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繪畫中,很多繪畫作品都具備一定的吉祥寓意,這是與中國民俗文化想聯繫的。從圖像學視角來解讀花鳥畫,能更深入地了解其民俗意蘊和圖像意義。在我國的繪畫史中,以荷花為題材的藝術精品層出不窮。
比較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宋代馬興祖的《疏荷沙鳥圖》、宋人畫《荷蟹圖》、明末畫家張子政的《芙蓉鴛鴦圖》、清代陳書畫《荷花》、清代海派代表任伯年的《荷花鴛鴦圖》、民國時期謝稚柳的《荷雀圖》等。
近代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更是「荷痴」。他的花卉畫中以荷花畫居多,荷花作品不勝枚舉。張大千愛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娉娉婷婷,雍容高貴,而田田荷葉、姿態優雅的荷稈也時常走進他的畫面。他認為「中國畫重在筆墨,而畫荷是用筆用墨的基本功」。畫荷與書法有著密切關係。
故此,張大千畫荷的作品不但年年有,而且不斷推出新意。尤其是晚年創潑墨彩之後,所畫荷花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屬性,更將文人花卉的筆墨範圍拓展至另一境地。他不但愛畫荷,也愛種荷。他通過與荷花朝夕相處,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長期捕捉荷花的特徵和瞬間的動態,然後用他自己的審美感和藝術情趣加以提煉、誇張,使之寓意深刻,生機勃勃。荷花能夠被文人畫家所喜愛,並經常出現在文學繪畫作品中,與它特有的文化內涵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荷花被視為「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的象徵。宋代畫家吳炳所作《出水芙蓉圖》正是引用此意。此圖繪出水荷花一朵,淡紅色暈染,花下襯以綠葉,葉下荷梗三枝。蓮瓣的描繪技法類似後世的「沒骨法」,不見勾勒之跡,渲染出花瓣既輕盈又腴潤的質感。
畫家的寫實功力極為紮實,每片蓮瓣的形狀、角度、色澤和光感都安排得無懈可擊。至於瓣上紅絲、蕊端膩粉,也一一仔細處理,是我國古代花鳥畫中少有的精品。圖中紅花幾乎佔據整個畫面,在碧綠的荷葉映襯下搶眼而奪目,布局、設色端莊大氣,豐滿的構圖如肖像般使我們能直觀地欣賞這嬌嫩柔美的荷花,將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君子氣質表現得十分完美。
由於「荷」與「和」、「合」諧音,中華傳統文化中,經常以荷花作為和氣、和平、祥和、和合等的象徵, 「以和為貴」是我國古老的傳統觀念,並且還衍生出許多帶「和」字的吉祥話語,象「和氣生財」、「和氣致祥」、「家和萬事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