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六件獸首銅像背後,是一幅海晏堂復原的場景圖;清漪園(頤和園前身)的清代銅鶴在燈光的映襯下,散發出悠悠微光;彩繪浮雕武士石刻栩栩如生,透著威嚴的氣勢……國家博物館展廳裡,600餘件海外流失文物講述「回家故事」。
每一位進入展廳的觀眾,都會在前言處駐足。上面寫道:「這是一條回歸之路。這也是一條中華民族夢圓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以新中國成立以來文物回歸典型案例為呈現重點,以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制度建設為串聯主線,通過回歸文物和文獻影像等輔助展品的展示呼應,勾勒描繪出流失文物70載回家之路的壯麗圖卷。這是我國首次對流失文物回歸工作進行全景式展現。
國家文物局統計,從1949年至今,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徵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餘批次、15萬餘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
今年3月,國家文物局在獲知日本某拍賣企業擬拍賣8件疑似湖北被盜青銅器的消息後,立即會同公安、外交等相關部門開展緊鑼密鼓的追索行動,一方面通過刑事偵查調查文物被盜走私情況,另一方面與日本政府有關部門進行協商,促使日本相關拍賣企業終止文物拍賣,敦促文物持有人將曾伯克父青銅組器歸還中國政府。
經過各方努力,這批青銅器於8月23日回到祖國。
如今,這組青銅器成為「壓軸」文物亮相展廳。隔著展櫃,文物散發著微微的藍光。專家介紹,這組青銅器源自春秋早期曾國高等級貴族克父墓葬,鑄造精緻,保存完整,鼎、簋、盨(xǔ)、壺、甗(y??n)、霝(líng)器類同時出現,每件器物上均鑄有子孫頌揚先祖之德,以求子孫萬代得以庇佑的銘文,共計330字,其中簋器、蓋對銘共100字,每器均帶有自名,對研究春秋早期青銅器的鑄造與斷代以及曾國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學術價值。整組青銅器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2000年2月,美國某拍賣行拍賣疑似我國被盜浮雕石刻的消息傳至國內。經鑑定核查,國家文物局確認該彩繪浮雕武士像為1994年被盜的河北曲陽王處直墓甬道的兩塊石刻之一,隨即啟動追索工作。
當年3月,國家文物局照會美國駐華使館,要求美方中止拍賣並返還流失文物,美國政府也對此表達了積極的合作態度。3月21日,美國紐約州南區地方法院作出要求相關機構中止拍賣的決定,並下達民事沒收令,授權海關部門將文物扣押沒收。
2001年3月,在經歷一年的審判後,該法院作出返還文物的最終裁決。5月26日,這塊浮雕武士石刻回歸中國。
令人驚喜的是,美國著名收藏家安思遠通過媒體報導了解相關情況後,主動將自己收藏的另一件武士浮雕石刻無償返還中國,富有傳奇性的浮雕武士得以合璧歸來。
國家文物局說,這是我國首次成功叫停國際流失文物商業拍賣,開闢了中美兩國之間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合作的先河。如今,兩件彩繪浮雕武士石刻被合璧擺放在展廳裡,觀眾與身著「金甲」的武士對視,宛若可以聆聽到歷史的聲音。
還有更曲折的「合璧」故事。展廳裡,素有「方罍(l??i)之王」美譽的皿方罍亮相。然而,它的回家路走了足有一個世紀。
1919年,這件文物出土於湖南省桃源縣漆家河。當時,中華大地災難深重,器身不幸流落海外,顛沛流離於亞洲、美洲和歐洲。器蓋一直留在國內私人之手,1952年收歸國有,1956年湖南省文管會移交給湖南省博物館收藏至今。
2013年底,皿方罍器身出現在國際拍賣市場,並將於2014年3月正式在美國進行拍賣。為使文物不再流離海外,在國家文物局協調下,湖南省派出代表團赴紐約洽談文物回歸事宜。最終在各方善意促成下,拍賣計劃取消,皿方罍器身得以重回祖國懷抱。
