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歷史上,真正可貴的不是政治上的國家,而是具有創造性的有感情的個人,每一個個體來到這個世界上,其實都可以成全自己。」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張謇,這位現在正在被人們重視的晚清民國時期的企業家,他在江蘇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實際上他100多年前所做的事情,一直影響到現在!
狀元實業家張謇的低調理想主義:父教育而母實業
一個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人,一個深刻的理解了文明的人,一個深刻的理解了人類意義的人,一個深刻理解了人性的人。
張謇,生於1853,歿於1926年,張謇去世,南通人空巷,其一生功績累累,一手做鄉村建設,一手做企業,是中國名副其實的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
教育和企業的邏輯內在是相通的,教育界也有很多格言,其中我覺得非常寶貴的一句話:父教育而母實業,這7個字可以放在整個中國的教育史上,放在整個中國的企業史上,甚至放在整個中國的文明史上,永遠都不能推翻。
這句話是張謇在1907說出來的。
他用一個人的力量在短短的15年的時間,創立了一系列的企業,從大生紗廠開始,橫跨了十幾個不同的領域,這對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巨無霸的企業,是中國最大的企業,沒有之一就是第一,但是張謇實實在在的告訴所有人,我的目的不是要辦企業,而是辦教育,但是我不辦企業就辦不了教育,因為沒有錢,所以他提出了父教育而母實業。
他創辦的第一所學校為什麼不是小學?因為要辦小學首先要有師資,所以他選擇辦師範,南通師範是中國第一完整的民辦師範,請了王國維先生和陳寅恪先生的哥哥來做老師。
他親手給南通師範學校寫了校訓:艱苦自立,忠實不欺!
1907年,他在這篇文章當中提出父教育而母教育,這整個中國在當時還是今天來看,仍然是具有超前的意識,所以我覺得這句話一定會進入中國的文明長河,沒有一個企業家能說出這樣的話,所以從南通到他的故鄉,辦了一系列的學校從小教育到中學到大學,門類齊全,甚至還有盲童學校還有聾啞學校,為整個的南通人奠定了近代化的教育的根基。
他親自為許多學校校訓,很多還在使用,我在這個學校看見了這個沒有變過的校門,看見了張謇時代種下的樹,今天都還在用張謇親自寫的校歌,新少年小學生,沒有新少年小學生,誰來創造南通的新世界?有社會先有青少年,然後有新世界,這是顛倒不破的真理,從這個意義上說,張謇在這裡不僅有種人還要種樹,教育的全部秘密就在這4個字。
日本人說他是一個知識精英兼實行勇士,因為他曾經到日本考察期10天,所以日本人非常看重他,中華民族缺的不就是這樣的人嗎?
一個人締造一座城
我們知道狀元夢是人人想做的夢,1894年,也是中國的甲午年,張謇考取狀元,但是他放棄了做翰林,進一步成為朝廷大臣的可能,可是他卻願意放下身段,在他的故鄉南通從事微不足道,在當時看來幾乎沒有成功可能的創業,這就是他的低調理想主義。
我相信,這個世界從來不缺乏像張謇這樣懷抱夢想的人,張謇有幸遇到了他的時代,這個時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這個時代並不是一個特別安全特別美好的人,而是一個天下大亂的時代,1900歲在庚子,120年前的庚子年,120年後還是,可是在120年前的那個張謇開始了他在南通新世界的建設,他把自己所做的一切歸納為4個字,要創造一個:新新世界。
南通在那個時代只是一個縣而已,但是張謇把它辦成了中國的近代第一城教育最發達的一個縣。
他一手創立的,包括間接影響在南通有200多所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學,這簡直是一個奇蹟,這個奇蹟對當時的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甚至連袁世凱都不能漠視他,這就是南通的新新世界,這個新新世界是張謇留給南通也留給中華民族的偉大財富。
他創辦的第一家企業叫大生企業,這兩個字取自易經:天地之大德曰生,這兩個字就是生生不息的生,我覺得對他的企業取名當中他對於時代的關切,對民生的關切,他用一個人的力量在南通締造了一座城。
但是那個時代的張謇卻被長期的遮蔽,不在公眾的視野,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十二幅當中,沒有戊戌變法的地位,也沒有立憲運動的地位,張謇是立憲運動的推動者,是一個主張用和平的方式致力於讓中國人過上更美好生活的那種人,他沒有出現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但是這絕對不影響張謇的歷史地位,因為他的貢獻早已進入到歷史的深處,胡適先生說了一句話,張謇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行大的失敗的英雄,失敗的英雄也是英雄。
偉大的失敗的英雄,他養活了幾百萬人是中國,做了30年的開路先鋒。
胡適先生曾說: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胡適先生從誰那裡模仿來的?張謇在晚清中國第一個說出了他要走的道路,不是得寸進尺,而是得寸則寸得失,就是我把它概括為一個詞,叫得寸進尺,他用他的得寸進寸的,腳踏實地的,漸進將低調理想主義在南通這一個一片田野的塘塞小鎮,創立了近代中國最繁華的一個工人城市,進入到了世界地圖。
在1918年,早就發行股票了,他的商標早就已經風靡中國乃至東南亞了,他創造的企業遍布整個南通,甚至擴張到了南通以外,他有一個大廈就建在上海,甚至為了自己的企業他可以專門建一條鐵路,這個鐵路上只能用這樣的小火車來拉煤炭。
百年樹人,一往情深
張杰不僅種人更喜歡種樹,種了大量的大樹,光是在長江邊的那一帶就種了十幾萬棵樹,一個愛種樹的人一定是個好人,因為教育說到底就是種樹的事業,也是種人的事業。
我看一個學校好不好?我進去看樹大不大?樹好不好?如果這個數量比較大的,我對這個學校就產生一點興趣,
他辦的幼兒園,他辦的醫科學校,他親自寫的校訓,他說強國必先強教育,在百年後的中國仍然是擲地有聲,他辦的社會事業當中的教育門類,從幼兒園到大學就是只有這麼多,他還親自建立出版機構,建劇場,辦了5個公園。
人是需要休息的,所以它的文化與慈善事業從學校、工廠、一直到醫院、公園,覆蓋了所有的方面,窮人到這裡來有平民工廠,老人到我這裡來有養老院,還在那個時代建立了公共體育場、氣象臺,方方面面它打造了一個完全的近代的南通,提供了一個中國當時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當中的一個全新的樣板!
