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藝術人物|磯崎新領取普利茲克獎章,演員斯文頓首次策展

2020-12-16 澎湃新聞

上周六晚,88歲的日本建築師

磯崎新

在法國凡爾賽宮獲頒2019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獎章,與他一同參加典禮的還有不同階段委託其項目的業主,其中包括前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

在日本,中國青年藝術家程然獲得「野村新銳藝術家獎」,在他看來,相比作品好賣,「保持前衛和獨立的姿態最重要」。在紐約,知名演員蒂爾達·斯文頓當起了藝術策展人,通過展覽探討身份和變化,策展人的身份為她的職業生涯又添上新的一筆。此外,為何一位音樂家 「雕塑」

聲音,成為本屆惠特尼雙年展「無法安放」的力量?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巴黎 | 建築師磯崎新

在法國凡爾賽宮領取2019年普利茲克建築獎

磯崎新

據《NHK》報導,5月25日,2019年普利茲克獎頒獎典禮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行,磯崎新作為第46位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也是第八位來自日本的獲獎建築師獲頒了銅質獎章。

普利茲克建築獎主辦方凱悅基金會讚賞了磯崎新不斷變化的建築風格,並稱他是在建築領域掌握多語種的人。

磯崎新在頒獎典禮上發言

磯崎新在頒獎典禮上說,希望通過與客戶的對話創造新的解決之道,而非堅持某個單一的風格。他希望與那些委託他項目的人們共同接受這個獎項。

因而,88歲的磯崎新邀請了西班牙前國王、卡達前國王、埃及前文化部長和前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與他共同參加了頒獎典禮。「我請的客人,全是支持我、肯定我的業主,並非在位的官員,潘公凱是在中國所有項目中堅定支持我的唯一一位。」磯崎新表示。

2003-2008 中央美術學院當代藝術博物館,北京

曾與磯崎新長期共事的前中央美術學院續建工程辦公室主任謝小凡撰文回憶2003年央美美術館籌建時的情形:「我在東京他的工作室,他問我們:是要經典意義的美術館還是要現代意義的美術館、展覽會意義的美術館、研究意義的美術館……。我們的回答是都要。後來見識多了,反省自己當時的言論,其實是什麼都沒有回答。就拿研究意義的美術館為例,我完全停留在字面意義對研究的理解,其實研究意義的館,是要美術館開放後臺,把後臺與前臺的邊界打通,讓研究的行為也成為可視的內容,例如:如何修復、如何整理檔案、如何做標本等等。我的無知獲得了磯崎新的諒解與理解,他了解到我們沒有這個條件實現研究意義的美術館,於是按他的認識和我們切實的需要,引導我們完成了美術館的設計。」

在今年3月宣布磯崎榮獲本屆普利茲克建築獎時,評委會的評語之一是:「他突破建築學框架,提出了超越時代和國界的問題。」(文/畹町)

京都 | 中國青年藝術家程然

獲得「野村新銳藝術家獎」

程然

上周,日本野村控股公司主辦的「野村新銳藝術家獎」首屆頒獎典禮在京都東福寺舉行,該獎授予中國藝術家程然和美國藝術家卡梅隆·羅蘭(Cameron Rowland)。兩人分獲10萬美元現金獎勵。該獎項旨在表彰並支持尚處於職業生涯初期,卻已出類拔萃的藝術家。

「野村新銳藝術家獎」的獨立評審團成員包括: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副館長兼總策展人鄭道煉、東京都現代美術館藝術總監長谷川祐子、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馬克斯·霍萊因(Max Hollein)等。此外,首位「野村藝術獎」得主也將由同一評審團選出,並於今年10月在上海舉辦的頒獎典禮上宣布,獎金為100萬美元。

程然,1981年生於內蒙古。2005年以來一直在創作影片和視頻作品,這些作品吸收了中西方文學、詩歌、電影和視覺文化,致力於探討複雜且敏感的精神狀態,文化差異、社會地位和存在主義等議題。2017 年,程然在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個展,展出多頻錄像裝置作品《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紐約》 錄像裝置(15部單頻高清錄像,彩色/有聲,16:9,電視機,投影儀,音響,鏡子,黑色隔音棉)尺寸可變 2017年

