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張謇留給我們哪些啟示?

2020-12-11 央廣網

  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期間,專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三個多月前,總書記曾在企業家座談會上談起張謇,稱讚他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三個月後,總書記又實地了解張謇的事跡。這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總書記為何如此關注?他又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呢?今天的《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我們一起來聽張謇的故事。

  △點擊收聽本期《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音頻

  狀元辦廠,實業救國赤子心

  張謇,我國近代著名的企業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於江蘇通州(今南通)海門常樂鎮,祖上幾代都是以農商為生。為了改變家庭命運,張謇從小被送入私塾學習,父親希望他走出一條由讀書進入仕途的道路。1894年,41歲的張謇終於高中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位於南通博物苑的濠南別業是張謇先生的故居,建於1914年,主樓是英式建築。(總臺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正是在這一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來,清政府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張謇在日記中沉痛寫到:「幾罄中國之膏血,國體之得失無論矣!」

  面對落後就要挨打的現實,張謇認為,只有發展民族工業,才能抵制帝國主義的侵略、抵制外國資本的侵入。中國士大夫一向恥於經商,「狀元辦廠」在當時更是新鮮事。但張謇毅然放棄功名仕途,回到家鄉創辦了大生紗廠。他這樣表明心志:「願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願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

  △大生紗廠鐘樓是南通市文物保護單位。(總臺央視記者楊新禹拍攝)

  愛國、救國、報國,是張謇一生的追求,此後的興實業、辦教育、做公益,都是根源於此。

  「企業營銷無國界,企業家有祖國。」今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提了五點希望,第一就是要增強愛國情懷。他說:「愛國是近代以來我國優秀企業家的光榮傳統。從清末民初的張謇,到抗戰時期的盧作孚、陳嘉庚,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榮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

  「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對不同人群談到「愛國」。總書記說:「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大興實業,辦好一流企業

  衡量一個企業家是否愛國的標準是什麼呢?習近平總書記說:「企業家愛國有多種實現形式,但首先是辦好一流企業。」看過張謇的故事就會發現,他正是這方面的榜樣。

  在立志從商之後,張謇仔細研究了光緒、宣統兩朝各年海關貿易冊。他發現,中國輸入的最大宗商品是棉紡織品和鋼鐵。他意識到,棉紡織業關係人民生活,制鐵事業關係國家生存,發展棉、鐵兩業,「可以操經濟界之全權」,於是他大力倡導並踐行「棉鐵主義」。

  1895年,張謇依靠南通手工棉紡織業較為發達的基礎,選址唐家閘創辦了大生紗廠。「大生」二字源自《易經》:「天地之大德曰生」,這寄託了張謇的理想——天地間最大的政治是國計民生。

  △張謇先生雕像(總臺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白手起家的張謇創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籌募社會資本。開工一年後,大生紗廠就獲得2.6萬兩白銀的淨利潤。此後,大生的規模不斷擴大,先後建成四個紗廠,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紡織企業系統。張謇還投資或參股設立了榨油廠、肥皂廠、冶鐵廠、造紙廠、印刷廠等,構建了以棉紡織業為核心的產業鏈條,並進一步發展了運輸、倉儲、電力、通訊、食品、金融、地產等產業,不僅將南通建成「中國近代第一城」,也推動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進程。

  經歷一百多年的商海沉浮,大生紗廠已經發展為江蘇大生集團有限公司,至今仍在原址進行生產經營。紡織產業始終是大生的根與魂。

  △這是大生紡紗車間的細紗工序(總臺央視記者楊新禹拍攝)

  實體經濟是國之命脈,是民生之本。去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說:「做實體經濟,要實實在在、心無旁騖地做一個主業,這是本分。」對於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性,習近平曾經這樣強調:「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規劃建議還強調,要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言商向儒,「父教育而母實業」

  在南通博物苑,習近平總書記重點了解張謇「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事跡。

  張謇進軍工商領域並取得成功,但他始終沒有擺脫儒家知識分子的烙印。他言商仍向儒,提出「父教育而母實業」的理念,認為「實業與教育迭相為用」,他倡導通過實業壯大國力,又通過教育來為國育才。

  在發展實業初見成效後,張謇運用積累的資金著手創辦新式學校。1903年,中國第一所民辦師範——通州師範學校開始招生。1905年,張謇還辦起了中國第一所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博物苑隸屬通州師範學校。張謇專門作了一副楹聯,介紹辦博物苑的初衷——「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這副對聯至今仍然懸掛在博物苑南館的月臺上。

