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藝術人物|凝視日常之美的這些畫家與策展人

2020-12-16 澎湃新聞
92歲的英國藝術家、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院士菲利普·薩頓儘管一隻眼失明,卻在疫情中格外高產,只有畫畫,才能讓他回到記憶中的童年,新的職業身份也讓他仍舊保持創作活力。

在美國,藝術家野口勇近日成為首位進入白宮收藏的亞裔美國藝術家;在上海,女畫家張平迎來個展,她在安靜無聲的日常中,磨練出物品的「微光」與個性;策展人林葉則邀請14組藝術家凝視日常生活,發現平凡裡的美,匯集成一場展覽。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英國布裡德波特 | 藝術家菲利普·薩頓

92歲開啟新的畫廊事業

菲利普·薩頓

近日,92歲的英國藝術家、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院士菲利普·薩頓(Philip Sutton)在布裡德波特開啟了他職業生涯的新階段,成為了一名畫廊主。

薩頓大約於50年前進入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其作品收藏於泰特美術館以及英國政府藝術收藏中心等機構。從2020年2月起,由於疫情,他沒有機會在展覽中展出自己的作品,於是決定自己開設一家畫廊。

「這是有意義的,」薩頓說道,「疫情隔離期間,我有兩個展覽被取消,它們也不可能重新開放,因此,我決定在自己的空間以及網上展出我的作品。」

在女兒與孫女的幫助下,薩頓的畫廊將於12月3日在布裡德波特的聖米歇爾藝術與工藝中心(St. Michael’s Art and Craft Quarter)開放。

菲利普·薩頓的畫作

在隔離期間,薩頓連自己的家人都很難見到。「這有點像是囚禁在獄中,而繪畫成為了一種解放的體驗。」他說道。天氣好的時候,他可以利用自己的花園,把那裡當作一處戶外美術館,將自己的繪畫擺在那裡,讓路人參觀。

薩頓有一隻眼睛失明,但是在過去的八個月裡,他非常高產,越來越多的油畫出現在他的家中。「現在我所擁有的只有我的小花園了,但是那裡到處是小鳥,鳥兒也因此成為我近來繪畫的對象——這將我帶回了我的童年,大約八九歲的時候,我居住在倫敦東區,我的母親每年聖誕都會給我畫知更鳥。我感覺又回到了原點。」(文/錢雪兒)

美國 | 藝術家野口勇

成為首位進入白宮收藏的亞裔美國藝術家

野口勇

據《藝術論壇》報導,近日,野口勇(Isamu Noguchi)的作品《地面框架》(Floor Frame)進入白宮玫瑰園展示,他也因此成為第一位被白宮收藏的亞裔美國藝術家。

野口勇《地面框架》雕塑

這件由兩部分組成的雕塑是他極簡、抽象、生物形態作品中的典型代表,曾在1968年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回顧展中展出。作品由黑色銅鏽和青銅製成,金屬橫條似乎逐漸陷入地面,但又有一小段在不遠處重新浮出。

白宮歷史協會今年3月以12.5萬美元從拍賣行購得該作品,隨後將其贈送給白宮,作品陳列於花園東側露臺,意在與花園西側的橢圓形辦公室所象徵的權威相平衡。

出生於洛杉磯的野口深受日軍襲擊珍珠港以及隨後美國對日裔美國人進行拘留的影響,這些事件促使他與種族主義抗爭,努力提升人們對日裔美國人所作出的貢獻的認識。雖然由於當時居住在紐約而免於拘留,但野口勇仍自願在亞利桑那州的拘留中心呆了一段時間,以示抗議,並希望利用藝術和設計為被拘留者提供更好的生活。雖然他認為自己的努力失敗了,但這段經歷影響了他後來的創作,從雕塑到家具,再到花園和橋梁,他最終成為美國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

總部位於紐約長島市的野口勇基金會和花園博物館館長布萊特·利特曼(Brett Littman)承認,雕塑的購藏充滿了政治氣氛,他對《紐約時報》說:「對我們來說,關鍵是這件雕塑將在白宮永久展出。政府來來去去,但藝術作品依然存在。我們確實感到自豪,我們認為野口也會感到自豪。」(整理/畹町)