在《狂人日記》「香港系列」中,他以頻繁出現在香港上空的「麻鷹」和在被遺棄的「唐狗」(土狗、流浪狗)這兩個具有城市符號的動物的視角來敘述它們的城市見聞,表達出城市居住者的命運與他們所在城市環境間的關係。

程然獲獎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有人會問我,為什麼不做些更好賣的藝術作品,這真的是個問題,我就是喜歡做一些不是那麼容易被賣的作品,我覺得保持前衛和獨立的姿態最重要。」同時他認為,一個獎項來自於評委會本身的選擇,好的藝術家並不是以媒介去劃分,繪畫和影像對他來說沒區別,「也許之後我就會開始畫畫了。」

(整理/畹町)

紐約 | 演員蒂爾達·斯文頓

首次擔任藝術策展人,展覽「奧蘭多」探討身份和變化

蒂爾達·斯文頓

據《紐約時報》報導,現年58歲的英國著名女演員蒂爾達·斯文頓(Tilda Swinton)將首次擔任藝術策展人,為她豐富的職業生涯添上新的一筆。

斯文頓出演過70餘部電影,曾獲奧斯卡金像獎。近日,由斯文頓擔任策展人的展覽「奧蘭多」在光圈基金會(Aperture Foundation)開幕,聚焦11位藝術家的約55幅攝影作品。其中部分作品為委任項目,涉及身份和轉變等主題,這是小說及同名電影《奧蘭多》中曾探索的問題,正是在影片《奧蘭多》當中,斯文頓貢獻了突破性的表演。

相比《奧蘭多》拍攝的時代,如今對於性別的討論愈發熱烈,展覽或許將斯文頓帶回了這個故事?對此,斯文頓予以否認。「我認為將性別模糊作為《奧蘭多》的主題如同特洛伊木馬一般,」在她看來,電影和小說探討的其實是「永恆的、無法避免的變化,這是我們賴以為生的唯一的東西,」此外,還關乎「被有意忽視的身份」。

斯文頓向她認為可能願意參展的藝術家們發去了邀請,幾乎每個人都給出了回應。參展的藝術家包括米卡琳娜·託馬斯(Mickalene Thomas),她稱讚斯文頓「獨具慧眼」。

(文/錢雪兒)

紐約 | 音樂家蘿拉·奧特曼

「雕塑」聲音,為惠特尼雙年展注入「無法安放」的力量

蘿拉·奧特曼

在今年的惠特尼雙年展上,蘿拉·奧特曼(Laura Ortman)的影像似乎難以安放。

這段時長五分半的視頻描繪了一位藝術家如同要參加音樂會一樣身著正裝,演奏小提琴,背後則掠過不斷變化的西南部風景。音樂從一段孟德爾頌的樂曲開始,最後進入空靈的聲音景觀。在她演奏時,一位男舞者圍著她移動。

作品名為《我靈魂的殘餘》,這是一部介入音樂錄影、影像表演和視頻藝術之間的作品。它給展館帶來一種難以安放的能量,即便是奧特曼自己也對於雙年展策展人對她的邀請感到一頭霧水。

「你知道我是個音樂家吧?」她回憶起自己的回答。在她解釋了自己的實驗性藝術實踐與作為表演者的故事之後,策展人詢問她是否有什麼可以看一下的東西。於是,她拿出了筆記本電腦裡的一段小視頻,是為最近的專輯主打曲所作,專輯名稱同樣是《我靈魂的殘餘》。

奧特曼的實踐與視覺藝術有很強的聯繫。「我曾經嘗試過用繪畫和裝置來描述孤獨的感覺,」她說道,「後來,我開始創作自己的音樂,用音樂去填充它們,然後我發現,聲音才是真正打動我的部分。」直至今日,她仍然將自己的工作描述為「雕塑聲音」。

「有些東西我不知道如何去表達,只有在純粹的聲音裡才可以,」奧特曼說道,「製作這個視頻讓我發現了一首樂曲中我不曾發現的那一面。我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文/錢雪兒)

