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張大千各個時期荷花的特點

2020-12-20 中國日報網

張大千在花卉畫中以荷花畫居多。他之所以喜愛畫荷花,除其它原因外,他認為"中國畫重在筆墨,而畫荷是用筆用墨的基本功。"並且還認為畫荷與書法有著密切關係。故此,張大千畫荷的作品不但年年有,而且不斷推出新意。形成馳名中外的"大千荷"。他在三十五歲時作的《金荷》,就被法國政府購藏。對此徐悲鴻曾說:"張大千的荷花,為國人臉上增色"。張大千在數十年的藝術生涯中,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努力,使"大千荷"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尤其是晚年創潑墨彩之後,所畫荷花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屬性,更將文人花卉的筆墨範圍拓展至另一境地。他不但愛畫荷,也愛種荷。他通過與荷花朝夕相處,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高度民主的概括力,長期捕捉荷花的特徵和瞬間的動態,然後用他自己的審美感和藝術情趣加以提煉、誇張,使之寓意深刻,生機勃勃。 

張大千在一生中所畫的荷花作品成千上萬,除了在繪畫風格反面存在規律外,就是在題字、用印方面也有規律。他在畫荷作品上多鈐"三是六陂秋色"、"冷香飛上詩句"等印。多題"三是鷗世界涼"、"江妃出浴"、"水殿風來暗香滿"、"塘坳閒意思池面好丰神"、"雲破月來花弄影"、"媚水花開粉未乾"、"君子之風其清穆如"等。張大千畫過朱荷、粉荷、黃荷、白荷、墨荷、金壁荷;畫過風荷、晴荷、雨荷、秋荷;畫過沒骨荷、工筆荷、寫意荷等,總之,他筆下荷花均是落落大方,雅俗共賞,嬌豔而不俗,沉著而不浮,生動而不匠。 

    張大千畫荷的風格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一、師古期:關於張大千畫荷的師承問題,他在《四十年回顧展自序》中說道:"予乃效八大為墨荷"。由此可知,他畫荷最初學八大山人,年齡在二十一、二歲。通過他二十多歲至三十多歲畫荷作品,可以看出還臨摹過陳白陽、徐青藤、石濤、陳老蓮、新羅山人等,主要是取八大山人之"韻",取石濤之"氣",溶石濤,八大於一體。對於氣韻問題,張大千說:"畫荷,最易也最難,易者是容易入手,難者是難得神韻      二、集古期:張大千自三十多歲至六十歲左右的荷花作品風格多樣,富於變化。他在八大、石濤的基礎之上,吸收了宋代繪畫的特點,使筆下的荷花更具物理、物情、物態。鉤金荷花富麗堂皇,沒骨荷花清妍秀麗,寫意荷花水墨淋漓。這一時期張大千畫荷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荷花的花瓣上採用復筆點綴的方法,起提神醒目之作用。    

在這一時期,張大千特別注意畫與書法之間的關係。他說:"畫荷需要正、草、篆、隸四種書法技巧,字寫不好,荷也畫不好。"還說:"畫荷花的乾子要用篆書,葉子則是隸書,瓣子就是楷書,水草則用早書。畫荷需用正、草、篆、隸四種書法技巧。"張大千一再提到的水草,倒是鑑定張大千畫荷作品真跡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張大千畫水草要依據重心所在,用草書方法畫幾筆水草,凡水草無層次、無力度的,皆為贗品。     三、化古期:自張大千六十歲左右到八十五歲期間,是她畫荷的第二次大變革時期。他首創的潑彩、潑墨彩藝術不僅為山水畫開闢了新紀元,也為畫荷開闢了新的境地,為充分表現超出荷花本身的屬性提供了條件,反之,畫荷又使潑墨彩藝術闡發無餘。潑墨彩荷花作品的出現也是"化古為已"的標誌。 

