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17日訊(記者 成琪)伯遠帖、五牛圖、王處直墓浮雕石刻、龍門石窟石刻佛像、秦公墓地金飾片、皿方罍、圓明園青銅虎鎣、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等這些曾經流失海外的珍貴文物今天齊聚國家博物館,向我們講述其回歸的曲折歷程與精彩故事。2019年9月17日,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是我國首次對流失文物回歸工作進行全景式展現。
王珣《伯遠帖》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展覽分為四個部分,序章「圓明夢歸」,以圓明園獸首銅像由散到聚的今昔對照為引線,折射中華民族從屈辱危亡走向復興的歷史進程;第一單元「革故鼎新 昔往今歸」,通過前蘇聯和前民主德國返還《永樂大典》與義和團團旗、從香港搶救徵集珍貴文物、華人華僑捐贈文物等代表案例,展現新中國成立伊始,黨和政府迅速扭轉鴉片戰爭以來珍貴文物大量流失的局面,開啟流失文物回歸的序幕;第二單元「多措並舉 殊途同歸」,通過從英國追索三千件文物、從美國追索王處直墓浮雕、頤和園文物回歸、龍門石窟石刻佛像回歸等典型案例,表現改革開放後,我國政府立足雙邊合作,探索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有效途徑;第三單元「協和萬邦 四海歸心」,通過從法國追索秦公墓地金飾片、從英國追索圓明園青銅虎鎣、美國返還文物、義大利返還文物、從日本追索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等重要案例,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與發展。
清代犀角雕布袋僧像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指出,流失海外中國文物是我國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文物的聚散回歸,與國家治亂興衰息息相關,緊緊牽動中華兒女心弦。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流失文物的搶救與保護工作,從1949年至今,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徵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餘批次、15萬餘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
唐代佛頭像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據悉,本次展覽國家文物局精心遴選了新中國成立以來25個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歸案例,以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制度建設為串聯主線,統籌調集全國12個省市、18家文博單位的600餘件文物參展。展覽不僅有回歸文物,還有文獻、影像等,內容非常豐富。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每個案例都有一個二維碼,觀眾可以通過掃二維碼更好的了解回歸文物背後的故事。
《永樂大典》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劉玉珠表示,我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進入了全方位發展、多層次提高的嶄新階段,文物返還「中國聲音」顯著增強,文物追索「中國實踐」備受矚目,文物回歸取得突破性成就。此次《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通過流失文物回歸故事,從一個獨特側面講述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有力地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
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展廳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共同承辦,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至11月下旬。為保證文物安全,部分珍貴書畫將交替展出真跡與複製品,伯遠帖、五牛圖和瀟湘圖、祥龍石圖等四件書畫真跡各展出一個月,中秋帖、韓熙載夜宴圖目前正處文物休眠期,此次展覽展出複製品。
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