相關焦點

  • 2017年普利茲克獎_2020年2017年普利茲克獎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已於3月5日晚11時揭曉   磯崎新  日本著名建築師、城市規劃師與建築學者  磯崎新  (Arata Isozaki) 榮獲2019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  PART 01 讓你快速了解磯崎新的10句話  1、磯崎新是第46位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也是第8位獲得該獎的日本建築師。
  • 近10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大師們,都畢業於哪些院校?
    普利茲克建築獎-用於表彰—位或多位當代建築師在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才智、想像力和責任感等優秀品質,以及他們通過建築藝術對人文科學和建築環境所做出的持久而傑出的貢獻。這—國際性獎項由美國芝加哥普利茲克家族通過旗下凱悅基金會於1979年創立,每年評選—次,授予—位或多位做出傑出貢獻的在世建築師。該獎項通常被譽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和"業界最高榮譽"。
  • 一周藝術人物|阿布拉莫維奇演繹卡拉斯,建築大師羅傑斯退休
    曾聯合設計出蓬皮杜藝術中心的英國著名建築師理察·羅傑斯宣布退休,他憑藉對英國建築的推動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等榮譽。在中國,建築師劉家琨公布浙江麗水「文裡·松陽」街區的保護更新項目;在美國,「2022年夏威夷三年展」選定了主策展人招穎思。《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一周藝術人物|首位仿真機器人藝術個展將展,已售百萬美元
    本周三,世界首位超仿真AI人形機器人藝術家艾達創作的藝術作品將在劍橋大學亮相,雖然僅僅誕生了一個多月,艾達的作品已累計售出百萬美元。就在人們好奇這位機器人藝術家的時候,日本藝術家村上隆展開了一次自我「對戰」,雖然飽受藝術被商業裹挾的批評,但村上隆自信是這場對戰的贏家。
  • 劉益謙首次策展,葉茂中畫家身份這事「地球人都知道」了
    他在喜歡藝術之外,其實是個簡單純粹的人。」葉茂中工作之餘,畫畫是其真正愛好的事情。對劉益謙來說,是否再新增一個策展人身份,似乎也並不必要。而這次,劉益謙和葉茂中兩位均有多重身份的人,又因各自新的身份而碰撞到了一起。圖片來源於「葉茂中策劃」公眾號劉益謙有為葉茂中辦展的想法是在今年上半年。
  • 一周藝術人物|卡特蘭15萬美元的香蕉與蓋蒂首任館長的蛋糕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這件作品僅由一根香蕉和灰色強力膠帶組成,被固定在展牆上。根據其畫廊的一份聲明,這是一件現成品集合作品,「讓人們去洞察我們如何分配價值、我們重視怎樣的物體」。
  • 一周藝術人物|建築學家李道增、洛杉磯MOCA創始人辭世
    目前,受到疫情影響的國家有增無減,藝術行業的負面消息也在不斷增加。上周,曾師從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學家李道增在京逝世,享年90歲。80歲的洛杉磯著名藝術贊助人、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MOCA)聯合創建人瑪麗·諾裡斯也不幸辭世,據外媒報導,死因是肺炎。
  • [分享]妹島和世大阪藝術大學資料下載
    查看詳情 磯崎新!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世界建築(ID:WA_magazine)  他突破建築學框架,提出了超越時代和國界的問題
  • 這裡是南京的伊甸園,藝術氣息堪比瀨戶內海
    四方當代藝術湖區,關於這裡的標籤很多,有人把這裡稱為第二個「長城下的公社」。有20位建築大師的作品:由斯蒂文·霍爾、王澍、張永和、妹島和世、磯崎新、艾未未,隨便一個都是響噹噹的大名。也有人把這裡稱為「建築的墳墓」,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不計時間、不計成本的建設已然超過十年,現在仍未能完整的對外開放。
