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藝術博物館以「八德園」為藍本,預計明年9月完工

2020-12-19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獲悉,成都在建的張大千藝術博物館效果圖出爐,從效果圖可見,張大千博物館掩映在一片蔥鬱之中,被水、石、松、竹環繞,展現小而美的隱逸氣質。據悉,建造中的張大千博物館將以大千在巴西的故居「八德園」為藍本,重現八德園記憶。博物館預計於2021年9月建成開放。

去年9月,張大千弟子孫雲生之子孫凱向成都市政府捐贈其繼承和收藏的張大千物品與畫作共計645件,實現了張大千落葉歸根,「畫圖留與後人看」的夙願。同期,張大千藝術博物館建設工作全面展開。

孫凱早前在接受《東方早報》專訪時就曾言意欲重建八德園。據他介紹,「八德園中的一草一木,湖水奇石,張大千都親自設計,並從中國古詩詞中找出典故雅號給每一處景致命名。園中不僅有翠竹蒼松、四季花開、庭院錯落,還有天鵝、孔雀、靈猿等珍禽異獸,是一個迷人的人間勝境。」

張大千藝術博物館效果圖

600餘件張大千相關藝術品落戶成都

孫凱的父親孫雲生是張大千最親密的關門弟子之一,追隨張大千長達47年。1956年,孫雲生一家遷入張大千在巴西聖保羅市附近營造的中式園林八德園,照料大千起居並深造畫藝。孫凱年少時常伴父親與大千左右,深得「太老師」張大千的喜愛,他與父親一起親證了張大千潑墨潑彩藝術風格的形成。

2000年孫雲生謝世後,孫凱繼承了張大千贈與其父的畫作、近千幅粉本作品以及筆記、信札等。

張大千在八德園

早在2012年孫凱在接受《東方早報》專訪時就曾透露,在籌備大千美術館,正在上海和成都選址,而在成都,他還有一個宏偉的想法——重建八德園。

之所以考慮這兩處地方,是由於上海是一個對外窗口,也是張大千生活成名的主要地方,而四川是張大千的故鄉,思鄉情懷貫穿其離開成都後的34年,其一生中創作的山水畫的三分之一和四川的山水有關。

張大千潑彩山水畫

孫凱回憶說,「大千先生有一封信寫給我父親,擔心一生心血,付託無人。說大風堂如果要光大,要靠我父親,他不希望自己或孫雲生離世後大風堂就消失了。我父親相伴大千47年,希望老師的畫稿能夠傳承,讓學生臨摹,打基礎。」

張大千《二人二馬圖》

張大千《鬥雞圖》

孫凱說,早在1995年父親過世前5年,就開始有籌建大千美術館的想法。當時父親請人執筆,把有關大風堂和太老師的事情記錄下來,集結成簡體版《絕美的生命交集》出版,後來陸續有出版了不少著作。「這些事情散佚的話,就太可惜了。」孫凱說。

張大千《擬唐人鬥草圖》

2019年9月,孫凱向成都市政府捐贈張大千物品與畫作共計645件,同時,捐贈協議的籤署也標誌著成都張大千藝術博物館建設工作的全面展開。

孫凱的捐贈涵蓋大千各個時期的作品,其中包括被張大千稱為「無價」的粉本384件,可一窺大千思想情感與生活痕跡的書信、印章、文房物品等共227件,更有珍貴的繪畫及書法作品、珂羅版收藏品、繪畫複製品等數十件。

以故居「八德園」為意向藍本建造大千博物館

八德園是張大千在巴西的故居。張大千曾言:「八德園就是我的大畫布,所有的樹木和花草全是我的素材,我用我的自然畫材擺在我的畫布上,實際是我在用功。」

據孫凱介紹,1953年,張大千從美國回阿根廷途中,在巴西最大城市聖保羅附近的牟吉鎮看到一塊平坦的荒地,從半山遠眺,雨過天晴,草木清暉,讓他仿佛一瞬間回到了故鄉成都。於是張大千購荒地、建園林,題名「八德園」,並根據葡萄牙語發音把八德園所在的牟吉鎮譯名為「摩詰鎮」,以致敬中國唐代詩人、文人造園家王維(字摩詰)。

