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我國近現代水利的奠基人

2020-12-13 法制網

近代水利是在江河失序、水旱災害頻仍的情勢下開啟的。1851年,淮河改道由長江入海;1855年,黃河改道恢復北行水道,自山東墾利入渤海。黃淮大改道,結束了700年黃河奪淮、自淮安以下黃淮合流入海的歷史。改道後的幾十年間,黃淮河勢沒有穩定下來,黃河時有決口泛道南侵淮河,以致黃淮平原諸省一年數災。1902年,以維繫運河為主要目的的國家河工管理體制解體,持續數千年的古代水利事業走向終結。以經驗為主的傳統水利在日趨嚴重的水旱災害和西方工程技術傳入的多重衝擊下,走到了必須有所突破的關頭。張謇正是在中國歷史和水利大變革的時期執掌全國水利總局,成為辛亥革命後國家最高的水利行政長官。

張謇(1853—1926年),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1894年考中狀元,被清政府授予翰林院修撰,是中國近現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江蘇調研,參觀了張謇生平展陳,了解張謇興辦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從事社會公益事業情況。習近平總書記讚揚張謇是「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張謇作為實業家、教育家廣為人知,其實他對近現代水利的創建貢獻極大,他的治水思想融會中西、影響深遠;張謇開現代流域水行政管理體制之先河,建構起國家流域管理機構的最早雛形;他首開現近代流域規劃、水利工程測量先河,是中國以近現代科學技術治水的先驅;他首創了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和河海工程測繪養成所,由此奠定了近現代水利教育體系的基礎。可以說,張謇不僅是近代實業家,更應尊為近現代水利的奠基人。

以救國為旨,從實業家到水利家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張謇起草了退位詔書,在隨後成立的南京政府任實業總長,同年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長,1914年兼任全國水利局總裁。張謇對水利的執著和貢獻,早期源於他目睹了江河泛濫帶給國家和民眾的災難,遂以治水為己任,投身於治理水患的實踐,黃河、淮河、長江、運河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後來則出於他「實業救國」的偉大抱負,他認為中國要強盛,必然要發展中國的大工大農大商,而水利即貫穿於工農商之中,與國計民生關係密切。他認為水利是實現富民強國的客觀要求,治水可以使國家增賦、百姓增產,水利乃民生事業。他說,「世界文化進行,工程事業日益發展,顧工程之門徑多矣,河海工程尤為切近民生之事業」,這是他一生致力於水利事業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追求。

1914年,張謇任全國水利局總裁。上任伊始,張謇就提出《條議全國水利呈》,提出了「一宜導淮而兼治沂、泗二水,一宜穿遼河以通松、嫩,一宜設河海工程學校」等治理江河、興辦教育的主張。

張謇治理黃河。治理黃河是他首次治水實踐,在以後的治水生涯中形成他的治水思想和主張。《清史稿·河渠書》記載: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河)決鄭州,奪溜由賈魯河入淮,直注洪澤湖」。朝廷先是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李鶴年、河南巡撫倪文蔚主持堵口,朝廷復派禮部尚書李鴻藻到工督修。是年,張謇隨恩師孫雲錦赴開封府任職,協助治黃救災。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他多次冒著生命危險乘小船勘察黃河水情,幾乎走遍了黃河決口的各處,結合曆代黃河文獻資料,以「論河工」五次向當時的河南巡撫倪文蔚致函(《論河工五致倪中丞函》),張謇代擬了《疏塞大綱》,詳細闡述了他的治理方案。張謇提出了堵塞並舉、分流入海的黃河系統治理方案。張謇在《論河工五致倪中丞函》中論述「塞為目前計;疏為久遠計,而亦即為目前計」,認為「蓋河身深遠寬通,一經挽制,大溜水勢就下而趨,並歸正道;決口淺涸,堵塞易施。然則二者猶裘之領,網之綱……」,主張乘全河奪流,呈漫流之際,復禹故道。對黃河的治理主張,上承經學致用治水,在他的水利文章中經常可以看到引用《尚書》《國語》《周禮》《孟子》中的水思想和水論述,還深研過明清水利專家潘季馴、靳輔、丁顯、馮道立等人的水利著作。不僅如此,在他不畏艱險勘察、治理黃河的實踐經歷中,他的治黃思想和主張也得到了充分運用。

