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家拍回兩本《永樂大典》引關注
2020年7月7日,是抗日戰爭爆發73周年紀念日。在這樣一個「不忘國恥」的特殊日子裡,從法國傳來消息,我國明朝永樂元年編纂一部大型類書《永樂大典》的兩本手抄本,拍賣出了812萬歐元(約6500萬元人民幣)的天價。
而《永樂大典》的歷史價值和給中國文化帶來的傷痛卻是永遠也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萬幸的是,買下這兩本《永樂大典》的是浙江企業家、收藏家金亮先生。他曾多次向國家公藏單位捐獻珍貴古籍,令人稱讚!
為什麼說《永樂大典》價值連城?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元年(1403年)命翰林學士解縉等2196人編寫的一部大類書,至永樂六年(1408)編成。
因為這部書太大,始終未刻版,只有孤本原書,藏南京文淵閣。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世宗擔心《大典》孤本遭遇不幸,命高拱等108人重抄正副二本。
《大典》原書仍藏南京,正本藏北京文淵閣,副本藏北京皇史宬。原本及副本並毀於明末,目前保存的是嘉靖正本。
該書共輯入我國古代圖書七、八千種,其中包括經、史、子、集,以至道藏、釋藏、戲曲、平話、工農技藝等等,搜集極為豐富。全書共11095冊,22877卷,約3.7億字,洋洋壯觀。
《大典》在我國學術史上有偉大的價值和貢獻。元代以前,許多佚文秘典,多賴以保存流傳。該書所輯錄,不對原書任意刪改,而是一字不易地整部整篇、或整段編入,保存了古書的真面目。
《大典》的編輯體例,按《洪武正韻》的韻目分列單字,在每一單字下,依次把有關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詩文、戲曲等,逐類輯入。
它是卷帙宏富、手抄本大類書,比大英百科全書和法國的百科全書早300多年,因此,它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大百科全書。
多災多難的《永樂大典》流散在世界各地
自成書以來至近代,作為皇家藏書的《永樂大典》歷經磨難,多有散佚。
《永樂大典》正本至今下落不明。我們今天所談的《永樂大典》皆是指嘉靖副本,即明嘉靖年間重新謄寫的版本。可即便是這副本,已知的也只剩下400餘冊。
清乾隆年間修纂《四庫全書》時,曾對《永樂大典》作過清點,當時就缺2000餘卷,尚存90%,大體完備,故清王朝修《四庫全書》《全唐文》等都利用過大典。
清末一段時期,已有翰林院官員看到大典的價值,監守自盜,居為已有。有人甚至將《永樂大典》偷出賣給洋人。
《永樂大典》在明清之際逐漸散佚,到乾隆年間已殘缺2400卷,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時,又大部分遭毀,殘存的多被帝國主義者劫走。
到民國初年,翰林院所藏《永樂大典》殘本移交京師圖書館(即國家圖書館前身)時,數量僅有64冊,令人痛心。
目前我們收集到的,只有215冊,現藏北京圖書館,連同複製影印本、照相膠捲等,共730卷,約佔原書的3%略強。1960年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
向全世界收集《永樂大典》是一項持久的工程
新中國成立後,《永樂大典》的收集工作被提上議事日程。有蘇聯、德國等曾陸續歸還部分《永樂大典》的散落卷本,國內一些私人藏家也將收藏的《永樂大典》捐獻出來。
然而,至今為止,只收集到《永樂大典》嘉靖副本殘卷約400餘冊800餘卷,不及原書的4%,散藏在9個國家和地區的30餘個公私收藏機構。其中215餘冊藏於國家圖書館。
報導稱,這次在法國拍賣的兩本《永樂大典》,其分別為卷2268、2269「模」字韻「湖」字冊;卷7391、7392「陽」字韻「喪」字冊。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館長陳紅彥向媒體表示,根據現存《永樂大典》的特徵,以及拍品的照片、書影來判斷,這兩冊《永樂大典》應該就是嘉靖副本。
有報導說,據拍賣公司透露,這兩冊拍品來自於法國私人藏家,其家族成員曾於十九世紀後半葉被派往中國,任至上校軍銜,19世紀70年代在中國與一些官員相交頗深,獲贈了很多東西,其中便包括這兩本《永樂大典》。
區區兩本《永樂大典》,相較於我國流失海外的文物簡直是滄海一粟。我們祖國的文化遺產竟然要自己花6500萬人民幣贖回,而其歷史價值和給中國文化帶來的傷痛卻是永遠也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