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自畫像全集!

2021-02-17 書畫新風景

張大千自畫像 《松蔭高士》 設色紙本 1967年作

張大千的「面子」活兒確實做的很足,他是中國歷代畫史上畫過並傳世最多的自畫像畫家,一生當不下百幅。

張大千「喜貌己像為鍾馗」,我們在他的自畫像作品中能看到很多這類自擬題材,並常常題詩借鍾馗之口抒心言志:

烏帽紅袍底樣妝,無人不笑此君狂。

他年謝卻人間世,合向終南作鬼王。

世上漫言皆傀儡,老夫粉墨也登場。

天中假得菖蒲劍,長為人間紱不祥。

張大千作自畫像始於己巳(1929)年。據考證,其第一幅自畫像即為作於其年農曆四月初一的虯髯長發的半身像,是為三十整周歲而作。該幅畫像以六尺整紙作成,隨後遍徵海內名家為其題詠,自乃師曾農髯開題,接著是楊度、葉恭綽、陳散原、譚延貽、黃賓虹等前輩,從己巳題到乙亥,前後六年,共有32位名家前賢題詠。

張大千的自畫像基本上都是隨畫隨送親友,只有《大千居士自寫乞食圖》此畫自存行篋,數年後,他從美國遷居臺北,將此畫送給了當年「故宮博物院」院長蔣慰堂先生。張大千逝世後,當後任秦孝儀接管摩耶精舍,重新規劃庭園時,就將此《乞食圖》摹刻於石碑上,置於梅丘附近,供遊園者瞻仰。

至徐雯波七十自畫像與黑虎 設色金箋 1969年作 (4536萬元,2010年11月中國嘉德)

《至徐雯波七十自畫像與黑虎》是張大千一生百多幅自畫像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創作這件作品時,張大千居住在巴西。他非常喜歡作自畫像,自己本身又是個美髯公,在他的所有自畫像中,這一件是尺幅最大、最重要的代表作,這還是一件潑彩作品,色彩絢麗,畫上有張大千最喜愛的藏獒。大千早年非常喜愛藏獒,在國內時自己曾養過一隻藏獒名叫黑虎,後來又養了這隻聖伯納犬,但是在畫作創作完成後,他還是將畫中犬的名字定名為黑虎,以紀念自己曾經的愛犬。

喬木芳暉 設色金箋 1968年作(257萬元,2010年5月中國嘉德)

題識:戊申潤七月,祖萊七弟自香港訪予八德園,留一來復又將歸去,寫此為念。爰。鈐印:大千唯印大年

自1954年開始,張大千移居巴西,「八德園」也成了他一生中居住最久的地方。此幅作於1968年,這年李秋君的胞弟李祖萊造訪八德園,張、李兩家為世交,大千寫贈祖萊者多為精品佳作。「喬木芳暉」是大千常畫的題材,「少有道氣,終與俗違;亂山喬木,碧苔芳暉」四句,也是大千早年題畫常寫的文詞。此幅前景為立於喬木一側的滿髯高士,背景則用大千六十年代以來日漸成熟的潑彩畫法。翌年創作的《自畫像與黑虎》,同樣也採用這種畫法。而此幅由於潑在日本金箋卡紙上的緣故,益顯富麗堂皇。

自畫像 水墨紙本 1928年作

款識:戊辰(1928年)十二月十七日過北山精舍,席間戲作此象,以博北山老兄一笑。鈐印:張季

自1928年之後直到鬚發盡白,年輕到年老,畫了近百幅,趣味各不同。他畫自畫像並不是嚴肅的每年記錄一張,而隨興為之,有時多年也不見畫一張,有時興致來了,一年畫好幾張,唯一原則就是必畫他當時的樣貌。其實在其他畫作中,也隱約看到張大千自己的影子,或自擬為東坡居士,或自擬為鍾馗。有時背景是八德園實物或盆栽,有時是猿猴或大狗,信手拈來無不都是好題材。

三十自畫像 1929年作

張大千這幅三十自畫像作於1929年(己巳4月),畫得較大(200×66釐米),六尺整紙,畫的是半身立像,虯髯長發,背景是一棵參天古松。這幅自畫像是從石濤的《松下高士》圖中化出來的。臺北歷史博物館內藏有一幅1930年前後他作的假石濤《松下高士》,款書印章全是仿石濤的,此畫尺幅很大(345×134釐米),畫中的高士在松下自左而右扶筇徐步而行。兩畫對照,可以明顯地看出自畫像的來歷。石濤也畫過自畫像。

自畫像 立軸 設色紙本

款識:剛老社長不嫌痂癖,索我醜形敬以此圖為獻,不假虎艾之飭,聊同避兵之符耳。弟張爰。鈐印:張爰(朱文)

降福圖自畫像 立軸 設色紙本 1929年作

款識:(1)降福圖。己巳午日寫並題。(2)烏帽紅袍底樣裝,無人不笑此君狂。他年謝卻人間世,合向終南作鬼王。世上漫言皆傀儡,何妨粉墨自登場。天中假得菖蒲劍,長向人間祓不祥。剛老社長不嫌痂癖,索我醜形,敬以此圖為獻,不假虎艾之飭,聊同避兵之符耳。弟張爰。鈐印:張爰印、大千居士、張季爰印

張大千一生所作自畫像的數量,可以和十七世紀荷蘭的林布蘭特媲美。據臺北美術史家、張大千研究專家傅申說:「張大千喜貌己像為鍾馗,由此定為自畫像。」此幅《降福圖》中,細味鍾馗像貌,與張大千十分神似,顯是他借鍾馗之口的夫子自道,系其自畫像也。

