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玉蘭:張謇中國博物館學理論的開創和實踐

2020-12-14 南通網

廣玉蘭:張謇中國博物館學理論的開創和實踐

2018-06-13 08:53:27 來源: 南通網

□趙明遠

1905年,張謇上書提請設立博物館,在其《上南皮相國請京師建設帝國博覽館議》《上學部請設博覽館議》等奏議中,充分論述了博物館的宗旨和意義,國家博物館的籌建到地方博物館的規劃,對博物館具體的業務工作如館址選擇、博物館管理、文物標本的徵集、保藏、陳列、講解,進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較為完整博物館理論體系。同時在建設南通博物苑的具體實踐中,張謇進一步探索和豐富著自己的博物館理論。張謇是我國最早的博物館學理論家,是中國博物館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關於博物館的性質和功能,特點和作用,張謇認為:

一、博物館是社會文化機構,博物館是收藏、展示自然歷史遺產的公共機構,是「導公益於文明,廣知識於世界」「圖地方人民知識之增進」的「實現之處所」,博物館可以「覘古今之變遷,驗文明之進退」。張謇指出中國歷史上雖有收藏文物典籍的傳統,但只能為極少數人服務,只有建立了博物館,由政府「賜出內藏,詔徵進獻」,才能使文物典籍「公諸天下」,為廣大人民所學習,利用。

二、博物館是國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機構。針對當時我國文物大量流失的情況,張謇反覆強調建立博物館的緊迫性,「今則紺發碧瞳之客,蜻州蝦島之儒,環我國門,搜求古物;我之落魄士大夫醉心金帛,不惜為之耳目,稗販馳驅。設不及時保存,護茲國粹,恐北而熱河,東而遼瀋,昔日分藏之物,皆將不翼而飛。」博物館是繼承和弘揚本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載體,「留存往跡,啟發後來」是博物館的職責。

三、博物館是科學研究、輔助學校教育的機構,他指出「為政治、學術參考之大部以補助於學校者,為圖書館,為博物苑」「蓋有圖書館、博物院以為學校之後盾,使承學之彥,有所參考,有所實驗,得以綜合古今,搜討而研論之耳。」同時,博物館是利用實物進行研究和教育的。張謇在開辦通州師範學校之後看到學校「授博物課僅恃動植礦之圖畫,不足以引起興味,國文、歷史課僅恃書籍講解,不足以徵事物」,博物館的作用「凡以為學於斯者,睹器而識其名,考文而知其物,縱之千載,遠之異國者,而昭然近列於耳目之前。」它的作用是普通學校的課堂教育所無法代替的。

二十世紀20年代,「繼張謇之後,從理論上闡述博物館社會價值的第一人」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何為文化》《美育實施的辦法》等文章中開始論述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而在二十世紀初中國,對博物館的社會價值有如此完整而深刻認識的,除了張謇別無他人。

在博物館的建設和具體業務工作方面,張謇在《上南皮相國請京師建設帝國博覽館議》中研究了博物館的「建築之制」「陳列之序」「管理之法」「模型之部」「採輯之例」「表彰之宜」;1913年張謇致民國政府《國家博物院、圖書館規畫條議》,進一步研究了博物館的「必設之時期」「擬設之場所」「陳設之品物」「規畫之大概」「經理之人才」;而在博物苑建設過程中,張謇親自指導了館苑設施的建設,擬訂藏品徵集啟事,廣泛搜集中外動植礦物標本、鄉裡金石文物、先賢遺文,並親自設計陳列櫃架,制定《博物苑觀覽簡章》,形成了切合實際的博物館工作方針。

關於博物館的選址於基礎設施建設,博物館的選址是張謇「所最注重者」,「其地便於交通,便於開拓者為宜」。他建博物苑於城區東南,通州師範之西,便於市民、學生參觀學習。在博物館的建築除了要「宜閎博塏爽」外,還要留下空間,「館中貫通之地,宜間設廣廳,以備人觀者憩息」;他還注意到建築與管理的關係,指出建築「宜少闢門徑,以便管理者視察」「修序以便觀遊,疏其中乃可防災」。張謇同時非常注重博物館的環境建設,「隙地則栽植花木,點綴竹石。非恣遊觀,意取閒野。」張謇有關選址、建築、環境的精闢見解,除了著眼於博物館設施的專業要求外,十分重視為公眾提供良好的參觀氛圍和環境,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關於博物館的管理工作,張謇強調管理人才的重要性,「而勝斯任者,非博物好古丹青不渝之君子,又能精勤細事富有美術之興趣者,莫克當此。」其次,博物館的管理還必須建有嚴格的制度。