此期,張大千的一些荷花畫雖近抽象,但有具象為基礎,仍不失法度,有別古人,有別西畫。他也認為超越了古人,如七十七歲作餓《鉤金紅蓮》中題自抒胸意,不襲前人";"無人無我,無古無今";在八十四歲作的《雨荷》中題:"此亦前賢所未經拈者";八十四歲作的《紅妝照水》中題:"擬徐崇嗣沒骨法為之,南田而後無有效之者"》口氣之大,近乎狂妄。對此,張大千在八十四歲作的《鉤金紅蓮》中題道:"墨落一時手不住,任譏老子做狂徒。"如果有人說他狂,他將聽之任之。(來源:中華古玩網)

(責任編輯:吳小燕)

相關焦點

  • 張大千荷花各期有何主要特點,這三個時期你知道嗎?
    對此徐悲鴻曾說:"張大千的荷花,為國人臉上增色"。張大千在數十年的藝術生涯中,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努力,使"大千荷"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尤其是晚年創潑墨彩之後,所畫荷花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屬性,更將文人花卉的筆墨範圍拓展至另一境地。他不但愛畫荷,也愛種荷。
  • 國畫大師張大千荷花繪畫特點、創作理念以及高清作品大全賞析
    張大千(1901-1984)名正權,後改名猨,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裡巴人,齋名大風堂。 青年時代,即與二哥張善子齊名,二十多歲,曾赴日本留學,學過染織,回國後,一度迷於佛學,曾去寧天童寺「皈依佛門」,想當和尚,據說,他怕在頭上燙九個香記,只好等待別了師父弘筏大和尚,回到現實世界來,青年時期就能畫一手很好的具有石濤
  • 美術研究|張大千筆繪荷花贈偉人
    題款旁鈐朱印兩方,表現出張大千對一代偉人毛澤東的由衷傾慕和崇高敬意,不失為畫家無數荷花作品中的上乘之作。晚年推陳出新,獨創潑墨潑彩荷花,奇偉瑰麗,獨樹一幟。1948年12月,「張大千畫展」在香港舉行。翌年3月初的一天,廖仲愷的夫人何香凝女士專程趕到香港九龍亞皆老街,拜訪寓居於此的張大千及其四夫人徐雯波。何香凝是著名民主人士,時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執行委員,集政治家、美術家和社會活動家於一身,在海內外卓有聲譽。
  • 張大千 《墨蓮圖》賞析
    鈐印:張爰私印(白) 大千(朱)題跋:張大千墨蓮圖謝稚柳題。鈐印:壯暮翁(白)稚柳(朱)尺寸:119*50cm張大千愛荷,一生畫荷無數,他以"君子之風,其清穆如"喻荷,盛讚其高潔。每當花開時節,大千都要四處賞花、寫生,在居住的庭園內,通常要開闢池塘,遍植荷花,即便在環境稍侷促的摩耶精舍,他仍用幾隻大缸養滿荷花。
  • 瀟灑爽勁 清淨明快——張大千摺扇上的動人韻致
    此扇創作於1935年,彼時張大千還處在仿古時期,筆法上有較為明顯的石濤的意味,但整個畫面的氣息是獨特的,尤其是用色方面,清爽明快,人物的白衣、朱履、藍巾、藍色的書匣,背景中的紅葉、青草、遠山上淡淡的青色苔點,以及細節上的精心處理,都顯示了張大千特有的某些風格。畫面左側題款「秋林讀書圖,乙亥七月寫於舊京,蜀人張爰。」鈐「張」(白文)、「大千」(朱文)印各一。另題曰:「歸來憩息青山廬,秋風落葉滿庭除。
  •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既象徵了文人的高潔,又寓意吉祥
    、民國時期謝稚柳的《荷雀圖》等。任伯年《荷花鴛鴦圖》 網絡圖片近代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更是「荷痴」。他的花卉畫中以荷花畫居多,荷花作品不勝枚舉。張大千愛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娉娉婷婷,雍容高貴,而田田荷葉、姿態優雅的荷稈也時常走進他的畫面。他認為「中國畫重在筆墨,而畫荷是用筆用墨的基本功」。畫荷與書法有著密切關係。
