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3 08:53:27 來源: 南通網
□趙明遠
1905年,張謇上書提請設立博物館,在其《上南皮相國請京師建設帝國博覽館議》《上學部請設博覽館議》等奏議中,充分論述了博物館的宗旨和意義,國家博物館的籌建到地方博物館的規劃,對博物館具體的業務工作如館址選擇、博物館管理、文物標本的徵集、保藏、陳列、講解,進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較為完整博物館理論體系。同時在建設南通博物苑的具體實踐中,張謇進一步探索和豐富著自己的博物館理論。張謇是我國最早的博物館學理論家,是中國博物館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關於博物館的性質和功能,特點和作用,張謇認為:
一、博物館是社會文化機構,博物館是收藏、展示自然歷史遺產的公共機構,是「導公益於文明,廣知識於世界」「圖地方人民知識之增進」的「實現之處所」,博物館可以「覘古今之變遷,驗文明之進退」。張謇指出中國歷史上雖有收藏文物典籍的傳統,但只能為極少數人服務,只有建立了博物館,由政府「賜出內藏,詔徵進獻」,才能使文物典籍「公諸天下」,為廣大人民所學習,利用。
二、博物館是國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機構。針對當時我國文物大量流失的情況,張謇反覆強調建立博物館的緊迫性,「今則紺發碧瞳之客,蜻州蝦島之儒,環我國門,搜求古物;我之落魄士大夫醉心金帛,不惜為之耳目,稗販馳驅。設不及時保存,護茲國粹,恐北而熱河,東而遼瀋,昔日分藏之物,皆將不翼而飛。」博物館是繼承和弘揚本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載體,「留存往跡,啟發後來」是博物館的職責。
三、博物館是科學研究、輔助學校教育的機構,他指出「為政治、學術參考之大部以補助於學校者,為圖書館,為博物苑」「蓋有圖書館、博物院以為學校之後盾,使承學之彥,有所參考,有所實驗,得以綜合古今,搜討而研論之耳。」同時,博物館是利用實物進行研究和教育的。張謇在開辦通州師範學校之後看到學校「授博物課僅恃動植礦之圖畫,不足以引起興味,國文、歷史課僅恃書籍講解,不足以徵事物」,博物館的作用「凡以為學於斯者,睹器而識其名,考文而知其物,縱之千載,遠之異國者,而昭然近列於耳目之前。」它的作用是普通學校的課堂教育所無法代替的。
二十世紀20年代,「繼張謇之後,從理論上闡述博物館社會價值的第一人」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何為文化》《美育實施的辦法》等文章中開始論述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而在二十世紀初中國,對博物館的社會價值有如此完整而深刻認識的,除了張謇別無他人。
在博物館的建設和具體業務工作方面,張謇在《上南皮相國請京師建設帝國博覽館議》中研究了博物館的「建築之制」「陳列之序」「管理之法」「模型之部」「採輯之例」「表彰之宜」;1913年張謇致民國政府《國家博物院、圖書館規畫條議》,進一步研究了博物館的「必設之時期」「擬設之場所」「陳設之品物」「規畫之大概」「經理之人才」;而在博物苑建設過程中,張謇親自指導了館苑設施的建設,擬訂藏品徵集啟事,廣泛搜集中外動植礦物標本、鄉裡金石文物、先賢遺文,並親自設計陳列櫃架,制定《博物苑觀覽簡章》,形成了切合實際的博物館工作方針。