此幅自畫像也是為自賀三十周歲生日而作。但與前幅不同的是,此幅中作者把自己換成了鍾馗。而其題詩則暗含自勉自勵自傲之意。此幅為張大千的首幅「貌鍾馗」自畫像,且作於大千農曆三十歲生日之際。

鍾馗 設色紙本 1929年作 (782萬元,2012年12月上海嘉禾)

款識:烏帽紅袍底樣妝,無人不笑此君狂。他年謝卻人間世,合向終南作鬼王。世上漫言皆傀儡,老夫粉墨也登場。天中假得菖蒲劍,長為人間祓不祥。己巳午日,大千居士寫此紙,藉作虎艾之飭,聊同避兵之符。鈐印:張爰印、大千、大千大利

張大千擅畫人物,美女、隱士、神仙皆是他的畫題。此幅《鍾馗圖軸》創作於1929年,為張大千早年畫作。圖中的鐘馗形象生動傳神,似與畫家本人肖像頗為近似。張大千26歲即開始蓄鬚,須髯豐美,大有鍾馗靈相。其兄張善孖曾言「大千每於天中節,戲以靈進士貌己像,應友人之索」。從更深層面上加以領悟,張大千繪製鍾馗,其意在為世間除去一切莫鬼魅祈求太平,充滿了畫家的人文思想與人文關懷。用筆流暢,線條簡潔洗鍊,而鍾馗飄動的鬚髮更是畫家的藝術匠心所在,也是對於人物性格的生動提煉。

自畫像鍾馗 設色紙本 庚午(1930年)作 (437萬元,2011年11月中國嘉德)

題識:小兒見之而笑,小鬼見之而逃。不是天師畫像,聊同進士拿妖。昔人午日多有畫天師象者。大千居士自造戲題。鈐印:大千大利、大風堂、未始有極。

黃山迎客松 設色紙本 1931年作

題識:辛未秋月,仲兄虎痴、猶子旭明黃山歸來,寫文殊院迎客松寄上,蟄翁老友紀念。大千弟爰。鈐印:大千居士、兩到黃山絕頂人

這類點景人物的山水畫是大千常作之題材。人物比例雖小,但也屬自畫像一類。這幅畫中的三位顯然是大千的二哥張善孖,姪子張旭明,白色衣衫的即是張大千本人了。

黃山雲濤 設色紙本

自畫像 設色紙本

題跋:1.金石其心,芝蘭其室,仁義為友,道德為師。黃山蒲團松上之大千居士自畫像,系早年之作,即以其舊句贊之,劉旦宅淺。鈐印:劉旦宅

2.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門人陳縱周恭題。 鈐印:陳縱周

3.張大千早年自畫像。其門人顧復予藏,辛未秋日其友人謝稚柳為之題。鈐印:稚柳、壯暮翁

4.天不遺一老,人已足千秋。觀福佑師兄舊藏,老師自畫像,囑馬變文代筆敬題。弟子糜耕雲,甲戌秋日於懷風堂。鈐印:糜耕雲、糜旭、懷風堂珍藏印

5.千古髯張風流,萬年筆墨神韻。甲戌仲冬,門人王康樂敬題。鈐印:康樂、王

三十四歲自畫像 鏡心 水墨紙本 1932年作

款識:壬申二月八日,漏已三下篝燈自寫三十四歲小象,愴然南望,不勝歸思矣。蜀人張爰。鈐印:張大千、大千

張大千寫生水墨減筆肖像畫,講究筆墨,妙傳神情,表現了他寫生肖像的超凡能力。水墨意筆《三十四歲自畫像》,1932年作,大半身左向側面立像,長髯短髮,描繪較細,一筆點睛,十分傳神;意筆淡墨鉤畫肩背部。左側草書題款。

端陽鍾馗圖 設色紙本 1932年作

款識:烏帽紅袍底樣妝,無人不笑此君狂。他年謝卻人間世,合向終南作鬼王。世上漫言皆傀儡,老夫粉墨也登場。天中假得菖蒲劍,長為人間祓不祥。壬申午日寫此紙,藉作虎殳之飭,聊同避兵之符。大千居士。 鈐印:張季(白)、阿爰(朱)、張季爰印(白)、大千大利(白)

詩塘:西蜀先生粉墨妝,分明爽逸並清狂。是人是怪姑休問,畫裡何妨南面王。偶然遊戲聊桐嚇,魑魅由來似劇場。好待群魔一朝盡,萬家自得慶和祥。大千我師作,丹徒胡若思藏並題。鈐印:胡儼(白)、若思(朱)

張大千25歲蓄鬍須,30歲起畫自畫像,這兩件都是他堅持了一輩子的事。1934年5月10日(農四月初一)張大千34歲生日那一天,徐悲鴻、郎靜山、吳湖帆、謝稚柳、李祖韓、李秋君、鄭曼青、吳一峰等眾多滬上朋友前往位於西門路的大千寓宅為他祝壽,徐悲鴻將一幅在北平所繪張大千畫像作為賀禮送給了他,並且在畫上題詩道:「其畫若冰雪,其髯獨森嚴,橫筆行天下,奇哉張大千。」令張大千感到十分高興。後來,鄭曼青、謝玉岑也分別在畫上題寫長詩,敘其身世,贊其美髯與才華。張大千感從中來,於是以自己為模特兒,畫了一幅鍾馗像,並題詩揶揄自樂,所作就是這幅《鍾馗自畫像》,是張大千自畫像中極具特色的一幅。

