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同學拿到5000塊錢一個月,你只能拿到2500塊,就表明你的生命已經浪費了一半。「最近俞敏洪老師的一段言論又引發了網絡的熱烈討論和聲討,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俞敏洪在一次論壇上發表了以奮鬥為主題的演講,語出警句,金錢是能力的一種證明,例如月薪5000元和月薪一萬元,差距會非常明顯。「當你拿到(月薪)5000塊,別人拿到一萬塊,第二年人家什麼都不幹照樣還有6萬元,可以旅遊全世界,請漂亮的女孩吃飯,可以去看任何一部想看的電影,可以睡在海灘上曬太陽。」
看過言論之後我們來思索人的價值是用金錢來衡量的嗎,其實能夠發現人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值得追求的事情很多,儘管有許多人追求金錢和社會地位,並為此不擇手段,但最終都有相應的結局等著他們。對於金錢的追求本身不算錯,因為物質生活確實帶給人們焦慮,房價一直漲,物價也在漲,最近許多人都調侃吃不起豬肉了,生活中許多事情離不開錢,所以追求金錢也無可厚非,但是過度追求金錢並以此為人生目標就容易導致價值觀失衡,難免走入歧途。
過分抬高或貶低金錢的價值都是錯誤的,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馬斯洛的需求層級將生理需求和物質需求放在基礎層面,在這些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才能去追求更高的自我價值實現。雖然後來有人對此提出修改和質疑,但需求理論仍然可以作為一種參考。
這是在看到俞敏洪老師演講片段之後產生的想法和反駁,但是看到他的完整演講之後才發現這只是他的一些鋪墊,在後面他要表達的是錢和社會地位只是一種表面現象,更加重要的是生命內在豐富性。我們可以一輩子沒有錢,但我們過的是內涵更加豐富的生活。這讓我們感覺回到了正常。
其實這之前的錢可以折算成生命的觀點本身是存在問題的,深入理解之後我們才讀出俞老師的深意,是讓學生珍惜寶貴的時間,不斷地奮鬥,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充實起來。
現在的營銷號都喜歡斷章取義,截取一個片段來吸引目光,而把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截掉,這也反映出網際網路傳播中的一些問題,所以作為未來的人一定要有足夠的生活素養/學習素養和媒體素養,才能弄懂其中的套路。有沒有感覺到熟悉?這其實就是21世紀技能框架裡面的若干方面。
至於人的價值是用金錢來衡量的嗎這個問題,在俞老師演講的全文中能夠找到答案,我們追求什麼,我們為何奮鬥,我們怎樣奮鬥,都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