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根粘在牆上的香蕉火了。
12月4日,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貝浩登畫廊展位上,藝術家莫瑞吉奧·卡特蘭用灰色膠帶將一根香蕉貼在牆上,取名《喜劇演員》(Comedian)。這根香蕉,可能連1美元不到,而一份「香蕉證書」,價值99999美元。
在證書裡,卡特蘭說得很清楚:
1、這只是一個普通的香蕉;
2、只有完成交易後,這件作品才成立;
3、買到香蕉的收藏家,可在香蕉變質後自行更換。這也是為什麼一根普通香蕉,可以賣到10萬+的原因,只要花錢買下這根香蕉,就有權利,把任何一根香蕉,粘在牆上,變成藝術品。
《喜劇演員》展出後,很快有兩名法國收藏家,以12萬美元的價格,每人買了一根。而第三根香蕉被一位老兄直接拿下來吃了,吃香蕉的大哥是David Datuna,也是個藝術家,他在ins上表示:「這是我的『飢餓』藝術。我喜歡Maurizio Cattelan的藝術品,我真的很喜歡這個香蕉,它非常的好吃。」 儘管工作人員有些生氣,但很快換了一根香蕉。據BBC報導,警方隨後被派去保護香蕉了。
有人說,吃香蕉才是最藝術的瞬間。更多人說,藝術,我真的不懂。
藝術不是故意讓人疑惑,只是我們缺乏理解它的媒介。而世界上匪夷所思的藝術品,可不止一根香蕉。
「我們可以相信一點 :這些包裹裡面並不是隨便裝著普通的瓦礫。」
《搖籃曲》裝置藝術,莫裡奇奧·卡特蘭,1994 年,木料、塑料盒和瓦礫,85 釐米×122 釐米×100 釐米,圖為1994 年2 月10 日— 3 月13 日,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當代藝術部門以《愛情的冬季》之名首次展出作品時的畫面,現存于波爾多當代藝術博物館
這就是莫裡奇奧·卡特蘭完成於1994 年的《搖籃曲》。第一眼看去,不過是木託盤上一些裝著瓦礫的包裹。這又是一件現成藝術作品嗎?並非如此。莫裡奇奧·卡特蘭不是那種滿足於模仿馬塞爾·杜尚而展出現成物品的藝術家。他被稱為「當代藝術中的巴斯特·基頓」,因為他尤好製造挑釁。你想想他的雕像作品,被隕石擊倒的真人大小的教皇約翰- 保羅二世,或者跪地祈禱的希特勒。我們可以相信一點 :這些包裹裡面並不是隨便裝著普通的瓦礫。
事實上,裡面裝的是米蘭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廢墟。1993 年7 月29 日夜晚,一個汽車炸彈爆炸,造成5人死亡,米蘭當代藝術博物館及館中的雕像、畫作與照片幾乎完全被炸毀。與佛羅倫斯的烏菲齊美術館和羅馬的拉特朗聖約翰大教堂的被襲事件一樣,這次襲擊的幕後是義大利政府正在嚴厲打擊的黑手黨組織。因此,在莫裡奇奧·卡特蘭的聚乙烯包裝袋中,裝有義大利整個國家對此事件的記憶 : 5 個生命,成為碎片的藝術品,被炸毀的博物館......那麼,挑釁在哪裡呢?可能在作品的名稱「搖籃曲」中。在爆炸受害者中,有一名睡在長凳上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他在睡夢中被炸身亡。
「我們可以從並列的色彩與平面
上輕鬆辨別出羅斯科的作品。」
《無題》,抽象表現主義— 色域繪畫,馬克·羅斯科(原名馬庫斯·羅斯科維茲),1964 年,布面油畫,205 釐米×193 釐米,巴黎,蓬皮杜中心,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
《無題》(紅色中的黑色、紅疊黑)創作於1964年,具有典型的馬克·羅斯科風格。馬克·羅斯科是著名美國畫家,他的大幅油畫— 像這幅畫約2 米長、2 米寬— 如今價值好幾千萬美金。我們可以從並列的色彩與平面上輕鬆辨別出羅斯科的作品。他的作品從來都不一樣,卻也並非完全不一樣,風格永遠強烈,引人凝視,令人陷入沉思。
羅斯科與德·庫寧、弗朗茲·克蘭、傑克遜·波洛克同為抽象表現主義的重要藝術家。抽象表現主義也被稱作紐約畫派,作品通常尺寸巨大、全幅畫滿、彰顯主題與色彩,是第一個獲得國際性共鳴的繪畫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崛起的抽象表現主義,使紐約取代巴黎成為前衛之都。1903 年,羅斯科出生於俄國,起名為馬庫斯·羅斯科維茲,是一個猶太家庭中最小的孩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們舉家移民到了美國。他的藝術生涯直到20 世紀50 年代才正式開始。他在畫下你眼前的這幅作品時,已是一名年屆六十的著名畫家,剛剛接到德克薩斯州休斯頓教堂的壁畫訂單。六年後,因主動脈瘤影響,他無法繼續創作大幅油畫,選擇割脈自殺。2012年,他的一件作品賣出了8600 萬美金的高價,創下紀錄。
「任何一隻椅腳都沒有著地,無法讓人就座。」
《圓桌》陳箴,1995 年,木料、金屬,高度 :180 釐米,直徑:550 釐米,重量:1111 千克,巴黎,蓬皮杜中心,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
這張由29 把椅子圍繞的桌子,名為《圓桌》。1995年聯合國成立50 周年之際,中國雕塑家陳箴完成了這件作品。在周年慶典中,60 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受邀前往日內瓦,參加主題為「和平對話」的大型展覽。那一年,陳箴30 歲。他出生於上海,成長於一個醫生家庭,家中只講英語和法語,從1986年起在巴黎生活。
他以不合常規的方法,將不同的椅子拼湊在一起 :這些椅子來自五個大陸,尺寸不一,風格不一,年代不一,體現不同的生活水平——比如有一把是主席席位,一把只是簡單的椅子,一把是富美家塑料貼面,還有一把是禱告椅。他把所有椅子鑲嵌在圓桌邊緣,懸空於地面,任何一隻椅腳都沒有著地,無法讓人就座。好像它們都在等待......這還不是全部。在圓桌中央的轉盤上,陳箴用中文刻下了聯合國憲章關於人權、兒童權利及禁止酷刑的主要條款。值得一提的是,聯合國成立50 周年慶典之際,南聯盟正戰事肆虐。沒有什麼值得興高採烈,也沒有什麼令人沮喪......