張大千在八德園

張大千一家及弟子共十幾口人在八德園裡生活了17餘年。摩詰鎮與成都有相似的氣候,緩解了張大千的思鄉之苦,也為他提供了良好的藝術創作環境,在這裡他創作出《長江萬裡圖》《黃山圖》《思鄉圖》等傳世珍品。

八德園中景致

遺憾的是,1970年,聽聞巴西政府將在八德園附近築壩建造水庫,張大千隻好離開赴美國定居。水庫建好後,八德園沉入水底。

張大千藝術博物館效果圖

籌建張大千藝術博物館,孫凱一直想融入八德園元素。孫凱早前接受《東方早報》採訪時提及,他設想中的美術館理念是「小而美」,但周邊要大。「太老師很喜歡園林,我希望請一位世界知名設計師來設計。美術館除了藏品有特色,既有畫作、粉本,也有通訊手稿,建築本身也有特點。」

張大千藝術博物館效果圖

「過去我們所住的巴西八德園,因為修建水庫,除了最高的竹林,整個300畝的園子和松樹都已經浸沒在水中。如果可能,想在成都找到一塊500-1000畝的土地重建八德園,讓美術館和八德園成為一個觀光勝地。」孫凱說。

據悉,成都張大千博物館選址位於成都市高新區天府綠道——錦城公園內,按照錦城公園總體規劃,成都張大千博物館作為公園中最重要的文化節點,為公園內規劃的四級服務設施中型林盤。博物館南臨繞城高速,西臨科華南路,東、北臨錦江,總用地103.5畝。博物館、美術館、園林藝術館三館合一,將形成獨一無二的「館園一體」的專題藝術博物館。

張大千藝術博物館效果圖

成都張大千博物館為表現獨特的人文氣息,確定以張大千生前親自設計建造的故居「八德園」為意象藍本,重現八德園記憶,因此又稱「大千八德園」。

據悉,建築採用覆土消隱、分散布局的方式融入景觀環境,形成「一湖兩山多組團」的總體空間格局。主體建築各展廳由高差變化的連廊串聯形成參觀流線,形成富有層次感的空間感受,實現館、園、景的有機融合,展現小而美的隱逸氣質。景觀設計以松、竹、水、石為主調,融入大千喜愛的成都本土植物,展現大千山水畫境。