關於博物館藏品的徵集,張謇理想中的博物館應是「縱之千載,遠之外國」,古今中外都要廣事收羅,「外而歐、美、澳、阿,內而薦紳父老,或購或乞,期備百一」。博物苑的藏品搜羅遍及五大洲許多國家,如日本的三葉蟲、貨幣蟲化石,南洋群島的猩猩,印度的鯉魚,俄羅斯的斑鼠,美洲的蜂鳥,非洲的鴕鳥,爪哇的孔雀等。歷史文物包括金、玉石、陶瓷、拓本、土木、樂器、畫像、卜筮、軍器、刑具、獄具等。美術品包括書畫、雕刻、漆塑、織繡、緙絲、編物,文具等類。然而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張謇為博物苑提出了量力而行的主張,並以鍥而不捨的精神進行藏品的徵集。

關於博物館藏品保管和研究。張謇按藏品性質「分天然、歷史、美術三部」,要求藏品保管「分別部居,不相雜廁」,每件物品都要「條舉件系,立表編號」,作好鑑定、著錄工作。張謇請中日專家木村忠治郎、陳師曾、諸宗元、宣子野等為藏品考證源淵,鑑定真偽,評論價值,並於1914年編成了《南通博物苑品目》,這是中國博物館第一部刊行的藏品目錄。

關於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張謇指出陳列中「天然部以所產所得之方地為等差,歷史、美術二部以所製造之時代為等差」。同時,陳列展覽中還應配備講解員,作為「導觀之助」,對講解員的素質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講解員中「必得通東西洋語言文字二、三員,以便外賓來觀,有可諮詢。」

張謇認識到運用仿製品、模型進行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博物館應設有模型部,他說:「標本雛形,東西洋學校均以為重」。對於古代器物,「當博徵圖籍,證於可信,精造模型」。以仿製品、模型、標本進行陳列、教育,可增強效果,使「學者有所歸依」,同時,還可以讓觀眾學生參與模型、標本的製作、文物的複製,這樣也還為他們提供了實踐的機會。如此,在生物科學知識的教授、普及方面,他把動植物的活體與標本兩種不同的「教材」結合運用。在博物苑內,就廣植花木,建有獸室、鳥室、蜂房,花房、藥材壇,竹石陳列處,並配上標版牌說明。這樣,博物館的教育材料可謂十分豐富和生動。張謇的這些教育方法,在今天來看也是非常高明的。

張謇將徵集所得的所有歷史文物及動植礦物標本在中館、南館、北館三座主要建築中陳列出來,充分發揮藏品的作用。將一些大型文物如石刻、鐵佛、銅鼎、鐵炮等陳列在南館、中館室外周圍。加上種植的花木、馴養的獸禽,使室內陳列與室外展示、標本陳列與活體養殖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進行教育。還在多處建造假山水池、亭閣館榭等各種園林設施,配以匾額、楹聯,把傳統園林、苑囿的特色溶入博物館建設之中,使博物館擁有更優雅的環境和濃鬱的文化氛圍。這就是其定名為「博物苑」的原因。人們在這裡參觀、遊覽、休息,可以增長知識,可以陶冶性情,得到美的享受,最終達到了「寓教於樂」的目的。南通博物苑的這種獨特的展示和教育手法,使其成為極富民族特色又具有現代科學精神的社會教育場所。

張謇的博物館理論是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參考了外國博物館的有益經驗而形成的,同時又在博物苑建設的實踐中進一步豐富和闡發。張謇的開創性經驗即使在當代對我國博物館的建設仍具重要指導意義。

