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錯過的600餘件文物回歸展,觀展需要注意什麼

2020-12-19 潮人遊紀

hi,我們又見面了。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從昨天開始,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展出了600餘件文物,時間從9月17-11月17日,在國博的北2、北3展廳展出,有在北京,或打算去北京的朋友,記得抓緊時間去看哦,機會難得,千載難逢。

其中,包括廣受關注的圓明園鼠首和兔首,這次也和牛首、虎首、猴首、豬首一起展出,從四散流離,到今天相逢重聚,可謂過程艱辛。生長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不應該忘記歷史,而應該時常回顧過去。除了圖像影片之外,文物就是最好的佐證者,是時光之旅最深刻的見證者和親歷者。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知曉,從清末開始,中華大地就一直戰亂連年,落後貧弱,直至新中國的成立,我們才重新挺起腰杆,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徵集等多種方式,中國文物部門成功促成15萬件流失文物回歸,顯示了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交往能力的提升。

除了圓明園6件青銅獸首,還有《伯遠帖》、《五牛圖》、秦公晉侯青銅器、「方罍之王」皿方罍、青銅虎鎣、王處直墓彩繪浮雕武士石刻、龍門石窟佛像和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等值得一看。基本資料,大家可以先上國博的官網查詢,可以加深我們參觀展覽時的印象。

目前,國博的「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已經在網絡掀起議論熱潮,我們來看看微博上大家的評論。

如果您感興趣,可以在網上預約或者攜程等各平臺訂票,不過,您也知道,地方小而人流多,為了確保安全,提升觀展體驗,國博是有名額限制的哦,限額人數為3萬人,而且還分時段,採用實名制預約參觀,提前做好時間計劃安排,是出門旅遊不二之選。

沒有網上預約的朋友也不用擔心,貼心的國博為大家提供了便利,可以進行現場預約,驗證身份後便可入館參觀啦。不過這裡,要提醒下大家,預約和未預約的朋友,是分兩個入口進去的。預約的朋友,從國博北門西側入口,憑有效證件核錄後進入。未網上預約的朋友,則要經天安門安檢後,由國博西北通道過去,進行現場預約。記住啦,可千萬別搞錯了,不要到時候影響了自己出遊的心情,也增加了國博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

國博開館的時間是早上的9點,到下午5點閉館,這裡還有個時間要注意,下午4點之後就不再接受觀眾進入,而下午4點30分,觀眾就需要陸續退場了。一般情況下,周一閉館,所以還是那句話,要點要記牢,不要空跑,影響行程安排。

國博的位置在北京東城區東長安街16號 天安門廣場東側,過去可以坐公交或搭地鐵,線路我們已經幫您截圖啦,需要的收藏吧。當然,綠色出行更提倡,歡迎有體力的朋友踩單車或步行。