降福圖 設色紙本 癸酉(1933年)作

款識:降福圖。癸酉午日,蜀人張大千。 鈐印:張爰印、大千

題跋:少年常夢太平世,作善迎祥苦喚人。空小吾儕塵外客,卻張筆墨證前因。曾向唐宮一驅魅,於今老魅更紛紛。陰霾已遍長城窟,何可一日無此君。癸酉夏日,新安瑤笙程璋題。鈐印:程璋、瑤笙

唐吳道子畫趨殿鍾馗圖,張渥有執笏鍾馗圖,五代牟元德有鍾馗擊鬼圖,宋石恪有鍾馗小妹圖,孫知微有雪中鍾馗,李公麟有鍾馗嫁妹圖,梁楷有鍾馗策蹇尋梅圖,馬和之有鍾馗松下讀書圖,元王蒙有寒林鍾馗,明錢穀有鍾馗移家圖,陳洪綬有鍾馗元夕夜遊圖。吾友張子季爰,用禪門米汁和墨吮筆寫降福圖,以慶天下太平也。癸酉端陽節日,西江鶴林居士黃曉汀焚香敬題。鈐印:黃起鳳印、曉汀

書堂:1.烏帽紅袍進士妝,老夫粉墨便登場。摩挱三尺菖蒲劍,長為人間拔不祥。大千戲題。鈐印:張季、大千

2.降祜迎祥,蚪髯一媦,十萬橫■遊戲人海,玉岑居士拜贊於大風堂。 鈐印:玉岑居士

此幅《降福圖》是大千先生1933年所作的一幅早期人物畫佳作。圖中簪花鐘進士,頭戴烏帽,身著紅袍,右手持劍,神態栩栩如生,粉墨仕女身著素裝,左手捧菖蒲,喜迎福降。人物線條流暢而柔美,畫風受吳道子、李公麟影響,清新俊逸,筆墨生動,賦色雅逸,又用佛家米汁和墨吮筆寫成此圖,飽含大師以佛家和合之誠信,求天下太平之慶。此圖又得大師好友江南才俊謝玉岑、海上名家程瑤笙、黃曉汀題詩唱和,大師並自題詩堂,真可謂「詩畫合璧,相得益彰」。

張大千自畫像 乙亥(1935年)作

望福圖 鏡心 1935年作

自畫像 丙子(1936年)作 (246.4萬元,2011年12月河南弘潤)

款識:獨立蒼茫自詠詩。丙子春二月作於大風堂。爰。皤心仁四侄留之,八叔爰作,南美三巴麼志山中寄。 鈐印:大千唯印大年(朱)、張爰之印(朱)

自畫像 扇面 設色紙本 丁丑(1937年)十二月作

三十九歲自畫像 1937年作

題識:十載籠頭一破冠,峨峨不畏笑酸寒,畫圖留與後來看。久客漸知謀食苦,還鄉真覺見人難,為誰留滯在長安?!浣溪沙。大千自寫像並題,時丁丑十月也。

張大千幾乎每年都要畫數張自己的像,分贈親朋好友。他的自畫像,有工筆,意筆,減筆等不同的畫法。設色工筆《三十九歲自畫像》,畫於特殊的歷史背景下。

1937年,「7.7」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軍佔領北平,張大千失去了自由。在淪陷區不與日偽政權合作,詩畫明志。當年十月作《三十九歲自畫像》:東坡帽,笏頭鞋,漢裝長衫;正面長髯,盤腿而坐,手置膝部,眉宇冷峻,目光如柱,肅然自信;身前溪水長流,岸草勁健;身左蒼松,老乾粗壯,松根盤結。松之主幹似由人的膝部生發,向左斜出,又如弓彎,轉而向右,斜出幅外;在其上方,主幹、支幹重現畫面,向左橫出,冠部松針茂盛懸垂,支幹或斷折如戟;或彎曲交錯,狀如龍舞長空。有風東來,松枝左擺。左上角題詞一首,其詞氣勢磅礴,胸懷坦蕩,擲地有聲。視死如歸,高風亮節,躍然紙上。題書結體端正,行氣貫通。他認為「藝術為感情之流露,為人格之表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張大千以擅長的設色工筆精心仔細繪自畫像,襯以蒼松流水,堅信前途光明,寄託自己的情懷,這詩、書、畫,無疑是國難當頭,身處困境時,他大義凜然的宣言書。

張大千自畫像

大千居士四十二歲自畫像 庚辰(1940年)作

題識:大千居士四十二歲自畫像。奉贈萬裡老友,時同在青城山中。庚辰六月十日也。鈐印:張爰、爰居士

根據題跋可知,此作是1940年6月馬萬裡赴青城山拜訪老友大千先生時,大千繪贈。在這幅自畫像中,大千選擇了側面角度,氣宇軒昂。自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馬萬裡就與張大千相識。兩人均雅好詩文、酷愛書畫,師友亦多有重合交叉。馬萬裡,原名瑞圖,字允甫,別署曼廬,晚年自號大年,齋名九百石印精舍。滿洲正白旗人。曾受業於江南名士錢振煌,與詞人謝玉岑相交甚篤。

自畫像 立軸紙本 1940年作

自畫像 立軸 1945年作

自畫像 立軸 1949年作

四十九歲造象 水墨紙本 丁亥(1947年)作

題識:四十九歲造象。題奉君璧老長兄留念,丁亥(1947)二月二日,弟爰。同在漢上。鈐印:張爰之印、大千

自畫像 水墨紙本 丁亥(1947年)作

自畫像 立軸 水墨紙本 1949年作

題識:己丑年(1949年)二月十八日,大千自造像。時酒氣沸沸從十指尖上出也。梓彝三兄留之。鈐印:張爰私印

自畫像 癸巳(1953年)作

題識:癸巳(1953年)二月,自寫塵貌,贈濟遠老友。大千張爰。

自畫像 鏡心 紙本 1956年作

款識:題贈曼爾一妹留念,小兄張爰。時丙申四月二十九日,同在巴黎。鈐印:張爰私印(2次)、大千居士

張大千側座自畫像草圖

大千居士

五十八歲自畫像 水墨 1956年作 (59.4075萬港幣,2008年5月香港佳士得)