1919年的南通街頭就有小汽車,看到照片跟許多人說,這是漢口天津上海租界,肯定都相信,但是這是小小的南通,這是什麼?這是新世界或者是他自己說的新世界的雛形,他的得寸進寸的低調理想主義,不是要建立一個高調的理想主義的烏託邦世外桃源,而是要建立一個室內桃源,這個室內桃源就是以建立一個社團為目標和方向的善託邦!
什麼叫善託邦,善託邦就是不是為了一個完美的明天而奮鬥,僅僅是為了一個不完美的今天而奮鬥,這是一條與人類主流文明接軌的道路,它體現了從希臘到印度到中國,從西方到東方,那些古老而常新的共同價值。
教育,從來不是為了建造一個完美的個人,而是為了那一個不完美的人過的,世界上真正的好東西都是簡單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會曾經說教育是必要的烏託邦,其實教育是必要的善託邦!不是一個必要的問題,雖然在這裡烏託邦的意思是指向理想主義,因為張謇提出了一條低調理想主義的路徑,把自己概括為8個字,得尺得寸則寸。
他是一個行動者,作為行動者我覺得他所體現出來的低調理想主義至少有三個特徵:
第1低調:低調就不是以犧牲自己個體為代價,而是要保全個體,有所作為;
第2可持續:可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可以去踐行的一條道路,那是一種文明的道路,不是一條掩埋的道路;
第3代是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什麼叫建設性,從小處著手,而不是從高高在上的地方,思想的真知灼見,從來都不是高在雲端的,而是可以低到塵埃裡,每一個人可以理解的那才叫真知灼見,沒受過教育,不認字,但是如果他的品行當中呈現出了人類美好的品質,那麼這個人就是值得尊敬的。
張謇低調的理想主義善託邦
在整個文明轉型的框架裡理解低調理想主義建造善託邦的價值,我想起了與張謇差不多同時代的兩個人,張元濟先生,蔡元培先生。
他們都是生在一個3000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他們呼吸著衰亡民族的氣息,他們決心要用自己的努力創造文明,建立一個新新世界,那麼抓手是什麼?
張謇的抓手是父教育母實業。
他們的抓手是什麼?兼容並包,思想自由,創造一個中國的巨無霸的出版企業商務印書館,為中華民族提供書本而不是子彈,編的教科書影響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學生。
他們是一樣的人,張謇在南通做了19年的努力,就被梁啓超稱成了中國最進步的城市,被日本人成為最理想的文化城市,也被校友吳良鏞稱為跨城的近代中國第一場。
這些都不是浪得虛名,而是名副其實。教科書100多年前小學第一課,一個字:人,人之為人這4個字就是做教育,做企業做出版的共同邏輯,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這個人!
企業的頭上為什麼頂著一個人字,這個也可以頂在教育的頭上,這就是張謇所說的父教育,頭上頂的都是一人字,這是人之為人的邏輯!
1922年70歲虛歲生日的張謇,上海的所有外國使館的領事都來到了長江北岸的南通,一張照片留下了他一生最後的榮耀,代表了國際對他的衷心的認同,他走的時候真實的社會身份不是官,而是民。他的企業也從1922年時,因為他背負了太重的重擔,要養活300萬人,一個地方都要由他來擔當,他要建造一個社會,所以他沒有最後做成。
其實世上的成敗在是非面前一分錢都不值,他影響了許許多多未來的企業家,包括無錫的榮氏兄弟。道理千條萬條,歸根結底只有一條,教育就是人之為人的邏輯,大道至簡,學校不是培育學生,而是教學生如何去培育社會。
概括一下什麼叫培育社會,培育社會就是建造一個新新世界,就是張謇的夢想。
最後用這句話作為結束送給諸位,不要做大炮,要做微生物,慢慢的去影響改變社會,這就叫培育社會,這就叫真正的教育,這也是盧作孚先生留給這個世界的一句格言。
拋磚引玉,想要讀懂張謇老先生一生偉業,獲取其思想智慧請讀百年中國記憶·實業巨子張謇。
資料來源:中國教育年會傅國湧分享
國內中小學教師職業的崗位競爭陷入了空前慘烈的內卷局面!
沒收手機,孩子回家後跳樓了,老師要承擔責任?學校還要不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