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妙筆繪江湖,張大千作品《漁人罷釣歸》

2020-12-20 騰訊網

江湖是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莊子說,江湖就是賴以生存的地方。於是他寫了一個「相濡以沫」的故事。曹操說,江湖就是天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北宋文學家範仲淹說,江湖就是民間,「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到了近代,江湖又有了販夫走卒民生百態的含義。一個詞從產生到流傳,會在不同階段產生詞義上的變化。一個畫家在不同的創作階段也會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分析詞義,可以明辨道理,分析畫家風格的變化,可以學會如何欣賞。

張大千 漁人罷釣歸

這幅《漁人罷釣歸》是張大千晚年的作品,畫中描繪的山水正好和江湖有關,並且從畫風上看是他晚年很少創作的寫意山水。北宋王安石寫過一首詩,其中有「超然遂有江湖意,滿紙為我書窮愁」。在這裡,江湖是歸隱的意思。畫中有位漁夫緩緩而行,正好切合歸隱的主題。在元代繪畫中,漁夫又被稱為漁父,是隱士的代稱。他們代表著徜徉於山水之間,親近自然的文人情懷。張大千選擇這樣一個題材,也是有致敬傳統的意思。張大千晚年有眼疾,視力不太好,所以不太畫一些需要線條皴染的作品。根據畫中款識,這是他80歲時的作品,還能保證章法氣度就顯得更加可貴了。

張大千 漁人罷釣歸 局部

張大千晚年創立潑彩技法,喜歡畫一些抽象主義風格的山水。這幅《漁人罷釣歸》卻回歸傳統,值得細細品味一下。寫意山水,顧名思義就是不能工細,以意境取勝,筆墨精妙才是寫意的魂。繪畫創作的過程很像解數學題的過程,先要從加法學起,在簡單的構圖中添加種種細節。當熟練掌握之後,就要開始做減法了,刪減一切不必要的細節,讓作品回歸質樸。看似簡單的過程,也許一生追求也未必能夠成功。不過對於一些天才的畫家而言,他們在創作中總會發生奇蹟,即便是半路上走到了西畫的方向,再次回歸傳統的時候也能發出璀璨光芒。

張大千 漁人罷釣歸 局部

張大千喜歡遊山玩水,看過無數名山大川,也許在他的心中,他就是畫中那位緩緩前行的漁人。只不過,漁人親近山水是為了謀生,他親近山水是發自肺腑的熱愛。張大千在構圖的時候,故意強調了遠景中景近景的關係。他不惜用大片留白,表現山水空間的空闊。畫面簡單了,就要以氣勢取勝,運用構圖上的優勢,畫出望不到邊的江湖。

張大千 漁人罷釣歸 局部

看著這幅《漁人罷釣歸》不禁想到清代文人阮元寫的兩句話,「青山向人,至此者渺然有江湖之思」。你看了這幅畫又會想到什麼呢?