好了,今天就先聊到這兒,如果您喜歡,歡迎點讚分享收藏留言。

記得關注我們哦,下期見,白白┏(^0^)┛

相關焦點

  • 三大展開幕:哪些重磅作品不容錯過
    ■本報記者 鍾菡  1200件作品、20000平方米展示空間、約4000米展線……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書法篆刻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攝影作品展覽今日至8月14日在上海中華藝術宮展出。首次在同一場館呈現3個國家級專業展覽,哪些作品不容錯過?如何合理安排觀展線路?
  • 「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開幕 600餘件...
    2019年9月17日,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是我國首次對流失文物回歸工作進行全景式展現。,開啟流失文物回歸的序幕;第二單元「多措並舉 殊途同歸」,通過從英國追索三千件文物、從美國追索王處直墓浮雕、頤和園文物回歸、龍門石窟石刻佛像回歸等典型案例,表現改革開放後,我國政府立足雙邊合作,探索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有效途徑;第三單元「協和萬邦 四海歸心」,通過從法國追索秦公墓地金飾片、從英國追索圓明園青銅虎鎣、美國返還文物、義大利返還文物、從日本追索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等重要案例,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
  • 故宮600年大展究竟「壕」在哪裡?眾多國寶首次公開,錯過再等一百年
    轟轟烈烈進行了兩個月的故宮600年大展,即將要在本月11月15日收官。雖然現在已經從故宮剛恢復開放時限流3000人,上升至了限流30000人,但是故宮仍然一票難求,至少需要提前一周預約;我想其中,多少也和這600年大展有關。
  • 上遊新聞帶你看故宮600年大展 錯過不用再等一百年!
    今年,這座恢宏的宮殿群已整整600周歲。想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嗎,看這個展就對了!「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號稱「錯過再等一百年」的展覽,再現了紫禁城600年風雨歷程,不少珍貴文物為首展。這樣的故宮,堪稱一生僅一次。11月15日是展覽最後一天。還沒來得及去看?那就再等100年?
  • 故宮600年大展即將落下帷幕,珍寶館更值得,10元看無價之寶
    今年來北京,還有一件「大事」,就是去故宮為它600年生日「祝壽」啦!「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展出,此次大展由3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該展展期為2020年9月10日-11月15日,今天凌晨開票的11月15日故宮門票不到5分鐘已經售罄了,可見大家對它的期待。
  • 故宮博物院七大展千餘件珍貴文物「十一」亮相太原
    中國網新聞9月19日訊 (記者 蘇向東) 故宮博物院7項專題大展,1000餘件珍貴文物將於10月1日亮相太原博物館。展示主題包括清代萬壽盛典、明清官式建築、宮廷琺瑯器、明代御窯瓷器、傅山及明末清初名家書法和畫作等。「這是故宮歷史上到地方城市辦展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展覽也是太原博物館開館後的首展。」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
  • 故宮600年特展開幕:排隊給故宮「過生日」,觀展攻略來了
    排隊進展廳的觀眾和我能趕上故宮600年的這場特展,我們實在是很幸運,畢竟下一個700年是趕不上了,說是一生一次必須要看的展覽也不誇張。放一張今天故宮絕美的天空話不多說,讓我告訴你這個展該怎麼看吧!很多人第一個問題是,展覽大名什麼意思?「丹宸永固」,「丹」指紅色,「宸」指深邃的房屋,也指北極星的所在之處,後借指帝王所居,「丹宸」合稱便是指宮殿。所以你能懂了,在600歲時最美好的祝福,就是希望它擁有更多的600年。為什麼要和孩子來看這個展覽?
  • 十大熱門博物館展覽進行時 遊客錯峰觀展體驗更佳
    遊客參觀熱情的高漲也離不開各家博物館精心策劃的展覽展出,錯過假期觀展的遊客也不要感到遺憾,還有不少熱門博物館的展覽依舊在展出,錯峰觀展體驗更佳。本次展覽展出精心遴選的294件(套)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沉船和貿易瓷器及其他相關文物,結合國內外重要遺址、沉船考古資料和相關研究成果,較為全面地構畫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盛況,充分展示中國在全球陶瓷貿易體系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歷史事實,深刻揭示中國與世界基於海洋貿易不斷深化的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
  • 「三國志」特展北京重開 曹操墓多件文物首度公開
    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近十年來最大規模三國文物展「三國志——文化主題特展」,正在中華世紀壇展出。該展覽去年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率先開幕,引發日本觀展熱潮。在東京和九州兩地巡展後,展覽回到中國,1月23日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開展。但由於疫情防控,中華世紀壇從1月24日起暫停開放,直至五一假期之後,展覽才重新限流開放。
  • 觀復博物館特展「『嘟嘟』裡的故事」在滬開幕 馬未都談讓文物「活...