  • 國畫荷花創作中,應注重把握哪些特點?
    圖/季乃倉 文/本館特約評論員 藍鷹齊白石老人對荷花情有獨鍾,在他的作品裡,荷花出現的頻率比較高。他曾在《荷塘》一畫上題詩道:「少時戲語總難忘,欲構涼窗坐板塘,難得那人含約笑,隔年消息聽荷香。」這首詩配畫,清新雅致,表現的是齊白石少年時,與一位佳人在荷花池邊賞荷的情景,那份青澀美好的回憶,伴著荷香,一生難忘。這是以荷抒情的經典之作。齊白石老人筆下也常見殘荷的作品,但與一些作者畫殘荷所表達出的頹廢、悲傷、落敗的情緒相比,齊白石的殘荷則讓我人感受到的是秋高氣爽、碩果豐盈。
  • 臺北故宮博物院將展出張大千系列作品
    新華社臺北3月29日電(記者李建華劉剛)今年是張大千120周年誕辰。臺北故宮博物院在29日召開的記者會上宣布,將於4月1日起舉辦「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其中多幅作品是首次展出。
  • 訪臺北市南海路歷史博物館:兩岸張大千作品聚展
    中新社臺北9月13日電 題:訪臺北市南海路歷史博物館:兩岸張大千作品聚展  中新社記者 朱曉穎 陳立宇  機緣巧合,張大千生前四處贈與的書畫,近日在臺北市南海路歷史博物館「碰頭」了。  位於臺北市南海路的這家歷史博物館,為一座仿明清古建築,處處浸透著張大千遺風。進門見大師畫作、對聯複製品,離去可蘸印落款。
  • 張大千之女的人生坎坷路
    據悉,張大千和第一夫人曾正蓉所生的惟一女兒現在上海南匯明家養老院。一個陽光溫暖的冬日,筆者去明家養老院採訪了張大千之女、七十八歲的退休音樂教師張心慶。提起往事,張心慶臉上的笑容凝固了。母親曾正蓉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婦女,她與張大千的婚姻是婆婆一手包辦的。由於婚後缺少共同語言,張大千又另娶了別的女子,曾正蓉只生了唯一的女兒張心慶。張心慶童年、少年、中年的生活,一直是動蕩艱苦的。二三歲時隨母親住在蘇州網獅園內,七歲回到四川成都讀小學。由於是一個大家庭,張大千對哥哥的孩子同樣照顧,承擔撫養責任。全家經濟上除張大千畫畫掙錢外,還靠三哥張麗誠的資助。
  • 張大千藝術博物館 精雕細刻「八德園」
    張大千藝術博物館佔地約104畝,總建築面積約1.4萬平方米,由建築(大千館)與園林(八德園)共同構成,作為永久性文化設施。項目以張大千親自設計建造的「八德園」為意象藍本,打造「館園一體」的專題藝術博物館。項目內設置展廳及藏品庫房區、門廊、咖啡茶室、多功能廳、接待及管理用房及其他配套用房,打造由小體量建築構成的博物館聚落。
  • 【方志四川 歷史文化】汪毅‖張大千:大寫的敦煌人——感張大千...
    除臨摹敦煌壁畫,張大千還是中國以個人名義為敦煌洞窟編號第一人,即「張氏編號」。張大千還喜繪荷花(佛家為之般若花),一生創作近千幅(僅贈友人謝玉岑的便逾百幅),甚至還寫下「荷花世界夢俱香」等詩句。他的敦煌之旅,既是探索佛教藝術之旅,又是禮佛之旅。他在所臨敦煌壁畫的落款中,常書「清信弟子」「近事男」「大千居士」「敬摹」「敬橅」「敬寫」等。他甚至還為寺廟書法「大雄寶殿」,以親近僧人,等等。
  • 張大千珍貴的幾幅畫 (最貴),一起來欣賞
    桃源圖TOP1《桃源圖》是張大千的晚年潑墨彩畫作,當時張大千居住在北郊外雙溪,張大千性情恬淡,但隨著這裡的人越來越多,這裡的環境也變得不再幽靜,於是張大千就畫了這麼一幅畫,並題詩自我安慰。嘉耦圖TOP2《嘉耦圖》184.5×95cm成交價:RMB 159,917,220香港蘇富比(拍賣時間2011-05-31)愛痕湖《嘉耦圖》以荷花入畫,寓意佳偶天成。畫中精工細緻的描金朱荷,在墨綠漬染的田田茂葉的襯託下,富麗堂皇而無匠俗之氣,濃陰中的雙棲鴛鴦色彩斑斕、悠然自得。