  △博物苑中的這副楹聯(總臺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張謇為南通教育總計投資257萬兩白銀,獨自創辦或參與創辦師範、紡織、醫學、農業等高等學校和職業、專科學校近400所,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近代教育體系。不少南通人的小學、中學,甚至大學生涯都是在張謇創辦的學校裡度過的。

  先是興辦實業,而後傾資興學、以商養學,張謇把他從商的紅利捐作教育、慈善和地方公益經費。有人總結說,張謇一生所獲財富,皆為社會服務。

  在今年7月的企業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也重點談到了企業家的社會責任。他說:「社會是企業家施展才華的舞臺。只有真誠回報社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得到社會認可,才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企業家。」

  △張謇為通州師範學校所寫的校訓。(總臺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走近優秀人物 追尋一種精神

  回望一個人,回顧一種精神,篤定一條前行的道路,獲取一份前行的力量。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國內考察中前往名人故居或紀念館。

  在雲南和順,總書記走進我國著名哲學家艾思奇的紀念館,提出要培養能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講好的人才,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雲南和順古鎮的艾思奇雕像

  在甘肅張掖,習近平參觀國際主義戰士、紐西蘭著名社會活動家路易·艾黎故居和其創辦的職業學院,強調做強實體經濟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

  在天津梁啓超舊居,在遼寧雷鋒紀念館,也都留下了總書記的凝望和思考……

  鑑往事,知來者。「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從這些中華民族優秀人物身上汲取的精神養分,將轉化為我們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的無窮力量。

