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6日上午,成都博物館迎來了她第1000萬位到訪的觀眾。根據觀眾統計數據推測的時間,成都博物館館務委員王瑛今天一早就來到安檢處,翹首以盼地默數著數據。當一位留著長發的年輕女子邁入大門時,數據正好跳轉到10000000——「千萬觀眾」誕生了!王瑛捧著大禮包迎了上去:「你是成博開館後迎來的第1000萬位觀眾,感謝你對我們的喜愛和關注。這是送你的幸運禮包。」這位幸運觀眾名叫蒲中春,今年31歲,是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的護士。在紅星新聞記者與蒲中春的交流中了解到,原來她還是疫情期間前往武漢的第三批援湖北四川醫療隊成員。王瑛說,開館四年多來,他們對第50萬位、100萬位觀眾都開展了特別的歡迎儀式,「能迎來第1000萬位觀眾,是我們成都博物館的驕傲,也是廣大觀眾對我們的支持。我們將以此為新的起點,為觀眾提供更好的多樣化的展覽。」
曾奮戰在抗疫前線的幸運觀眾
驚喜地接過王瑛送上的大禮包後,蒲中春打開來一一欣賞:「這些禮物實用又有趣。」《花重錦官城》圖錄展示了成都從先秦到近代波瀾壯闊的歷史,《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圖錄則收錄了60幅西方藝術大師的佳作,還有一尊代表著川人樂觀精神的說唱俑陶偶。當聽說蒲中春有個3歲的兒子時,成博還特別送上了一隻以鎮館之寶石犀為原型開發的可愛玩偶。
「今年疫情期間,別說博物館,什麼都關了。現在看到這麼多人在安心地看展,覺得特別好,特別開心。」蒲中春說,自己一直很喜歡來成博看展,這次國慶大假,前幾天覺得可能觀眾會很多,就預約了今天的門票,沒想到竟然如此幸運,真是開心極了。
成都博物館第1000萬位幸運觀眾蒲中春
在解說員的帶領下,蒲中春走進了「光影浮空:歐洲國家500年」展館,這裡有來自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的60幅世界頂級藝術典藏,展品囊括14至20世紀初歐洲藝術史上最具代表性流派的代表性畫家作品。「我之前看到報導,就很想來看這個展,這次看完後,感覺很震撼。」蒲中春說。
蒲中春在館內觀展
逛完展覽後,蒲中春也和紅星新聞記者聊了幾句年初在武漢抗疫的經歷。當時她把兒子送回了老家交給老人照顧,之後便投入了抗疫最前線。「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一所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中,主要收治危重、重症患者。前後待了59天。」當時的緊張勞累已在記憶中淡去,留下的都是溫暖的回憶,「雖然穿著防護服只漏出一雙眼睛,但是聽我們聲音,病人就知道我們的名字,喊我『蒲蒲,你來啦』,那聲音讓我特別難忘。」她說,「等明年武漢櫻花開了,我還想再去看看那座城市。」
出院患者與蒲中春的合影(圖據受訪者)
從2016年6月新館落成到如今,成都博物館已經走過了四年多的路程。古老成都四千五百年的城市史詩在這裡恢弘唱響,大時代中普通百姓的涓滴過往在這裡被真實記錄,一場又一場重磅展覽以多元的主題、精彩的內容持續不斷地滋養著城市的文化脈絡,與開放、包容、國際的城市精神交融共生。關於成都博物館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多少呢?