「他對繪畫感到十分惱火。」
《無題》,極簡藝術,唐納德·克萊倫斯·賈德,1988 年,銅、有機玻璃,304.7 釐米×69.2 釐米×61.4 釐米,單塊尺寸:15 釐米×69.2 釐米×61.4 釐米,布魯塞爾,比利時皇家美術館
你現在看到的,不是一個置物架,它是唐納德·賈德的一件「疊加」作品。從1966 年到1994 年去世的大約三十年間,這位美國藝術家一直在製作「疊加」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由相同尺寸的長方形平行六面體在牆上縱向整齊排列組成,每一塊平行六面體的厚度等同於每兩塊之間的距離,平行六面體的數量依照天花板的高度有所變化。
一如20 世紀60 年代的很多藝術家,唐納德·賈德也對繪畫感到十分惱火。他說,一張桌子,終究有某種象徵意義,甚至連一張抽象的桌子也有象徵意義。所以賈德轉而致力於「特定物體」(specific object)——這個名詞也出現在他1965 年出版的書中。他指的是三維立體的幾何形物體,純粹只代表自身的材質和體積本身的實物。為了排除可能表現某種意義的人為幹擾,他讓工廠生產這些物體,自己再用噴槍上色。為了得到一種無表現力的客觀的單色作品,他把這些物體以固定不變的方式釘在牆上,創造一種不表達任何內容的純粹的視覺效果。這些物體唯一的區別,就是它們的材質、顏色以及自身反射的光。這件作品的材質是銅與有機玻璃。
「湊近看,你就會發現它是一幅畫。」
《餵雞》,資本主義現實主義,西格瑪·波爾克,2005 年,布面丙烯畫,250 釐米 ×250 釐米,格勒諾布爾,格勒諾布爾美術館
完成於2005 年的《餵雞》是西格瑪·波爾克的代表作之一。第一眼看去,我們會以為這是一張2.5 米 ×2.5 米的大型黑白照片。但湊近看,你就會發現它是一幅畫。其實,這幅畫的確來源于波爾克在報紙上看到的一張照片。他用丙烯顏料畫出了放大後照片的網點,即構成圖像的成千上萬的小圓點。
波爾克是20 世紀60 年代的重要人物。和美國的波普藝術家以及法國的新現實主義藝術家一樣,他對流行圖像產生了濃厚興趣。他與格哈特·裡希特和康拉德·盧克共同宣告「資本主義現實主義」,作為德國藝術家對美國和法國藝術圈的回應。1966 年,他與裡希特一起試圖聯名其他德國藝術家今後400 年都只按照片作畫。波爾克自己確實踐行了這件事,直到2010 年去世。他會以報紙圖片與連環畫作為素材,轉變成繪畫作品。而最初,他是從在抹布和床單上勾畫簡單圖案開始的......這種經過增強、打亂、重組的繪畫創作,被看成是對消費社會的針砭。比方說,在這幅農夫餵雞圖背後,是禽流感這個隱患。對啊,那些看起來最無辜、再日常不過的事物,都有可能成為危險......
「他的戲劇作品糅雜了性與暴力,
經常招惹非議。」
《黛安娜之夜》,裝置藝術,揚·法布爾,2007 年,羽毛和玻璃,200 釐米×200 釐米,巴黎,狩獵與自然博物館
這六隻眼神銳利的貓頭鷹由玻璃和羽毛所制,它們組成了作品《黛安娜之夜》。從2007年起,揚·法布爾的這件作品便佔據著黛安娜陳列室的天花板。黛安娜陳列室是巴黎狩獵與自然博物館中一個陰暗的房間,內有兩幅油畫,一幅是皮埃爾·保羅·魯本斯的《黛安娜與隨從被林神監視》,另一幅是揚·勃魯蓋爾的《黛安娜與隨從準備出發狩獵》。
法布爾與這兩位17 世紀的大師同為安特衛普人,但他不是畫家。他是造型藝術家、插畫家、編舞、戲劇導演,是當代最具爭議的前衛藝術家之一。他的戲劇作品糅雜了性與暴力,經常招惹非議。還有他致敬達利的行為藝術,涉及被拋至空中的貓,激起了動物保護協會的憤怒。不過,並非一切都那麼糟糕。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歡樂的天堂》,被收藏在了布魯塞爾皇宮中 :140 萬片金龜子的甲殼覆蓋在鏡廳的天花板上,反射著令人驚異的光芒。2006 年,他開始展出貓頭鷹作品,不過純粹是製成標本的貓頭鷹頭部,同狩獵與自然博物館中注視我們的那些貓頭鷹一樣擁有催眠性的眼神。法布爾給它們裝上了人類用的義眼。你看它們的眼睛,在黑暗中多麼明亮。如作品名稱所示,這些夜行鳥類的職責是保護《黛安娜之夜》。
來源:《警惕藝術!》[法]弗雷德裡克·塔代伊 / [法]瑪麗-伊莎貝爾·塔代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