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獨行的義大利藝術家莫瑞吉奧·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在巴塞爾邁阿密國際藝術博覽會上展出了一件新的「雕塑」作品,這是他15年以來首次在藝博會上呈現新作。這件作品僅由一根香蕉和灰色強力膠帶組成,被固定在展牆上。根據其畫廊的一份聲明,這是一件現成品集合作品,「讓人們去洞察我們如何分配價值、我們重視怎樣的物體」。
瑞吉奧·卡特蘭為「香蕉」命名為《喜劇演員》據悉,作品的前兩個版本已經售出,每件12萬美元,就在畫廊與一家博物館商議以15萬美元出售「第三根香蕉」的時候,展位的香蕉被另一位藝術家直接拿下來吃了。
卡特蘭在一年前開始進行構思,當時,他在思考創作一件形似香蕉的雕塑。「他做了幾個模型:先是用樹脂,然後是青銅,再是著色青銅,最後回到了初始的理念,即真實的香蕉,」畫廊方表示。聲明中還說到,展出的這個水果「就地取材」於邁阿密的雜貨店。作品共有三個版本,其中兩個有藝術家的證明,並巧妙地命名為《喜劇演員》。
畫廊還表示,感興趣的收藏家需要注意,沒有任何精確的指導告訴人們如何對於作品進行長期維護,「如果香蕉發黴的話,你需要自己在當下做出如何處置的決定。」(文/錢雪兒)
上海 | 書法篆刻家劉一聞書法篆刻名家、上海博物館研究員、上海市文史館館員劉一聞在其七十大壽之際迎來了其新著《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叢書·劉一聞》《三德館印跡》《一聞藝譚》三書的出版發行,這些著作集中了其近十年的創作和理論研究成果。
劉一聞1949年出生於上海,他師承蘇白、方去疾、方介堪、謝稚柳諸前輩,上世紀80年代便在書界嶄露頭角。上世紀90年代起歷任國家級書法、篆刻大展評審委員。2005年在山東臨沂「王羲之故居」建立「劉一聞藝術館」。2016年在上海成立「劉一聞大師工作室」。多年來,他形成了自身書畫印完整的創作體系和迥異時趣的典雅風格,也是上海博物館書畫、篆刻研究方面最為重要的專家之一。
此次出版發行的三部新作中,《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叢書·劉一聞》為上海市文史館主編的系列叢書之一,收入了書法繪畫等作品200件,包括書畫文獻、藝術大事記等,較為完整展現其創作歷程和創作成就。目前該叢書已經出版了六卷,前五卷都是國畫系列,此次劉一聞卷以書法系列為主,兼有國畫、文選等,也是該系列最年輕的作者。《三德館印跡》收錄印章200餘枚,皆為劉一聞近十年來的創作。《一聞藝譚》則是他60歲到70歲間的學術思考。
劉一聞的三本新著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介紹說,由劉一聞主編的《上海博物館楹聯藏品》也將於近期出版,這部頗具分量的著作是上海博物館藏品大系的第一部著作,也是劉一聞在上博工作的「收官之作」。
浙江省書協主席鮑賢倫說,他和劉一聞先生在人生觀、價值觀上等方面都有著共同的看法,「特別是對藝術的話,關於古今關係,關於雅俗關係,關於新舊關係,關於共性和個性的關係,5年前我們開始做了一年一度的藝術對話,到今年已經是第5年。」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晁玉奎說,劉一聞有著向年輕人傳承藝術火炬的迫切感,「藝術家要有社會責任,他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上海 | 畫家丁一鳴作為上海書畫院執行院長,丁一鳴平時大多是低調的,以至於在上海合諾大廈一樓諾·藝站的「點丁跡——丁一鳴畫展」開幕現場,策展人祝君波直接說:「許多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未必見過他本人,今天就讓大家看看『廬山真面目』。」
出生於六十年代的丁一鳴其實從事中國畫創作時間頗早,其繪畫涉獵廣泛,山水、人物、花鳥、水鄉、房舍等題材均有表現。其中,作品《海角》入選全國首屆中國畫展,《淨》入選全國首屆山水畫展,《龍骨》獲全國建軍70周年美展優秀作品獎等,《幽居圖》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 。
回憶自己的從藝之路,丁一鳴說:「我與繪畫結緣很早,環境也有關係,我母親是從事蘇繡工作的,所以8歲時就拜師了,啟蒙老師是洪如式先生,他畫一手傳統花鳥畫與山水畫,老先生學問很好,教畫之餘還教我讀唐詩宋詞。後來又拜了劉伯年老先生繼續深造,17歲那年高中畢業,因為繪畫的特長,有機會進入了海軍基地的一個小島,開始了部隊生涯,這也影響到了我日後的繪畫之路。」
丁一鳴繪畫涉獵廣泛,其山水、人物、花鳥、水鄉、房舍等題材精工細作,人物畫則取材古賢高士、山野樵夫、溪邊釣翁、閒人對弈,畫面適度的變形和準確的造型並行不悖,從藝術手法上看,其山水畫中又揉入了諸多現代元素,包括鋪水、漬色、漬墨和虛實幹溼關係的處理。上海海事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院長、畫家樂震文認為,傳統中國畫講究造相而不住相,寫意而非再現,可遊、可居、可山水,詩畫就像作者在講故事,淵源流長,風格千秋而又大同。敘述者用遊覽自然的心情進入畫境,通過藝術功底把如此的心情集合,高山與流水,田園與溝壑,協同觀看者一起進入這樣自然的境界。
