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世傳 立德樹人
--張謇的家風故事
張謇能成為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慈善家,傑出的愛國主義者,為社會作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與良好的家教和仁厚和睦、一心向善的家風有關。
父母諄諄教誨
張謇優秀品質的形成,來源於父母的言傳身教。當他還只是四五歲的蒙童時,記得「通海大旱蝗,蝗自北至,作風雨聲,輒蔽天日,落地積二三寸,戶外皆滿。先君先母指謂此害人物。饑民滿道,見袖餅齧者輒攫。先母雜蠶豆作飯,見乞者恆輟箸予之;餘時能俯檻拾棒擊蝗矣。」。張謇幼時的記憶,是父母給他上的第一堂課,這堂課的效果很明顯:「餘時能俯檻拾棒擊蝗矣」。
鹹豐六年,海門、通州一帶蝗災肆虐,難民滿道,飢鋨至極。母親吃飯時常常放下筷子,把雜有蠶豆的飯食讓給討乞的難民充飢。聽到父母說饑荒是因為蝗蟲這個害人之物而起,張謇就靠在門檻上,拾起木棒擊打蝗蟲。父親張彭年樂於助人的事跡也給張謇極為深刻的影響,例如「倡捐建長樂市石橋」等,張謇的是非觀念,樂善好施精神就是在這種耳聞目濡之中開始產生、形成。
成年後,父母仍一絲不苟地教育他正直為人。張謇22歲這年,江寧發審局孫雲錦邀請他作秘書,年底回家,張謇把一年的薪俸交給父親還債。「先君先妣命陳祖先位前而訓之曰『通海鄉裡教師宿儒,授徒巨室,終歲所得,不過如此(時銀一兩,當錢一千六百文;百金,則一百六十千,合俗所謂二百卦也),汝何能一出門即得之,此孫公念汝貧,望汝向上如此,須以為恩,勿以為分,但恩不可輕受,當永記。』又訓曰:『家中債,有父母在,可漸理,勿以為念;冀非分財,辱父母。』」
張謇外出謀生的第一筆收入是孫雲錦給的一年工資一百兩銀子。父母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要兒子牢記孫先生的恩情。還告誡說,債務由父母逐漸償還。如果為了還債,你有非分之財的念頭,是對父母莫大的恥辱!父母在祖宗的靈位前教訓兒子,知恩圖報,正直做人。
張謇母親一生如此教育兒子,一刻也不放鬆,臨終囑咐更是深刻感人。光緒五年(1879)十一月十七日,是張謇母親逝世前一天,她對兒子說:
「病殆不起,善事汝父;汝大舅家累重,須看顧;有錢須先還債;窮苦人須周濟,不必待有餘;科第為士人歸宿,門戶名號,自須求之,但汝性剛語直,慎勿做官;汝婦能理家事,我無慮;汝作事勿放浪,好好做人。又我平日雖誦經理佛,但身後勿營佛事妄費」。這是一段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臨終囑咐,足以勾勒一位母親的高大形象,她牽掛朝夕相處、年老體弱的丈夫,牽掛負擔沉重的哥哥。吩咐有錢先還欠債,即使自己還不富裕也要周濟窮人。叮囑兒子,追求科第,但不要做官,好好做人。唯一放心的是兒媳能理家事。張謇母親遺言中特別感人的是
「窮苦人須周濟,不必待有餘」的叮囑,真是大慈大悲的菩薩心腸,其境界是天下人世世代代都值得敬仰和學習的,因為一般人是在自己富裕之後才去周濟他人,有的人即使成了千萬富翁也未必想到施捨予人。父母的教誨是張謇一生的動力,他在《建樂善好施坊恭記》的開篇有這樣的記述:「光緒二十二年,海門自夏徂秋,霖潦漲溢,下沙災狀尤酷。詧謇稟先考妣遺訓,佐廳同知霍邱王賓經理疏河、散賑平糶諸事,費出私財,不足則募,又不足則貸以繼之。」
張謇弟兄在賑災中的作為,完全根據母親臨終的囑咐,
