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圖將開放部分珍品 年逾600歲的《永樂大典》春節與讀者見面

2020-12-22 每日經濟新聞

觀眾在北京國家圖書館觀看《永樂大典》特展。《永樂大典》春節與讀者見面。

原標題:國圖將開放部分珍品 《永樂大典》春節與讀者見面

南京圖書館「曬」國寶古籍 《永樂大典》殘頁首展(圖/視覺中國)

國圖將開放部分珍品 市民可現場臨摹

今年春節期間,年逾600歲的《永樂大典》部分珍品將在國家圖書館與讀者見面。這部有中國古代最大百科全書之稱的鴻篇巨製與紫禁城同齡,成書時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現今僅剩下400冊左右。記者了解到,即將在國圖與讀者見面的兩冊《永樂大典》,都有著曲折離奇的收藏經歷,存世至今實屬不易。

國圖亮寶 讀者零距離接觸國寶

據國家圖書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永樂大典》展暨臨摹抄寫活動將在春節前夕推出。2月8日至3月2日,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3時30分,在館北區一層稽古廳,國圖將精選《永樂大典》部分珍品集中面向讀者開放展示,同時邀請讀者一起抄寫《永樂大典》中的經典篇章。

為了方便讀者抄寫,國圖特意從館藏《永樂大典》中挑選出一些寓意吉祥、貼近民眾的篇章,製作成抄書紙,供大家來謄寫臨摹。比如「興」是這次出現頻度最高的字之一,它寓意國家民族強盛、家族繁榮、文化蓬勃發展,欣欣向榮。還有「馨」字,意為芳香遠播,也用來形容品德的美好和高尚,給人溫暖、親切的感覺,正可反映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在「庸」字一篇裡,選取了《中庸》中「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讀者在臨摹這一段時,可以感受古代經典中提倡善於汲取群眾的智慧,聽取各方意見,從善如流、客觀辯證的思考方式。

收藏故事 曾被農家裁剪做鞋樣

據國圖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所知存世400餘冊《永樂大典》,其中有224冊為國家圖書館收藏。這次與讀者見面的兩冊《永樂大典》,身世都頗為曲折。

其中一冊為農民捐贈。1983年,山東掖縣農民孫洪林家中發現了一冊《永樂大典》。此冊發現時書的天頭地腳部分已被裁去,用來做了鞋樣。幸運的是,當時的農家婦女雖然不識字,但祖上因襲敬字惜紙的傳統,使此冊《大典》的內容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得知此書的重要價值後,孫家將此書捐獻給國家。

另一冊來自海外回流。2007年11月22日,全國古籍普查專家組赴華東核查古籍善本時,意外發現加拿大籍華人袁女士手中藏有一冊《永樂大典》。國家圖書館與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專家先後進行了四次鑑定,認定其為明嘉靖間《永樂大典》寫本的零冊,且尚保存明代包背舊裝,前後書衣完整,品相良好。在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領導的關心和協調下,這冊《大典》成功回歸祖國。

國寶揭秘 正本消失副本僅剩400餘冊

據國圖專家介紹,《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詔諭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永樂六年(1408年)冬抄寫完畢。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書中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七八千種,堪稱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1521年,嘉靖皇帝即位,他對《大典》倍加珍愛,常常置案頭數本,隨時翻閱。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北京宮中失火,奉天門及三大殿均被焚毀。嘉靖皇帝怕殃及附近的文樓,嚴令將《大典》全部搶運了出來。為了預防不測,他決定重錄一部副本。然而重錄工作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嘉靖帝辭世時尚未竣工,到次年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才算大功告成,共耗時五年。

隨著歲月的流逝,《永樂大典》中收集的文獻不斷損佚。在清代,《永樂大典》被大臣們借閱並用以輯錄佚書,也不斷遺失和遭受各種破壞,至宣統元年(1909年)籌建京師圖書館時,《大典》存藏處翰林院已僅剩區區64冊。其餘殘存的《大典》則散布在世界各收藏單位和私人手中。專家表示,歷經600年風雨滄桑,《永樂大典》正本早已杳無蹤跡,嘉靖副本也是屢遭劫難,成書之初的萬冊巨帙流傳至今僅剩400餘冊。