題識:張大千五十八歲自畫像。丙申十一月也。鈐印:張爰私印(兩次)、大千

瓊峰蕭散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56年作

款識:瓊峰蕭散圖。中華民國四十五年,歲次丙申七月,張爰大千父。鈐印:張爰之印、大千、長共天難老

自畫像 我同我的小猴兒 鏡心 水墨紙本 1956年作

題識:我同我的小猴兒。爰。 鈐印:張爰、大千居士

書堂:三哥左右:頃得來示,欣喜幾分。弟以人眾多,謀生不易,只得東奔西走,是以回國不易,所幸身體尚健,弟媳及侄輩亦均平安。弟畫(能)倘能值錢贍養家口,若只弟一人則當早歸也。成都方面兌款未斷,哥手頭不寬,毋須接濟也。近影數張寄回,哥嫂賜鑑,望隨時賜示以代晤言。專叩,刻安。弟爰大千,八月卅一日。

自畫像 鏡片 設色紙本 1957年作

款識:吾今真老矣,腰痛兩眸昏。藥物從人乞,方書強自翻。徑思焚筆硯,長此息丘園。異域甘流落,鄉心未忍言。此得目疾半年以來第一次作此細書也。吾子傑四兄以為似往昔否?丁酉十二月,弟爰。鈐印:張爰(白文)、大千居士(朱文)

從圖上自題得知此圖作於1957年,這是張大千再次遷居巴西的第二年,當時,大千一手經營了具有中國園林特色「八德園」,在這他夢寐以求的「世外桃源」中,他的藝術生涯也翻開了新的篇章,然「異域流落,鄉心難忍」,且患罹目疾,多有日暮力不濟之感,這在他的自題中多有流露。此圖作童顏美髯的大千居士,側面而坐,手不釋卷。對面擺放著瓦缶瓶裁,其中二枝梅花。三桿青竹,中間一段自題詩,畫面簡潔,無多贅物。鬚髮筆致甚工,人物衣服的線條則健勁流暢,轉角處略著頓筆,有「釘頭鼠尾描」的遺韻,提按的輕重,蘊藉而和雅。顯然受到海派大家任伯年的影響,這種筆法是張大千人物畫一大特色。

自畫像 立軸

款識:丁酉七月寫並抬二十六字。大千居士,年五十又九矣。鈐印:張爰之印(白文)、大千居士(朱文)

自畫像 立軸 設色紙本 1957年作

讀書圖 水墨紙本 1957年作 (101.2萬元,2011年9月北京誠灝)

題識:(1)隔宿看書便已忘,老來昏霿更無方。從知又被兒童笑,十目才能下一行。丁酉七月寫並題,大千居士,年五十八矣。(2)五十九而書五十八,不特昏霿,是昏瞶矣。鈐印:大千居士、一切惟心造、張爰

此幅作品為大千先生在1957年五十九歲時所作,圖中大千居士側面,一手捧卷,眼盯書冊,意態悠閒,一派怡然自得,誦讀為樂之狀。全畫以淡墨寫成,僅濃墨點睛,目光遂烱然有神。行筆簡煉,線條灑脫利落,鬚髮之描寫則細緻,疏密分布得宜有序,捕捉了畫中人年齡,樣貌的特徵,堪稱形神俱備,實屬自畫像中之佳構。

張大千自畫像

自畫像 水墨紙本 1958年作

款識:戊戌四月初一日,大千居士年六十矣。拈筆自寫塵白,並拈《浣溪沙》一闋題於上。甘幽流人澤,邦異故鄉雖好未還鄉。人生適志更何方。挾琴共驚中婦豔,據鞍人羨是翁強,且容老子引壺觴。起語易,彈指流年六十霜。鈐印:張爰印、大千父、大千父

自畫像 鏡心水墨 1959年作

款識:張大千,MadridJuly 30 1959.

張大千常四處遊歷並於各地舉行個展。1959年遊歷歐洲,於馬德裡應遊人之請,以籤字筆信手揮筆,涉筆成趣的完成此自畫像贈之。此隨心之作,表現了畫家遊歷時的輕鬆寫意心情,極富意趣。

自畫像 設色紙本 1959年作

題識:如煙如霧去堂堂,彈指流光六十霜。挾瑟每憐中婦豔,簪花人笑老夫狂。五洲行遍猶尋勝,萬裡投荒豈戀鄉。珍重餘生能有幾,且指雙眼看滄桑。

張大千離鄉去國後,隨著去國之日越久,懷鄉之思則越深。在自畫像上的題詩,則多為懷鄉思念親友之句。作於巴西八德園的《六十自畫像》,畫像在下方,是簡筆人物,上方題了一首七律。

贈梁實秋自畫像 設色紙本 1959年作 (268.8萬元,2010年11月中國嘉德)

題識:己亥四月既望,實秋三弟將自東京還於臺灣,索予塵皂,漫塗博笑。爰。鈐印:張爰之印

自畫像 立軸 水墨紙本 1959年作 (747.5萬元,2011年7月卓德國際)

款識:己亥五月,大千居士寫與四弟嶺梅,時年六十一矣。鈐印:大千豪發(朱)、己亥己巳戊寅辛酉(白)