張大千潑彩山水畫

八德園中景致

截至目前,成都張大千博物館項目已經基本完成場地平整、基坑開挖及支護工作,博物館預計2021年9月建成,並達到開放條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張大千藝術博物館預計明年9月在錦城公園落成
    博物館全景效果圖4月7日,記者從成都興城集團獲悉,作為錦城公園項目中最重要的文化節點,張大千藝術博物館預計2021年9月建成,並達到開放條件。博物館預計2021年9月建成2019年9月,成都張大千藝術博物館藏品捐贈籤約儀式在成都博物館舉行,也標誌著成都張大千藝術博物館建設工作的全面展開。
  • 張大千藝術博物館 精雕細刻「八德園」
    作為成都錦城公園項目中最重要的文化節點、成都的又一張城市名片,張大千藝術博物館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記者從成都天府綠道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獲悉,該項目於今年2月20日正式通過復工審批後全面恢復施工,計劃5月底完成建築基礎工程,力爭今年年底基本完成建築主體工程。
  • 張大千博物館預計本月封頂 揭開八德園神秘面紗
    年近八旬的孫凱還記得,小時候住在巴西八德園,太老師張大千清晨5點敲他的窗子,讓他陪著去五亭湖散步。五亭湖是什麼樣子?自從八德園被淹沒,這幅張大千的立體畫卷已經成為一個傳說,然而預計今年年底,根據孫凱兒時記憶復原的八德園,就將現身成都錦江之畔,成為向世界展示張大千藝術成就的一座城市名片。
  • 張大千藝術博物館效果圖出爐,預計2021年9月落地成都錦城公園
    4月7日,紅星新聞記者從成都興城集團獲悉,作為錦城公園項目中最重要的文化節點,張大千藝術博物館預計2021年9月建成,並達到開放條件。效果圖預計2021年9月博物館建成2019年9月,成都張大千藝術博物館藏品捐贈籤約儀式在成都博物館舉行,也標誌著成都張大千藝術博物館建設工作的全面展開。
  • 張大千藝術博物館預計明年落地錦城公園 645件畫作、物品回歸成都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雷倢)4月8日,記者從成都興城集團獲悉、作為錦城公園項目中最重要的文化節點張大千藝術博物館預計2021年9月建成並達到開放條件。71年前,張大千從新津機場離開成都,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踏上過故土。濃濃的思鄉情懷,整整貫穿了張大千離開成都後的34年。
  •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推出張大千特展,突出海外生活與創作
    今年是張大千誕辰120周年。11月26日,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推出「張大千:得心應手」展,以紀念20世紀這位傑出的水墨畫家。澎湃新聞獲悉,此次展覽共展出34件作品,有18件來自博物館館藏,16件借展自私人收藏和其他博物館。
  • 「倥傯的鄉愁」成都特展 張大千先生「魂歸故裡」
    人民網成都7月26日電 「我完成了先父臨終前的重託:太老師——張大千先生終於魂歸故裡!」7月22日,四川成都博物館新館內,捧著大千先生多年的畫稿,背負著一代宗師對故鄉眷戀的重託,61歲的臺灣孫凱先生激動地說。 孫凱的父親孫雲生是張大千的弟子,孫凱與大千先生一同生活了八年,體會到「太老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真摯的熱愛和對故鄉深切的懷念。
  • 麵包塗辣椒 自寫乞食圖 張大千在海外的「川味生活」
    去世界各地都帶著四川廚師為他做川菜,在巴西入住的八德園氣候植被與四川極為相似,他的衣食住行都帶著家鄉的烙印——日前,在成都博物館《倥傯的鄉愁·張大千》特展上,大千的思鄉之情貫穿始末。走進展廳,巨幅的絹紙上印有張大千的書信、繪畫和照片,形成幾道半透明的屏障,將偌大的展廳間隔成了「大千張爰」「領略古法」「我與敦煌」「行走東西」和「心歸何處」五個展區,幾乎囊括了張大千的藝術人生。
  • 傅申談張大千的生平、創作與辨偽
    傅申(澎湃新聞 蔣立冬繪)2010年11月,傅申先生來滬,在陸蓉之老師的引薦下,我得幸在幾天裡四次見到傅先生。多年來,每每與傅先生在一起時,不論是談論古書畫,還是閒聊,總離不開張大千這個話題。張大千在海外寓所巴西八德園,王之一攝離開八德園之後,張大千就去了美國。傅申:1969年秋天,張大千又在美國加州卡米爾(Carmel)買了一處房子,離開了八德園。這也是為了治眼睛。為了造八德園,他搬來很多大石頭,有一次,協同搬石頭的時候,他眼睛微血管破裂了。
  • 臺北故宮藏張大千國畫精選
    跟浙江博物館是黃賓虹先生作品最重要的收藏地一樣,臺北故宮是收藏張大千作品最多也最精的地方。展覽從張大千留存的3萬餘件作品中,精心挑選了173件文物。臺北故宮通過八個部分,全面展示張大千從敦煌臨摹開始,到摹古創新,最後在臺灣終老的傳奇人生。
