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9 09:57:42 來源:新疆日報 姚剛
2月16日上午,記者來到了位於烏魯木齊市阿勒泰路的自治區博物館。館裡只有三三兩兩的參觀者,與幾天前的春節假期大不一樣。那時,這裡可是遊人如織,熙熙攘攘。
「猴年春節期間,自治區博物館迎來了一波參觀高峰。光大年初二一天就接待了近1500人。春節期間,博物館共接待參觀者近兩萬人。」自治區博物館社教部副主任張蕾告訴記者。
全家齊逛博物館
剛剛過去的猴年春節假期給講解員帕麗巴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從大年初二到年初六,每天我都要和同事們給觀眾講三四場,從上午10:30開館到下午5:30閉館,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已經工作4年的帕麗巴克明顯感到:「過年到博物館參觀的人越來越多了,大都是舉家前來,年輕的父母帶著小孩,還有的帶著年邁的父母,一起到博物館來參觀。」
從前過年多是聚餐逛商場,現在人們想著如何增長知識。「孩子看了電影《博物館奇妙夜》後,對博物館很感興趣,今天帶他來了解一下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的歷史。」家住蘇州花園一期的任健生對記者說。
在新疆古代乾屍陳列館,任健生8歲的兒子任華看到了「樓蘭美女」復原圖後,好奇地問爸爸:「她怎麼跟現在的人長得不一樣?」任健生則鼓勵兒子自己探尋答案。仔細看了旁邊的注釋後,任華大致明白了與「樓蘭美女」相關的歷史知識。
新疆大學人文學院大二學生買買提艾力·艾依提一早就帶著自己的弟妹來到博物館,在「西域歷史的記憶——新疆歷史文物陳列」館,兄妹三人圍在烏魯木齊老照片前,努力尋找過去的二道橋。「弟弟妹妹上初中開設了歷史課,其中就有新疆地方史的內容,我帶他們來博物館參觀就是讓他們加深印象,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大家在這片土地上共同創造出了燦爛輝煌的文明。」買買提艾力對記者說。
雖然過年這幾天沒能休息,帕麗巴克卻很開心,她打開自治區博物館微信公眾號的留言板,看到一條條留言:「北京到新疆,三年每年一次,第三次看到鎮館之寶——『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狂喜!」「大美新疆歷史悠久,由於氣候原因,文物保護完好,色彩鮮豔,無與倫比!」帕麗巴克說:「這些評語是對我們最大的鼓舞。」
互動中了解歷史
「今年是猴年,參觀者對猴題材的展品很關注,尤其是小朋友。」帕麗巴克指著和田約特幹遺址出土的唐朝伎樂陶塑猴說:「這是館裡唯一一件與猴相關的展品,大家對它很感興趣。每天都有不少參觀者,看了又看。」
記者看到,博物館展廳裡還設有三維全息投影、「絲綢之路探寶路線」互動遊戲、語音導覽等設施,高科技技術的應用使古老的文物「活」了起來,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到博物館參觀。記者點開「絲綢之路探寶路線」互動遊戲,選定參觀者所扮演角色後,根據遊戲提示,就可以通過新疆彩陶文物拼圖、所在地風土人情動畫等信息,了解絲綢之路所經之處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蹟以及出土文物等方面的知識。帕麗巴克介紹,這種互動遊戲深得小朋友喜歡,很多孩子在遊戲中了解了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
過年期間,博物館除了有「西域歷史的記憶——新疆歷史文物陳列」「逝者越千年——新疆古代乾屍陳列」「新疆民族風情陳列展」「新疆古代服飾的記憶」「新疆古代舞樂藝術的記憶」等展覽以外,博物館還舉辦了「巧手繪猴面具」「手扎玫瑰」等觀眾參與的活動。
「每項活動都需要提前3天在自治區博物館的微信公眾號報名,活動一推出,名額很快就被熱情的觀眾搶光了。在『巧手繪猴面具』互動活動中,我們準備了20個猴子面具,家長和小朋友動手給面具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既培養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又增進了家人的感情,還為春節增添了幾分文化氣息。」張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