大千先生好作自畫像,自二十年代至逝世前,逾半世紀創作生涯中,自寫塵埃貌者恐在百幅以上。1959年筆下所出此題材多幀,本幅即屬贈高嶺梅之作。圖中大千居士側面,半身,一手捧卷,一手捻須,眼盯書冊,意態悠閒,一派怡然自得,誦讀為樂之狀。全畫以淡墨寫成,僅濃墨點睛,目光遂烱然有神。行筆簡煉,線條灑脫利落,鬚髮之描寫則細緻,疏密分布得宜有序,捕捉了畫中人年齡,樣貌的特徵,堪稱形神俱備,實屬自畫像中之佳構。

張大千自畫像

自畫像 立軸紙本 庚子(1960年)作

款識:歲庚子元月,寫寄嶺梅,時年六十有二。鬢須皤然,垂垂老矣。大千爰畫之摩詰山園。鈐印:張爰(朱)、大千居士(朱)、大風堂(朱)

張大千正面自畫像 1960年作 (556萬港幣,2013年5月香港蘇富比)

款識:歲庚子元月,寫寄嶺梅老弟,時年六十有一。鬢須皤然,垂垂老矣。大千爰,三巴之摩詰山園。鈐印:大千父

張大千畫過近100幅自畫像,多為側面畫像,正面人像甚稀,開懷露齒笑的表情描寫更是不常見。1960年,張大千六十一歲時,畫了這幅《自畫像》給「梅雲堂」主人高嶺梅。畫中張大千雙手交搭胸前,扶杖而立,鬚髮灰白相雜,神情開朗愉悅。

松壽圖 立軸 1961年作

題識:老松閱世千年壽,人是栽松昔日人。滄海揚塵陵谷收,仙家歲月自長春。爰翁。鈐印:三千大千、大千父

此幀《松壽圖》雖不俱年份,原藏者張心一確認此圖完成於1961年,是他精力最旺盛的創作年代,此時下筆有力,氣勢驚人。全畫行筆疾速含勁,寫松有若草書筆,其剛勁與速度滿溢畫面,堪稱逸品。

黃山自畫像 設色紙本 1961年作 (4660萬港幣,2011年10月香港蘇富比)

《黃山自畫像》以黃山為背景,藝術家把自己置身於黃山松雲的環抱中。在畫中,張大千呈現正面全身,頭戴東坡帽,身披長袍,腿部以下已隱沒於煙雲繞蕩間。他頭微向右側,一手罩於袖內,垂伸貼腰,另一手露掌屈指,僅一指伸出,好像在點示自己身處奇境。背後的松樹宛似蒼虯,粗幹如披鱗甲,斑駁嶙峋,形狀如臂,左右伸出成蔭護之勢;遠方層巖積疊,上面松針遍布,凸顯黃山奇巖的特徵。下方則以大片留白來呈現煙雲穿插的縹緲,形成上實下虛,輕重互倚的自然景象。畫家置身其間,如入仙境,其裝束打扮又似高士棲隱,與俗世相違,僅僅與浩大的宇宙相融為一。

此畫作於1961年,當時藝術家已63歲,由於年齡與健康的關係而不再作工細之筆,以大寫意作畫,由此而過渡到潑墨潑彩的抽象表現手法。這件作品選用大風堂制仿宋羅紋紙為材,尺幅為6呎整紙大小,筆墨雄渾豪放,恣意縱橫於畫面上,行止率意間往往法度自生,無鬆懈疲怠之弊。該作品雖然以寫意為主,卻小心勾勒松針以至臉部輪廓,點睛、長髯皆細緻縝密,神釆煥然、容貌逼肖。在色彩運用配搭上也極見用心,主體薄敷淡彩,顯得輕柔飄逸,與背景層巖老松的厚重色調既是對比,又很協調,有相輔相成之妙。

大千畫自畫像可以追溯至上世紀二十年代晚期,如1929年的《三十歲自畫像》,畫上邀請眾多當時的名流題詩作跋,堪稱南北文壇藝苑的盛會。在他的自畫像中,無論是化身東坡、鍾馗還是古代高士,無論半身或全身入畫,或站或坐,絕大部分不添背景,或僅僅補綴松樹、花卉。以背景布滿整個畫面就很少,而像這樣人在畫境中的,可謂與景相融,氣息貫通,合為一體,十分罕見。

自畫像 立軸 水墨紙本 1965年作

題識:乙巳夏年,六十又六,戲寫塵貌,爰。鈐印:張爰私印(白)、大千(朱)

自畫像 鏡心 水墨紙本

題識:眼中之人吾老矣。偶讀杜詩,拈筆為此。爰皤。 鈐印:大千

自畫像 鏡心 水墨紙本 1965年作

款識:歲乙巳佛生日,與四弟子傑同遊阿衡湖,留連不忍去,因宿其間設筆硯遣興為此。爰,六十七矣,子傑小於予一歲並記之。鈐印:大千居士(朱)、張爰(白)

大千自畫像 1965年作

題識:還鄉無日戀鄉深,歲歲相逢感不禁。索我塵容塵滿面,多君饑飽最關心。乙已七月,重遊北京,子傑四弟索予自畫像,予年六十有七,弟亦六十六歲,俱垂垂老矣。擲筆慨然。爰。鈐印:張爰之印、大千居士

張大千十分地仰慕蘇東坡,是標準的蘇氏信徒。在張大千的自畫像中,有時他會頭戴高帽--「東坡巾」,身穿大鬥篷,自比東坡。可以推想,對中國文學、傳統藝術浸濡深厚的張大千,其實是透過這類的自畫像,將自己的心境寄寓於他所嚮往的理想人物。

