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開幕 600餘件...

2020-12-17 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17日訊(記者 成琪)伯遠帖、五牛圖、王處直墓浮雕石刻、龍門石窟石刻佛像、秦公墓地金飾片、皿方罍、圓明園青銅虎鎣、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等這些曾經流失海外的珍貴文物今天齊聚國家博物館,向我們講述其回歸的曲折歷程與精彩故事。2019年9月17日,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是我國首次對流失文物回歸工作進行全景式展現。

王珣《伯遠帖》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展覽分為四個部分,序章「圓明夢歸」,以圓明園獸首銅像由散到聚的今昔對照為引線,折射中華民族從屈辱危亡走向復興的歷史進程;第一單元「革故鼎新 昔往今歸」,通過前蘇聯和前民主德國返還《永樂大典》與義和團團旗、從香港搶救徵集珍貴文物、華人華僑捐贈文物等代表案例,展現新中國成立伊始,黨和政府迅速扭轉鴉片戰爭以來珍貴文物大量流失的局面,開啟流失文物回歸的序幕;第二單元「多措並舉 殊途同歸」,通過從英國追索三千件文物、從美國追索王處直墓浮雕、頤和園文物回歸、龍門石窟石刻佛像回歸等典型案例,表現改革開放後,我國政府立足雙邊合作,探索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有效途徑;第三單元「協和萬邦 四海歸心」,通過從法國追索秦公墓地金飾片、從英國追索圓明園青銅虎鎣、美國返還文物、義大利返還文物、從日本追索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等重要案例,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與發展。

清代犀角雕布袋僧像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指出,流失海外中國文物是我國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文物的聚散回歸,與國家治亂興衰息息相關,緊緊牽動中華兒女心弦。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流失文物的搶救與保護工作,從1949年至今,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徵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餘批次、15萬餘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

唐代佛頭像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據悉,本次展覽國家文物局精心遴選了新中國成立以來25個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歸案例,以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制度建設為串聯主線,統籌調集全國12個省市、18家文博單位的600餘件文物參展。展覽不僅有回歸文物,還有文獻、影像等,內容非常豐富。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每個案例都有一個二維碼,觀眾可以通過掃二維碼更好的了解回歸文物背後的故事。

《永樂大典》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劉玉珠表示,我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進入了全方位發展、多層次提高的嶄新階段,文物返還「中國聲音」顯著增強,文物追索「中國實踐」備受矚目,文物回歸取得突破性成就。此次《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通過流失文物回歸故事,從一個獨特側面講述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有力地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

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展廳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共同承辦,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至11月下旬。為保證文物安全,部分珍貴書畫將交替展出真跡與複製品,伯遠帖、五牛圖和瀟湘圖、祥龍石圖等四件書畫真跡各展出一個月,中秋帖、韓熙載夜宴圖目前正處文物休眠期,此次展覽展出複製品。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相關焦點