從大慈寺到天府廣場
建館與考古發掘並進
成都博物館作為成都市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博物館,已有五十餘年的歷史,最早的館址在東風路大慈寺內。如今的成都博物館則位於天府廣場西側寸土寸金的寶地上。佔地面積17畝,總建築面積65000平米,外觀簡潔大氣,就像拉開帷幕的舞臺,展現出成都漫長而瑰麗的歷史文化。
新館建設過程中,一件件「鎮城之寶」在附近出土:巍巍大漢碑、鎮水石犀、從漢代到明代不同時期的重要遺存……古今延續的歷史對話,在這裡完美體現。
成都博物館的文創產品:石犀毛絨公仔
經過近8年的精心打造,成都博物館新館於2016年6月順利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新館接連獲得「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體現出專業設計團隊對天府文化的致敬。
成都博物館人也用心用力,努力為博物館的發展添磚加瓦。2018年「國際博物館日」,成都博物館的展覽「現代之路——法國現當代繪畫藝術展」在第十五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評選中獲得「國際及港澳臺合作入圍獎」;2019年,常設展「花重錦官城」一舉榮獲第十六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花重錦官城:成都歷史文化陳列·古代篇
作為城市博物館,成都博物館深具文化包容性,既關注古代歷史,也關注當代社會,既體現人文風俗,也科普自然科學,在展覽、陳列設計、宣傳、講解、社教等多個領域紛紛獲得業內獎項。每逢節假日,觀眾都會排著隊到成博看展,成為成都這座城市的一道文化景觀。
常設展和臨展交輝
豐富豐盈城市內涵
常設展「花重錦官城——成都歷史文化陳列」將成都悠久燦爛的歷史文明如畫卷般徐徐展開,將開放、包容與創新並舉的城市性格生動呈現在觀眾眼前;作為中國收藏皮影數量最多的博物館,成都博物館的專題陳列「影舞萬象·偶戲大千——中國皮影木偶展」,通過光影之美展示皮影木偶的獨特魅力;「人與自然:貝林捐贈展」以美國慈善家貝林捐贈的300餘件珍貴動物標本,向觀眾進行自然科普教育,呼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影舞萬象·中國皮影展
在展示多元文化的豐富性方面,各大臨展的優勢更為明顯。自新館開館以來,成博已推出不同主題、不同風格、不同內容的大小臨展共數十餘個,涵蓋歷史文化、東西方藝術、自然科普、民風民俗等不同領域。
「絲路之魂」「錦行天下」「映世菩提」揭示天府之國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盛世天子」「走進重華宮」「秦蜀之路」引領觀眾重回歷史;「帝國夏宮」「文明的迴響」帶來迥異於本國的異域風情與古老文明;「倥傯的鄉愁」「現代之路」「大師印記」為觀眾打開通往藝術領域的大門;「影子之城」「和而不同」「好雨時節」「巧手奪天工」則追溯著川人的市井生活與精神世界……古老與現代悄然連接,東方與西方隔空對話,文明在這裡交流、互鑑,豐富豐盈著城市內涵。
2016年末的「絲路之魂」大展,2017年的「錦行天下」展覽開幕式上融傳統文化和國際時尚為一體的服飾秀,無不盛大華美,給現場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至今為人們所津津樂道。2018年的「好雨時節——見證改革開放四川四十年」展覽,首次嘗試打造一場「眾籌的展覽」,從開展前三個月就面向社會公開徵集老物件、老照片,邀請觀眾參與展覽共建。
展覽期間,「快閃迪斯科」舞蹈和現場9個不同內容的多媒體設置,用鮮活的形式喚起公眾的共同記憶,讓這場展覽成為成博開館以來留言人數最多的臨展。
特色專題講座不斷
說出來的博學科普
自然景觀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一目了然」;人文景觀、文化遺產,文內含於物,是不「說」不知道。把內涵「說」出來,既是一種需要,也是一種能力。博物館人就是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因此在專業講解之外,公益講座也成為成博與公眾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新館開館以來,成博為公眾提供數百場講座,構建出「成博·錦觀」「金沙講壇」「成都自然與人文講堂」三大講座系列。
「成博·錦觀」以成都博物館基本陳列、特展為主題,圍繞成都歷史文化、特展相關知識拓展、解讀開展講座。《西蜀稱天府——秦漢時期的成都》《石犀出土地——天府廣場東北側古遺址的發掘與收穫》《花重錦官城-成都博物館裡的成都》,圍繞成都歷史文化,厚重有嚼頭;「絲路之魂 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期間,配套講座20餘場,吸引近萬名市民參與。
成都動物園副園長陳紅衛在「成都自然與人文講堂」上
「金沙講壇」自2017年起在成都博物館舉行,講壇著眼於貼近百姓精神文化需求,創新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科學普及;「成都自然與人文講堂」系列講座以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方式,向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兒童普及自然與歷史、人文生態、博物學、生態哲學、人與自然關係等方面的知識,傳播自然科學知識、傳遞生態文明觀。
「文明是火炬,博物館是執炬者,撒一把火星如鏈,此去山高水長路千重,攜帶著文明之光的火鏈將照亮史書出世前的亙古長夜,照亮史書落筆後的不朽河山。」當前,成都正加快建設世界文化名城。作為保護和展現城市歷史文化的載體,成都博物館已成為成都新的文化地標之一。
紅星新聞記者 胡敏娟 曾琦 編輯 喬雪陽 圖據成都博物館官網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