上海 | 畫家張平

在安靜無聲的日常中,畫出物品的「微光」與個性

張平

近日,「微光——張平個展」在上海臨港當代美術館舉辦。張平自小在新疆長大,對諸多事物有天然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她還自學了18至20世紀的近現代哲學和禪宗思想,對於空間、時間、生命、事物的特質及其相互關聯有著愈發敏銳的覺知和獨立的思考。

微光系列的作品,大都是張平工作室裡的某張老沙發,一盞燭檯燈罩,或者是一把粘滿顏料的舊椅子……都是點點滴滴,稀鬆平常,作品最大的優點是安靜,無聲,又似乎有什麼隱隱略去的話語。

張平《打盹的小女孩》

在策展人項苙蘋看來,張平的新作讓人看到,物品有自己的個性。自古中國文人偏愛奇石、硯臺、印章等器玩,只因物品皆有其性格和德行。這些器物雖不能言語,卻比任何人都長久地相伴左右,與主人氣息相通,潛移默化著身邊的人。大到建築物,是一個城市的品格,小到案頭擺件,是一個家庭的品味。周作人甚至說:「自己的書齋不可給人家看見,因為這是危險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雖不免極端,但實在是因為物品的個性即是主人的個性,會暴露主人的秘密。

「張平給自己的物品作畫,其實是在給自己畫像。在今天,人們和物品之間多是不斷買買買、扔扔扔、換換換的關係,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日子已成往事。人們擁有了大量物品,卻很少和物品之間有親密的關係,仍然無法擁有快樂,亦從未見出品味,甚至人變成了物的奴役,比如那些『闊少名媛。』」策展人說。

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1月20日。(文/畹町)

上海 | 策展人林葉

邀請14組藝術家凝視日常生活

林葉

近日,展覽「你會相信你的眼睛」在上海榕異美術館舉行,展覽由林葉、施瀚濤策展,14位(組)來自中國與日本的藝術家特邀14位(組)藝術家參展,他們以攝影與藝術創作為媒介,來反思和凝視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平凡的方式重構平凡的日常生活。他們有的以自己的生活空間作為觸媒,通過攝影來觸發生活中的偶然性與戲劇性;有的以自己的身體為中介,去確立自我與生活的關係;有的將視線投向自己的至親好友,通過反覆的凝視把握親密關係中的某種模糊狀態。

「你會看見自己的眼睛」展出現場

「本次展覽希望通過攝影和藝術的方式來重新回望並審視現實生活,進而具體而實在地理解深深地紮根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與形象,實現對日常生活的超越。」林葉解釋道。在他看來,日常生活是一種「不存在的存在」。我們將目光投向遙遠的時空,妄圖從中獲取些許的刺激與快感,然而最終卻又不得不再次回到平庸的、無聊的、仿佛什麼都沒有似的生活中去。「不過,當我們轉換一種心態,接受日常生活的根本狀態,不被消費主義、奇觀意識所誤導,就會在平凡中發現不可見的、難以言說卻實際可感可知的美好。」而攝影與藝術恰恰是能夠讓這些隱秘而不可見的靈動奇蹟可視化的媒介與可能。