  • 國家博物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看點+展品
    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  展覽時間:2019/9/17 - 11/27  展覽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北2 北3展廳  展覽介紹:點擊查看  20世紀80年代以來,包括圓明園獸首在內的我國流失文物陸續現身海外,國際拍賣企業屢屢高價漁利,國人強烈憤慨譴責,國際輿論廣泛關注,文物回歸面臨重重障礙。一念在茲,萬山無阻,克艱克難,榮歸故土。中國政府始終以堅定的決心推進文物回歸,從牛首、虎首、猴首的國企競拍,到馬首、豬首的華商捐贈,再到鼠首、兔首的外國友人返還,圓明園獸首從星散到重聚,輾轉走過的,正是一條中國流失文物回歸之路。
  • 不容錯過的600餘件文物回歸展,觀展需要注意什麼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從昨天開始,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展出了600餘件文物,時間從9月17-11月17日,在國博的北2、北3展廳展出,有在北京,或打算去北京的朋友,記得抓緊時間去看哦,機會難得,千載難逢。
  • 六大看點別錯過,「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明日國家博物館啟幕
    展覽海報展覽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展期餘件文物參展回望70年,流失文物的回家路展覽部分看點【看點1】圓明夢歸,圓明園獸首銅像重聚布展劇透中國政府始終以堅定的決心推進文物回歸,從牛首、虎首、猴首的國企競拍,到馬首、豬首的華商捐贈,再到鼠首、兔首的外國友人返還,圓明園獸首從星散到重聚,輾轉走過的,正是一條中國流失文物回歸之路。
  • 600件流失文物講述「回家故事」:蘇聯三次返還64冊《永樂大典》
    圓明園六件獸首銅像背後,是一幅海晏堂復原的場景圖;清漪園(頤和園前身)的清代銅鶴在燈光的映襯下,散發出悠悠微光;彩繪浮雕武士石刻栩栩如生,透著威嚴的氣勢……國家博物館展廳裡,600餘件海外流失文物講述「回家故事」。
  • 一馬當先,首件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馬首回歸圓明園,激勵吾輩當自強
    前言: 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起,中國的很多文物就流失到海外,這些文物很多都是被當時的列強從貧弱的中國擄走的,就全世界的博物館中展出的中國文物來看,就已經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這裡面還有一些流失文物被私人收藏,這些流失的文物全部都是屬於中國的瑰寶。
  • 賭王捐圓明園馬首亮相國博流失文物展 27日回家
    賭王捐圓明園馬首亮相國博流失文物展 27日回家原標題:「賭王」所捐馬首將回歸圓明園【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有「賭王」之稱的澳門企業家何鴻燊以6910萬港元2007年成功買回圓明園馬首銅像後,流失海外一個半世紀的圓明園馬首銅像,13日正式捐贈給大陸國家文物局。
  • 68件文物組團歸來
    在國務院統一部署下,多部門共同組成的「追索英警方查扣走私中國文物工作小組」展開行動。1998年2月,該案兩名主要嫌疑人與國家文物局籤署歸還文物協議書,5月,3000餘件返還文物運回北京;8月,該案另一名嫌疑人歸還7件文物。但該案中一名文物購買人拒絕參與協商談判,涉案文物一直被英國警方扣押。我國始終沒有放棄追索。
  • 北京書展開幕,「新中國成立70周年出版成果展」唱主角
    第二十六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與第十七屆北京國際圖書節(簡稱北京書展)的舉辦正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在本屆書展現場,反映新中國七十年來發展變遷、展現新中國七十年來發展成就的主題出版物都被擺放在了醒目的位置,格外引人注目。
  • 一周藝文|流失英國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回歸,「武則天她媽在欽州...
    一周藝文|流失英國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回歸,「武則天她媽在欽州」工作組改名了……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20-11-21 流失英國
  • 《中秋帖》作為最重要回歸文物之一 暌別公眾十年後,本周亮相國家...
    傳為王獻之所作的《中秋帖》,因卷首有「中秋」二字得名,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早、最重要的回歸文物。今年9月17日起,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回歸之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上,《中秋帖》等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年來的主要回歸文物,將再度進入公眾視野。這距離它上一次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亮相,已經過去整整十年。
  • 西南交大舉辦社團建設成果展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西南交大舉辦社團建設成果展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發稿時間:2019-09-25 15:18:00 來源: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25日電(記者 李晨 通訊員 任凱利)9月21日-22日,為慶祝新中國成立
  • 馬首正式回歸圓明園 國家文物局長:不再是皇家私藏,是屬於全體人民...
    12月1日,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國家文物局正式將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收藏,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同期開展。
  • 68件流失英國文物回歸祖國!
    在國務院統一部署下,外交部、公安部、司法部、國務院港澳辦、最高人民檢察院、原文化部、文物局等共同組成「追索英警方查扣走私中國文物工作小組」,通過執法合作、民事訴訟、協商談判等多種方式展開追索。迫於中方壓力,1998年2月,該案兩名主要嫌疑人與國家文物局籤署歸還文物協議書,5月3000餘件返還文物運回北京;8月,該案另一名嫌疑人與國家文物局達成和解,歸還7件文物。
  • 敦煌藏經洞流失文物以數位化方式加速回歸
    新華社蘭州11月7日電(記者張玉潔)流失海外的敦煌藏經洞文物正在通過數位化方式加速回歸,首個由中方主導的數位化回歸項目正在籌備之中。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羅華慶在11月7日於敦煌莫高窟舉辦的「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介紹,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計劃開展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位化回歸項目。這一項目將通過國際合作,系統調查整理海外收藏的藏經洞文物。在對文物數位化採集的基礎上,建設敦煌藏經洞文物資料庫,在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前提下實現資源全球共享。敦煌研究院在文物數位化方面已有30餘年的經驗。
  • 「一條大河波浪寬——新中國七十年民間記憶展」在澳門揭幕
    中新社澳門12月22日電 (記者 龍土有)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一條大河波浪寬——新中國70年民間記憶展」22日下午在綜藝館舉行揭幕儀式,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等嘉賓出席。
  • 中國考古·鄭州論壇開幕 回望新中國70年考古歷程
    韓章雲 攝中新網鄭州8月28日電(記者 韓章雲)8月28日,以「新中國考古70年」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在河南省會鄭州開幕,這場匯集400餘名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等七十多家國內文博單位的專家、學者,共同回顧新中國考古取得的豐碩成果。
  • 68件流失英國文物回歸祖國
    68件流失英國文物回歸祖國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1.19 星期四     記者從國家文物局1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獲悉,今年1月以來,國家文物局與外交、海關等部門緊密合作,在我駐英國使館大力支持下,克服疫情的不利影響,近期成功將流失英國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追索回國。此次68件中國流失文物順利回歸,為我國政府持之以恆25年不間斷的走私文物跨國追索行動畫上圓滿句號。
  • 重磅回歸!68件流失英國文物終於回家了
    歷時25年的跨國追索,今天,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宣布:68件流失英國的中國文物回家了!經國家文物局組織鑑定,68件文物中,暫定二級文物3組13件、三級文物30件、一般文物25件,質地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銅器等,時間跨度從春秋戰國到清代,地域分布江西、安徽、福建、河南、陝西、河北、貴州等。整體來看,文物器型較為豐富,品相較好,精品較多,唐三彩七星盤、宋代青白瓷、元明石雕馬、一組四件元末明初青瓷梅瓶等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 馬首回家後,還有「未完待續」的文物歸途
    《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同時對公眾開放。展覽以馬首回歸為主線,分為圓明重光、萬園之園、馬首回歸三個單元,展出文物、照片等共約100組件。 在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指出,馬首銅像結束百年流離、馬首歸園,樹立了新時代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地的成功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