丁一鳴山水畫此次畫展共展出丁一鳴先生新作20多幅。據悉, 此次展覽由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主辦,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長青文化專項基金承辦,上海嘉誠收藏藝術研究中心協辦。(宗和)
上海 | 藝術家尼羅·柯廷在「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中,0號展廳定位是聚焦實驗性在地藝術,呈現不同形式藝術探索的項目空間。近日,西岸美術館0號展廳迎來了首個藝術項目:年輕藝術家尼羅·柯廷(Nile Koetting)創作的「保持冷靜」。
尼羅·柯廷 「保持冷靜」 現場圖片,西岸美術館0號展廳1989年出生的尼羅·柯廷是一位從事多種形式創作的藝術家,如裝置、燈光、表演、場景、聲音和作曲。其藝術項目探索了在表演性時空景象中物質與非物質、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互換新感知。
今年3月,尼羅·柯廷個人項目「保持冷靜」首次在哥廷根藝術協會展出,藝術家想像洪水過後,上漲的河水緩緩滲入美術館,「 智能家居 」技術擔起照料藝術品和人的職責。
在12月6日西岸美術館的展覽開幕現場,尼羅·柯廷和多位表演者帶來了一出表演,假想了一場美術館應對潛在的危險而進行的演習。在聲光的「作用」下,演員們用肢體動作表現了美術館內保護藝術品的人工智慧,展廳內的「霧氣」隨著表演的時間蔓延開來,將觀眾帶入想像中的情境。
尼羅·柯廷生於日本神奈川縣,如今在柏林與東京兩地工作和居住。正如「保持冷靜」中的機器人與鮮花、純水之間的反差和聯繫,他的作品既有某種「後人類紀」物體或將成為敘事主角的寓意,又有日本藝術中的乾淨、純粹與禪意。(文/錢雪兒)
美國 | 蓋蒂博物館首任館長史蒂芬·加勒特據《The Art Newspaper》報導,當地時間12月2日,美國蓋蒂博物館首任館長史蒂芬·加勒特(Stephen Garrett)辭世,享年96歲。除了領導蓋蒂博物館,他還率領過另2家南加州藝術機構。
1922年,加勒特出生在英格蘭阿什特德。二戰中,他中斷了建築學專業,加入英國皇家海軍。戰後,他在劍橋繼續完成學業,畢業後在倫敦以建築設計謀生,同時成為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的成員。
1960年代後期,億萬富翁保羅·蓋蒂打算把自己的馬裡布牧場住宅改建成博物館「蓋蒂別墅」,便邀請加勒特出任建築顧問。
蓋蒂別墅竣工後,加勒特被委任為副館長。1976年,石油大亨謝世後,加勒特成為博物館第一位館長。1977年,他提議大規模擴建博物館,「創造一家藝術機構」。他還建議將收藏門類從古董收藏拓展到古典大師繪畫,並為博物館另覓了一處館址。
1984年,加勒特離開蓋蒂博物館,出任長灘藝術博物館(Long Beach Museum of Art)館長,1990年,又作為首任館長領導哈默博物館(Hammer Museum)。
加勒特有兩段婚姻和4個孩子。加勒特第二任妻子Jean Mackintosh為蓋蒂博物館留下了「遺產」——名為Jean的胡蘿蔔蛋糕。1970年代,勤儉的保羅·蓋蒂沒有僱傭外聘廚師,Jean便製作了這款蛋糕,它至今仍是博物館咖啡廳菜單上的主打食品。(文/畹町)
美國邁阿密 | 塗鴉藝術愛好者艾倫·凱1980年代,當紐約布魯克林街區的艾倫·凱(Alan Ket)還是少年,他已不滿足於描繪紐約火車的種種塗鴉。有時,他自己塗鴉,更多時間他漫遊城市,挖掘最佳的塗鴉地點。周末,他聚集朋友分享各自一周拍攝的塗鴉照片。艾倫還會曠課,為的是在攝影師亨利·查夫曼(Henry Chalfant)的工作室待上一下午,1970年代查夫曼拍攝了大量火車塗鴉。「他告訴我們,應該由我們記錄下自己的時代變遷。」艾倫說。
塗鴉藝術博物館內據《紐約時報》報導,在巴塞爾邁阿密海灘藝術展會期間,12月5日,塗鴉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Graffiti)在邁阿密開館,這是第一個以塗鴉為主題的博物館,講述塗鴉藝術發展史,呈現塗鴉風格變遷的檔案。
早期塗鴉藝術家有些已被美術館接納,另一些則轉向商業設計領域。塗鴉,這種與流行文化緊密連接的民間藝術形式,其實很難安頓在現有的博物館裡,或許是因為天生反骨,或許因為畫面天然易逝。作為博物館聯合創始人,艾倫·凱說:「我們必須成為自己的權威。」
今時,塗鴉藝術逐漸收穫大眾審美、市場地位和收藏價值,但艾倫創辦博物館的初衷更加純粹,就是保護塗鴉先驅留下的、不為人知的創作遺產。除了館內陳列,觀眾在博物館外牆和周圍的牆上,還能看到13幅新壁畫。(文/畹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