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英美兩項重要藝術獎項公布:2019年度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授予英國人理察·羅傑斯,表彰他的社會責任;2018年英國透納獎頒發給一部用iPhone拍攝的電影,史無前例集結了各類影像提名的本次透納獎,也是傳統繪畫和雕塑缺位的一屆。
一方面是傳統藝術創作的漸漸讓位,另一方面,受惠於AR技術,36件維米爾真跡匯於掌心,打開谷歌應用便能瞬間在全世界「遇見維米爾」。《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美國 | 建築師理察·羅傑斯
被授予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是英國高科技建築運動先鋒
理察·羅傑斯
近日,據archdaily網站報導,英國建築師理察·羅傑斯(Richard George Rogers)被授予2019年度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簡稱AIA金獎),頒獎詞中稱這名世界著名建築師「對建築環境帶來了傑出影響,重新定義了建築師對於社會的責任」。
AIA金獎被公認為美國建築界的最高榮譽,頒發給「在建築理論和實踐上具有長遠影響力的建築師個人或組合」。作為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的第75位獲獎者,如今羅傑斯也加入了備受尊敬的獲獎者名單,其中包括弗蘭克·勞埃德·賴特(1949)、勒·柯布西耶(1961)、路易斯·康(1971)、貝聿銘(1979)等等。此外,羅傑斯獲得過2006年、2009年的斯特靈建築獎以及2007年的普利茲克建築獎。
作為英國高科技建築運動的一位領軍者,理察·羅傑斯是同代人中最具有革新性的建築師之一。他成名於1970至1980年代,著名作品包括巴黎蓬皮杜中心以及倫敦萊斯銀行總部。在他的作品中,一以貫之的是通過對於明亮色彩以及結構元素的運用來創造一種兼具辨識度和接受度的風格。
巴黎蓬皮杜中心
羅傑斯1933年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二戰期間,他隨家人移民至英國。在倫敦建築聯盟學院學習後,羅傑斯進入耶魯大學深造,在那裡他遇到了諾曼·羅伯特·福斯特男爵。畢業後,兩位建築師和蘇·羅傑斯、溫蒂·福斯特共同創立Team 4,雖然這一組合只持續了思念,但是卻構成了英國建築發展的重要階段。
(文/錢雪兒)
倫敦 | 藝術家夏洛特·普羅哲
繪畫與雕塑集體缺位的2018年透納獎,iPhone電影創作摘得桂冠
夏洛特·普羅哲
據《紐約時報》和《藝術新聞》報導,上周,來自格拉斯哥的女藝術家夏洛特·普羅哲(Charlotte Prodger)憑藉用iPhone拍攝的電影摘得2018年英國透納藝術獎,並贏得2.5萬英鎊的獎金。
夏洛特·普羅哲耗時一年創作電影《BRIGET》,以iPhone拍攝,憑藉私人生活片段、非線性碎片化的剪輯、自己撰寫的畫外音,以及蘇格蘭鄉村的自然景觀與酷兒身份的表達,透出強烈的自傳色彩。
電影《BRIGET》的畫面
「我所講述的故事,它們都是我的個人經歷,但它們也屬於很多人——跟我一樣的酷兒們所經歷過的故事」,夏洛特·普羅哲說。她認為智慧型手機就像是自己感官的延伸,記錄下每一個微小的動作與呼吸聲,一個半小時的單屏影像體現了身體與便捷影像設備之間的密切關係,身體超越了視覺觀看的體驗。
影片伴隨普羅哲日記的10段摘錄展開,她談到及自己的出櫃、在養老院工作的經歷、自己的迷醉狀態。影片靈感源自「新石器時代的凱特爾特女神」 ,作品中呈現古代文明遺蹟的立石與蘇格蘭高地自然中的迷醉狀態,體現了自白式的文學傳統,與另一種抒情的日常考古學。性別的流動性、酷兒身份的自覺與文化地理、自然景觀一起,建構了複雜的個人化敘事。
入圍本屆透納獎的還有「法證建築」團隊(Forensic Architecture)、那依姆·穆罕門(Naeem Mohaiemen)和盧克·威利斯·湯普森(Luke Willis Thompson)。《衛報》曾評論:「這是透納獎歷史上最好、也是最吃力的展覽之一(需要耗上半天看完整場展覽),但也看到了前方面臨的問題。所有提名藝術家都使用電影與數字圖像。沒有了繪畫,也沒有了雕塑」。
泰特不列顛美術館館長阿歷克斯·法誇爾森如此評價這屆透納獎:「這是一屆特別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獎項,不論對於歐美還是世界上很多其他地區來說,都是極為政治化的時刻,透納獎將這一特點展現了出來。」
(文/陸斯嘉)
荷蘭 | 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館長埃米莉·戈登科
與谷歌聯合開發應用,在全世界範圍內「遇見
維米爾
」
埃米莉·戈登科
據《紐約時報》報導,上周一,珍藏著維米爾最著名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 museum),會同谷歌藝術與文化項目合作開發的一款AR技術應用正是上線,打造了一件可展示所有維米爾作品的虛擬博物館,名為「遇見維米爾」(Meet Vermeer)。