松蔭高士 設色紙本 丁未(1967年)作

題識:千峰躡盡樹為家,頭鬢鬅鬙薜蘿遮。問道山深何所見,鳥銜果落種梅花。丁未花朝,爰翁。鈐印:張爰大千父、大風堂、己亥己巳戊寅辛酉、大千豪發

《松陰高士》作於1967年,是張大千晚年最鍾情的自畫像題材,畫中一株古松從右側巖石旁生出,老乾粗壯多節,向左伸展分成上下兩枝。一白衣老者鬚髮毿毿,倚坐其間,老人低眉順目,似已神遊六合。遠處峰巒參差,寂然相對,頗有李白「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意境。高士身軀筆墨簡勁,有梁楷遺風,而頭部則稍工細,且有暈染,四分之三側背面的坐姿,都是他晚年自畫像的典型手法。畫中高士身在群峰之巔、古松之間,頗有遺世獨立之概,僅以背影示人,益增其孤潔。

大千愛松,他在八德園中遍植世界各地運來的名松,其詩云「平生愛松已成癖,……乞我松間石上眠。」將自己置於松巖間,「千峰躡盡樹為家」,可謂得其所哉。畫中松樹,筆力遒勁,氣勢粗豪,而點染卻絲毫不顯荒率,松枝的陰陽相背、苔點的位置疏密、針葉的層次深淺,無不經心妥帖。

大千自畫像 1965年作

秋嶺覓句 立軸 紙本 1975年作

自畫像 1968年作

張大千一生創作過的自畫像作品當不下百幅,而且題材內容寓意深刻。其自畫像的造型大多取自石濤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還有就是他本人生活的實景寫生。從藝術表現手法來看,部分作品白描的線條非常圓勁,吸收了宋代李公麟的白描技法。青年時的張大千經常把自己畫成鍾馗的模樣,並專門在上面題跋「世上漫言皆傀儡,老夫粉墨也登場」。中年以後,張大千的畫作主要表達自己明志感懷的情緒。到了晚年,久居海外的張大千思鄉懷舊之情越來越濃,在他的自畫像題記中,則幾乎滿是家國之戀。

自畫像與黑虎 鏡心 1969年作

張大千為豐富繪畫題材,養過諸如老虎、豹子、長臂猿、馬等多種動物,這些世人都了解。但大千先生對藏獒的情結並不為人所知。大千先生非常喜歡藏獒的忠誠,曾多次對藏獒進行寫生,更有以藏獒為題材創作的《訓犬圖》《藏犬黑虎》等作品傳世。

1943年8月中旬,大千先生完成對敦煌壁畫的臨摹,10月初,返回成都前,青海的朋友贈送了大千先生兩條從甘肅帶去的藏獒,一名「黑虎」,另一名「丹格兒」。「黑虎」給大千先生的繪畫創作帶來了豐富的源泉,他以藏獒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多以「黑虎」為原型。此幅《張大千自畫像與黑虎》中,大千身邊的黑犬便是其鍾愛的黑虎。畫中的黑犬,毛髮蓬鬆長短有度,質感逼真,有體積,有重量,尤其頭部的眼鼻嘴額細膩傳神,顯示大千對動物的觀察入微。並且在畫完人像及黑犬以後,特地用當時他畫山水常用的潑墨、潑彩技法,將背景巧作裝飾,主題顯得更為突出。當然也非常可能是在稍後補加的。大千這種傳統人物畫加上潑彩法背景的新表現方式,與其1973年所畫的《湘夫人》屬於同一構想,此幅應是目前所知大千自創人物畫新法的典型畫例了。

張大千與黑虎自畫像初稿 1969年作

《張大千與黑虎》自畫像的原稿,傳統畫家多數有作畫前,先畫一張粉本的習慣,之後,再用粉本畫成完整作品。此件粉本紙張材質、尺寸和潑彩自畫像完全一致,是潑彩自畫像的前身。

自畫像 鏡心 設色紙本 1972年作

款識:老夫八十新開四,兩眼塵生愧等倫,好在得心能應手,不須對鏡始傳神。壬子秋日,大千居士爰,環蓽庵寫並題。鈐印:張爰私印(白)、大千居士(朱)、大風堂(朱)

自畫像 立軸 設色紙本 1972年作

題識:六十一年壬子秋日,大千居士環蓽庵寫。七十有四年。鈐印:張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大風堂(朱)、環蓽盦(朱)、得心應手(朱)

自畫像 立軸 設色紙本 1972年作

題識:大千居士,年七十四矣,自寫塵煙並拈小詩題其上。壬子秋日,環蓽庵。鈐印:西川張爰、金石同壽、大風堂、環蓽庵、獨具隻眼

自畫像 立軸 設色紙本 1972年作 (172.5萬元,2012年12月亨申世紀)

題識:(1)隔宿看書便已忘,老來昏霿更無方。從知又被兒童笑,十目才能下一行。壬子秋日,大千居士爰,年七十歲矣。(,2)漢卿索我塵埃貌,退筆粗疏眼更花。那得心情看泉石,故山掛夢已無家。六十九年又題,贈漢卿宗兄教,大千弟張爰。鈐印:西川張爰、金石同壽、法匠、張爰之印、大千之印、大千毫髮、環筆盦、大風堂

自畫像,是最能直觀反映畫家特定時空心靈寫照的藝術形式。張大千寫自畫像可以上溯至上世紀二十年代晚期,畫面多以半身或全身入畫,或站或坐,絕大部分不添背景,或僅以松樹、花卉等景補綴。本幅《自畫像》作於1972年,大千時年74歲,意寫自己側首持書閱讀之狀,於簡練灑脫的行筆間突出神採煥然的精神氣貌。讀書的自我形象,於張大千而言是有象徵意義的,它是其人品學問才情的寫照。題識中「十目才能下一行」一句,生動地戲謔了自己老來讀書吃力的情貌。

