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在筆者收藏的青花瓷片中,確有許多蓮花形象,可以說各個時代的都有。現在正值夏日季節,恰好我家盆養的睡蓮也在開花。
近日,請我的恩師、93歲的俞律先生來觀賞,先生興起,在一把扇面上題寫了「綠塘搖灩接星津,軋軋蘭橈入白蘋。應為洛神波上襪,至今蓮蕊有香塵。」這是唐代詩人溫庭筠「詠蓮」的詩。俞老先生是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史專家,又是著名書畫家,先生對古陶瓷上形象各異的蓮花稱讚不已,並與同來的古陶瓷研究者葉伯瑜先生一起,對這10塊青花瓷片進行了「識讀」,算是對筆者所藏青花瓷上的古「蓮韻」作了「斷代」。
俞老先生還即興解說了詩人溫庭筠的詩:「碧綠荷塘搖曳的荷花,激起的漣漪好像連接著銀河(星津指銀河),船槳在荷塘滑動發出『扎扎』的聲響,船駛入水草之中。就像洛神步履輕盈地走在平靜的水面上,蕩起細細的漣漪(出自《洛神賦》『凌波微步 羅襪生塵』),從古至今,蓮瓣上都有洛神的香塵。」俞老說,「劍明問問,洛神的襪子上是不是還有餘香?」
溫庭筠是唐代詩人、詞家。俞老說,他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他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管中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穠豔精緻,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有較大影響。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存詞70餘首。後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我們都知道,北宋學者周敦頤有《愛蓮說》,是一篇議論散文,也同溫詩一樣著名。《詩情雜粹》記載:北宋仁宗嘉祐八年,周敦頤與沈希顏、錢拓共遊雩都(今江西省于都縣)羅巖,有詩刻石。後來,沈希顏在雩都善山與建濂溪閣,請周敦頤題詞,周即作《愛蓮說》相贈,表明了他對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讚賞。周敦頤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
「記載」認為,水裡,陸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喜愛的有很多。晉代的陶淵明只愛菊花。自從李氏的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歡牡丹。而周敦頤獨愛蓮花,原因是蓮花從汙泥裡長出來,卻不沾染汙穢,在清水裡洗滌過,但是並不顯得妖媚,荷梗中間貫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沒有旁枝。香氣散播到遠處,更加使人覺得清幽,筆直而潔淨地立在那裡,可以在遠處觀賞,但不能貼近去玩弄。從而,也表現了文人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脫的胸襟。堪比溫庭筠的詩歌。
宋熙寧四年,周敦頤到星子任南康知軍。他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他上任後,在軍衙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此時他已經55歲,又抱病在身,所以每當公餘飯後,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於池畔賞花品茗……愛蓮花之潔白,感宦海之混沌,所以寫下了《愛蓮說》。一年後,周敦頤由於年邁體弱辭官而去……
許多年後,理學家朱熹調任南康知軍,滿懷著對周敦頤的仰慕之情,鼎力重修愛蓮池,建立愛蓮堂,並從周的曾孫周直卿那兒得到《愛蓮說》的墨跡,請人刻之於石,立在池邊。朱熹作詩道:「聞道移根玉井旁,花開十裡不尋常;月明露冷無人見,獨為先生引興長。」隱意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其中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麼難。
周敦頤,是中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周敦頤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他的學問、氣度,也感動過許多人來追隨他學習,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頤、程顥兩兄弟,後來也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學家。
除了上述溫詩周文外,筆者在尋瓷與收藏過程中,於許多古陶瓷上見過古人描寫「蓮韻」美好形象的繪圖和句子,它們或彩或青、或濃或淡、或長或短地繪寫在歷代「上品佳器」之上。
可以認為,這些瓷畫與詩句形式,都是歷代文人與工匠們的藝術追求,是一代代炎黃子孫對蓮花高貴品質的讚頌與人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