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藝術人物|透納獎的創新與缺位,羅傑斯的建築師社會責任

2020-12-13 澎湃新聞

上周,英美兩項重要藝術獎項公布:2019年度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授予英國人理察·羅傑斯,表彰他的社會責任;2018年英國透納獎頒發給一部用iPhone拍攝的電影,史無前例集結了各類影像提名的本次透納獎,也是傳統繪畫和雕塑缺位的一屆。

一方面是傳統藝術創作的漸漸讓位,另一方面,受惠於AR技術,36件維米爾真跡匯於掌心,打開谷歌應用便能瞬間在全世界「遇見維米爾」。《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美國 | 建築師理察·羅傑斯

被授予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是英國高科技建築運動先鋒

理察·羅傑斯

近日,據archdaily網站報導,英國建築師理察·羅傑斯(Richard George Rogers)被授予2019年度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簡稱AIA金獎),頒獎詞中稱這名世界著名建築師「對建築環境帶來了傑出影響,重新定義了建築師對於社會的責任」。

AIA金獎被公認為美國建築界的最高榮譽,頒發給「在建築理論和實踐上具有長遠影響力的建築師個人或組合」。作為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的第75位獲獎者,如今羅傑斯也加入了備受尊敬的獲獎者名單,其中包括弗蘭克·勞埃德·賴特(1949)、勒·柯布西耶(1961)、路易斯·康(1971)、貝聿銘(1979)等等。此外,羅傑斯獲得過2006年、2009年的斯特靈建築獎以及2007年的普利茲克建築獎。

作為英國高科技建築運動的一位領軍者,理察·羅傑斯是同代人中最具有革新性的建築師之一。他成名於1970至1980年代,著名作品包括巴黎蓬皮杜中心以及倫敦萊斯銀行總部。在他的作品中,一以貫之的是通過對於明亮色彩以及結構元素的運用來創造一種兼具辨識度和接受度的風格。

巴黎蓬皮杜中心

羅傑斯1933年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二戰期間,他隨家人移民至英國。在倫敦建築聯盟學院學習後,羅傑斯進入耶魯大學深造,在那裡他遇到了諾曼·羅伯特·福斯特男爵。畢業後,兩位建築師和蘇·羅傑斯、溫蒂·福斯特共同創立Team 4,雖然這一組合只持續了思念,但是卻構成了英國建築發展的重要階段。

(文/錢雪兒)

倫敦 | 藝術家夏洛特·普羅哲

繪畫與雕塑集體缺位的2018年透納獎,iPhone電影創作摘得桂冠

夏洛特·普羅哲

據《紐約時報》和《藝術新聞》報導,上周,來自格拉斯哥的女藝術家夏洛特·普羅哲(Charlotte Prodger)憑藉用iPhone拍攝的電影摘得2018年英國透納藝術獎,並贏得2.5萬英鎊的獎金。

夏洛特·普羅哲耗時一年創作電影《BRIGET》,以iPhone拍攝,憑藉私人生活片段、非線性碎片化的剪輯、自己撰寫的畫外音,以及蘇格蘭鄉村的自然景觀與酷兒身份的表達,透出強烈的自傳色彩。

電影《BRIGET》的畫面

「我所講述的故事,它們都是我的個人經歷,但它們也屬於很多人——跟我一樣的酷兒們所經歷過的故事」,夏洛特·普羅哲說。她認為智慧型手機就像是自己感官的延伸,記錄下每一個微小的動作與呼吸聲,一個半小時的單屏影像體現了身體與便捷影像設備之間的密切關係,身體超越了視覺觀看的體驗。

影片伴隨普羅哲日記的10段摘錄展開,她談到及自己的出櫃、在養老院工作的經歷、自己的迷醉狀態。影片靈感源自「新石器時代的凱特爾特女神」 ,作品中呈現古代文明遺蹟的立石與蘇格蘭高地自然中的迷醉狀態,體現了自白式的文學傳統,與另一種抒情的日常考古學。性別的流動性、酷兒身份的自覺與文化地理、自然景觀一起,建構了複雜的個人化敘事。

入圍本屆透納獎的還有「法證建築」團隊(Forensic Architecture)、那依姆·穆罕門(Naeem Mohaiemen)和盧克·威利斯·湯普森(Luke Willis Thompson)。《衛報》曾評論:「這是透納獎歷史上最好、也是最吃力的展覽之一(需要耗上半天看完整場展覽),但也看到了前方面臨的問題。所有提名藝術家都使用電影與數字圖像。沒有了繪畫,也沒有了雕塑」。

