為榜樣?他對於當代中國企業家有什麼啟示作用?一狀元下海千百年的新鮮笑話張謇的標籤有很多。比如"實業救國的民族工業家"。但這個角色不能完整形容他的傳奇一生。
  • 南通大學創始人、中國近代第一實業家——張謇「實業救國」
    學校始建於1912年,源自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政治家張謇[jiǎn]先生創辦的私立南通醫學專門學校和私立南通紡織專門學校。大生紗廠始,陸續興辦了數十個企業,堪稱中國近代第一實業家。第二,張謇是一位堅決的重工主義者,他很重視採用新工藝、新技術。
  • 愛國實業家張謇的前三三和後三三
    1張謇是晚清狀元中,名氣最大、也最有成就的狀元之一。
  • 著名的實業家張謇的兒子被殺,至今不知幕後真兇是誰?
    張謇,南通人,他在42歲的時候高中光緒二十年的狀元,同時也是近代著名的實業家和教育家。毛澤東曾說:「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他主張 「實業救國」, 一生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 翁同龢與張謇的師生情誼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通考察調研,在參觀南通博物院時,讚揚張謇是「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張謇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並積極興辦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寶貴貢獻。而在他人生道路上,有一位人物對其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他就是晚清著名政治人物翁同龢。
  • 大型電視紀錄片《張謇》即將播出 通籍導演夏駿講述紀錄片背後的故事
    那一年,海門人張謇經過26年科場蹉跎,考上狀元已是人過不惑之年。當時張家一直開設有釀酒作坊,以「家釀酒」招待客人,饋贈親友。「淺傾家釀酒 細讀手抄書」,從這幅張謇手書的楹聯中便可看出,當時宴請頗多,酒坊產量倍增,「頤生釀造公司」已初具規模。
  • 通籍導演夏駿新作 電視紀錄片《張謇》本周首播
    中國江蘇網訊 由南通籍導演夏駿執導的電視紀錄片《張謇》已於近期完成後期製作,昨天,記者了解到,《張謇》將於7月19日至7月24日晚22時10分在南通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首播,市民可通過電視螢屏再次領略張謇風採。
  • 張謇: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張謇的精神也因此被輿論所廣泛關注。狀元實業家張謇的一生做過哪些貢獻,請諸位詳見下文。1894年7月,中國與日本因朝鮮問題即將開戰,慈禧太后從頤和園移駕紫禁城。那一天,天空正下著暴雨,文武百官照例都出城迎駕。路面積水很深,滿朝文武官員個個匍匐在地,所有官員身上都已經溼了。他們兩膝跪在地上,頂戴上的紅纓都流下了鮮紅的水。
  • 張謇考進士四次會試落第 因考官想格外提拔反落選
    原標題:張謇考進士四次會試落第 因考官想格外提拔反落選  文/劉黎平   晚清著名實業家張謇曾是科舉狀元,然而,他的功名之路既有些幸運,也有些不幸運。早年,他五次參加鄉試而連連落榜。1885年,他33歲那年才考中舉人。接下來的進士考試也不順,四次會試都落第。
  • 三個月內,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及張謇
    他,就是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三個月內,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及張謇的生平事跡,並稱讚他為「中國民族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愛國企業家的典範」。張謇是清末狀元,近代政治家、實業家、教育家。他創辦大生紗廠,開民族輕工業先河,立中華民族品牌。他義利並舉,一生創辦3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 這所張謇創辦的百年小學,更名了,叫……
    近日南通市港閘區實驗小學官微發布校徽徵集啟事崇川區教體局批覆同意「南通市港閘區實驗小學」更名為「南通市張謇第一小學」港閘區實驗小學位於唐閘古鎮,是由清末狀元、著名教育家、實業家張謇先生親自創辦並親任校長的一所老校。1906年11月,為了踐行「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的理想,張謇先生創辦了「藝徒預教學校」,後改為「唐閘實業小學」、通棉一廠第一工人子弟小學,1993年更名為南通市港閘區實驗小學。
  • 鐵畫銀鉤見性情—— 張謇書法淺議
    張謇先生在書法藝術上的傑出成就因其事業成就所淡化,而不為眾人所知。我們挑選了苑藏張謇先生書法精品彙編成集,旨在向讀者展示一代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書法藝術上的獨特魅力和人文情懷,從另一個側面加深對張謇的了解,並從中感悟出書法藝術的價值。
  • 91年前的今天,創辦370所學校卻破產的張謇去世
    [摘要]1922年(69歲)—1924年,棉花價格暴漲,張謇的紗廠破產。1926年7月17日,張謇黯然離世,享年73歲。91年前的今天,1926年7月17日,創辦370多所學校、最終破產的狀元郎張謇去世。
  • 張謇論壇2020|高層一再提及張謇,背後有何深意?
    然而,是張謇,而不是那些更成功的巨商們,被現代企業家們追溯為精神領袖。因為他主動挑到肩上的社會責任,遠遠超出了「實業家」和「商人」的身份。他從來不是想建立一個商業帝國,而是想建設一個理想社會。他所提倡並身體力行的是,企業家不僅要做大,更要做實;不僅要愛國,還要愛社會;不僅要辦慈善辦公益,還要育平民擔責任。
  • 狀元張謇致力「父教育而母實業」,一個人締造一所城:南通
    狀元實業家張謇的低調理想主義:父教育而母實業一個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人,一個深刻的理解了文明的人,一個深刻的理解了人類意義的人,一個深刻理解了人性的人。張謇,生於1853,歿於1926年,張謇去世,南通人空巷,其一生功績累累,一手做鄉村建設,一手做企業,是中國名副其實的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
  • 張謇:一生把兩件事做到極致
    他是清末狀元,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慈善家,除了這些被公認的稱呼以外,他還是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有膽有識的軍事家、八面來風的社會活動家、名聞遐邇的水利學家、高瞻遠矚的城市規劃家、見微知著的金融家、敢為人先的創新家,他是我國近代沿海開發的倡導者、中國大農業的開拓者、中國近代漁業發展的功勳人物、中國民族工業的奠基人、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先驅,他還是意氣風發的詩人、才情滿懷的書法家、底蘊深厚的文化巨人
  • 追尋張謇在南通的足跡:狀元身手創實業,創立首個公共博物館
    屋內,隆裕太后正與僅有的幾位近臣商議最後的退位事宜,其中一項屬於「面子」的事總還是要辦的,那便是要起草一紙退位詔書,這份差事落在恩科狀元張謇頭上。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他都是最合適的人選。作者:趙潤田這就是當年大狀元張謇著手創業的熱土,公路上不時出現大生某某紗廠遺址的標誌牌,提示著過往歷史。海風吹過平疇,四野直視無礙,100年前,一位面龐堅毅的讀書人在這個鹽鹼遍地的江海一隅奔走忙碌,以他非官非商亦非富豪但目光獨具的膽魄讓漁家農家子弟們進入工廠,從此走上中國近代規模化、工業化紡織業的開山之路。張謇從1895到1921年在南通連辦四廠,俱以「大生」為名。
  • 張謇:我國近現代水利的奠基人
    張謇正是在中國歷史和水利大變革的時期執掌全國水利總局,成為辛亥革命後國家最高的水利行政長官。張謇(1853—1926年),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1894年考中狀元,被清政府授予翰林院修撰,是中國近現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江蘇調研,參觀了張謇生平展陳,了解張謇興辦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從事社會公益事業情況。習近平總書記讚揚張謇是「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