  • 國畫大師張大千逝世,西方藝壇贊其為「東方之筆」
    中國著名畫家張大千在臺北病逝,享年84歲。張大千是「大風堂畫派」的創始人之一,擅畫山水、花卉、人物,尤擅畫荷花,在繪畫、篆刻、詩詞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20世紀30年代張大千就與齊白石齊名,有「南張北齊」之譽。張大千畫風清雅多變,代表作品有《中郎授女圖》《溪橋行舟圖》《潑墨荷花圖》等。
  • 張大千博物館預計本月封頂 揭開八德園神秘面紗
    20年的努力在成都建一座張大千博物館孫凱從頭參與了成都張大千藝術博物館的設計和建設,他每周都會去錦江邊張大千藝術博物館的工地,事無巨細地過問建築細節。2019年9月,孫凱先生與成都市人民政府籤署了捐贈協議,向成都市政府捐贈張大千物品與畫作共計645件,涵蓋大千各個時期的作品,其中包括被張大千稱為「無價」的粉本384件,書信、印章、文房物品等共227件,更有珍貴的繪畫及書法作品、珂羅版收藏品、繪畫複製品等數十件。他要完成一個夢想:讓成都有一座張大千博物館。
  • 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國畫大師120幅精品等你來相見
    此次畫展展出了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傅抱石、黃賓虹、林風眠、潘天壽、李可染等28位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大師的真跡佳作共120幅。120幅各時期的畫作,共同勾勒出了近現代以來中國一派書香墨韻、文人風雅的景象,鮮活地呈現了這一百餘年以來,中國傳統書畫演進和革新的歷史過程。
  • 傅申談張大千的生平、創作與辨偽
    六年來諸多事情,今天看來都發生了變化,我曾兩度去過摩耶精舍,拜祭張大千先生;張大千夫人徐雯波女士和兒子保羅先生也相繼離世;張大千作品價格屢創新高;各類有關張大千的展覽活動多了起來,各類有關張大千的話題也被重新談論。種種跡象,都預示著新的藝壇發展方向。
  • 張大千藝術博物館以「八德園」為藍本,預計明年9月完工
    去年9月,張大千弟子孫雲生之子孫凱向成都市政府捐贈其繼承和收藏的張大千物品與畫作共計645件,實現了張大千落葉歸根,「畫圖留與後人看」的夙願。同期,張大千藝術博物館建設工作全面展開。孫凱早前在接受《東方早報》專訪時就曾言意欲重建八德園。據他介紹,「八德園中的一草一木,湖水奇石,張大千都親自設計,並從中國古詩詞中找出典故雅號給每一處景致命名。
  • 張大千藝術博物館預計明年9月在錦城公園落成
    645件大千畫作、物品 「落葉歸根」2019年9月,張大千弟子孫雲生之子孫凱向成都市政府捐贈張大千物品與畫作共計645件,涵蓋大千各個時期的作品,其中包括被張大千稱為「無價」的粉本384件,可一窺大千思想情感與生活痕跡的書信、印章、文房物品等共227件,更有珍貴的繪畫及書法作品、珂羅版收藏品、繪畫複製品等數十件。
  • 【口述歷史•第七季】85歲「好色之徒」邱笑秋:原創川劇《張大千...
    與張大千、陳子莊等四川畫家有共同點:童趣。」梅丹裡還表示,和張大千一樣,邱笑秋的畫體現出強烈的中國風骨。邱笑秋創作的川劇《張大千》「祭月思親」樂譜手稿川劇《張大千》導演邱笑秋教「張大千」畫張派荷花邱笑秋去北京拜望大千先生的第三夫人楊婉君(前排左一)1999年,為紀念大千誕辰一百周年,邱笑秋自費出版了由他作詞、作曲的現代川劇交響詩《夢與帆》CD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