泰特不列顛美術館館長阿歷克斯·法誇爾森如此評價這屆透納獎:「這是一屆特別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獎項,不論對於歐美還是世界上很多其他地區來說,都是極為政治化的時刻,透納獎將這一特點展現了出來。」

(文/陸斯嘉)

荷蘭 | 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館長埃米莉·戈登科

與谷歌聯合開發應用,在全世界範圍內「遇見

維米爾

埃米莉·戈登科

據《紐約時報》報導,上周一,珍藏著維米爾最著名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 museum),會同谷歌藝術與文化項目合作開發的一款AR技術應用正是上線,打造了一件可展示所有維米爾作品的虛擬博物館,名為「遇見維米爾」(Meet Vermeer)。

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谷歌藝術與文化項目聯合開發的「遇見維米爾」應用。

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館長埃米莉·戈登科(Emilie Gordenker)說:「在現實世界中,這些畫作不可能被放在一起展覽。可以說,科技又一次做到了人們在現實中無法達成的事。」

「這些創作於 17 世紀的畫作非常脆弱,不能被運送到其他地方,而且有的畫作是私人收藏,此前藏於加德納博物館的一幅還被盜了。即便沒有這麼多障礙,所有收藏者也不可能願意在同一時間展示價值連城的維米爾畫作。」戈登科說。

目前,被公認為維米爾真跡的僅有36幅,分屬於全球18處博物館和私人藏家。幸運的是,他們都願意為「遇見維米爾」項目提供高解析度的數字圖像文件。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為提供了五幅維米爾畫作的圖像,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及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國立博物館也分別貢獻出四幅畫作的圖像。羅浮宮和弗裡克美術館(Frick Collection)分別提供了兩幅和三幅作品。此外,波士頓的伊莎貝爾·斯圖爾特·加德納博物館公開提供了《音樂會》(The Concert)的圖像,這幅名作自1990年從博物館被盜後至今去向不明。

這幅名為《老鴇》(The Procuress)的畫作是在德勒斯登國立美術館的歷代大師畫廊拍攝的。

當用戶打開這個應用,先看到一個沒有天花板的博物館。只要用手觸碰屏幕,稍加操作就能進入展示畫作的房間。然後,畫面會調整為面對牆壁的視角,用戶便能看到掛在牆上的作品,同時還可以放大每一幅名畫細細欣賞。

對於虛擬博物館是否會阻止人們踏進博物館實地欣賞「真跡」,戈登科抱有信心:「當我們分享的信息和圖像越來越多,我覺得人們會更想擁有真實的體驗,那就是到原作所在地去現場感受作品的魅力。博物館之所以顯得日益重要,參觀率也在不斷攀升,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我們能夠利用這些數字科技,它打破了各種障礙,讓人們更容易接觸到博物館的藏品。」

(文/陸斯嘉)

紐約 | 藝術家安妮娜·葛西克

關注生態問題,為候鳥建立棲居地

安妮娜·葛西克,背後是她創作的肖像畫。

近日,據hyperallergic網站報導,藝術家安妮娜·葛西克(Anina Gerchick)為候鳥而設計的裝置作品《飛鳥線》(Birdlink)計劃於2020年在紐約薩拉德羅斯福公園落成。此前,《飛鳥線》已經在紐約市總督島和威廉斯堡東河州立公園分別開放。

紐約是大西洋候鳥遷移路徑中的一部分,這條路徑沿大西洋沿岸,從北極一路通往加勒比海。遷徙的鳥兒就像許多紐約人一樣,喜歡在中央公園休憩,但是在到處是混凝土建築的曼哈頓,它們鮮少能覓得食物和休息的地方。根據設想,葛西克的雕塑能夠為城市中的鳥兒和候鳥們提供棲居之地。葛西克最初想要將裝置建在市區,不過,最終計劃的實現落到了總督島。

今年夏天在總督島上出現的第一個《飛鳥線》是紐約市奧杜邦自然中心的一部分,由九英尺高的植物牆組成,位於一塊島上原軍事基地之外。其中的本土植物由紐約市公園和娛樂部提供,它們被分裝在獨立的容器中,由竹結構支撐。隨著夏季雨水灌溉植物生長,藍莓、黃金菊等植物群吸引了鳥兒和黃蜂。《飛鳥線》的螺旋形結構由不太昂貴的再生材料建成,看起來賞心悅目,並且可以在不同的地點展開。

「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個畫家,有時候我發現,我的關注點有很多與城市、都市環境、以及圍繞氣候變化的環境議題有關,」近日,葛西克在接受hyperallergic採訪時說道。於是,她在紐約市立大學修讀了景觀建築的碩士學位,並且將自己的實踐延伸到公共藝術領域,關注生態問題。