「窮苦人須周濟,不必待有餘」的要求,以致自己借貸救濟災民。當朝野共同讚頌他們的美德時,張謇將其歸功於他的父母,「乞準張詧張謇為其故父四品封職張彭年,故母金氏在原籍地方自行建坊,給『樂善好施』字,以示旌獎。並且「俾世世子孫知其事實」,讓張氏的子子孫孫都知道,
祖輩都能樂善好施,後世子孫都應繼承這樣的風尚。
兄弟手足情深父母的教誨使張謇、張詧弟兄手足情深,並且同心協力,成就了一番事業。張謇曾說:「
退庵(張詧的號)無弟,則創之勢薄。嗇庵(張謇的號)無兄,則助之力單。故蛩(qióng)蟨(jué)相依,非他人兄弟可比。」張謇把自己與張詧喻為「蛩」與「蟨」不能分離。「蛩」與「蟨」是傳說中的獸名。「蛩」,足高善走而不善求食;「蟨」,足短,善求食而不善走,所以平時後者供食前者;遇到危險時,前者背負後者逃跑。張謇以此比喻,說明他們弟兄互相信賴,相互幫助,缺一不可。
年輕時,家境窘迫,弟兄倆相濡以沫。張謇考中秀才後,如皋張氏以卻張謇「冒籍考試」為由肆意敲詐勒索,5年的「冒籍風波」使張彭年一家負債纍纍。1873年,張謇21歲時,長兄張譽要求父親分家,家產均分,但因「冒籍」而負的債務不承擔。在這種情況下,張詧與張謇共同承擔了家中的「千金之債」。並且遵照母親金夫人「汝兄弟可一人讀,一人治生產」的教導,張詧放棄讀書科舉之路,幫助父親操持家務,支持弟弟走科舉之路。張謇22歲走出家門,去江寧發審局,做孫雲錦的幕僚。在江寧,張謇從不放鬆學習進修,張詧也從不放鬆對弟弟參加科舉考試的關注、支持。這年十月「歲試」期間,張詧專程去江寧,前後歷時半個月,為弟弟整理考具,陪弟弟「茶話」、「夜飯」,可謂細心周到。這年
「歲試」張謇獲得「取一等四名」的好成績。
圖/張謇與張詧
張謇在漫漫科舉路上,曾六度參加鄉試,32歲中舉之後,又四度參加會試,但都名落孫山,因此他對科舉已經心灰意冷,「乃盡摒試具」。1894年,張謇42歲,「是年慈禧太后六十萬壽,舉行科會試。叔兄於江西奉委慶典隨員,函請於父,命餘再應試。」從《嗇翁自訂年譜》這段文字可見,張詧在履行「江西奉委慶典隨員」公務時,不忘寫信給父親,敦促弟弟應試「甲午恩科」。也就在
午甲恩科中,張謇登上了科舉之路的巔峰,高中狀元。張謇與張詧在學業上相互幫助,在事業上也是相互支持。
1895年起,張謇開始走上了「實業救國、教育興國」的道路,創辦大生紗廠,1901年大生紗廠開機生產,並以所獲之利開始創辦教育、慈善各項事業,這時張謇力勸三哥張詧回鄉協助開創各項事業。張詧回鄉後,全力支持張謇的各項事業,先任大生紗廠協理,後任總理。大生二廠創辦後,又任大生二廠協理。大生三廠籌建時,張謇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張詧招商集股,負責籌建工作。他還任過復興麵粉廠協理、大生織物公司總經理、翰墨林印書局總理、通崇海泰總商會會長、南通港務會會長等等企業的重要領導職務。為了使紗廠有一個可靠的產棉基地,保證原料供給,1901年張謇籌建通海墾牧公司,張詧是早期的股東。通海墾牧公司創辦成功後,張詧獨資開發了大有晉鹽墾公司、大豫鹽墾公司,與他人合資開發大賚鹽墾公司、大綱鹽墾公司、南通大學基產處、大豐鹽墾公司,兄弟聯手為近代黃海灘涂的開發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創辦實業方面,張詧是張謇的積極追隨者和支持者,在興教辦學方面同樣表現出滿腔的熱情並取得卓著的成就。1902年,張謇上書清政府,建議創辦師範學校,但遭到頑固派的阻撓,於是決意在通州創辦私立師範,但自己只有大生紗廠5年未付的2萬元工資,資金缺口很大,張詧全力予以支持,他與沈敬夫等同仁資助7萬餘元,使通州師範得以成功創建。他還與張謇合資創建通州女師、南通醫科專門學校、南通紡織專門學校。1914年他以夫人邵氏的名義在家鄉創辦常樂鎮張邵高等小學,面向海門、崇明、如皋等地招生。他還支持長房媳婦沈茂筠創辦常樂鎮第四小學。他用次子遺資在南通創辦敬孺小學(即現在敬孺中學的前身)。
