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儒家理學代表人物——周敦頤在嘉佑八年,應朋友之邀請遊玩聚會,興之所至,揮筆寫下了一篇名傳後世的散文《愛蓮說》,其中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被後世視為「君子」的寫照。明朝洪應明《菜根譚》大概是化用了這名句的意思,寫下了:
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
世事紛擾,權勢和利慾是這紛擾塵世中人們尤為熱衷的東西,趨利避害本就是人類社會的規律,貪權戀勢本也是人類最常有的姿態。與權勢利益完全絕緣的人少之甚少,物以稀為貴,這樣的人才顯得高潔;但是更高潔的是視權勢利益為糞土的人,但是自古至今又有誰真的能做到呢?
善於心機巧智和權謀之術可謂高明,但是從不知權謀心機為何物的人更是高明,因為任何心計權謀對其而言皆如泥牛入海,對這樣的人運用心機肯定費力不討好,若果運氣再差些,說不定會偷雞不成蝕把米,大智若愚就是說的這種人。但是比大智若愚更高明的是藏拙的人,所謂藏拙就是俗話說的「裝傻」,最善於從長避短。
人際交往,爭權奪利、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在所難免,也無可厚非,畢竟是各憑本事,勝者為王!但若毫無本事,一味地趨炎附勢就會被人不齒了,《漢書·張耳陳餘傳》說:勢利之交,古人羞之。可見趨炎附勢者自古就是被人看不起的。
勢利之爭、權謀運用不可事事皆言道義,但也不可不顧道義,更不能禍延他人,殃及無辜,否則即便功成,最終也會眾叛親離而至「亢龍有悔」。
這個人類的社會,處處存在爭鬥,交往中有,生活中有,工作中有,學習中有,甚至在酒局飯桌上也有。所以,人生如戲,要了解人生這個遊戲的規則,該放手的放手一笑置之,該把握的把握全力爭取,有爭鬥還需有諒解。
不以權謀欺人,不以勢力壓人,把握分寸,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方是高明之人所為。
本該結束了的文章,寫到這裡忽然想起九七版《天龍八部》的主題曲《難念的經》裡的幾句歌詞,心有所悟,與諸君共勉:
笑你我枉花光心計愛競逐鏡花那美麗怕幸運會轉眼遠逝為貪嗔喜惡怒著迷責你我太貪功戀勢怪大地眾生太美麗悔舊日太執信約誓為悲歡哀怨妒著迷捨不得 璀璨俗世躲不開 痴戀的欣慰找不到 色相代替參一生 參不透 這條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