張謇治理淮河。1913年4月,張謇任導淮局督辦。導淮始於1855年黃河大改道以後。黃河奪淮700年造成了淮河下遊河湖堙塞,每年汛期蘇北成汪洋澤國,洪水數月不退。張謇出任導淮局最早長官,面對頻繁漬澇災害,1913年5月,張謇在《治淮規畫之概要》中提出「淮沂泗分治、治淮應規定道線分注江海、沂泗分疏」的治淮規劃建議,並且在《導淮計畫宣告書》中提到「而自問工程之學,本非專門,徒以淮事略有研求」,推出標本兼治的主張:「所謂本者,則有如詳加勘估,確定入海及分流入江之路線」,「所謂標者,先浚淮沂近海入運之路,以殺其勢」。在《淮沂沭治標商榷書》中「擬分淮水十之七入江,其三全由舊黃河入海」,即「七分入江,三分入海」的治淮主張。張謇為導淮奔波了30多年,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編制了科學的規劃,在當時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眾所周知,現在的淮河在新中國成立後主要採用的就是張謇的治淮思想。實踐證明,他的思想是科學的,也是切實可行的,超越了時代。

張謇治理長江。提出「治水當從下遊始」的治江主張,還提出了著名的「治江三說」理論:一為治全江計,由公呈明政府,集合湘、鄂、贛、皖、蘇五省明達水利之紳士三數人,合設一長江討論委員會,即以江寧為會所;二是由湘鄂皖贛四省遴選優秀知識青年四五十人進河海工科專門學校學習;三是為江蘇計,提出長江幹流宜作統一規劃,分段治理,而且下遊江陰南通段、海門崇明一段,須立即治理。「治江三說」對我國長江治理影響很大,有力地促進了其後揚子江水道討論委員會的成立,對後來的揚子江水道整理委員會的治江規劃也有相當影響。

水行政管理體制變革

清末漕運中止後,河道總督裁撤,國家河工管理機制隨之消亡。張謇出任全國水利局總裁,首先面對的是如何設置國家水利行政管理。他認為「行政有省可分,治水無省可分」,指出「古之水利,皆有專官」,中國傳統按江河管理河工的機制,有效地防止以鄰為壑、各自為戰的弊端。他認同「治水之道,貴乎上下蓄洩,彼此統籌,必無劃疆而治之水利」的流域管理原則,指出「各國水道,既設專局,並且為常設之機關」。張謇兼容並蓄了中國古代傳統水利管理與西方水管理各自所長,提出了超越行政界限的國家水管理體系的架構,建立流域乃至全國性的水管理和協調機構。

未出任全國水利局總裁之前,張謇對此已經有所實踐。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他推動了導淮測量局、江淮水利測量局的建立,建議北洋政府設立全國水利局,「而以導淮事宜屬之」,以利於對全國水利事業的領導。1913年,張謇被任命為全國導淮督辦。1914年,導淮總局改組為全國水利局,張謇任總裁。這是國人主持設立的第一個近代大型流域管理機構,張謇還懇請各省設立水利分局或水利委員會。這一舉措推動了國家層面的水行政管理體制的建立,也形成了現代流域管理機構的雛形。1914年,江蘇巡按使韓國鈞在江都縣、吳縣分別設立籌浚江北運河工程局和江南水利局。1914年12月21日,張謇在《為擬訂〈各省水利委員會組織條例〉呈大總統文》中說,「為水利系農政根本,謹擬簡易辦法推行事……自奉令設立全國水利局,凡關於較巨之工程,自應由局統籌利害,以收挈領提綱之效。惟全國水道支分流別,其僅屬一省或數縣、一縣之範圍者,勢不能坐待中央之規畫……」一年內有直隸(現河北)、黑龍江、新疆、雲南等省成立了水利委員會。

從測量開始,奠定現代水利技術的基礎

「治水以測繪為先,乃不易之成法」,這是張謇《請設高等土木工科學校先開河海工科專班擬具辦法呈》中記述的。他在《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旨趣書》中提到,「治河,科學的事業也。測量地勢,特精確之儀器」。他認為治水要按科學辦事,治水要從測量工作入手,「蓋此項專科學校所注重之學術有二:曰測法,曰算術」,把測量作為水利技術運用的主要手段。要制定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治水方略,必須以測量為先導,因此於1909年籌設江淮水利公司(後改為測量局),並在1911—1922年間首次對淮、運、沂、沭、泗等河道的流向、流量、水位、含沙量以及降雨量等進行測量,其區域之廣、內容之多,前無古人。後人評價說,從此「淮河流域之地形水勢,乃有精密之紀錄,實開我國科學治水之先河」。而且他還親力親為,聘用荷蘭工程師,加上通州師範測繪班培養的畢業生40人,以後又增加蘇州土木工科甲班畢業生20人,進行淮河的測量工作。1924年,張謇組織力量將12年淮河測量的成果彙編成冊,含各種資料表冊1238冊,圖25卷又2328幅,包括平面、斷面、流量、雨量、水位、土質等詳實的數據。彙編成《導淮測量處成績》出版,張謇為之作序,「歐美工程家憑圖審勘,與實地檢查,證為可信」。他主持的對淮河進行實地測量和水文觀測所積累的數據和資料,為淮河治理提供了極具價值的科學依據和寶貴經驗,為後來各個歷史時期的淮河治理提供了有力參考。