相關焦點

  • 歷經600年 《永樂大典》正本至今不知所終
    最大的類書和最少的讀者  類書與西方的百科全書近似,但也不盡相同,是將與某個事物相關的所有書籍內容全部或部分文字彙集在一起,其卷帙浩繁、工程量巨大,是國力與文治的象徵。明朝自朱元璋起就有修類書的打算,後朱棣趕走建文帝即位,今人推測他開始修書不乏「消弭朝野間不平之氣」等原因。
  • 《永樂大典》滄桑600年
    2018年2月8日至3月2日,國家圖書館精選《永樂大典》部分珍品向讀者開放展示,還邀請讀者一起抄寫《永樂大典》中的經典篇章。其中一個展櫃展出的單獨一冊《永樂大典》,是這部皇皇巨著的散落殘本最近也是最後一次現身——今年59歲的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程有慶,每次回憶起11年前在上海偶遇那一冊《永樂大典》,都覺得是一個幸運的意外。
  • 回放 皇家「百科全書」長啥樣 來國圖看曠世宏編《永樂大典》
    回放 皇家「百科全書」長啥樣 來國圖看曠世宏編《永樂大典》
  • 滄桑六百年——《永樂大典》的離散與回歸
    此後的百餘年間,在無數中華兒女努力下,倖存的《永樂大典》被一點一點尋找回來。至今,國家圖書館收藏《永樂大典》224冊,居全世界收藏機構之首。  因國運衰而散,因國運昌而聚。《永樂大典》折射了一部中華民族600年滄桑史。  翰林院中遭焚劫  1900年6月20日下午,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區。
  • 國圖、首圖開放時間看這裡
    國家圖書館13日透露,農曆除夕至初二,國圖每天9時至16時開放,初三至初六每天9時至17時開放。需要提醒讀者注意的是,除夕到初二這3天,國圖部分閱覽室暫不開放。另,初四和初六兩天,提供閉架服務的部分閱覽室暫不開放。具體情況可查看國圖網站通告。
  • 鄭雲豔丨民國以來《永樂大典》海內外流通價格變遷考
    乾隆為修《四庫全書》而清點宮廷藏《永樂大典》副本時,發現已丟失了1000多冊,即原書的十分之一已經亡佚。但是,正是由於這項工程浩大的修書活動,朝廷官員才得以趁職務之便,將部分《永樂大典》攜帶出宮。如《四庫全書》館臣黃壽齡私攜《永樂大典》出宮並遺失之事是《四庫全書》編纂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案件[8],而黃壽齡只是極少數被發現的官員之一。
  • 2020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春節開放時間及春節活動看這裡
    農曆除夕、大年初一乃至春節假期的每一天,京城兩大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和首都圖書館,均將為熱愛讀書的市民守一盞書海的燈,每天開放時間不少於7小時,滿足讀者在圖書館裡過大年的精神需求。  國家圖書館春節開放時間:農曆除夕至初二,國圖每天9時至16時開放,初三至初六每天9時至17時開放。
  • 國圖今日重新開館,超千名讀者預約到館
    王志庚告訴記者,國圖會將所有歸還圖書都送入文獻消毒室進行集中消毒,然後再上架提供服務。王志庚提醒,防疫期間,讀者從書架上拿下的文獻,不要自行放回書架,而應放到指定的區域,由工作人員進行集中防疫處理和全面消毒。「我們的圖書集中消毒室,按照防疫要求,將對圖書進行臭氧和紫外線的雙功能消毒。」在國圖綜合閱覽室外,記者看到有讀者排隊使用文獻自助消毒機。
  • 《永樂大典》是一部什麼書?
    《永樂大典》採錄文獻的方式分為三種:一是把原書完全拆分割裂,依內容性質分置於不同韻目;二是把原書拆分成一篇篇文章,依其性質分置於不同韻目;三是把原書歸入某個韻目,將該書整部抄入。此外,在將某種文獻歸入某個韻目時,採用的標準也不盡統一,有的按首字入編,有的按第二字甚至第三字入編,顯得有些複雜。但從另一角度看,《永樂大典》這種將整部書籍完整錄入的方式,卻在文化傳承方面作出一個意料之外的重大貢獻。
  • 拍出驚人天價的《永樂大典》是一部怎樣的書
    《永樂大典》成書於600多年前。全書凡22877卷、目錄60卷,分裝11095冊,存有永樂正本、嘉靖副本兩部。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決定編纂一部大型類書。他希望這部書能匯集百家經典,囊括天下所有書籍之精華,成古今文獻之大成。
  • 國圖春節系列活動來啦,開放時間我們也幫您問了
    線上慶新春 資源精彩紛呈2月4日,國家圖書館將聯合全國圖書館開展「暢讀經典 歡度新年」活動,包括製作專題網站,推出春節資源禮包,其中包括展覽、新春楹聯及國圖公開課等豐富內容,通過各級圖書館面向社會公眾提供資源服務,與全國人民喜迎新春。
  • 600件流失文物講述「回家故事」:蘇聯三次返還64冊《永樂大典》