一鍵分享至

相關焦點

  • 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推出「清末狀元張謇實業之路」特展
    揚子晚報網(通訊員 聶珍香 記者 張可)科舉制度餘暉中的狀元、實業救國的企業家、推動立憲的政治家、建立現代第一城的社會活動家……近代中國,張謇是一位集多重身份為一身的重要人物。11月27日,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推出「永遠的昨夜星辰——清末狀元張謇實業之路」專題展,共展出院藏及來自南通博物苑的27套、共55件珍貴文物,每一件都講述著這位無雙國士的「家國精神」。
  • 追尋張謇在南通的足跡:狀元身手創實業,創立首個公共博物館
    頤生酒博物館張謇開創的實業當然遠不止這兩個行業,但僅此已足以彪炳春秋。這裡舉行過多次大型國際會展和貿易對接會,疊石橋國際家紡博覽會已揚名海內外,許多高端國際客商和國內一流家紡企業在這裡參展、交易,成為國際家紡生產貿易中心。「中國商品市場綜合百強」榜單中,疊石橋家紡市場躋身榜單前十,位列第9名,另一家南通家紡城位列第12名。張謇所開創的民族工商業後繼有人,這該是足以讓張謇欣慰的。
  • 關於張謇的民間「十問」,答案都在這裡了
    19世紀末那個複雜轉型時期頗具新舊交織典型意義的一個歷史人物,他是前清的狀元,又是民國政府兩任部門行政長官,官學顯著,期間及以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在家鄉南通創辦實業、舉辦事業,客觀上主持和領導地方建設和治理。
  • 陝師大召開「博物館學理論與實踐思考」國際學術研討會
    陝師大召開「博物館學理論與實踐思考」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8-09-14 15: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近代慈善家張謇留下的數個「第一」
    張謇是現代企業家中最早涉足慈善與公益事業並有大成者,他把慈善與實業、教育一起歸為地方自治的三大維度,興實業、辦教育、行慈善,是張謇人生事業的追求,張謇也是按這一構想逐一實踐,逐步實現的。 3、中國近代第一個完善慈善體系的探索者 張謇言之:「除舊有恤嫠、施棺、棲流諸事外,凡特設之事六:曰新育嬰堂,曰養老院,曰醫院,曰貧民工場,曰殘廢院,曰盲啞學校。」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張謇留給我們哪些啟示?
    今天的《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我們一起來聽張謇的故事。張謇在日記中沉痛寫到:「幾罄中國之膏血,國體之得失無論矣!」  面對落後就要挨打的現實,張謇認為,只有發展民族工業,才能抵制帝國主義的侵略、抵制外國資本的侵入。中國士大夫一向恥於經商,「狀元辦廠」在當時更是新鮮事。但張謇毅然放棄功名仕途,回到家鄉創辦了大生紗廠。他這樣表明心志:「願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願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
  • 關注|跨文化的博物館學教學與理論
    今天,我們仍然可能提出一些基本問題:博物館學是一個理論還是一套實踐?是一門科學還是僅僅是博物館工作?和博物館理論一樣嗎?或者是獨立於博物館的?它是一種哲學還是基於社會實驗?我們是在向元博物館學(metamuseology)的道路演進嗎?如果是這樣,這個在過去幾十年的理論和學術研究中顯得沒有邊界的「博物館學」的邊界是什麼?
  •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張謇留給我們哪些啟示?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張謇留給我們哪些啟示? 2020-11-15 08:34:39 來源: 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期間,專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
  • 張謇:我國近現代水利的奠基人
    以經驗為主的傳統水利在日趨嚴重的水旱災害和西方工程技術傳入的多重衝擊下,走到了必須有所突破的關頭。張謇正是在中國歷史和水利大變革的時期執掌全國水利總局,成為辛亥革命後國家最高的水利行政長官。張謇(1853—1926年),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1894年考中狀元,被清政府授予翰林院修撰,是中國近現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
  • 美術博物館學導論—課程實踐走進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
    3月19日上午,由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館長劉新崗教授主講的《美術博物館學導論》一課將課堂搬進博物館,70餘位學子在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欣賞佳作、見習管理、親身實踐,體驗豐富、新穎而又生動的一課!觀摩過程中,劉新崗教授通過講解將美術博物館收藏與展示、美術博物館的管理、美術博物館展覽策劃以及美術博物館的觀眾定位等深奧知識內容有機地融入同學們的切身觀摩之中,深入淺出地闡釋了美術博物館的研究功能、教育功能以及歷史功能。賦予書本中看似索然無味的知識以生動、形象、具體的全新內涵!
  • 華大集團執行副總裁朱巖梅:為什麼企業家要學張謇?