  • 聽傅申揭秘張大千的摹古生涯丨畫事
    傅申:1989年,我去的時候,張大千已經離世了。張大千是從1954年夏天開始造「八德園」,一直住到1970年左右。地點是在巴西聖保羅市的郊外,佔地面積為巴西畝六點五畝(約合中國220畝),張大千為紀念王維,為之起名叫「摩詰」,所以張大千有方「摩詰山園」印。
  • 廣州文化館、美術館明年將完工,廣州博物館待徵地拆遷還得等等
    其中,位於黃埔區南海神廟附近的廣州海事博物館進展最快,將於今年10月底完工(主體基建部分);位於海珠湖東北部的廣州文化館、位於廣州塔東南側的美術館進度也較快,都將在明年內完工;位於海珠廣場附近的廣州市華僑博物館由超百年歷史建築改造而來,也將在今年國慶節前完成部分外立面的文物修繕與泛光照明工程,以配合海珠廣場整體品質提升;而位於赤崗塔公園南側的廣州博物館還處在前期徵地拆遷階段,要先等項目用地內輸變電監測中心完成搬遷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項目舉行主體結構封頂儀式 預計2021年底完工
    18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項目舉行主體結構封頂儀式。主辦方介紹,項目封頂後還將進行內部建設裝修等工程,預計2021年底完工。封頂儀式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項目工地舉行。主辦方介紹,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項目於2017年6月29日由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合作協議籤署儀式,標誌項目正式啟動。項目由中建集團旗下中海集團負責承建,歷經三年多的建設迎來了封頂的重要時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表示,現在正在進行機電設施設備安裝工程,包括發電機、機電裝置等的安裝工作。
  • 【保利拍賣2020秋拍】雲霄雨霽,彩徹區明——張大千山水佳構清賞
    12月北京保利、保利香港中國書畫聯合秋拍 預展時間 | 12月2日 - 12月3日 拍賣時間 | 12月4日(星期五)
  • 「三千石印富翁」張大千
    白石老人素有「三百石印富翁」之雅號,但國畫大師張大千蓄印大大超過,據統計,張大千所用的印章、印文種類達一千餘種,說張大千先生為「三千石印富翁」也不為過。大千先生不僅精繪畫、喜書法、長詩文,而且工篆刻。他的印石,包括姓名、字號、吉語、籍貫、齋堂、畫室、居舍、幹支、收藏、合作、閒文、古諺、詩句、鑑賞、祝壽等。這些印章有的是他本人所制,更多的是出自著名篆刻家之手。
  • 漳州實小龍文校區預計明年11月完工
    臺海網7月27日訊(通訊員林聰華張儀華記者林曉琪)連日來,在漳州市實驗小學龍文校區工地,工人們頂著高溫加緊施工,有序推進項目的進程。該項目主體工程階段已基本完工,下一階段將進入裝修階段,預計明年11月全部完工。屆時可開辦48個教學班,容納2160個學生,將進一步補齊教育短板,促進均衡發展,助力龍文區整體教育水平提升。
  • 上海齊白石藝術研究會會長-湯發周解讀張大千的精品書畫!速藏!
    《張大千畫選》,第二輯封面、第四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2.《張大千畫選》,第17頁,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9月。3.《張大千畫語錄圖釋》,扉頁及第82頁,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1月。4.《張大千精品集》,第28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
  • 明年8月完工,9月試運行
    風城水庫至三坪水庫輸水管道工程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103% 明年8月完工,9月試運行 馬世軍 麻玉坤     截止到12月15日,我市重大民生工程——風城水庫至三坪水庫輸水管道工程,經過近九個月的奮戰,目前已經累計完成投資10.32億元,完成年度計劃投資目標的
  • 張大千自畫像全集!
    鈐印:大千唯印大年自1954年開始,張大千移居巴西,「八德園」也成了他一生中居住最久的地方。此幅作於1968年,這年李秋君的胞弟李祖萊造訪八德園,張、李兩家為世交,大千寫贈祖萊者多為精品佳作。「喬木芳暉」是大千常畫的題材,「少有道氣,終與俗違;亂山喬木,碧苔芳暉」四句,也是大千早年題畫常寫的文詞。此幅前景為立於喬木一側的滿髯高士,背景則用大千六十年代以來日漸成熟的潑彩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