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020-12-25 大道知行知行堂

周敦頤

周敦頤(1017年-1073年),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省道縣)人,「北宋五子」之一,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宋明理學開山鼻祖。因晚年在江西廬山蓮花峰下傍水而築「濂溪書堂」定居,世稱濂溪先生,儒者尊其為「周子」。

周敦頤曾任洪州分寧縣主簿、郴州郴縣令、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國子博士、通判虔州、廣南東路轉運判官等,為官清廉,所到之處,都很有實績。學術上,其提出的太極、理、氣、性、命等一系列哲學範疇,成為宋明理學的基本範疇,他本人成為宋明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去世,諡號元,稱元公。著作有《通書》《太極圖說》《愛蓮說》等,後人編有《周子全書》。

在歷史的長河中,周敦頤最為後人所廣泛熟知的是他的那篇《愛蓮說》,今日我們來重溫周敦頤的那些經典詩文。

周敦頤

周敦頤詩文選譯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水上和陸地上草本木本的花卉中,可以喜愛的有很多。晉代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自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愛牡丹。唯獨我喜歡蓮花,它從淤泥中生長出來,卻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的洗滌後,卻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是貫通的,外形是筆直的,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傳播得越遠越清幽,它筆直潔淨地立在那裡,(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它們,卻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之後就很少聽說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能有多少人?對於牡丹的喜愛,人該是很多了。

感悟:《愛蓮說》中,周敦頤以蓮花喻君子的人格,成為後人此類譬喻的楷模,有開山的意義。以蓮花喻君子並側重於「出淤泥而不染」,是強調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對於君子來說,環境可以不如意,但人格必須高尚。文中幾種花的比較,實際上是幾種不同人格、不同價值取向的比較。人生在世,不能被物慾所遮蔽,應該有一片精神上的淨土,有一處精神上的美好家園。

《養心亭說》

張子宗範有行有文,其居背山而面水。山之麓構亭,甚清靜。予偶至而愛之,因題曰「養心」。既謝,且求說,故書以勉。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予謂養心不止於寡焉而存耳,蓋寡焉以至於無,無則誠立明通。誠立,賢也;明通,聖也。是聖賢非性生,必養心而至之。養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

譯文:孟子說:「心性修養不過是節制自己的欲望罷了。一個人能節制自己的欲望,雖然德性、精神以外的東西不能都得到,但很少不能得到;如果自己的欲望膨脹,雖然德性、精神性的東西不能說沒有,但也是很少能存養的。」我以為,修養心性不僅是節制欲望、存養德性,而且在於無求、無欲,能真正無求、無欲,就能安立真誠體性,明白通暢無阻。安立真誠體性,就能成為賢人;明白暢通無阻,就能通向聖人的境界。所以,聖賢不是天生的,必定是努力修養心性才能做到。修養心性能有這樣的良善作用,全在於自己努力而已。

感悟:《養心亭說》是周敦頤應其弟子張宗範之請而作。這篇短文提出了兩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即修養至聖的觀點、寡慾至無欲的觀點。修養至聖的觀點,顛覆了此前天縱至聖的觀點,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寡慾到無欲的觀點,雖然有些過頭,但是周敦頤在這裡講的寡慾也好,無欲也好,並非指人的一切欲望,而是指私心雜念。

《拙賦》

或謂予曰:「人謂子拙?」予曰:「巧,竊所恥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賦之。

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勞,拙者逸;巧者賊,拙者德;巧者兇,拙者吉。嗚呼!天下拙,刑政徹;上安下順,風清弊絕。

譯文:現實生活中,機巧的人往往誇誇其談,素樸的人沉默寡言;機巧的人胡亂折騰,無孔不入,素樸的人平實本分,安逸舒坦;機巧的人傷害他人,素樸的人施惠於人;機巧的人兇險,素樸的人吉祥。哎呀,天下人都素樸,刑罰政務就清廉;朝廷清泰,百姓和順,風清氣正,邪弊絕跡。