  監製丨申勇 趙雪花

  主筆丨侯豔

  播講丨黎春

  音頻製作丨周天縱

  視覺丨陳括

  編輯丨王繼陽

相關焦點

  •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張謇留給我們哪些啟示?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張謇留給我們哪些啟示? 2020-11-15 08:34:39 來源: 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期間,專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
  • 三個月內,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及張謇
    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從張謇身上學什麼?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表示,張謇研究的戰略意義在於我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強調生態、強調鄉村振興,強調生產關係結構性變革,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微觀主體的民營企業。實業界應該以社會企業為目標,加強微觀主體的自覺改造。潘嶽指出,張謇精神對今天中國企業家的重要啟迪之一就是厚植家國情懷。
  • 溫商嚴立淼: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 做新時代的張謇
    面對複雜形勢和艱巨任務,張謇精神啟示我們,新時代的民營企業家,一定要銘記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提出的增強愛國情懷、勇於創新、誠信守法、承擔社會責任、拓展國際視野的五點希望,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教導,敢為天下先是戰勝風險挑戰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再來大別山,重溫革命歲月
    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第二次來到大別山革命老區。上一次是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安徽考察,第一站就來到位於大別山區的金寨縣。  在金寨,總書記深情地說,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一張白紙如何演繹人類奇蹟
    歷史的鏡頭拉回到40多年前,當時的中國正徘徊在「向何處去」的十字路口。1978年冬,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  1979年4月,中央工作會議期間,廣東省委負責人習仲勳向中央提出:允許在毗鄰港澳的深圳、珠海和重要僑鄉汕頭舉辦出口加工區。
  • 今天怎麼學習張謇精神?
    一個月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通博物院參觀張謇生平展陳時,讚揚張謇是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張謇及其精神對當下有何啟示?民營企業家到底該向張謇學習什麼?在本次論壇上,與會嘉賓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張謇精神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更是與時俱進的,這一年度論壇自2017年以來已經連續舉辦了四屆,每一次都是在回望歷史中去探尋走向未來的更好路徑。
  • 張謇論壇2020|高層一再提及張謇,背後有何深意?
    為了讓大家熟悉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及的張謇其人及其歷史功績,聚焦張謇精神對今天的啟示,中央社院微信公眾號陸續發布系列文章,以饗讀者。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期間,專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了解張謇興辦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從事社會公益事業事跡。習近平指出,張謇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 「一座秦嶺山,半部中國史」
    習近平總書記20日在陝西考察調研。當天下午,他來到位於商洛市柞水縣的秦嶺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秦嶺生態保護情況。  要建設一支生態環境保護鐵軍,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
  • 薪火相傳,張謇精神在新時代的意義
    11月12日下午,正在江蘇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展陳,了解張謇興辦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從事社會公益事業情況
  • 翁同龢與張謇的師生情誼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通考察調研,在參觀南通博物院時,讚揚張謇是「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張謇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並積極興辦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寶貴貢獻。而在他人生道路上,有一位人物對其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他就是晚清著名政治人物翁同龢。
  • 鑑往知來,跟著習近平學歷史丨一條古道一座鎮
    正在雲南考察的習近平19日下午來到和順古鎮,了解絲綢古道交往、歷史文化傳承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情況。位於騰衝城西南的和順古鎮,曾是古代馬幫重要驛站、南方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如今已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
  • 張謇的誕生地,為何如此鍾情於唱山歌?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11月考察江蘇時,專門來到張謇創辦的南通博物苑。在這座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博物館裡,習近平總書記再次稱讚張謇是「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張謇一生重視文教事業,在張謇的誕生地——南通市海門區,與張謇相關的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仍在當地居民生活中傳承。
  • 華大集團執行副總裁朱巖梅:為什麼企業家要學張謇?
    2020年11月,總書記視察南通倡導學習張謇,稱之為「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張謇(音:jian「簡」)何許人也?只聽說過出使西域的張騫,不禁為自己的孤陋寡聞而汗顏。最近讀了一些關於他的歷史,方知一句「經商要學胡雪巖」,不知誤導多少國人。19世紀末20世紀初,甲午戰敗,《馬關條約》籤訂,中國新式企業發展面臨五大障礙:外國的競爭、政府的軟弱、資本的不足、技術的落後和動力的缺乏。張謇替張之洞起草了《條陳立國自強梳(通「書」)》,提出「富民強國之本實在於工」。
  • 交通銀行行長:張謇治理交行的3大啟示
    12月12日,「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2020年度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由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等機構主辦,正和島等機構協辦。  交通銀行黨委副書記、行長劉珺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源自舊時代,指向新世紀:張謇的時代意義——兼議經濟變化的幾大特徵》的演講。本文為劉珺演講精編。
  • 廣玉蘭:張謇中國博物館學理論的開創和實踐
    廣玉蘭:張謇中國博物館學理論的開創和實踐 2018-06-13 08:53:27 來源: 南通網 □趙明遠1905年,張謇上書提請設立博物館,在其《上南皮相國請京師建設帝國博覽館議
  • 關於張謇的民間「十問」,答案都在這裡了
    19世紀末那個複雜轉型時期頗具新舊交織典型意義的一個歷史人物,他是前清的狀元,又是民國政府兩任部門行政長官,官學顯著,期間及以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在家鄉南通創辦實業、舉辦事業,客觀上主持和領導地方建設和治理。
  • 弘揚和踐行張謇精神 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
    今天,「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2020年度論壇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名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聚焦「新發展格局與張謇精神」這一主題,深入探討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郝明金指出,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到張謇,稱他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本次論壇以「新發展格局與張謇精神」為主題,有很強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希望新時代的企業家爭做愛國報國、實幹創新、堅韌不拔、遵紀守法的楷模,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 潘嶽:張謇,是誰?
    ,潘嶽、李兆前、魏傑、高全喜、南存輝、周海江、蔣錫培、王文京、戴志康等二十餘位政商學界人士參加,多維度探討張謇在我國近代轉型時期所做的歷史性貢獻及其對當代中國發展的啟示與意義。 可惜,在張謇的時代,擁有統一能力的人,沒有共和之靈魂;擁有共和靈魂的人,又沒有統一之能力。這是他依違不定、彷徨其間、無力回天的時代悲劇。他生早了二十年,他的理想,只能由一批新的歷史人物來實現。
  • 張謇:我國近現代水利的奠基人
    黃淮大改道,結束了700年黃河奪淮、自淮安以下黃淮合流入海的歷史。改道後的幾十年間,黃淮河勢沒有穩定下來,黃河時有決口泛道南侵淮河,以致黃淮平原諸省一年數災。1902年,以維繫運河為主要目的的國家河工管理體制解體,持續數千年的古代水利事業走向終結。以經驗為主的傳統水利在日趨嚴重的水旱災害和西方工程技術傳入的多重衝擊下,走到了必須有所突破的關頭。
  • 鐵畫銀鉤見性情—— 張謇書法淺議
    從1895年到1926年間,張謇創辦了實業、教育等多方面的企事業。他對南通的苦心經營,是試圖通過躬行實踐,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進而推廣到全國,用以解決近代中國面臨的深刻的社會危機。他在實踐中體現出的強烈的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精神,是留給我們的一筆珍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