開近現代水利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之先河

1914年,張謇任全國水利局總裁,上任伊始,深感技術人才的缺乏。7月,撰寫《請設高等土木工科學校先開河海工科專班擬具辦法呈》,「即以設立高等土木工科學校,先開河海工科專班為請,誠以規畫進行,儲才為急」,把水利技術人才培養視為當務之急。而且把校址選江寧(現南京),「不如借用江寧省前諮議局房屋,較為適當」。在《擬請撥款即設河海工程學校並分省攤籌常費辦法呈》中提出經費的安排,「至常年經費,最少數約需三萬圓,擬由謇商同直隸、山東、浙江、江蘇四省巡按使,暫時分認」。即,常年經費三萬圓由直隸、山東、浙江、江蘇四省負擔。經張謇四處活動、反覆呼籲,1915年3月15日,我國第一所高等水利工程學校——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在南京開學,張謇參加了開學典禮。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培養水利技術人才的高等學府,此舉開創了我國興辦近代水利教育的先河,是我國近代水利教育興起的重要標誌。許肇南為校長,李儀祉為教務部主任兼教授。該校培養了大批優秀水利人才,早期畢業生須愷、汪胡楨、宋希尚等後來都成為我國知名的水利專家和水利界的領軍人物,為近代水利事業培養了大量棟梁之材,從此中國進入專業水利人才成為治水主體的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說,是劃時代的創舉。1924年,張謇對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第四屆畢業生發表演講,他講道,「謇更有言者,諸生畢業以後,當以辦事為目的。果有事,則本廉謹、忠實之道以相始終,俾本校益增榮譽」,勉勵畢業生「切近民生之事業,不能久緩……,諸生今後為工程急切中之重心點,其各自勉、自奮,毋自棄。是為詞」,這殷殷的話語既是他辦學宗旨的體現,也是他拳拳赤子之心的寫照。

提倡創辦河海工程測繪養成所,這是我國第一個水利職業教育機構。《擬請申令各省速設河海工程測繪養成所呈》明確,「為巨災疊見,儲材宜亟,擬陳各省,亟宜籌設河海工程測繪養成所辦法」,指出「而河海工程非先測量,則規畫估計無從措手。故目前第一救急辦法,惟有仰乞申令各省急設河海工程測繪養成所,以儲治水第一步之人材」,強調測量對於水利的重要性,測量是做好規劃的前提,也是儲備水利人才之必須。1915年8月19日,張謇親自擬定的《河海工程測繪養成所章程》中的第三條說明成立河海工程測繪養成所的宗旨是「本校以養成河海工程之測繪人才為宗旨」,隨後江蘇、浙江、湖北、新疆、黑龍江等省紛紛響應成立河海工程測繪養成所。河海工程測繪養成所是水利職業教育的開先河之舉。

張謇身處積貧積弱的中國,面對黃河、淮河流域遭受連年洪澇災害,他以治水為己任,敢為天下先,創立了中國近現代水利的管理、教育體系,推動了近現代水利如測量、治河規劃等基礎性工作開展,對中國近現代水利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牛志奇)

