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成都7月26日電 「我完成了先父臨終前的重託:太老師——張大千先生終於魂歸故裡!」7月22日,四川成都博物館新館內,捧著大千先生多年的畫稿,背負著一代宗師對故鄉眷戀的重託,61歲的臺灣孫凱先生激動地說。
孫凱的父親孫雲生是張大千的弟子,孫凱與大千先生一同生活了八年,體會到「太老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真摯的熱愛和對故鄉深切的懷念。為此,孫凱決定通過藝術展的方式,帶太老師「回家」,以慰他心中永遠的鄉愁!
自今年6月11日成都博物館新館試運行以來,位於一樓臨展廳的首個特展——「倥傯的鄉愁·張大千」藝術展好評如潮。
「不是野芳解留客,故山歸夢已無家。」
思念 八德園裡的鄉情
2010年,成都博物院年輕的策展團隊在四川博物院策劃展出了《大千世界 雲生勝境》臨展。在這次展覽中,稱張大千為「太老師」的孫凱,第一次把他父親孫雲生與張大千先生半個世紀的師生情誼介紹給大千的家鄉人。
展覽開幕後,孫凱和張大千的小兒子張心印一起遊歷成都,去了張大千先生曾經去過的每一個地方:青城山、都江堰、金牛壩等地,也去了世界聞名的「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他倆驚喜地發現,熊貓基地的一草一木,亭湖山石,像極了大千先生在巴西苦心經營的八德園。孫凱心中泛起了漣漪,突然明白太老師當時的心境——他太想家了,不惜耗費巨資,竟然只是為了建一個和家鄉景色一樣的園林。
張大千一生漂泊,1949年出川後,先後在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國等地居住,其中,巴西的八德園,最能給他家的感覺。
1953年,張大千從美國回阿根廷途中,在巴西停留訪友。在聖保羅市附近的牟吉鎮,他看到一塊地極像故鄉成都平原,便將其買下,把全家從阿根廷接來,並在這裡建造了一個有筆冢、竹林、梅林、松林、荷塘、喚魚石、下棋石的純粹中國式的「八德園」。
為紀念故土,他把聖保羅音譯為「三巴」,四川古時分為巴縣、巴東、巴西三郡之意;又將「牟吉」鎮音譯為「摩詰」。將其稱為「摩詰山園」,紀念我國唐代詩人兼畫家王維(字摩詰)。不難看出他懷念祖國與故鄉之心的深切。
八德園是張大千先生寄託思鄉之情的地方,在此居住的17年中,他將大部分積蓄都花費在買畫和買祖國的植物上。為了營造一個有著故鄉感覺的中國式園林,張大千可謂不惜一切代價,將繪畫所得的大部分收入用於八德園的修建。儘管如此,他還是感慨:「巴西好地方,可惜太寂寞!」
海外遊子當然孤悽,張大千曾向友人坦言:「在國外我並不快樂,就像大海裡浮動的木塊,不知此身繫於何處!」不管在哪裡,他都熱衷於收印章、玩盆景、迷川味、著長袍,從未向居住國提出過入籍要求,始終保持著華夏子民的身份。
「故鄉無數佳山水,寫與阿誰著意看。」
寄託 畫作裡的鄉愁
在海外旅居逾三十年,張大千往來亞歐美諸邦,舉辦多場畫展,獲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譽為「當今最負盛名的國畫大師」,更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他讓中華傳統藝術在歐美藝壇大放異彩。
筆下長江萬裡,卻都是故鄉的景色。
八德園初創階段,是張大千最辛苦最勤奮的時期——建園子借的錢需要還,擴建工程也需要錢。這些現實的原因使他在國外使出渾身解數,來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的山水、人物、花卉作品,其中八幅以四川資中縣景色為題材的《四川資中八勝》山水畫,是「為寫資中八景,以慰羈情」,寄託了他的思鄉之情。
故鄉的美好一直是張大千最大的慰藉,他的女兒張心慶回憶一家人在青城山避戰火的日子時說:「父親在那裡作畫,也讓我們從小親近大自然,在那樣的環境中我感受到了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美好和靈感。」
「廣漠荒荒萬裡長,
黃沙白草劇堪憐。
從知蜂蝶尋常事,
夢到青城古洞前。」
張大千在敦煌自修,傳播與發揚敦煌藝術,艱苦的情況下,夢到了青城山的蝴蝶,故鄉的美好給了他很大的慰藉,也是他在敦煌堅持下去的動力。張大千對敦煌壁畫進行「臨摹傳寫」「年代考訂」和「源流探究」,前後兩年零七個月,共臨摹了276件作品。
1949年底,張大千赴印度展畫,臨行前對家人和弟子說:「我們費盡千辛萬苦臨摹來的200多幅敦煌壁畫我一幅都沒賣,不管求購者願出多麼高的價錢,其原因就是我早已決定今後要把這批摹品全部獻給國家……」1950年,大千先生夫人曾正蓉女士將183件臨摹壁畫暫存於四川省博物館(今四川博物院),由川博代管。1963年,張大千家屬正式將該批珍品捐贈四川博物院收藏至今。