    最近讀了一些關於他的歷史,方知一句「經商要學胡雪巖」,不知誤導多少國人。19世紀末20世紀初,甲午戰敗,《馬關條約》籤訂,中國新式企業發展面臨五大障礙:外國的競爭、政府的軟弱、資本的不足、技術的落後和動力的缺乏。張謇替張之洞起草了《條陳立國自強梳(通「書」)》,提出「富民強國之本實在於工」。
  • 薪火相傳,張謇精神在新時代的意義
    三個月前,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在企業家座談會上談起過張謇,稱他為愛國企業家的典範。時隔三個多月,總書記又實地了解張謇的事跡,再一次肯定張謇為企業家實業救國、造福桑梓的典範。總書記對先賢張謇如此關注、看重,是因為張謇不僅在實業救國的同時,還積極興辦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促進文化建設,造福鄉梓,幫助群眾,影響深遠,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
  • 張謇:完美的明天,不如不完美的今天
    相信中國當時就他一個人可以做到,連那些聲名顯赫的軍閥都做不到。而張謇不過一介文人、一個老頭。這樣一個人物,他留下的意義是什麼?我想和大家一起透過真實的照片和史實,看看張謇的南通和南通的張謇。各國來賓聚集南通祝賀張謇七十歲生日。不流一滴血的遺產張謇不是一個得寸進丈的人,也不是得寸進尺的人。
  • 張謇:中國輕工業不能忘記的人物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江蘇海門人,清末狀元,我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實業家、教育家,曾任中國銀行商股聯合會會長。他被譽為「中國近代輕工業的奠基人」。毛澤東主席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說:「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1853年7月1日(清鹹豐三年五月二十五),張謇出生於江蘇通州(今南通)海門常樂鎮。張謇自幼聰穎、求學刻苦。
  • 張謇: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雖然張謇從求經商,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讀書人。但是,他天生就有著經商和管理的才能。在大生紗廠開創之際,他親自撰寫了《廠約》。但是,張謇開創先例,終其一生,他都沒有讓官府插手到企業當中,官股只負責分紅利,其餘不得幹預廠務。當時的晚清,新興的企業家群體當中,主要有四類人:一是官辦商人,比如:盛宣懷;二是買辦商人,比如:鄭觀應;三是民間商人,比如:榮宗敬兄弟;四就是士紳商人,比如:張謇。像張謇這類知識分子下海經商的,被稱之為「士商」或「紳商」。
  • 【博物館學】新博物館學
    近年來,隨著中國特色的博物館學研究與世界博物館學理論間的交流合作越發頻繁,新博物館學運動可以說深入影響了我國當代博物館學理論的研究與實踐的開展。當然,在各校歷年的考題中,也很常見這類問題,例如「請簡述新博物館學運動」、「你如何看待新博物館學」等,面對這類簡答論述題,《博基》上概而論之的兩段話還夠用嗎?
  • 弘揚和踐行張謇精神 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
    郝明金指出,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到張謇,稱他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本次論壇以「新發展格局與張謇精神」為主題,有很強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希望新時代的企業家爭做愛國報國、實幹創新、堅韌不拔、遵紀守法的楷模,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 張謇:一生把兩件事做到極致
    無論思想上還是實踐上,張謇一生都在進行一場艱苦卓絕、慘烈無比的突圍,這個出身寒門的一介書生,竟常以橫刀立馬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眼前。張謇開了一個時代的風氣之先,寫下了一部盪氣迴腸的英雄傳奇。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稍加盤點張謇當年的業績,就足以讓人五體投地、嘆為觀止。宇宙無窮,人生短暫。
  • 河南省博物館聯盟召開「博物館策展理論與實踐研討會」
    1月10日,由河南省博物館聯盟、河南博物院主辦的「交流與共享——河南省博物館策展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在河南博物院舉行。河南博物院黨委書記萬捷、院長馬蕭林等院領導及來自河南博物館聯盟成員單位的80餘位代表參加了本次研討會。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主持會議。
  •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遊與學相得益彰 晉江開展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骨幹師資培訓
    與以往的培訓不同,這是晉江首次組織學員「走出去」,他們走進武夷山,品味世遺,問學武夷。培訓形式多樣,採取2+3(2天理論指導+3天體驗式學習)、白加黑(白天學習體驗+晚上小組研討)的模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經過首日的開營儀式暨「破冰起航」後,學員們正式投入到培訓中。既然是培訓,當然少不了理論知識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