林葉,藝評人、譯者,現居於上海與東京。主要從事視覺文化的研究與攝影理論翻譯工作,譯作有杉本博司文集《藝術的起源》、《現象》、《日本攝影50年》、《私攝影論》等。(文/錢雪兒)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藝術人物|宮崎駿傳奇將「開啟」美國電影學院博物館
    在德國,99歲的收藏家埃裡希·馬克思辭世,他曾影響過德國當代藝術的公共展示。在中國,80歲的中國畫家朱理存辭世,無論寫意畫或工筆畫,她總寄情於平常的人和事。當代藝術家範勃在北京舉辦個展「無形的劇場」,讓人們感受盲人世界的不易。《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中國傳統藝術也需要策展人嗎?
    「『策展人』和『館長』一樣,都是博物館裡的工作職位,西方的博物館裡都是有等級分明的。」中國美術館研究與策劃部主任張晴在接受雅昌藝術網採訪時首先強調這樣一個背景,張晴認為,中國「策展人」身份在引進之時是被國內誤解的,策展並不僅僅指向當代藝術。
  • 美術研究|線條之美——畫家詹勇的線描藝術
    這種不經汙染的淳樸深深打動了畫家的心靈。回國後詹勇便創作了一系列的非洲人物。非洲人捲曲的頭髮、脖子上佩戴的奇特飾品、服裝的紋路及皮毛的質感,都是詹勇以前在中國畫中所沒有接觸過的。他經過幾年的摸索,漸漸把握了其中的門道。在他的畫中,辛巴人原有的野性和蠻荒之氣被過濾掉,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超然世外的高貴氣。
  • 藝術人物:著名畫家阮勇作品賞析
    文人畫家必須要有高尚的人品、博大的學問、敏捷的才情和深邃的思想,唯有此才能將文人畫所具有的文學性、哲學性和抒情性三大特徵集合在繪畫作品上。安徽當代青年畫家阮勇以藝術創作為生命,以生命為藝術載體,追求文人畫之風骨、之精神,一躍成為當今畫壇融匯古今、兼長中西的實力派青年藝術家。 山水、花鳥、人物是阮勇表達藝術人生的寄託,是表達他的遠方和學術理念。
  • 一周藝術人物|行為藝術教母遭襲,非裔美國人藝術史將建檔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斯特羅齊宮館長、展覽「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清潔者」的策展人Arturo Galansino「對於如此重要的展覽受到個人行為的影響而難過」,同時「向阿布拉莫維奇表示尊敬,她在事發後立即要求與攻擊者見面,希望能理解他的動機」。
  • 中外畫家共畫水彩裡的青島之美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中外畫家共畫水彩裡的青島之美&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國際水彩畫家在青島寫生。
  • 一周藝術人物|首位仿真機器人藝術個展將展,已售百萬美元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展覽上,除了村上隆的作品之外,有一個房間放滿了他的私人收藏,其中有不少藝術大師的作品,諸如李禹煥、奈良美智、荒木經惟等等。村上隆既是藝術家,又是藏家,同時,他需要維持自己公司的營運。金錢的累積為他帶來了大量外界的批評,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他深諳如今的藝術市場之道,「藝術圈的觀眾越來越年輕化,而年輕一代其實不太理會歷史,都只顧品牌和個人的歷史。
  • 戲曲人物畫家郭洪海
    中國文化部東方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文化部國韻文華書畫院特聘畫家,山東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漫畫家協會會員。淄博市漫畫研究會副會長、淄博市中國畫學會理事。2014年8月在北京漢方美術館舉辦墨戲人生郭洪海戲曲人物畫展。2015年5月參加在斯洛伐克共和國舉辦的中歐藝術對話中國畫特展。2015年10月在泰國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泰王國建立外交關係40周年,藝海融通中泰繪畫藝術展。
  • 一周藝術人物|磯崎新領取普利茲克獎章,演員斯文頓首次策展
    在紐約,知名演員蒂爾達·斯文頓當起了藝術策展人,通過展覽探討身份和變化,策展人的身份為她的職業生涯又添上新的一筆。此外,為何一位音樂家 「雕塑」的聲音,成為本屆惠特尼雙年展「無法安放」的力量?《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跨界」的和豐邑藝術節,從80歲旅美畫家到80後漆藝師
    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裡,將有來自不同領域的80餘位藝術家匯聚於大沽路上的和豐邑藝術空間,以展覽、演出、講座、公共藝術教育等方式,連續舉辦近50場藝術活動,與公眾分享東西方藝術之美。在開幕儀式上,書法家朱曉東當場執筆寫下藝術節主旨「君子和而不同」,並對其進行闡釋。在接下來的藝術節活動中,朱曉東將主持《書法三論:論名家、論筆法、論雅俗》的書法論壇等。
  • 一周藝術人物|阿布拉莫維奇演繹卡拉斯,建築大師羅傑斯退休