在社會公益事業方面,張詧張謇兄弟,建造南通新育嬰堂。以上海徐家匯育嬰堂的辦法管理,收養棄嬰,培養到7歲,然後送到幼稚園,經過學校培養直至學成專業技術,能獨立生活。1912年,張謇用其60歲生日的賀禮在南通城南創辦了南通第一養老院。1920年,張詧緊隨張謇用其70歲的生日賀禮在常樂鎮南灣創辦第二養老院。每年開支7000元,全由張詧一人承擔。
1922年,張詧看到崇明外灘(今啟東久隆一帶)地廣人多,但無醫院,每當時疫流行,百姓多有死亡,於是他用大生二廠的分紅,創辦大生醫院,醫院業務由南通醫院的專家主持,醫生大多是南通醫專的畢業生。大生醫院建成後,廣受當地民眾的歡迎。
張詧與其弟張謇還捐資創建南通棲流所,收留社會乞丐,培養其謀生技能。棲流所建成後張詧撰文《南通棲流所記》。在水利建設方面,1909年南通成立保坍會,張詧任會長。1917年,南通成立水利會,張詧任南通水利會會長,他為南通地區的長江保坍和水利建設事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為一方人民的安居樂業作出了不朽的功績。當時人們評價說:
南通的事業由張謇所手創,而獲得成功者,都是張詧協助完成的。張謇主外,張詧主內;張謇作規劃,張詧去執行;張謇主持大計,張詧料理小節。在家庭生活方面,兄弟之間情逾手足。1903年以前,兄弟倆合住一垞敦裕堂。1902年12月張謇於敦裕堂西另建新垞尊素堂,兩垞共用一個大門,合稱扶海垞,垞四周是互通共用的內外三層元寶垞溝。格局上東西兩垞形如一個完整的大垞院。從大門的春聯裡我們能夠看出兄弟之間的深厚情誼。張謇曾連續多年的春聯上聯不變,都是
「且喜兩家共平善」,慶賀兄弟兩家平安親善。只是下聯變化,如1913年春聯:
「且喜兩家共平善,但聞六合靖風雲」,1914年春聯:
「且喜兩家共平善,欲傾四海洗乾坤」。濃濃親情從新春對聯裡流露出來。1920年張詧七十生日時,張謇有詩賀道:「生自田家共辛苦,百年兄弟老逾親。人間憂患知多少,涕笑雲誰得似真。」「投老方知四海空,天教兄弟著南通,山川草木都吾事,不覺年時已到翁。」暮年時光的兄弟之情洋溢於字裡行間。
七十年兄弟孔懷,經營合趣患難同扶,造成一地方民治雛型,模範博虛名,畢世心情瘁矣;廿一日陰陽為沴,直到彌留猶提時局,此不僅吾姓家庭氣運,縱橫彈老淚,他生緣份何如?輓聯追憶了七十年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和患難與共經營地方自治的歲月,讚美張謇在病魔纏身,以至彌留之際還為時局著想的高尚境界,認為這是張氏家庭、華夏社稷之幸,萬分悲傷之際,張詧叩問蒼天:來生我們還有兄弟緣分嗎?字字句句表達了弟兄之間生離死別之時的血肉深情。
張謇夫人徐端(1856-1908),字倩宜,是個偉大的女性。她
賢淑儉樸,孝順公婆、勤於家政,新婚的第三天就穿上粗布衣服,料理家務,婆婆贊她有志氣。徐夫人與張謇志趣相同,相敬如賓。婚後五年雖生一女,但不滿百日夭折,從此再未生育。在封建社會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是張謇沒有因為徐氏沒有生育而產生一句怨言,夫妻35年裡相愛相知。為了使張家後繼有人,徐夫人殫思竭慮。一手操持為張謇納陳氏、管氏為妾,但都未生育。張謇中狀元後,又為張謇納吳氏、梁氏為妾。四妾之中吳氏吳道愔(1873-1943)嫁入張家。兩年後生有一子,取名怡祖,字孝若。張孝若的出生,使張氏一家欣喜異常,徐夫人的一番若心總算沒有白費,她待張孝若如同己出,悉心照料,母子情深。徐夫人還全力支持張謇的事業,曾用私資在娘家附近興辦張徐私立常長第三初等小學。