相關焦點

  • 傳承弘揚張謇精神,培育現代高職人才,江蘇工院設立「張謇聚」圖書館
    9月15日,張謇嫡孫、全國工商聯原常務副主席張緒武先生一行來到「張謇聚」圖書館,共同研討張謇文化和學校發展。 張緒武一行乘車參觀了富有張謇時代「濠南別業」風格的海門校區,並在學校南門廣場瞻仰學校創始人張謇雕塑。
  • 張謇:一生把兩件事做到極致
    、中國大農業的開拓者、中國近代漁業發展的功勳人物、中國民族工業的奠基人、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先驅,他還是意氣風發的詩人、才情滿懷的書法家、底蘊深厚的文化巨人、才華橫溢的一代儒商、艱難轉型期的非凡鬥士、精神領袖和公認的英雄,他是一個「集大成者」和「全能冠軍」,是著名學者林語堂所說的「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人間精英。
  • 我國現代懸索橋技術奠基人楊進昨日上午與世長辭
    (中鐵大橋院提供)  昨日上午,我國著名橋梁專家、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副總工程師楊進,與世長辭。  楊進,中國現代懸索橋技術奠基人、開創者,從事橋梁工程設計半個世紀,為中國橋梁建設事業填補一項又一項空白。  參與修復武漢長江大橋  在中鐵大橋院的檔案室裡,珍藏著武漢長江大橋橋墩改建工程圖紙,上面有楊進的親筆籤名。
  • 張謇論壇2020|高層一再提及張謇,背後有何深意?
    在張謇創下的令人眼花繚亂的「第一」之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張謇力主中西合璧的新式教育應從娃娃抓起,應覆蓋全社會而不留任何盲點,應從幼兒園、小學、中學、職業教育開始。他自己生活上至勤至儉,卻傾其所有,連續十幾年,一口氣辦了近四百所各種門類的基礎學校,完成了一個完整的近代國民教育體系。
  • 潘嶽:張謇,是誰?
    ,潘嶽、李兆前、魏傑、高全喜、南存輝、周海江、蔣錫培、王文京、戴志康等二十餘位政商學界人士參加,多維度探討張謇在我國近代轉型時期所做的歷史性貢獻及其對當代中國發展的啟示與意義。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潘嶽在致辭中表示,張謇一生充分體現了家國擔當、實業興邦的中華商道要義,推動塑造了中國本土現代企業家特有的精神氣質。
  • 廣玉蘭:張謇中國博物館學理論的開創和實踐
    同時在建設南通博物苑的具體實踐中,張謇進一步探索和豐富著自己的博物館理論。張謇是我國最早的博物館學理論家,是中國博物館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針對當時我國文物大量流失的情況,張謇反覆強調建立博物館的緊迫性,「今則紺發碧瞳之客,蜻州蝦島之儒,環我國門,搜求古物;我之落魄士大夫醉心金帛,不惜為之耳目,稗販馳驅。設不及時保存,護茲國粹,恐北而熱河,東而遼瀋,昔日分藏之物,皆將不翼而飛。」博物館是繼承和弘揚本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載體,「留存往跡,啟發後來」是博物館的職責。
  • 張謇(三)
    光緒三十一年(1905),張謇在通海墾牧公司最險要的地段,將堤身加高加厚,可是每次大風大潮來臨,幾經修補,仍屢屢出險,張謇老是放心不下。故張謇開始作塊石護坡的試驗。從1911起,張謇先後聘請浚浦工程局的荷蘭工程師奈格、瑞典河海工程師霍南爾和海德生、英國工程師葛雷夫和平爵內、比利時河海總工程師貝龍猛等來通海治理江海保坍,將水利先進技術引進中國。
  • 張謇創辦的學校不只在南通,全國這些高校都和他有關
    南通人熟悉的狀元公張謇先生,以一生之力踐行」父教育而母實業「的主張,1902年他在南通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師範學校——民立通州師範學校。而後按照先師範、後小學、再專門,直到大專和大學本科的順序,先後在南通創辦了近四百所小學,和私立南通農科大學、私立南通醫科大學、私立南通紡織大學等三所高等學校。
  • 嚴東生:我國無機材料科學的重要奠基人
    他是我國先進無機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奠基人,他長期致力於材料科學研究,在高性能無機材料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在高溫結構陶瓷、陶瓷基複合材料、人工晶體、特種無機塗層等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他在7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始終保持著創新精神。
  • 張劍:追念中國近現代科學史學科奠基人樊洪業先生
    張劍樊洪業,王揚宗供圖8月29日上午,正專意撰寫紀念胡先驌會議文章,張藜微信告知,纏綿病榻多年的中國近現代科學史學科奠基人樊洪業先生走了。可在月中與她見面時,還告知樊先生病情穩定,實在愕然。自1994年初沈渭濱先生為我設定研究方向以後,閱讀過程中就不斷與樊先生碰面,深為他時而細緻入微的縝密考證、時而精妙超絕的獨特見解所折服,但真正見到他本人卻是在近十年之後的2003年10月。因為是兩人單獨見面,我們預先約定「接頭」暗號。博士論文被納入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綜合研究」項目結項成果「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叢書」出版,樊先生是項目組所請書稿評審專家。