據悉,在全國國有博物院館中,四川博物院收藏的張大千書畫精品和藝術文獻數量位居第一,總數達500餘件。
1983年4月2日,張大千在臺北病逝,他把自己生前留下的許多古畫和古籍,捐給了海峽兩岸的博物館,就連他的住所「摩耶精舍」也一併捐贈了。
「行遍歐西南北美,看山須看故山青。」
回家 心中的故園
張大千曾對弟子孫雲生的兒子孫凱說,他走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山水,但還是四川老家的山水最好。
孫凱與張大千先生一同生活了八年,其間深深體會到「太老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真摯的熱愛和對故鄉深切的懷念。明白了張大千蘊含在八德園裡的鄉情後,孫凱決定,一定要帶太老師回到成都來,回到他魂牽夢縈的故鄉來。
回到臺北後,孫凱就開始整理太老師留給父親孫雲生的遺物,整整3年,整理出了數百件粉本、書信、印章和老照片等資料。其間,他來往臺北和成都多次,與成都博物院的相關人員進行了詳細的溝通,一步步將展覽的線索整理明晰。成都博物館決定,在新館開館時同時將《倥傯的鄉愁·張大千》特展推出。6月11日,特展如期舉行,張大千作品背後反映出的大千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策展人孫凱致力於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拳拳赤子之心令人感動。
參展作品包括粉本、古畫長卷複製品59件;首次展出手書書冊1件、出版物書畫冊23件、奇石7件、毛筆8件、墨石3件、硯臺1件、花盆10件、書信及信封42件、印章113件(另有包裝盒14個),共267件(套),反映出大千先生的多面世界。
特展分為「大千張爰」「領略古法」「我與敦煌」「行走東西」和「心歸何處」五部分,囊括了大千先生兩個時期的藝術風格:一是摹古遍學歷代大家、二是潑墨潑彩自成一家。早期大千先生臨摹古畫,從石濤等宋元諸家到敦煌壁畫,得古人書畫精髓,集傳統之大成,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本次特展展出的《梅溪草堂圖》和《九龍潭》就是模仿石濤所作。《金粉觀音》和《十一面觀音》等模仿敦煌壁畫的佳作映射出大千先生尋求石窟藝術的艱辛。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童明康在觀展後所說:「一個是成都,一個是敦煌,造就了大千!」
由於晚年受目疾困擾,加之接觸並受到西方現代藝術的感染,張大千畫風轉細筆為粗筆、破筆潑墨潑彩。從作品《溪水過雨圖》和《潑彩山水圖》可以看出,大千先生通過光霧之色的渾闊變化,將大自然神奇幽深、明滅顯晦的精緻展現得淋漓盡致,引人無限遐想。
「今日,我能有幸帶太老師『回來』,希望太老師的靈魂能再回到他魂牽夢縈的故鄉,以慰他心中永遠的鄉愁。」孫凱說,此外他還對部分觀眾提出的,為什麼大千先生最終還是沒有回四川的疑問作出解釋:第一、大千先生部分家人還在四川,他的家庭責任感很強,需要工作供養家人;第二、大千先生一直致力於向海外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宏大的家國情懷。
「萬裡故鄉頻入夢,掛帆何日是歸年。」
情結 永遠的大千
張大千先生漫長的一生,創作了成千上萬的作品,囊括了中國畫的所有畫科,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同時,張大千先生對金石、書法、詩詞、佛學、儒道等都具有很高的造詣。
作者對大千先生的報導始於35年前,由於對臺對外宣傳工作的需要,先後多次採訪了大千先生在大陸的親友,女兒張興慶,摯友張採芹等均接受過作者的專訪。
1982年,當作者得知新都寶光寺內珍藏了張大千先生當年臨摹敦煌壁畫的一幅真跡《水月觀音》,克服了諸多困難,終於感動了寶光寺的住持,得以親眼目睹這一驚世之作。住持還向作者介紹了他們珍藏這幅作品的經歷。隨即,作者將此寫成專稿《目睹<水月觀音>》,記錄下大千先生當年創作的艱辛歷程。
1983年大千先生在臺生病住院,作者先後採訪了他的親友,並帶去了四川省成都市有關部門對大千先生的親切慰問。大千先生病逝後,作者又報導了他在川親友和有關部門的沉痛哀悼。
正如成都博物館館長王毅先生所言:「在大千先生的精神世界中,故鄉雖遠,卻似乎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這份情感足以讓家鄉父老動容。」(王波 肖龍聯)
(責編:羅昱、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