位於布魯克林東河州立公園的《飛鳥線》。

第二代《飛鳥線》位於威廉斯堡東河州立公園,在今年10月6日開放,與秋季候鳥遷徙同步,這一裝置位於布魯克林沿海地帶,到冬天,裝置的模塊化設計能夠換下部分進入休眠期的植物,到了春天,這些植物又能在下一個遷徙季節為鳥兒提供資源。

「這個裝置的理念在於,它可以進入各種地方,能夠與每個地方的特性融合,」葛西克解釋道,「我和一些鳥類專家探討過,他們告訴我,即使是一塊很小的棲息地,鳥兒們也會過來。」

「我認為關於鳥的議題能夠吸引人們去思考環境問題,」葛西克說道,「我們和它們息息相關,許多人愛鳥,有些政治議題也和鳥有關係。比如,今年是《候鳥協定法案》100周年,而這一法案如今卻受到川普政府的攻擊。所以,存在著一些立法問題,需要我們去了解並且為之辯護。鳥可以是我們的文化、政治以及環境的一份子。」

(文/錢雪兒)

相關焦點

  • 一周藝術人物|阿布拉莫維奇演繹卡拉斯,建築大師羅傑斯退休
    曾聯合設計出蓬皮杜藝術中心的英國著名建築師理察·羅傑斯宣布退休,他憑藉對英國建築的推動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等榮譽。在中國,建築師劉家琨公布浙江麗水「文裡·松陽」街區的保護更新項目;在美國,「2022年夏威夷三年展」選定了主策展人招穎思。《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今年,酷兒藝術家獲得史上最政治化的一屆透納獎
    史上最政治化的一屆「透納獎」「透納獎」以英國著名畫家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J.M.W. Turner)的名字命名,由英國泰特美術館組織評選頒發,是英國最著名的藝術獎項。自1984年成立以來,透納獎的發展一直伴隨著爭議。透納獎應該頒給資深的藝術家,還是年輕的藝術家?藝術評選是否有損藝術的「身份與體面」?藝術評獎是只考慮藝術質量,還是要兼顧性別平衡?1996年的透納獎入選者均為男性、1997年入選者均為女性,這引發了公眾的質疑:評委會是不是為了政治正確「矯枉過正」?
  • 藝術一刻|透納:我的靈感來自霧霾
    藝術一刻|透納:我的靈感來自霧霾 2020-12-18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周藝術人物|庚子藝事的八旬策劃者,為孩子插畫的建築師
    一周藝術人物中,在美國,由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震蕩繼續蔓延,在藝術界中,藝術團體遊擊隊女孩錄製短片探討有關「黑人的命也是命」議題;在英國,建築師諾曼·福斯特所在事務所發布「小黃瓜」插畫書,讓隔離在家的孩子開啟「建築之旅」。
  • 一周藝術人物|首位仿真機器人藝術個展將展,已售百萬美元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任命賴因·沃爾夫斯為新任館長;在倫敦,雕塑家雷切爾·懷特裡德獲2019年英國「女王生日獎」並被授予爵士爵位。《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一周藝術人物|柯律格講中國瞬間,英國皇家藝術院新換CEO
    上周,進入第251年的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宣布了秘書兼執行長的新人選,現任凡·高博物館館長呂格爾成為繼任者。在北京,來自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榮休教授柯律格將於今秋開講,談「中國藝術史上的三個跨國瞬間」。不久前拿下2019年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金獎的建築師格雷姆肖則提醒人們警惕「手提包建築」並提倡迷你型住宅。
  • 一周藝術人物|磯崎新領取普利茲克獎章,演員斯文頓首次策展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巴黎 | 建築師磯崎新在法國凡爾賽宮領取2019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磯崎新據《NHK》報導,5月25日,2019年普利茲克獎頒獎典禮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行,磯崎新作為第46位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也是第八位來自日本的獲獎建築師獲頒了銅質獎章
  • 教師招聘重點人物總結——羅傑斯
    教師招聘重點人物總結——羅傑斯 http://www.hteacher.net 2018-10-10 13:11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一周藝術人物|建築學家李道增、洛杉磯MOCA創始人辭世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他堅持中國建築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出了「新制宜主義的建築學」理念,1998年,他提出了自己的「新制宜主義的建築學」理念,主張因地、因時、因事制宜,強調城市設計和場所精神,並將其概括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得體、切題、兼容並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同時強調細部設計。