    曾聯合設計出蓬皮杜藝術中心的英國著名建築師理察·羅傑斯宣布退休,他憑藉對英國建築的推動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等榮譽。在中國,建築師劉家琨公布浙江麗水「文裡·松陽」街區的保護更新項目;在美國,「2022年夏威夷三年展」選定了主策展人招穎思。《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 畫家丹尼爾·F·格哈茨——以各種不同的光襯託人物的形象
    在伊利諾州芝加哥的美國藝術學院學習和他對博物館和現代大師如約翰·辛格·薩金特、阿方斯·穆查、尼古拉·費欽、華金·索羅拉、卡爾·馮·馬爾以及許多其他法國和美國印象派畫家們都給了他靈感。丹尼爾·F·格哈茨事實上,格哈茨繪畫的強大和喚起的美在很大程度上也歸功於他的風格的鬆散、誠實和忠實。丹的畫包含了一系列的主題,最突出的是田園環境或親密室內的女性形象。他最擅長於日常生活中的主題,體裁主題,神聖田園詩般的風景或人物在安靜的休息,冥想或沉思的孤獨中。
  • 畫家筆下的勞動之美
    「五一」國際勞動節即將到來,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以勞動為主題的藝術作品,以此向廣大勞動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大建設時期的激情與張力新中國成立後,廣大勞動人民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一大批描繪勞動場景和勞動者形象的繪畫作品應運而生。
  • 藝術人物:畫家周銘作品賞析
    他以自己獨特的感悟抒寫著筆墨的蒼潤之美,在創作實踐中把南北不同的畫風進行了融合、互動,取長補短演繹出手法多樣,風格鮮明的現代山水新面貌。畫者皆知,所謂「打進去」,必須有「愚公移山」之精神和「滴水石穿」之堅韌,只需「咬定青山不放鬆」便夠了。但「走出來」可就不是一個刻苦就能搞定的了。還要有相對深厚的文化底蘊、綜合性的藝術修養以及由「輸血」變為「造血」的轉化功能。放眼望去——在「走出來」的路徑上探索者眾,無數畫家前赴後繼、期盼新生。周銘的繪畫作品證明,他一直在「走出來」的路上虔誠地修行。
  • 法國巴比松畫派畫家柯羅,一位盡情描繪自然之美的風景畫藝術大師
    柯羅自畫像法國巴比松畫派畫家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是一位盡情描繪自然之美的風景畫藝術大師。柯羅的老師維克多·貝爾坦作品《classical landscape》柯羅立志要當一名畫家,但是他的繪畫生涯起步較晚,26歲時才開始跟古典風景畫家維克多·貝爾坦(Victor Bertin
  • 一周藝術人物|卡特蘭15萬美元的香蕉與蓋蒂首任館長的蛋糕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上海 | 畫家丁一鳴「點丁跡」個展呈現20多幅山水畫作丁一鳴作為上海書畫院執行院長,丁一鳴平時大多是低調的,以至於在上海合諾大廈一樓諾·藝站的「點丁跡——丁一鳴畫展」開幕現場,策展人祝君波直接說:「許多人知道他的名字
  • 策展人須嚴守非商業性底線?
    因此,公共博物館的策展人,一般不會參與商業化策展;畫家出錢可以租到的地方也只能是畫廊,而不會是公共博物館;公眾看待這兩種展覽的眼光也是不同的。  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國際項目主任、資深策展人傑·艾倫·利文森:美國的批評家和策展人涇渭分明  在美國,策展人大多是為博物館全職工作,其具體職責取決於所在博物館的政策。
  • 探藝術本源 尋美的真諦|拾箴美術館「藝道拾箴」項目在京啟動
    「拾」,藝海拾貝,浩瀚的藝術世界有無數的珍品等我們去發現,去品賞;「箴」,箴言,勸誡甄別,真正的藝術需要慧眼的識別。拾箴美術館始終堅持「以大愛之心,傳大美之藝」的宗旨,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打造全方位多視角藝術展示交流平臺。
  • 一周藝術人物|妹島和世眼裡的「瓊花」:崑山博物館設計公布
    在巴黎,拉丁美洲動態藝術與波普藝術的先鋒卡洛斯·克魯茲-迭斯上周逝世,享年95歲,他曾在抽象藝術史上佔據重要一席。《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策展人加布裡埃爾·佩雷斯-巴雷魯(Gabriel Pérez-Barreiro)告訴《The Art Newspaper》,克魯茲-迭斯在抽象藝術史上非常重要,「我認為他和約瑟夫·亞伯斯是在20世紀建立了色彩系統的重要藝術家。」泰特美術館收藏了克魯茲-迭斯的兩幅作品,「這些作品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看,表面的色彩會不斷變化。」
  • 藝術人物:當代著名畫家歐日東淺談【藝術即感情】暨作品賞析
    羅丹博物館的鎮館之作有:1《地獄之門》,是以但丁的《神曲》為藍本、包含186個尺寸不等的人物,歷時30餘年的未竟之作,很多局部的形象都單獨成了不朽的象徵;2《思想者》,原型是但丁本人,源於想像但丁在地獄門口向地獄審視的形象;三、3《吻》,原型是一對下地獄的偷情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