    3月21日,美國紐約州南區地方法院作出要求相關機構中止拍賣的決定,並下達民事沒收令,授權海關部門將文物扣押沒收。2001年3月,在經歷一年的審判後,該法院作出返還文物的最終裁決。5月26日,這塊浮雕武士石刻回歸中國。令人驚喜的是,美國著名收藏家安思遠通過媒體報導了解相關情況後,主動將自己收藏的另一件武士浮雕石刻無償返還中國,富有傳奇性的浮雕武士得以合璧歸來。
  • 四庫全書筆袋、永樂大典絲巾:圖書館與出版社的文創在路上
    敦煌蓮花包、四庫全書筆袋、永樂大典絲巾、海明威誕辰120周年紀念禮盒……繼博物館文創熱之後,圖書館與出版行業也開始摸索自己的文創之路,從原本是較為靜態的古代典籍中提取出有趣味性的元素,並將其做成一種有一定的實用性或可玩味的年輕化的產品。
  • 國圖今起有序恢復開放,最大閱覽室席位6分鐘搶光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在闊別109天後,國家圖書館於5月12日起有序恢復開放。當天預留的1200個到館名額幾乎約滿 ,且最大的閱覽室——綜合閱覽室的90個開放席位6分鐘就被秒光。與博物館復開不同,國圖不僅實行讀者到館和閱覽室座席預約,還對文獻的外借實行預約。由於絕大多數文獻尚未恢復開架借閱,讀者可以提前在網上選好書,通過網絡提出預約借書,到館後可在外借處直接取走。
  • 《永樂大典》是一本百科全書嗎?
    《永樂大典》,後人稱之為百科全書是最合適不過的了。它是一本類書,就是把一些文獻的資料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出來,像有的是按照類、韻、字等編排,這樣查看起來方便,它是一本工具書,就像西方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的規模在當時的西方也是無法企及的,它比《大英百科全書》要早300多年。
  • 兩本《永樂大典》海外拍賣6500萬,歷史價值與傷痛無法用金錢衡量
    中國企業家拍回兩本《永樂大典》引關注2020年7月7日,是抗日戰爭爆發73周年紀念日。在這樣一個「不忘國恥」的特殊日子裡,從法國傳來消息,我國明朝永樂元年編纂一部大型類書《永樂大典》的兩本手抄本,拍賣出了812萬歐元(約6500萬元人民幣)的天價。
  • 臺北故宮藏62冊《永樂大典》高仿本授權籤約(圖)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有11095冊。  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於2005年在廈門創辦,是一項由兩岸出版業界共同主辦、在廈門和臺北每年輪換舉辦的兩岸出版交流專業展會。前9屆交易會,兩岸參展出版單位累計達4800家次,展位數達6500個,參展圖書達100萬種、730萬冊,現場圖書零售訂購額達2.85億元人民幣,達成版權貿易及合作項目1103項。
  • 《永樂大典》名聲在外,實際遭遇卻慘不忍睹,八國聯軍用它做馬槽
    中國圖書集大成著,無非《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三部。很多人知道它們名聲在外,都是當時的君王召集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費數十年的時間修成的,但是鮮為人知的是,這些圖書的命運又是怎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其中的《永樂大典》。
  • 《永樂大典》「湖」字卷由寧波人孫鋌擔任分校官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下令編纂的全世界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共11000餘冊,比法國的百科全書早300年。但是經過戰亂和磨難,存世的400餘冊《永樂大典》散落於世界各地。此次拍賣的兩冊隸屬「湖」字(2268-2269)、「喪」字(7391-7392)卷,除書皮磨損、稍有水痕外,品相尚佳。
  • 新現世拍賣的《永樂大典》證明,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不是原版
    永樂大典剛剛關注到一條文化消息,兩冊從未面世的中國最有名類書《永樂大典》在歐洲起拍,最終古書為一華人女性以640萬歐元拍得,加上佣金,成交價達到了812萬歐元。我關注這個新聞,倒不是出於對收藏的愛好,主要還是《永樂大典》 本身就容易引起人的關注,更別說這次出現的《永樂大典》還從未曾現世,這也意味著這部書籍將會更加完整,這對我們中華文化,無益是一個大大的好消息。《永樂大典》是永樂大帝朱棣命令編成的一部大型類書。所謂類書,是我國古代產生的一種大型資料彙編性質的書籍樣式,分門別類安排輯錄內容,可稱作中國古代版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