    此次特展,上海觀復博物館精心遴選了62件藏品,每一件藏品都曾在馬未都先生的節目《觀復嘟嘟》中出現。博物館方面希望通過這樣特殊的方式展示文化的魅力。位於滬上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的上海觀復博物館於2017年正式開放。博物館共有四間常設館:瓷器館、東西館、金器館、造像館,以及一間臨展館。
  • 國慶觀展指南 | 從《開國大典》看到「又見大唐」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等均有大展亮相,包括見證共和國70周年華誕的「屹立東方——國家博物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等;在上海,上海博物館歷代書畫常設展等之外,還有「翁氏家族藏品展」等,中華藝術宮則有「時代風採——上海現實題材美術作品展
  • 雲遊上海歷史博物館,賞絕美瓷器大展!
    雲遊上海歷史博物館,賞絕美瓷器大展!它歷經跑馬廳、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和上海美術館,見證著歷史變遷,留存了城市發展中重要的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今天,《最上海雲觀展》就帶你走進上海歷史博物館,開啟雲觀展!
  • 觀眾觀展文明有待提高:大聲喧譁 隨手摸文物
    在美術館、博物館裡,「請勿觸摸」的標誌非常醒目,卻不時有參觀者觸摸身旁的珍貴展品;展廳內,「禁止使用閃光燈」的提醒十分明顯,閃光燈卻閃個不停;觀眾們正靜靜地聆聽講解,一旁卻突然響起大聲打電話的聲音;部分觀眾一邊看展覽一邊吃著手裡的零食……前日和昨日,記者分別前往首都博物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和軍事博物館等展覽場所進行實地探訪發現,儘管許多展覽館內外都明顯標識著哪些行為應當禁止,但觀眾在觀展過程中觸摸展品
  • 高雄佛陀紀念館舉辦「河北佛教文物展」
    北京訊為迎接北齊漢白玉佛首,2015年5月23日至8月20日,國家文物局在臺灣高雄佛陀紀念館舉辦「河北省佛教文物展」。2016年3月,佛首與佛身將回歸大陸,在北京舉行儀式後入藏河北博物院。 迎接臺灣高雄佛光山向大陸捐獻北齊漢白玉釋迦牟尼佛佛首,包括原陳列於河北博物院曲陽石雕展展廳的北齊漢白玉釋迦牟尼佛佛身等77件精美文物參加了「河北省佛教文物展」。 1998年,臺灣的一位先生在海外見到一尊佛頭,根據造型、面目、雕刻技法及頸部新茬斷痕等,推測為河北流失的北齊佛像。
  • 遼博年末大展掀觀展熱潮 走進唐宋八大家的世界
    遼博年末大展掀起觀展熱潮  走進「唐宋八大家」的世界「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現場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攝  兩個朝代,八位文學大家,詩詞九千多首,散文一萬兩千餘篇。  12月2日,「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幕。作為本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展覽之一,「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吸引著來自各地的觀眾走進遼博,通過文物感受八大家綿延千年的文脈和雄唐雅宋的時代風採。
  • 一周觀展|秘色瓷回歸越窯故裡,梵谷展再現東京上野
    作為馬塔-克拉克作品在中國首次大規模的呈現,本次展覽將以400餘件繪畫、攝影、影像及文獻資料,追溯其思考與創作。新疆維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魯番博物館、木木美術館等11家博物館的共70件(組)文物,包括公元前1500年的 「小河公主」乾屍、出自漢晉時期的「營盤男子」服飾、《三國志·吳書·孫權傳》寫本殘卷以及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陶俑。
  • 國慶觀展指南 | 月明望白石,「日出」觀莫奈
    蒙克上海大展已開啟,53幅版畫與油畫組成「吶喊與迴響」,這與此前開幕的「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上博「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等構成了滬上展覽的亮點。在北京,則有紫禁城600年大展、蘇東坡大展等。
  • 祥瑞名跡讓人神往,暫緩觀展也是選擇
    雖然由於限流及閉館等措施影響觀展,但各大藝術場館精心呈現的跨年特展依然讓人神往,期待這場疫情早日成為往事,也希望讀者朋友儘量少去人流量大的公共場合,在觀展時做好防護工作,恭祝讀者朋友新年身體健康!吉祥順利!
  • 春節觀展指南丨不僅有年畫與生肖藝術,更有學術文物「大餐」
    本期觀展指南中,澎湃新聞還整理了全國主要博物館春節假日的開放時間,以供讀者在春節假日裡合理安排自己的博物館之旅。本次展覽是1981年豐子愷作品在上海展出後、時隔38年的再度回歸。展覽重點展出從40餘家公私機構及個人借展來的50餘位留法藝術家200餘件作品。包括吳法鼎、王靜遠、王如玖、顏文樑、江小鶼/江新、潘玉良、李超士、徐悲鴻、劉海粟、曾一櫓、王子云等,更有多件只在傳說中的藝術珍品首次「現身」。
  • 中國最大規模金器展領銜 這一波博物館展覽值得去看
    記者從四川各大博物館獲悉,從9月12日起,包括「安素如飴」伍瘦梅藝術文獻展、「金色記憶——中國14世紀前出土金器特展」「蜀道尋古石門漢韻——漢中石門十三品拓片精選展」以及「人與神——古代南方絲綢之路文物精華展」等展覽將相繼推出。這些展覽包括了書法、繪畫等藝術以及金器、青銅等文物,其中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舉行的金器展以及三星堆博物館舉行的南絲路文物展,將以眾多文物精品再度吸引公眾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