感悟:《拙賦》全篇加上序總共65字,可以稱得上一篇「微博體」的超級短文。但這篇短文,卻集中地體現了周敦頤的思想與理念。周敦頤提倡「老老實實做人,老老實實做事」,反對一切華而不實、投機取巧的行為。他寫這篇短文的目的,就是要崇拙而去巧,頌拙而恥巧,以期形成一種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這篇短文意義重大,後人為紀念周敦頤,在永州通判廳的後面建立「拙堂」,將《拙賦》刻於堂中石碑之上。

相關焦點

  • 「濯清漣而不妖」與「出淤泥而不染」哪個更難做到?
    《愛蓮說》不長、不難讀,大家都學過,所以我也沒打算在字句上細講。而且這篇課相對其他文章,確實也沒有那麼多有趣之處可談,只不過我還是有些問題想跟侄子討論。比如說這一段:「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給動畫天官賜福靈文
    周敦頤之《愛蓮說》有云:「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寓意蓮之高潔品質。而在動畫《天官賜福》中的靈文,同樣具有蓮的這一品質。遂寫此文,以讚美之。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摺紙,折蓮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語出宋朝周敦頤的《愛蓮說》,用以形容蓮花的純潔高貴的品格。寓意我們也應在充滿各種誘惑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高潔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今天我們一起來折一朵高貴的蓮花吧。1、取一張正方形的摺紙,把四個角折向中間。
  • 人一定要像荷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出汙泥而不染愛蓮說宋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出汙泥而不染,灌清漣而不妖『』我最喜歡這句了,因為這句話的含義太深刻了。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作者竟是個「包青天」!
    荷花尤其為文人墨客所青睞,然荷花寫得最好的,當屬周敦頤的《愛蓮說》。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謂膾炙人口, 蓮的風骨躍然紙上。人們對它的熟悉程度幾乎超過了它的作者周敦頤。 大家也可能認為周敦頤就是個閒適文人,早晨或黃昏,隨便賞賞荷花,便可以得此佳句吧。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鑑賞歷代青花瓷上的「蓮韻」
    他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管中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穠豔精緻,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有較大影響。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存詞70餘首。後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 美文故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暑假裡的一天,爸爸帶我去一個荷花池玩,可是到了那兒,我才發現,池裡的水清澈見底,似乎沒有鋪泥,可荷花靠近水的部分非常髒,因此我開始懷疑自古以來讚美荷花的詩句——「出淤泥而不染」的真實性。荷花種類很多,分觀賞和食用兩大類。原產亞洲熱帶和溫帶地區,中國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記載。荷花全身皆寶,藕和蓮子能食用,蓮子、根莖、藕節、荷葉、花及種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藥。其出汙泥而不染之品格恆為世人稱頌。
  • 生命,出淤泥而不染!
    每當初夏荷花盛開的時刻,流連於清香四溢的翠荷之中,會使人想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曠世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語出宋朝周敦頤的《愛蓮說》,原文是「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做一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人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同樣是橘子,但是在兩個完全不同的地方,生長出來的味道就不一樣。同理,人也是如此,人處在不同的環境,性格也不同,人處在焦慮,燥的環境中,人的性格是煩躁,心煩的感覺,當人處在壓抑的環境中,憋悶的感覺,當人處在活躍,積極向上的環境中,人的性格是快樂的。