大千居士自寫乞食圖 1973年作

大千自畫像中,最奇特的是這幅《大千居士自寫乞食圖》,作於癸丑(1973年)四月初一,他周歲74,虛歲75。這幅自畫像的取材,不僅是他自己從未畫過,怕也是別人沒有畫過,可謂絕無僅有。他右手拖著一根竹筇(也可稱討飯棍),左手託著一隻破缽(討飯碗),作乞討狀……請看他的題詩:左持破缽右拖筇,度陌穿街腹屢空。老雨甚風春去盡,從君叫啞破喉嚨。

自畫像 水墨紙本 1973年作

題識:老夫七十新開四,兩眼塵生愧等倫。近見曼青題四十年前玄武湖柏園賞雪,予自寫折梅、頤淵補竹小橫,看有大千,雙目已無神之句,好在得心能應手,不須對鏡始傳神。六十二年人日,大千居士爰,環蓽庵寫並題。鈐印:大千居士、得心應手、大風堂、壬子

大千自畫像 鏡心 1978年作

款識:老夫八十新開四,兩眼塵生愧等倫。好在得心能應手,不須對鏡始傳神。六十七年三月,摩耶精舍寫。八十叟爰。鈐印:西川張爰、金石同壽、摩耶精舍

自畫像 水墨紙本 1980年作 糜耕雲上款

題識:六十九年元月,寫寄耕雲賢弟,八十二叟爰,摩耶精舍。鈐印:張爰之印、大千居士、百歲千秋

自畫像 水墨紙本 1980年作

自畫像 鏡心 水墨紙本 1982年作

款識:留與瑩瑩。你看看像不像外公在冒火。鈐印:大千、壬戌、摩耶精舍

本幅乃畫家送贈外孫女李緒瑩。大千先生之女張心沛,許其同鄉老友李子章子李先覺,生女取名緒瑩,小名「瑩瑩」。大千先生甚疼愛瑩瑩,即使輾轉遷居加州環蓽庵及定居臺北摩耶精舍,仍屢有贈畫,以寄託其思念之情。本幅為自畫像,以頭部側寫入畫,附以白話題跋,以便小孩子易讀易懂。其題語妙趣而親切,受孫之切,溢於紙上,也是其自畫像中鮮有者。