關於博物館的選址於基礎設施建設,博物館的選址是張謇「所最注重者」,「其地便於交通,便於開拓者為宜」。他建博物苑於城區東南,通州師範之西,便於市民、學生參觀學習。在博物館的建築除了要「宜閎博塏爽」外,還要留下空間,「館中貫通之地,宜間設廣廳,以備人觀者憩息」;他還注意到建築與管理的關係,指出建築「宜少闢門徑,以便管理者視察」「修序以便觀遊,疏其中乃可防災」。張謇同時非常注重博物館的環境建設,「隙地則栽植花木,點綴竹石。非恣遊觀,意取閒野。」張謇有關選址、建築、環境的精闢見解,除了著眼於博物館設施的專業要求外,十分重視為公眾提供良好的參觀氛圍和環境,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關於博物館的管理工作,張謇強調管理人才的重要性,「而勝斯任者,非博物好古丹青不渝之君子,又能精勤細事富有美術之興趣者,莫克當此。」其次,博物館的管理還必須建有嚴格的制度。
關於博物館藏品的徵集,張謇理想中的博物館應是「縱之千載,遠之外國」,古今中外都要廣事收羅,「外而歐、美、澳、阿,內而薦紳父老,或購或乞,期備百一」。博物苑的藏品搜羅遍及五大洲許多國家,如日本的三葉蟲、貨幣蟲化石,南洋群島的猩猩,印度的鯉魚,俄羅斯的斑鼠,美洲的蜂鳥,非洲的鴕鳥,爪哇的孔雀等。歷史文物包括金、玉石、陶瓷、拓本、土木、樂器、畫像、卜筮、軍器、刑具、獄具等。美術品包括書畫、雕刻、漆塑、織繡、緙絲、編物,文具等類。然而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張謇為博物苑提出了量力而行的主張,並以鍥而不捨的精神進行藏品的徵集。
關於博物館藏品保管和研究。張謇按藏品性質「分天然、歷史、美術三部」,要求藏品保管「分別部居,不相雜廁」,每件物品都要「條舉件系,立表編號」,作好鑑定、著錄工作。張謇請中日專家木村忠治郎、陳師曾、諸宗元、宣子野等為藏品考證源淵,鑑定真偽,評論價值,並於1914年編成了《南通博物苑品目》,這是中國博物館第一部刊行的藏品目錄。
關於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張謇指出陳列中「天然部以所產所得之方地為等差,歷史、美術二部以所製造之時代為等差」。同時,陳列展覽中還應配備講解員,作為「導觀之助」,對講解員的素質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講解員中「必得通東西洋語言文字二、三員,以便外賓來觀,有可諮詢。」
張謇認識到運用仿製品、模型進行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博物館應設有模型部,他說:「標本雛形,東西洋學校均以為重」。對於古代器物,「當博徵圖籍,證於可信,精造模型」。以仿製品、模型、標本進行陳列、教育,可增強效果,使「學者有所歸依」,同時,還可以讓觀眾學生參與模型、標本的製作、文物的複製,這樣也還為他們提供了實踐的機會。如此,在生物科學知識的教授、普及方面,他把動植物的活體與標本兩種不同的「教材」結合運用。在博物苑內,就廣植花木,建有獸室、鳥室、蜂房,花房、藥材壇,竹石陳列處,並配上標版牌說明。這樣,博物館的教育材料可謂十分豐富和生動。張謇的這些教育方法,在今天來看也是非常高明的。
張謇將徵集所得的所有歷史文物及動植礦物標本在中館、南館、北館三座主要建築中陳列出來,充分發揮藏品的作用。將一些大型文物如石刻、鐵佛、銅鼎、鐵炮等陳列在南館、中館室外周圍。加上種植的花木、馴養的獸禽,使室內陳列與室外展示、標本陳列與活體養殖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進行教育。還在多處建造假山水池、亭閣館榭等各種園林設施,配以匾額、楹聯,把傳統園林、苑囿的特色溶入博物館建設之中,使博物館擁有更優雅的環境和濃鬱的文化氛圍。這就是其定名為「博物苑」的原因。人們在這裡參觀、遊覽、休息,可以增長知識,可以陶冶性情,得到美的享受,最終達到了「寓教於樂」的目的。南通博物苑的這種獨特的展示和教育手法,使其成為極富民族特色又具有現代科學精神的社會教育場所。
張謇的博物館理論是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參考了外國博物館的有益經驗而形成的,同時又在博物苑建設的實踐中進一步豐富和闡發。張謇的開創性經驗即使在當代對我國博物館的建設仍具重要指導意義。
一鍵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