拓展閱讀

氣勢取勝,獨創皴法,傅抱石繪《蜀山風光》

他的積累都是為了創新,吳湖帆繪《松壑鳴泉》

畫家也有舒適圈,創作之路實在太難,王原祁繪《元氣天成》

真山真水真性情,石濤繪《山水冊》

相關焦點

  • 渾厚雄奇,筆墨恣意,張大千繪《潮音洞》
    張大千的畫作有一種貴氣,也有一種逸氣,看多了會覺得華美。這樣的印象很難扭轉。對於藝術大師來講,在藝術創作中可以駕馭多種風格。這幅《潮音洞》是張大千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作品,通過這幅畫,讓你看到一個和印象中不一樣的張大千。整幅作品沒有貴氣,也沒有強調逸氣,撲面而來的是一股生氣。
  • 張世紅與她的佛陀世界:丹青妙筆 繪就美妙天地
    從十幾歲起,張世紅的國畫作品就屢獲大獎,並參與舉辦了多次聯合展覽。  為提高繪畫技藝,2004年,張世紅進入四川省詩書畫院研修班,拜戴衛先生為師,潛心研究中國傳統繪畫。  幾年後,省詩書畫院研修班畢業展覽,張世紅的一幅佛像,讓戴衛觀之良久,他轉過頭,叮囑道:「今後,你就專心畫佛」。自此,佛像就成為張世紅繪畫作品的主題。  但為什麼畫佛,她卻是茫然。
  • 「倥傯的鄉愁」成都特展 張大千先生「魂歸故裡」
    人民網成都7月26日電 「我完成了先父臨終前的重託:太老師——張大千先生終於魂歸故裡!」7月22日,四川成都博物館新館內,捧著大千先生多年的畫稿,背負著一代宗師對故鄉眷戀的重託,61歲的臺灣孫凱先生激動地說。 孫凱的父親孫雲生是張大千的弟子,孫凱與大千先生一同生活了八年,體會到「太老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真摯的熱愛和對故鄉深切的懷念。
  • 劉知白的「心像山水」畫是真厲害,不輸張大千筆下的山水作品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另一位大師劉知白的作品,他筆下的特色繪畫「心像山水」令人佩服,而且嚴格一點來講,影響力其實不輸張大千筆下的山水作品。 張大千的染色厲害,但在劉知白的筆下,他的染色真突出,看似乎是左塗右抹的繪畫,但轉眼之間,整個作品中所透露出來的大師手法不可小覷,非常有意境。
  • 張大千偽作充斥坊間惹非議 世人剖析有三個原因
    1918年,張大千從日本留學歸來。張大千返滬後,上海畫界、收藏界正掀起一股石濤熱。張大千在老師指點下,潛心臨摹石濤。那時畫界作偽成風,張大千也公然作偽。  有兩則張大千作偽的故事流傳甚廣:1925年冬,畫家陳半丁宴請張大千等好友,旨在炫耀自己收藏的石濤精品冊頁。
  • 美術研究|張大千筆繪荷花贈偉人
    題款旁鈐朱印兩方,表現出張大千對一代偉人毛澤東的由衷傾慕和崇高敬意,不失為畫家無數荷花作品中的上乘之作。1948年12月,「張大千畫展」在香港舉行。翌年3月初的一天,廖仲愷的夫人何香凝女士專程趕到香港九龍亞皆老街,拜訪寓居於此的張大千及其四夫人徐雯波。何香凝是著名民主人士,時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執行委員,集政治家、美術家和社會活動家於一身,在海內外卓有聲譽。他和張大千皆是畫家,私交甚篤。
  • 丹青妙筆繪逸品——倪瓚的山水畫藝術及內涵
    丹青妙筆繪逸品——倪瓚的山水畫藝術及內涵作者:任軍偉倪瓚(1301或1306-1374),字元鎮,號雲林,江蘇無錫人。後人常稱其為倪迂,與黃公望、王蒙、吳鎮並稱「元四家」。倪瓚《正月廿六日漫題》詩曰:「泖雲汀樹晚離離,飲罷人歸野渡遲」[3],這體現在他的山水畫創作中,便組成了一套常見的疏林、坡岸、淺水、遙岑等繪畫圖式,而這一圖式即來自五湖三泖,這無疑是倪瓚師法造化的絕好體現。
  • 他曾和張大千齊名!到武侯祠來看溥心畬書畫精品展
    靳小沛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畫壇,來自四川的張大千和北京的溥心畲,丹青妙筆,珠聯璧合,享有「南張北溥」之美譽。10月30日,「寒玉迭影一一溥心畬書畫精品展」在成都武侯祠美術館開幕。
  • 文物大講堂|如何識真辨偽張大千山水畫作品
    張大千先生「僅只在他最為滿意的畫作上方得鈴蓋」。「秋日本」不管是從構圖、物象、筆墨、暈染等藝術魅力來說,都在「閏月本」之上。我們從風神氣象上來品味,也更符合張大千先生的本色筆墨,而「閏月本」的用筆、用色、用水有很多地方不類張大千先生的繪畫特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將展出張大千系列作品
    新華社臺北3月29日電(記者李建華劉剛)今年是張大千120周年誕辰。臺北故宮博物院在29日召開的記者會上宣布,將於4月1日起舉辦「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其中多幅作品是首次展出。