徐夫人去世時,張謇悲痛之極:「嗚呼痛哉!三十五年貧賤夫妻,常將辛苦分磨蝎;幾千變百憂危身世,甚矣摧傷哾老鰥。」張謇為徐夫人的葬禮辦得頗為隆重,為其在南通文峰塔畔建造墓地,墓碑刻曰:「州民張季子夫婦之墓」,墓門題聯:「二人同心利斷金,百歲之後歸其室」。表達了兩人生時同心,死後同穴的生死戀情。同時還撰書《亡妻張徐夫人墓表》。徐夫人死後的多年裡,每年祭祀,張謇必以詩文傾訴對夫人的懷念。還在當時為徐夫養病的平安館內開闢「倩影室」掛置夫人生前的照片,常常獨自相對靜坐,寄予哀思。徐夫人在病重期間曾表示了要興建女校和幼稚園的心願,張謇都一一照辦。1913年,張謇以徐夫人的遺資在南通育嬰堂旁建張徐幼稚園,後改為第一幼稚園。同年在故裡常樂鎮創建張徐私立女子小學。張徐女校是海門地方第一所女子學校。
徐夫人完全繼承了其婆婆金夫人的遺風,嘉言懿行,一脈相承。為了傳承張家香火,徐夫人為張謇納了四房侍妾,也給張謇出了處理與四房侍妾關係,使家庭和睦安定這道難題,好家風很好地解決了這道難題。
徐夫人去世後,吃苦耐勞,自重謙虛的吳夫人,不久便委於內當家,扶為正室。張謇也時常在管理家庭事務方面和她商量、給予指點,以
傳承敦睦勤儉的家風。從張謇給吳夫人的信中可以充分看出這一點。
清宣統元年(1909)正月,張謇給吳夫人的信中寫道:「帳房開來家用,雲鬚四千五百元,福食一項,即須二千,大為不合。餘為按人核計、至多不過一千二百元。又他項尚有可省者數百元,大約每年用度以三千二百元為限,亦已不小。另有訊復帳房,望卿在家加意管理,加意節省,每日菜蔬一腥一素已不為薄,須是將債還清,又為徐夫人造成女子學校,又籌足幾個小學經費,尊素之事方了,卿當明白此義。衣服不必多做,裁縫即可省。切切。早晚門戶火燭千萬小心,書房須常去看看,不可在房中常用煤油茶爐。清宣統元年正月」。張謇自己的生活也十分節儉,民國二年(1913)十月有信於吳夫人:「新棉褲頗合身,惟收口腰身略緊。舊褲寄回,須拆開洗過重修,交叉處勿多去,釙棉絮仍可穿。寄回字畫已函知孔昭馴。民國二年十月」。
進入民國年代,張謇的事業如日中天,日進鬥金,然而他還是把破舊的棉褲寄到家裡,要求吳夫人拆、洗、補,仍要穿。他的言傳身教,化成了張氏家庭的和諧春風。其他三個侍妾中的陳氏生前體弱多病,雖然沒有生育,但文靜溫和,為人謹慎,張謇對她有情有義,1893年陳氏病卒,張謇為其厚葬,並撰寫《亡妻陳氏墓誌》,評價她說:
「自陳氏來歸,於今九年,雖未有所出,而謹慎無過,能主中饋,內子甚賴之。既卒,家人鹹惜焉」。另外,管氏進了張家也多沒有一男半女,管氏便以吃素念佛排解內心空虛孤獨,最後進了大悲庵出家。張謇回家後,覺得自己對管氏關愛太少,很自責,親自到大悲庵勸導,接她回家。但管氏覺得人生四大皆空,已了塵緣。張謇也不十分勉強,尊重她選擇的歸宿。還有梁氏,與張謇生活十多年,也常被帶到任上,但無生育,負責撫養螟蛉子佑祖、襄祖。後來向張謇請假,說是回家奉養母親,但一去不返。張謇多次寫信勸導回家,然而梁氏負氣不歸。雖然如此,張謇不以封建禮教責罰,從此也不提此妾。
張謇以開明、仁義的心態處理好了他與妻妾之間的關係,使家庭和睦平安。吳夫人生育張怡祖時,張謇已經46歲,晚年得子,全家歡慶,張謇更是喜出望外,他揮毫作詩《怡兒生誌喜》:「生平萬事居人後,開歲初春舉一雄。大父命名行卷上,家人趁喜踏歌中。亦求有福堪經亂,不定能奇望作公。仍汝成丁我周甲,摩挲雙鬢照青銅。」當日日記曰:「婚娶以來二十五年,先府君恭人望孫之切,遲之又久,今乃得之,而我父母不及見矣!」
