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的畫作有一種貴氣,也有一種逸氣,看多了會覺得華美。這樣的印象很難扭轉。對於藝術大師來講,在藝術創作中可以駕馭多種風格。這幅《潮音洞》是張大千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作品,通過這幅畫,讓你看到一個和印象中不一樣的張大千。整幅作品沒有貴氣,也沒有強調逸氣,撲面而來的是一股生氣。看上起奇幻瑰麗的景色,帶有濃鬱的浪漫主義色彩。張大千把他自己研究的潑彩技法與傳統技法勾皴染相結合,讓畫面看上去十分壯美。這種面貌的山水畫在張大千的作品中不太常見,那種大開大合的霸氣,甚至能夠讓人聯繫到宋代畫家筆下的巨嶂山水。
《潮音洞》描繪的是普陀山的一處自然景觀。普陀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是觀音菩薩修行的地方。真實的潮音洞沒有畫中描繪的這般險要,張大千為了讓作品看上去更加奇麗,運用了一些藝術創作上的技巧。在藝術創作中可以誇張,可以融入想像力,但要注意分寸。張大千畫《潮音洞》時,營造了一種神秘感,這種感覺很容易產生敬畏的情緒。再結合潮音洞的傳說,讓作品看上去合情合理。畫家在創作中要追求自由,這種自由不是失去管控,而是要描摹自然的趣味。就像潮音洞所在的石壁沒有畫中描繪的那麼高大,張大千為了突出這個自然奇觀,誇張了石壁的險峻與高大,這樣創作是自由的,又是能夠讓人接受的。在很多人的感受中,大名鼎鼎的潮音洞就應該這樣,才能配得上那些美麗的傳說。
張大千研究潑彩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對傳統山水畫技法的提煉。畫中有兩處相當精彩,堪稱點睛之筆。一處是,遠山烏雲壓頂,山與雲有交融又有層次。在水筆寫意的同時,潑彩、潑墨雙管齊下,奇幻的景色就此誕生於張大千的筆下。幾筆勾線利落地劃分出山的層次,濃墨粗筆稍加皴擦,山體立刻躍然紙上。看到這裡,都能想像得出來,張大千手捧長髯,大筆一揮,然後心滿意足。
潮音洞有潮水湧入,洞口會泛出七彩光芒。畫中對潮水的描繪,是第二處點睛之筆。近代畫家中陸儼少很擅長畫雲水,張大千筆下的雲水和他有相似又不同。張大千畫潮水浪花的時候,用筆略緊,沒有陸儼少那樣暢快放鬆。張大千有很強的摹古功底,他畫水的技法來自於宋代院體風格。嚴謹的筆法與粗獷的風格怎麼銜接在一起,成了創作中的一個大問題。張大千重點描繪浪花翻滾時的樣子,簡化了水流波動的線條。這樣一來,線條成了次要的,墨點和墨塊成為重點表現對象,正好和奇石峭壁的自由筆墨相映成趣。
這是一幅不像張大千作品的山水畫,正因為讓人感覺到不像,所以更加欽佩張大千的功力。畫來畫去都是一個味兒的作品,很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真正的藝術家不能故步自封,在創作中要有寫實、有誇張、有變化、有感染力,這樣才能百看不厭。
拓展閱讀
千巖萬壑,竟然沒有雄偉霸氣的味道,王時敏繪《蒼巖雨色》
三分鐘,帶您簡單了解明代的行政機構
史海鉤沉,明初關於定都的討論
為什麼「商女不知亡國恨」,商女是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