  •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推出張大千特展,突出海外生活與創作
    循著張大千藝術生涯的脈絡,展覽大致分為三個主題,從「師古」到「師自然」再到「師心」,涵蓋從張大千早期的仿古作品,到後期拓展傳統水墨可能性的成熟作品。特別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間,張大千居住在北加州,逐漸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
  • 張大千與《曹娥碑》
    張大千借二百金後又輸盡,於是《曹娥碑》遂歸江氏所得。張大千事後深感愧對祖先,實為惡行,從此戒賭。十年之後,張大千母親曾友貞在安徽郎溪病危,喚張大千至榻前,索觀祖傳之《曹娥碑》。張大千謊稱此帖在蘇州網師園,但他聞知江氏早已將此帖售出。急歸蘇州後,友人葉恭綽、王秋湄適來探詢張母病情。張大千將此事告知二人,且心中為之悔恨不已。不料葉氏聽罷,即自指其鼻曰:「這個麼,在區區那裡。」
  • 訪臺北市南海路歷史博物館:兩岸張大千作品聚展
    中新社臺北9月13日電 題:訪臺北市南海路歷史博物館:兩岸張大千作品聚展  中新社記者 朱曉穎 陳立宇  機緣巧合,張大千生前四處贈與的書畫,近日在臺北市南海路歷史博物館「碰頭」了。  位於臺北市南海路的這家歷史博物館,為一座仿明清古建築,處處浸透著張大千遺風。進門見大師畫作、對聯複製品,離去可蘸印落款。
  • 臺北故宮藏張大千國畫精選
    跟浙江博物館是黃賓虹先生作品最重要的收藏地一樣,臺北故宮是收藏張大千作品最多也最精的地方。展覽從張大千留存的3萬餘件作品中,精心挑選了173件文物。臺北故宮通過八個部分,全面展示張大千從敦煌臨摹開始,到摹古創新,最後在臺灣終老的傳奇人生。
  • 《桃花源記》中的「漁人」是誰
    陶淵明在其經典名文《桃花源記》中描繪了一個東方式的烏託邦社會,作品中的「漁人」作為這個神秘社會的發現者,其真實身份究竟如何?其藝術原型又是何人?請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範子燁先生的解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河東集》卷四十三)  在大雪紛飛的酷寒天氣裡,根本就不能釣魚,因為釣亦不得,徒受寒凍,然而,在詩人的筆下,一位執著的漁翁卻駕著一葉孤舟,頂風冒雪,寂然凝坐,獨釣於寒江之上,這無疑是詩人自我的化身。我們再讀《柳河東集》卷四十三《漁翁》詩:「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欵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 【方志四川 歷史文化】汪毅‖張大千:大寫的敦煌人——感張大千...
    除臨摹敦煌壁畫,張大千還是中國以個人名義為敦煌洞窟編號第一人,即「張氏編號」。張大千還喜繪荷花(佛家為之般若花),一生創作近千幅(僅贈友人謝玉岑的便逾百幅),甚至還寫下「荷花世界夢俱香」等詩句。他的敦煌之旅,既是探索佛教藝術之旅,又是禮佛之旅。他在所臨敦煌壁畫的落款中,常書「清信弟子」「近事男」「大千居士」「敬摹」「敬橅」「敬寫」等。他甚至還為寺廟書法「大雄寶殿」,以親近僧人,等等。
  • 光明文化周末·雅趣:張仃邂逅張大千
    作者:李兆忠      同為畫壇巨擘,同姓,同年同月拜見畢卡索,張仃與張大千卻了無緣分。  張仃不喜歡張大千的理由有很多,在他看來,張大千仿古、炒作,巴結權貴名流……  然而,張仃的朋友圈裡,喜歡張大千的不乏其人,如黃苗子、葉淺予。因此,每逢談到張大千,不免要抬槓,有時甚至臉紅脖子粗。
  • 張大千于非闇徐燕蓀不打不相識 轟動一時的「畫家訟案」究竟怎麼回事
    眾所周知,張大千是享譽世界的中國畫家,其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畲齊名,故又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自20 世紀50年代以來,張大千遊歷世界,舉辦過多次作品巡展,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譽為「東方之筆」。
  • 書畫鑑定家傅申:張大千像孫悟空 作品千變萬化
    原標題:書畫鑑定家傅申:張大千像孫悟空 作品千變萬化 張大千喜歡結識五湖四海的人,他闖上海、北京,到北方以後認識畫家于非闇,兩個人經常喝酒、逛花鳥市場。于非闇當時是名記,他在報紙上寫文章,以「南張北溥」來形容張大千和溥心畲,有了這個稱號,張大千的地位大大提升。   儘管中國歷代都有人造假,但是在傅申看來,張大千作假古畫和別人不一樣,是學習仿古的副產品。很多畫家為了謀求經濟價值作假畫來賣,一個人一生專注於模仿一兩位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