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播出了一檔文化綜藝類節目《國家寶藏》,關注度很高,觀眾評價也很高。於是我去看了一眼,總體感覺還不錯。每個博物館選出來的三件「國家寶藏」都比較良心,出演的明星們挺有範兒,舞臺效果也看得過去。比之前央視的那些什麼聽寫漢字、背古詩之類的節目,還是好看一點的。
這個節目其實定位比較模糊。拋開它冗長的舞臺表演,就有點像是個宣傳片。由於講述的是真實的歷史文物,又有點像是紀錄片。加入一堆明星的演繹,於是又像是一個綜藝節目。
不過既然是央視出品,肯定不會把一個節目的核心搞模糊。文物是一個小眾的話題,只有很少很少的人關注。如此高大上的節目,目標觀眾顯然是所有地球人。地球人共同擁有的東西,是文化。一檔節目,通過幾件標誌性的文物,展示中國的文化,讓每個人都看得懂,而且能帶領觀眾去深入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大家對它有很高的評價也是正常現象。
但是凡事都有取捨。針對「文化」這樣一個核心,必須捨去的,是文物其它很多方面的價值。
就拿瓷器來談談吧。這一季的27件候選寶貝裡,有兩件瓷器。一個是故宮博物院的大「瓷母」,一個是湖南省博物館的長沙窯詩文執壺。大「瓷母」已經在第一集亮相,不幸遭到了大家全方位的吐槽。從「各種釉彩大瓶」這個搞笑的名字,到乾隆的農家樂審美,能吐槽的地方都被吐槽過了一遍。
這種瓶子已知的有兩件,一件在故宮展出,另一件在14年拍賣過,過幾年可能會重出江湖。故宮瓷器千千萬萬,選這樣一件乾隆官窯作為代表,其實沒什麼值得吐槽的。中國陶瓷品種眾多,各個窯口各擅勝場。挑一件瓷器作為代表,絕對不可能。挑兩件作為代表,也絕對不可能。倒是這個大瓶子,集各類陶瓷品種於一身,起碼在燒造技巧上,達到了最高峰。
要知道現代人的審美和古代有不少差異,當今天景德鎮可以燒出陶瓷史上出現過的任意一款瓷器的時候,我們對美的要求,已經比過去更高了。我們從更高的角度審視歷史,就會說:「哦,快看,乾隆是個農家樂審美!」只能說,乾隆皇帝很不巧,剛好在清朝最鼎盛的時期當上了皇帝。國家恰逢盛世的時候,心態就會像這樣的大瓶子,繁縟堆砌,奇技淫巧無所不用其極。這不是一個人審美的問題。
我們在清宮檔案裡,沒有見到這類大瓶子的記載。它當時生產了多少無從得知。考慮到它的燒造難度,當時的一定是小範圍的嘗試,產量非常有限。燒這東西到底有多難?在節目裡,故宮講解員同學算了一個數字,說它燒造的成功概率是0.002326。這個數字過於譁眾取寵,小編感覺智商受到了侮辱。瓷器生產不是打仗,沒有一將功成萬骨枯那麼慘烈。溫度控制的好,就不會很困難。更何況設計的時候,已經刻意避開了茶葉末釉之類的燒造溫度區間較窄的品種。
從文物的角度考量,這樣一件集大成的瓶子,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了。而選它為候選國寶,意味著必須要捨棄藝術性更高的五大名窯、永宣青花、雍正御窯等等。無法全方位地展現中華文明,或許是這個節目最致命的缺憾。
那件長沙窯還沒有播出,不知道將被怎樣演繹。可以先參考一下之前轉載過的一篇小介紹:[轉載] 長沙窯詩文壺。但是,那把執壺的品相相當可憐,埋了一千多年,已經斑駁的不成樣子。代表長沙窯,勉強說得過去。代表國寶,總感覺是在開玩笑。
我們現在又恰逢一個盛世。這個盛世的人,願意用金錢去衡量藝術品的價值,衡量文物的價值。看了《國家寶藏》這個節目,其實最大的一個感悟是:金錢是獲取藝術品的手段,不是衡量價值的標準。拋開《國家寶藏》裡面添油加醋的故事渲染,拋開讓人狂按快進鍵的守護誓言,它其實提供了一個看待文物的正確視角。古代藝術品是無價的,其背後承載的文化,我們真正又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