  • 張謇:中國輕工業不能忘記的人物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江蘇海門人,清末狀元,我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實業家、教育家,曾任中國銀行商股聯合會會長。他被譽為「中國近代輕工業的奠基人」。毛澤東主席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說:「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1853年7月1日(清鹹豐三年五月二十五),張謇出生於江蘇通州(今南通)海門常樂鎮。張謇自幼聰穎、求學刻苦。
  • 中國近代慈善家張謇留下的數個「第一」
    回溯歷史,張謇可稱中國近代慈善第一人。中國歷史上行善之事、之人、之論,可追溯者眾多,但在中國近代史上,兼具慈善理念、慈善影響、慈善留存於一身者,張謇當屬第一人。 張謇傾心慈善事業,他說:「竊謇以國家之強,本於自治。自治之本,在實業教育,而彌縫其不及時,惟賴慈善。」張謇把慈善事業看做其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理想的重要補充。
  • 尤金·奧尼爾:現代著名劇作家,美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
    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講下美國現代著名的劇作家尤金·奧尼爾,他是美國現代著名劇作家,美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尤金·奧尼爾(1888-1953)是美國現代著名劇作家,美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表現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家。
  • 「狀元實業家」張謇被高層多次點讚,意欲何為?
    他是我國近代著名的企業家、教育家,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興起、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張謇祖籍江蘇常熟土竹山,字季直,號嗇庵,共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後又被人稱為"四先生"。還有大興(復新)麵粉廠、資生(鐵)冶廠、阜生蠶桑染織公司、澤生水利公司、大達內河輪船公司、大生輪船公司等等,這些產業全部都和大生紗廠有一定的關聯。三"紳督商辦"晚清的一大進步張謇的一大貢獻,就是"紳督商辦"。
  • 三個月內,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及張謇
    張謇嫡孫、92歲的張緒武這樣為他的祖父定義,「張謇不是社會主義者,但是在他創建各種事業當中含有社會主義的因素。當年貧富不均是嚴重的社會問題,1978年英國學者弗蘭德提出社會企業的名詞,不久美國阿育王公司的創始人比爾給出社會企業家的定義,這在我國經濟學家也有研究。社會企業家的定義大致有三方面:第一、理想崇高的目標。第二、科學務實的經營模式。第三、利益共享。」
  • 張謇為梅蘭芳設南通「梅歐閣」
    張謇和梅蘭芳相識於1914年。1917年,時年65歲的張謇詩贈24歲的梅蘭芳:「老夫青眼橫天壤,可憶佳人只姓梅。」抒寫了內心對這位京劇奇才的高度賞識。他多次寫信給梅蘭芳,表示自己將創辦戲校,誠請當時已譽滿梨園的梅蘭芳鼎力相助:「可奮袂而起,助我之成也。」彼時,中國戲劇界有「南歐北梅」之稱,「南歐」指歐陽予倩,「北梅」即梅蘭芳。梅蘭芳非常感激張謇的信任,但他婉言相謝。
  • 今天怎麼學習張謇精神?
    一個月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通博物院參觀張謇生平展陳時,讚揚張謇是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張謇及其精神對當下有何啟示?民營企業家到底該向張謇學習什麼?在本次論壇上,與會嘉賓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張謇精神是中華商道的集中體現,是家國情懷與經濟理性的融合,是在義與利、公與私、家與國之間重塑的商業倫理,是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卻同時具有世界眼光的開放品格。  張謇精神對今日中國企業家具有四個重要啟迪。
  •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張謇留給我們哪些啟示?
    三個多月前,總書記曾在企業家座談會上談起張謇,稱讚他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三個月後,總書記又實地了解張謇的事跡。這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總書記為何如此關注?他又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呢?跟著總書記學歷史,我們一起來聽張謇的故事。
  • 狀元實業家張謇的故事
    張謇是江蘇南通市海門縣常樂鎮人。他出生在一個富裕農民家庭,祖父是文盲,父親識字也不多,但聰明的張謇自小讀書就很勤奮,據說5歲時便能一字不漏地背誦《千字文》。有一天,老師見門外有人騎白馬走過,便以"人騎白馬門前過"為題,讓學生對下聯。張謇的三哥對的是"兒牽青牛堤上行",而張謇對的是"我踏金鰲海上來"。老師大喜過望,說他志向遠大,將來一定能大有作為。
  • 張謇:「東南互保」中的「官民之郵」
    (二)密議遊說劉坤一張謇對劉坤一施加影響主要通過三種方法:一是直接與劉晤面陳說,或是致函呈文;二是與劉坤一親信幕僚頻繁接觸,電函不斷,互通情況,商議對策;三是與其他相關之人交往聯繫,互通信息和主張。1900年5-6月間,張謇在上海逗留近一月,晤見多人,其中一重要人物是沈曾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