  • 蓮為何出淤泥而不染?原因全網都答錯了!
    文章來自「科學大院」 作者: 陳瑩婷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出淤泥而不染,它是怎麼做到的?
    「出淤泥而不染」這一名句出自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周敦頤在《愛蓮說》中這樣寫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僅此一句便寫出了中國古代文人對於荷花的熱愛,然而周敦頤並不是最早這樣形容荷花的人,早在周敦頤之前,就有過無數的文人墨客用生動的筆法描繪過荷花「潔淨」的特點。正是因為荷花具有「潔淨」的特點,所以人們喜歡用荷花去比喻品格高潔之人,在古代文人的心中,荷花也具有了相對「神聖」的地位。
  • 有哪些人出淤泥而不染?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也:蓮,花之君子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 《菜根譚》智慧,出淤泥而不染,明機巧而不用!
    北宋儒家理學代表人物——周敦頤在嘉佑八年,應朋友之邀請遊玩聚會,興之所至,揮筆寫下了一篇名傳後世的散文《愛蓮說》,其中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被後世視為「君子」的寫照。明朝洪應明《菜根譚》大概是化用了這名句的意思,寫下了: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
  • 手繪蓮花 ,最愛蓮出淤泥而不染
    愛它婀娜多姿,愛它出淤泥而不染,愛它濯清漣而不妖……總之愛蓮的理由有很多。一個是花瓣的內側還有花瓣的外面所以話的時候要稍微注意一下把一這片花瓣分成兩個部分來畫中間留出一條空隙接下來把所有的花瓣都畫好晾乾用綠色畫出和花的花杆
  •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原來有如此多的美好寓意,你知道幾個
    同時也象徵出淤泥而不染的的人品,象徵著與朋友之間深厚的友情,還象徵著聖潔。荷花是我國的傳統名花,葉面大氣,莖幹筆直,花朵清秀豔麗,是蓮科蓮屬的植物。它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也是印度和越南的國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就是對荷花之美的真實寫照。而它更為世人稱讚的是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 詩詞:願你一生若蓮,出淤泥不染
    周敦頤愛蓮,寫下了這樣的詩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夏日的蓮花,是湖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那麼在其他文人墨客筆下,蓮又是怎麼樣的呢?
  • 詩詞朗讀:周敦頤《愛蓮說》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 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 【花最美】出淤泥而不染
    今天是花最美活動,最後一天了,來個出彩的,不知道你們看著漂不漂亮。反正是我最滿意的黏土作品,荷花看大圖美不美步驟如下找了幾根細木條,我用的是點蚊香剩下的。拿出淺黃色黏土,團成圓球狀,按在木條上,把上端壓成圓餅狀團幾個小綠色圓球,圍一個圓粘在剛才那個圓球上,然後用針扎出眼來花芯做好了,接下來拿出粉色黏土戳成長方形狀,拿出玫紅色戳成長條狀,把長條粘在長方形中間位置然後,用工具切出三角形狀,把三角形壓扁,下邊壓的圓滑點,就成花瓣了,一朵朵,一層層粘在一起花就完工了開始做另一個花苞,一個黃色的花芯,團出兩三朵花瓣
  • 【藝術玩蛋】手繪蓮花 ,最愛蓮出淤泥而不染
    愛它婀娜多姿,愛它出淤泥而不染,愛它濯清漣而不妖……總之愛蓮的理由有很多。畫的時候是一條線一條線的畫所以過程很慢,不要著急就這樣一條線挨著一條線把一片花瓣畫滿同樣的方法話其他的花瓣這一片花瓣有兩個面露出來一個是花瓣的內側還有花瓣的外面所以話的時候要稍微注意一下把一這片花瓣分成兩個部分來畫中間留出一條空隙接下來把所有的花瓣都畫好晾乾用綠色畫出和花的花杆
  • 出淤泥而不染的女孩名字,個個濯清漣而不妖!
    名字的價值,並不僅僅在名字那幾個字,而在於你賦予名字和名主多少能量與內涵,以及你能通過起名,挖掘激發激活多少潛能,讓這個人埋藏壓抑的智慧與能量能多大限度地釋放出來,活出本來該有的最理想的狀態與樣子,能通過起名,將一個人的智慧點亮能量引爆,讓她熠熠生輝、光芒萬丈氣貫長虹、聲震山河,女孩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