張孝若是在父愛的滋潤中長大的。張謇在兒子稍有文字底子時,就與他建立了十分頻繁的通訊關係。他給兒子的信中寫道:「父在外終日不閒,一到晚間無客不辦事時,便念我兒。」張孝若16歲去青島求學,張謇給兒子的信中衣食起居,無微不至。得知兒子得病,信中叮囑:「怡兒服,甲日服頭煎,乙日服二煎,先服二貼,面色黃退即止。」「丸藥切須服完,必有益。」「肢體宜勤動。」「睡宜十一時以前,十時尤善。起以六時,五時尤善。」語言體貼細膩,親情湧注。張孝若1917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母親吳道愔繡觀音像與兒子隨行,以求平安。張謇給兒子的信中說:
「國文須自於星期或課餘溫習,勿使荒落」。「若有畏習國學、國文之心,此大病也……英文最重音讀,不切實則音不準,不熟讀則語法不合,雖學猶未學矣!何以出洋學?何以進清華預科?下學期須勉力志於熟讀二義。」張謇在文化知識的學習方面對兒子嚴格要求,在人格磨鍊方面更是循循善誘。他給兒子的信中寫道:
「若人格無虧,則事即艱厄,不至失敗,即失敗而非墮落。」告誡兒子與外國教師相處時應
「須誠實恭敬,使中國上等人格因兒而見重。」勤儉是張氏一家的傳統美德,張謇十分重視對兒子的傳統教育,他給張孝若的信中說:
「天下之美德,以勤儉為基。凡致力學問,致力公益,致力品行,皆勤之事也。省錢去侈,慎事養譽,知足惜福,皆儉之事也。」張孝若曾說:「我有好幾回離開父親,出外遊歷有事,少則三二月,多則一兩年,我父總有家信給我:問我身體情形;告訴我國事家事怎樣;教我注意農事;戒我勿熱中好名。嚴正之中寓慈愛之情。」從張謇給兒子的100多封信件中我們都可以見得他治家教子的良苦用心。
為了使家風世傳,張謇集7位古人教子警言,書刻於石,作為家誡,以此勉勵子子孫孫。他還在會客室題寫
「入水不濡,入火不爇;與子言孝,與父言慈」的對聯,營造家庭道德教育的氛圍。1924年,張謇曾向人描述自己的家人:
「我家外面,看似富貴人家,又似農村人家,然不是尋常農村人家;是讀書為善守禮務本人家;不喜虛華,不談勢利。」「我是天地間一個獨來獨往一空倚賴的老書生……我兒子,是我家庭一個慈祥孝悌識事理有分曉的好子弟……」張孝若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1920年學成回國後幫助父親成立南通自治會。兩年後受政府特命,赴歐美10國考察實業,回國後整理成30萬字的《考察歐美日本十國實業報告書》。1924年被政府任命為駐智利國全權公使,1926年任命為揚子江水道委員會會長,成為中華民國的棟梁之材。被時人稱為「民國四公子」之一。張謇逝世時,張孝若只有27歲,在經歷了撕心裂肺的喪父之痛後,他廣泛搜集父親的有關資料,潛心整理、出版了《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張季子九錄》,並繼承父親的遺志,經營父親在南通地方的各項事業。
圖/張謇嫡孫張緒武及夫人孟廣珍等後人在嗇園祭拜張謇先生
張謇的兒孫們也都為國家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全國政協原常委、全國政協社會與法制委員會原副主任、全國工商聯原常務副主席,張謇嫡孫張緒武追憶時說:「祖父留下來的家風家訓,我們晚輩深受浸潤」。良好的家教,成就了一代偉人張謇,成就了南通望族張氏一家。這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