相關焦點

  • 藝術大師自畫像作品全集,震撼出爐
    藝術大師自畫像作品全集,震撼出爐 你最喜歡誰的自畫像? 馬奈 自畫像
  • 臺北故宮藏張大千國畫精選
    (一)大千師友(二)大千摹古(三)大千與敦煌(四)大千自運(五)大千巨作(六)大千自畫像(七)大千與臺灣(八)大千自用印(一)大千師友(六)大千自畫像張大千是近代最喜歡替自己寫像的畫家,據張大千研究學者傅申估計,其畢生所創作的自畫像不下百幅。
  • 麵包塗辣椒 自寫乞食圖 張大千在海外的「川味生活」
    【張大千和弟子孫雲生在八德園。 (孫凱供圖)】張大千旅居海外時,永遠著一襲長衫,講一口四川話。去世界各地都帶著四川廚師為他做川菜,在巴西入住的八德園氣候植被與四川極為相似,他的衣食住行都帶著家鄉的烙印——日前,在成都博物館《倥傯的鄉愁·張大千》特展上,大千的思鄉之情貫穿始末。走進展廳,巨幅的絹紙上印有張大千的書信、繪畫和照片,形成幾道半透明的屏障,將偌大的展廳間隔成了「大千張爰」「領略古法」「我與敦煌」「行走東西」和「心歸何處」五個展區,幾乎囊括了張大千的藝術人生。
  • 張大千與《曹娥碑》
    張大千借二百金後又輸盡,於是《曹娥碑》遂歸江氏所得。張大千事後深感愧對祖先,實為惡行,從此戒賭。十年之後,張大千母親曾友貞在安徽郎溪病危,喚張大千至榻前,索觀祖傳之《曹娥碑》。張大千謊稱此帖在蘇州網師園,但他聞知江氏早已將此帖售出。急歸蘇州後,友人葉恭綽、王秋湄適來探詢張母病情。張大千將此事告知二人,且心中為之悔恨不已。不料葉氏聽罷,即自指其鼻曰:「這個麼,在區區那裡。」
  • 青城山道教和國畫大家張大千的不解之緣
    大千者,張大千也,現當代國畫大家,曾遊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徐悲鴻更是盛讚他為「五百年來第一人」。(張大千與畢卡索)那這樣一位國畫大家,又是因何與道教青城山結緣的呢?原來,抗戰全面爆發後,張大千不得已困居北平。為更好開展奴化教育,日本侵略者們在文化界積極尋找具有知名度的中國人為其背書,張大千就是日軍的目標之一。
  • 張大千拜師故事版本太多,到底何時拜師?拜何人為師?學習什麼?
    據最近臺北舊香居書店舉辦的《張大千畫冊暨文獻展》記載,有關張大千傳記傳奇、筆記隨筆、奇文軼事之類的圖書就有上百本之多,還不包括散見在海內外報刊上未能結集的諸多新聞小品。難怪有人要說,寫張大千,寫野史容易、寫正史難;搞傳奇演義容易,搞學術研究難。
  • 他是胡雪巖的曾孫,精於畫像,尤善畫熊貓!
    精於造像,早年曾為章太炎寫像,後曾為周恩來、徐特立、宋慶齡、吳敬恆、張大千等人寫照。胡亞光工山水、花卉、走獸,又喜畫像。1919年,樸學大師章太炎赴杭講學,19歲的胡亞光去聽講,即席為章太炎速寫肖像,寥寥幾筆,神情畢肖。太炎太喜,揮題「東亞之光」四字贈給亞光,當時上海某雜誌曾把這頁墨跡製版印在插頁上。
  • 自畫像
    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需要尋找各種「鏡子」、不斷繪製「自畫像」來審視自我,嘗試回答「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我能做些什麼」「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等重要的問題。畢業前,學校請你給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寫一封信,主題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感悟與思考。
  • 詩歌一首~《自畫像》
    圖片來自網絡自畫像文|柳楊我鑲嵌在每天早起的鏡子裡圖片來自網絡我有起伏,有悲傷,有那畫像下你看不到的色彩。我用秋天的風吹去畫像上的塵土,讓你能在我貧瘠的描繪中,收穫一些溫飽的果實。我親手送給你一袋麥子,讓你果腹,也能留下半袋來年可以做夢的種子。
  • 張大千:一妻三妾2個情人2個知己50歲娶女兒同學,大師也「渣男」
    在張大千18歲的時候,家裡給他定了一門親事,而女方正是和張大千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謝舜華。因為從小一起長大,兩人的感情自然很好。謝舜華只比張大千大了三個月,可是一直像大姐姐一樣護著張大千,就連有什麼好吃的,也都會給張大千留著。定親之後,張大千就隨二哥東渡日本求學。
  • 畫好自己的自畫像
    所以,我想分享的怎樣畫好獨屬於自己的自畫像,就是很重要的一種反思的手段。大家都知道,畫畫的步驟大概有三部,一是在腦海中有它的形象。這是開始,也是關鍵。二就是不斷地進行刻畫人物的形象,表現在現實就是自己不斷地思考和實施。三就是收集其他人眼中自己是怎樣的,唐太宗李世民說過,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蘇軾也曾寫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樣的千古名句。
  • 【方志四川 歷史文化】汪毅‖張大千:大寫的敦煌人——感張大千...
    而敦煌在張大千眼裡,不正是他愛得深沉的這方「土地」嗎?難怪,晚年的張大千(時81歲)還飽滿詩情感嘆:「自種沙洲門外水,可憐腸斷採蓮歌」(沙洲即古敦煌別稱)。如此情懷,非常人所及,正可謂「用情多深,愛有多深;付出多大,愛有多大」。試問:一個有如此摯愛的人可能去傷害他深戀著的「戀人」嗎?
  • 縱觀張大千各個時期荷花的特點
    對此徐悲鴻曾說:"張大千的荷花,為國人臉上增色"。張大千在數十年的藝術生涯中,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努力,使"大千荷"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尤其是晚年創潑墨彩之後,所畫荷花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屬性,更將文人花卉的筆墨範圍拓展至另一境地。他不但愛畫荷,也愛種荷。
  • 看畫| 丟勒的精神自畫像
    丟勒愛畫自畫像,他在13歲、22歲、26歲和28歲的時候分別給自己畫過自畫像,不論是面容還是技法上,從稚嫩一步步走向成熟—— 他不只是畫外在的自畫像,還畫內在的精神世界的自畫像。
  • 繪畫大師們的自畫像|畫家|自畫像|繪畫|印象派|後印象派|版畫
    | 第133次推送 | 本文共1404字67圖 | 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自畫像對許多畫家來說是生命的救贖、也是痛苦的出口是藝術家無心透露的心靈獨白藝術家把信仰、生活、夢想全都寫在自己的自畫像尤其創作那些震撼人心的藝術巨作之後
  • 你的自畫像值得一幅什麼樣的畫卷?
    匆忙的路途,瑣碎的日常,你是否有停下來給自己畫一張「自畫像」呢?小時候的簡筆畫展示著孩提時代的純真,青春期間的素描更多的表現你快速成長的驚喜。而踏入社會的飄搖,你應該給自己一幅什麼樣的自畫像呢?通透而具有流動性的水彩畫,我覺得是成年人最應該的寫意,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用水彩的方式渲染出你最美的自畫像。
  • 阿爾布雷特·丟勒——西方自畫像第一人
    原標題:西方自畫像第一人   丟勒《自畫像》   德國畫家阿爾布雷特·丟勒(1471-1528)被認為是西方自畫像第一人,比達·文西晚年的自畫像早了幾十年,比以自畫像聞名的倫勃朗早了一百多年。
  • 梵谷割掉耳朵後的自畫像賞析
    這幅作於1888 年2 月的《割掉耳朵後的自畫像》,是給後人留下的第一幅展現梵谷當時在阿爾勒的精神狀態的自畫像。畫家有一個高高的向上斜的前額、一個強有力的鷹勾鼻子、三角形不對稱的臉孔和那突出的顴骨、下陷的雙頰,他的形象給人以極其深刻印象。
  • 你看這幅《自畫像》像上帝不?
    如果不告訴你這是一位藝術家的自畫像,你大概會把他當做是耶穌的肖像吧?因為在你的印象裡,藝術家的自畫像通常是畫他們四分之三的側面,像這樣的正面角度只用來表現基督的聖像畫。如果再告訴你這幅自畫像的尺寸大小和藝術家真人的高低一樣,你也許會明顯察覺到這位藝術家的自信和高傲。
  • 弗裡達·卡羅的自畫像 她生前身後有多種標籤
    說起倫勃朗(1606-1669),都會知道倫氏是一位極喜歡自畫像的畫家。倫氏一生給自己留下了100幅自畫像。從年輕到年老,不同衣著、不同背景、不同情緒。墨西哥畫家弗裡達·卡羅(1907-1954)也是一個極喜歡自畫像的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