20世紀初,中國古代佛教雕塑藝術寶藏龍門石窟遭到嚴重的破壞與盜鑿,無數精美造像流失海外。很多石窟的佛雕長期「身首異處」。其中,看經寺浮雕羅漢像在20世紀30年代被盜後,曾現身歐美拍賣會上,後被捐贈給加拿大國家美術館收藏。
2001年4月,經過雙方友好協商,加拿大國家美術館在充分了解浮雕羅漢像被盜的背景及其重大的歷史文化價值後,決定將文物無償返還給中國。這是我國政府首次促成國外重要文物收藏機構退藏並返還流失文物,為解決歷史上流失文物追索難題進行了具有開創意義的探索。
看經寺浮雕羅漢像的回歸,開啟了龍門石窟被盜佛像回歸的序幕。2004年至2005年,經過嚴密的專家論證以及龍門石窟研究院的研究確認,國家文物局搶救徵集了包括古陽洞高樹龕北魏釋迦牟尼佛首、火頂洞觀音菩薩頭像在內的7件龍門石窟佛教造像。
1951年至1954年間,蘇聯曾先後三次向我國返還了64冊《永樂大典》。1955年12月,民主德國向我國返還3冊《永樂大典》和10面義和團旗幟。周恩來總理親自接收了這批文物。外國政府向新中國返還的這兩批文物,開啟了中國流失文物回歸歷程的嶄新篇章。
《永樂大典》成書於明永樂六年(1408年),是我國歷史上享有盛譽的皇家巨典和百科全書。全書共計22937卷,分裝為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了當時所能見到的我國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約8000種古代典籍,堪稱輯佚之淵藪。明嘉靖年間曾摹錄一套副本。《永樂大典》已知存世僅800餘卷、400餘冊,每一冊均極為珍貴。
進入展廳,貼牆的展櫃裡,北宋徽宗趙佶繪的《祥龍石圖》卷鋪陳開來。
這幅畫縱53.9釐米、橫127.8釐米,卷首畫有一塊立狀太湖石,石頂端有幾株異草。如果細看,會發現這塊太湖石宛如一條上下翻滾的蛟龍。圖左,有宋徽宗為祥龍石而作的瘦金體題詩:「祥龍石者,立於環碧池之南,芳洲橋之西,相對則勝瀛也。其勢勝湧,若虯龍出為瑞應之狀,奇容巧態,莫能具絕妙而言之也。廼親繪縑素,聊以四韻紀之。彼美蜿蜒勢若龍,挺然為瑞獨稱雄。雲凝好色來相借,水潤清輝更不同。常帶瞑煙疑振鬣,每乘宵雨恐凌空。故憑彩筆親模寫,融結功深未易窮。」
相傳,宋徽宗特別迷戀太湖石,為了加大採運力度,特設蘇杭應奉局專門在太湖周圍開挖湖石。運送巨石時,甚至不惜拆橋過船,靡費國資不計其數。這位文藝範兒的皇帝還會給石頭封「官」,賜以「盤固侯」「蹲螭坐獅」「金鰲玉龜」等吉祥名號。畫中的「祥龍石」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塊。
這幅國寶,差一點流散海外。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心下,當時的文化部和文物局建立了「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專門在香港從事珍貴文物搶救工作。
彼時,中央人民政府多次撥出十分寶貴的外匯儲備,支持文物小組成功搶救徵集到包括這幅圖在內的一批歷代書畫珍品,晉王獻之《中秋帖》、晉王珣《伯遠帖》、唐韓滉《五牛圖》、五代董源《瀟湘圖》、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宋摹本)……每一件都是大名鼎鼎。
如今,這些文物都成為國寶,被各博物館珍藏。即便是此次展覽,為了保證文物的絕對安全,《伯遠帖》《五牛圖》《瀟湘圖》和《祥龍石圖》四件書畫真跡也只各展出一個月,《中秋帖》《韓熙載夜宴圖》目前正處文物休眠期,此次展覽展出複製品。
「樂威毅公祠」鐵鐘是1884年為紀念抗擊英法聯軍殉國的直隸提督樂善而鑄。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大沽口,古鐘被英國士兵掠走並運回英國,其後被作為戰利品存放於普茨茅斯市維多利亞公園內,並被列入英國文化遺產目錄。
2003年夏天,古鐘被一名中國留學生偶然發現,立即牽動起中英兩地人們的心弦。天津市政府和海外華人華僑通過多種渠道為古鐘的回歸奔走呼籲,在普茨茅斯市政府和各界友好人士的支持下,成功推動英國文化遺產管理部門和普茨茅斯市議會同意無償返還古鐘。
2005年7月,大沽古鐘重歸故裡。
■時間:至11月17日
■地點:國博北2、北3展廳
■票價: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