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谷歌藝術與文化項目聯合開發的「遇見維米爾」應用。
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館長埃米莉·戈登科(Emilie Gordenker)說:「在現實世界中,這些畫作不可能被放在一起展覽。可以說,科技又一次做到了人們在現實中無法達成的事。」
「這些創作於 17 世紀的畫作非常脆弱,不能被運送到其他地方,而且有的畫作是私人收藏,此前藏於加德納博物館的一幅還被盜了。即便沒有這麼多障礙,所有收藏者也不可能願意在同一時間展示價值連城的維米爾畫作。」戈登科說。
目前,被公認為維米爾真跡的僅有36幅,分屬於全球18處博物館和私人藏家。幸運的是,他們都願意為「遇見維米爾」項目提供高解析度的數字圖像文件。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為提供了五幅維米爾畫作的圖像,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及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國立博物館也分別貢獻出四幅畫作的圖像。羅浮宮和弗裡克美術館(Frick Collection)分別提供了兩幅和三幅作品。此外,波士頓的伊莎貝爾·斯圖爾特·加德納博物館公開提供了《音樂會》(The Concert)的圖像,這幅名作自1990年從博物館被盜後至今去向不明。
這幅名為《老鴇》(The Procuress)的畫作是在德勒斯登國立美術館的歷代大師畫廊拍攝的。
當用戶打開這個應用,先看到一個沒有天花板的博物館。只要用手觸碰屏幕,稍加操作就能進入展示畫作的房間。然後,畫面會調整為面對牆壁的視角,用戶便能看到掛在牆上的作品,同時還可以放大每一幅名畫細細欣賞。
對於虛擬博物館是否會阻止人們踏進博物館實地欣賞「真跡」,戈登科抱有信心:「當我們分享的信息和圖像越來越多,我覺得人們會更想擁有真實的體驗,那就是到原作所在地去現場感受作品的魅力。博物館之所以顯得日益重要,參觀率也在不斷攀升,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我們能夠利用這些數字科技,它打破了各種障礙,讓人們更容易接觸到博物館的藏品。」
(文/陸斯嘉)
紐約 | 藝術家安妮娜·葛西克
關注生態問題,為候鳥建立棲居地
安妮娜·葛西克,背後是她創作的肖像畫。
近日,據hyperallergic網站報導,藝術家安妮娜·葛西克(Anina Gerchick)為候鳥而設計的裝置作品《飛鳥線》(Birdlink)計劃於2020年在紐約薩拉德羅斯福公園落成。此前,《飛鳥線》已經在紐約市總督島和威廉斯堡東河州立公園分別開放。
紐約是大西洋候鳥遷移路徑中的一部分,這條路徑沿大西洋沿岸,從北極一路通往加勒比海。遷徙的鳥兒就像許多紐約人一樣,喜歡在中央公園休憩,但是在到處是混凝土建築的曼哈頓,它們鮮少能覓得食物和休息的地方。根據設想,葛西克的雕塑能夠為城市中的鳥兒和候鳥們提供棲居之地。葛西克最初想要將裝置建在市區,不過,最終計劃的實現落到了總督島。
今年夏天在總督島上出現的第一個《飛鳥線》是紐約市奧杜邦自然中心的一部分,由九英尺高的植物牆組成,位於一塊島上原軍事基地之外。其中的本土植物由紐約市公園和娛樂部提供,它們被分裝在獨立的容器中,由竹結構支撐。隨著夏季雨水灌溉植物生長,藍莓、黃金菊等植物群吸引了鳥兒和黃蜂。《飛鳥線》的螺旋形結構由不太昂貴的再生材料建成,看起來賞心悅目,並且可以在不同的地點展開。
「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個畫家,有時候我發現,我的關注點有很多與城市、都市環境、以及圍繞氣候變化的環境議題有關,」近日,葛西克在接受hyperallergic採訪時說道。於是,她在紐約市立大學修讀了景觀建築的碩士學位,並且將自己的實踐延伸到公共藝術領域,關注生態問題。
位於布魯克林東河州立公園的《飛鳥線》。
第二代《飛鳥線》位於威廉斯堡東河州立公園,在今年10月6日開放,與秋季候鳥遷徙同步,這一裝置位於布魯克林沿海地帶,到冬天,裝置的模塊化設計能夠換下部分進入休眠期的植物,到了春天,這些植物又能在下一個遷徙季節為鳥兒提供資源。
「這個裝置的理念在於,它可以進入各種地方,能夠與每個地方的特性融合,」葛西克解釋道,「我和一些鳥類專家探討過,他們告訴我,即使是一塊很小的棲息地,鳥兒們也會過來。」
「我認為關於鳥的議題能夠吸引人們去思考環境問題,」葛西克說道,「我們和它們息息相關,許多人愛鳥,有些政治議題也和鳥有關係。比如,今年是《候鳥協定法案》100周年,而這一法案如今卻受到川普政府的攻擊。所以,存在著一些立法問題,需要我們去了解並且為之辯護。鳥可以是我們的文化、政治以及環境的一份子。」
(文/錢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