  • 一周藝術人物|251年的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迎來首任女院長
    在上海,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徐昌酩舉辦誕辰九十周年回顧展,重溫藝術風採;一對被西藏改變的藝術家夫妻,用畫筆不斷回到雪域深處。《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梅·史蒂文斯是19世紀60至70年代女性主義運動的領軍人物,「史蒂文斯傑出的藝術遺產將被我們銘記,」藝術家在紐約的代理畫廊Ryan Lee在一份聲明中寫道,「我們也永遠不會忘記,史蒂文斯精力充沛、堅守己見、雄辯健談,她還是一位多產的作家,是我們忠實的朋友。」
  • 凱悅酒店集團行政主席湯姆士-普利茲克榮獲清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普利茲克表示,如何為高等教育助力是他一直關注的問題,他非常重視與清華大學的合作,希望和清華大學一起挖掘新的合作領域、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他期待今後繼續為中國教育事業貢獻力量,也希望通過普利茲克建築獎為中國建築和中國建築師走向世界作出貢獻。 在授予儀式上,邱勇對普利茲克先生獲得清華名譽博士學位表示祝賀。
  • 一周藝術人物|傑夫·昆斯又「抄襲」,波納米評藝博會流行病
    幾個月前他才被迫辭去柏林人民劇院藝術總監一職,此番撤回熟悉的領域能否重拾作為?在埃及,人們翹首以待的大埃及博物館的開放時間將推遲至2020年,不過這座超大型博物館未來將與吉薩金字塔近相呼應,值得人們一等再等。上海藝術周期間,國內外藝術人士共話藝術主題,曾擔任威尼斯和惠特尼雙年展總策展人的弗朗西斯科·波納米提出了對「藝博會流行病」的思考。
  • 史上首度由2名女性同時奪下 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建築獎
    全球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建築獎」於3月3日公布今年得主,愛爾蘭女性建築師法瑞爾及麥納瑪拉同時獲頒此獎項,這也是史上首度由2名女性同時奪下此殊榮,而她們是 41法雷爾2月接受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金質獎章時表示,那個飛行島是對於當前世界現況的有力隱喻。
  • 一周藝術人物|妹島和世眼裡的「瓊花」:崑山博物館設計公布
    在巴黎,拉丁美洲動態藝術與波普藝術的先鋒卡洛斯·克魯茲-迭斯上周逝世,享年95歲,他曾在抽象藝術史上佔據重要一席。《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策展人茱蒂絲·威爾金森(Judith Wilkinson)在泰特網站上寫道。「他告訴人們,絕對的色彩並不存在,色彩永遠是一個相對的現象,」巴黎索邦大學的當代藝術史教授阿諾德·皮埃爾(Arnauld Pierre)說道。
  • 阿莫多瓦將執導英語片 與斯文頓合作
    阿莫多瓦1988年的電影《崩潰邊緣的女人》的創作靈感便來自於此,而這一回,他將在故事上做出大膽改編和創新,斯文頓將說服她的伴侶不要離開。蒂爾達·斯文頓也是一位樂於與非英語系國家導演合作的演員,包括《寄生蟲》導演奉俊昊,義大利導演盧卡·瓜達尼諾,泰國導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
  • 「坦克之父」有3個人,除了斯文頓上校,另外兩位是誰?
    提到「坦克之父」,人們往往只能想到斯文頓上校,其實除了他之外,還有兩人,他們同樣功不可沒!斯文頓上校是英國隨軍記者,戰爭爆發後不久,跟隨英國遠徵軍前往法國進行戰地採訪,戰鬥中,他親眼目睹進攻的英國士兵,被躲在塹壕裡的德國士兵用重機槍猛烈掃射,前面的士兵倒下了,後面的士兵衝上去,再被打倒……無論英國士兵如何進攻,始終無法突破德軍陣地,只留下滿地的屍體。
  • 一周藝術人物|凝視日常之美的這些畫家與策展人
    在美國,藝術家野口勇近日成為首位進入白宮收藏的亞裔美國藝術家;在上海,女畫家張平迎來個展,她在安靜無聲的日常中,磨練出物品的「微光」與個性;策展人林葉則邀請14組藝術家凝視日常生活,發現平凡裡的美,匯集成一場展覽。《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