  • 英國女性建築師獎 W Awards 2020獲勝者
    獎項簡介英國專為全球女性建築師設立的W獎的前身是 "女建築師獎",旨在表彰世界各地的女性對建築業的貢獻MJ Long傑出事務所獎(僅英國)此獎項為表揚倫敦的參賽者,以表彰在英國事務所中表現出色的建築師。
  • 專訪中國傑出女建築師、「詹天佑獎」獲得者孫燕女士
    詹天佑獎是我國土木工程領域工程建設項目科技創新最高榮譽獎項。作為中國傑出的女建築師,孫燕斬獲詹天佑獎,不僅僅是北京的驕傲,也是安徽省的驕傲,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特邀請孫燕蒞臨本報進行專訪。   【嘉賓介紹】   孫燕,高級建築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是中國建築學會會員、北京市女建築師協會會員,現就職於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孫燕擁有25年工作經驗,其中16年著名甲級建築設計院工作經歷,1年美國建築設計事務所工作經歷,先後主持並主要參加多個建築設計項目。
  • 2020智慧監管創新大會召開 基石藥業獲「醫藥企業社會責任獎」
    2020年,醫藥行業智慧實踐迭出、監管手段升級,智慧監管創新大會三度起航,政企代表將真誠「面對面」,緊扣行業發展新話題,探尋產業升級新引擎,共推智慧監管新樣板,也成為醫藥界同仁共同探索社會責任新理念、梳理企業社會責任實踐新成果、推動社會責任事業新發展的高端交流平臺。
  • 英藝評家評英國年度好展 馬蒂斯剪紙藝術奪冠
    林布蘭在1650至1669年期間追求更新的藝術形式,繪畫主題大多描繪人物心理,畫風則黑暗陰沉,飽含悲傷與苦楚。《瓊德曼醫生的解剖課》(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Joan Deyman)、《盧克蕾提亞之死》(The Suicide of Lucretia Rembrandt)等都是這時期的佳作。
  • 蘇州工業園區榮獲「2015政府責任創新獎」
    蘇州工業園區榮獲「2015政府責任創新獎」。蘇州工業園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楊知評在獲獎感言中表示,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不僅是企業自主品牌塑造的戰略選擇,更是地方提升文明程度、創新社會治理的新生力量。國家賦予蘇州工業園區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的歷史使命,園區將以圓融開放贏取發展主動,以社會責任建設提升區域治理水平,打造產業與城市相互融合的和諧新城。
  • 一周藝術人物|裡希特向柏林捐贈,攝影家索斯講述「心跳」
    昨天下午,上海西岸濱江一場暴雨後,瑪格南圖片社成員、美國當代最著名的攝影家之一埃列克·索斯走進上海攝影藝術中心,帶來一場關於藝術與攝影思考的講座。從一位羞澀的新手,到發現自我與世界之間的空間,索斯呈上並漫談了新作「我知道你的心跳有多劇烈」。
  • 一周藝術人物|翁同龢後人捐美183件文物引發的爭議與思考
    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收穫一批珍貴的翁氏六代家藏書畫,大大填補了館藏的中國晚期書畫;在華盛頓,史密森尼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美國國家美術館各自宣布了歷史上的首任女性館長,打破男性一統的格局。在紐奧良與舊金山,建築師博埃裡與藝術家塞爾敏帶著充滿想像的作品來到人們面前。《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 仁和集團獲2020年中國企業社會評選社會責任踐行獎
    2020年9月15日,由《中國經營報》和中經未來主辦的「全球視野 責任共享」2020中國企業社會責任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本屆高峰論壇聚焦於精準扶貧、綠色環保、全球CSR進程、社會公益、可持續發展等核心話題,與企業家、經濟學家進行廣泛討論,探索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創新,共話CSR發展的商業之道。
  • 高迪安集團在聯合國總部獲頒「全球社會企業責任獎」
    本次峰會由聯合國新聞部非政府組織執行委員會、全球企業社會責任基金會以及沃優聯盟聯合舉辦。峰會上,主辦方和與會者共同發起了《社會影響力創業行動》《全球可持續發展教育行動》《全球影響力投資行動》三項聯合行動宣言。聯合國非政府組織委員會主席布魯斯·諾茨在會上表示,「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馬拉松而不是短跑衝刺,希望今天的活動能成為我們千裡之行的第一步。」
  • 一周藝術人物|美國兩大博物館長互換,努維爾「馬賽曲」完工
    商業版圖的收縮,到了普利茲克獎得主們的手中則幻化為另一種「世俗的撤退」和凝固的「馬賽曲」:瑞士建築師彼得·卒姆託以一座永久性建築向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大師致敬,法國建築師讓·努維爾以一座辦公摩天樓為馬賽添上紅白藍三色的天際線。《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