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2018新東方國際遊學全球教育峰會」在北京王府半島酒店舉行。本次峰會通過演講分享、教育工坊、全球文化主題交流等方式,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學行業創變者、國際教育學者、遊學行業專家導師共同思考孩子的國際化成長發展。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助理副總裁新東方國際遊學推廣管理中心CEO劉婷老師進行主題演講,從新東方國際遊學12年曆程看中國國際遊學行業未來發展。
劉婷:各位親愛的家長朋友,同學們,大家下午好!就像俞敏洪老師說的,非常歡迎大家在這樣春光明媚的下午來到這裡,其實我在來的路上的時候還在想,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的家長每天其實都有非常多的信息渠道,我們有非常多的公眾號,也有非常多的群,大家都可以去探討教育的問題,今天在這樣的一個周末,這麼好的春光,大家放棄了自己的時間、自己休息和踏青的機會,齊聚到這裡,真的非常感謝。我相信在座每一位都是因為內心希望成為一個剛剛俞老師所說的那樣智慧的家長,為自己的孩子規劃一個更好的未來。所以給我們所有的家長一些掌聲,謝謝大家!
自我介紹一下,我叫劉婷,我來新東方已經14年了,在從第二年開始到今天13年的時間,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就是在做國際遊學的項目。我記得13年前,有一天俞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跟我說:「劉婷,遊學這件事情我覺得未來是對中國的家庭非常重要的一個業務,非常有意義,但是對於新東方來講,是一個有風險的業務,因為新東方即將要去美國上市了,像這樣一個出國而去往全世界,並且我們帶的都是未成年的孩子,是很有風險的,但如果你來做的話,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好。」俞老師當時就這樣的三句話,讓我的內心是非常地澎湃的,我覺得大老闆這麼相信我,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所以從那一刻開始,就懵懵懂地開始了國際遊學的事業。
其實那個時候,我自己也不知道什麼叫國際遊學,我自己也沒有去國際遊學過,所以說其實在那個時候剛剛開始這件事情。我經常說一不小心就把國際遊學給做大了。總的來說,新東方國際遊學經過13年的發展,現在我們每年有將近兩萬名同學會跟新東方的老師們一起去往全世界各國遊學。毫無疑問,這麼多年,我們在行業裡一直是No.1、領導者,所以經常會有一些媒體的朋友或者同行業的朋友會問說:「能不能預測一下行業的發展?」其實大家看到議程上又是什麼未來行業發展,這是市場部給我定的命題,我想了一下,去年我們在發布藍皮書的時候也在講行業發展。我說每年都要跟家長見面,每年都要講行業發展很難的,而且家長花這麼多寶貴的時間來到這裡,希望聽到的肯定不是行業發展,行業發展跟我們的孩子有什麼關係呢?所以我在想我到底講什麼?我想說,今天就跟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經過過去這13年的發展,我自己也是一邊在思索,一邊在學習,一邊帶領團隊去做這件事情,看到成千上萬的孩子跟著新東方去遊學,收穫了什麼或者有什麼問題也在不斷地去思考、在質疑。所以說我想我們其實在這樣的遊學過程中去接觸的是世界各個國家的教育和他們的孩子,我自己在中間有很多思考,而且我自己在生活中有另外一個身份,跟在座的各位家長一樣,我也是一個母親,我有一個十歲的兒子,也在每天思考著教育的問題,所以今天我就改了一個主題,跟大家一起來聊一聊各個國家的教育和泛遊學的發展,這個遊學和他們的教育,和國家的發展到底有什麼關係。剛剛講了,因為我們是行業的老大,所以經常會有人問:「劉老師,你能不能說一下,你自己管遊學13年了,13年前的遊學和今天相比有什麼不一樣?」在這個會議之前的一個記者招待會上也有記者這樣問。我用最簡單的三句話來概括一下它的變化:
一、遊學變得剛需化了,13年前剛開始接手的時候我自己也不知道什麼叫遊學,當時我記得請徐小平老師來幫我做了一場講座,叫「國際遊學是孩子通向國際教育的首個驛站」,這是徐老師幫我起的名字,那個會場來了100多個家長,徐老師講著講著講嗨了,所有講的都是留學,後來我再也不請他來了。13年前幾乎所有的家長都不清楚什麼是遊學,他們以為遊學就是留學,所有的工作人員跟家長解釋的時候,首先解釋的就是遊學是什麼,到底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我兒子小學四年級,他們班36個同學現在幾乎80%的家長在暑假都要為孩子規劃一次海外遊學,這就是一個變化,而且小四根本不是遊學的年齡,我自己都覺得有點早。從13年前有錢、有閒的奢侈品投入的需求,到今天變成所有家庭都要為孩子規劃的暑期的必然活動,整個市場向教育剛需發展。
二、遊學的低齡化。這個非常明顯,我剛剛接手這個項目的時候,我記得美國大使館只給14-17歲的初高中生頒發去海外遊學的短期籤證,而且那會兒的籤證一次只有三個月的有效期,一次出入境。後來我們在做的過程中發現中國的很多大學生也是有這樣的需求的,因為他們在小的時候——初高中的時候沒有機會遊學,所以在接觸很多家長的時候,我的孩子雖然大學但是我也想讓他去美國遊學,但是我們不能拿到籤證怎麼辦?所以那樣時候我們就開始給大使館寫信。跟美國的大使館說中國的孩子由於經濟發展等等原因,現在很多家庭有這個希望條件,他們的孩子在小的時候沒有出國遊學過,現在大學期間四年,他們有這樣的條件和機會和願望,後來大使館非常nice地同意了我們這個請求,所以新東方是第一個開始把中國的大學生送到美國去遊學的機構,後來因為這個政策的開啟,也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也出國遊學了。當時只有14-17歲的孩子,但是今天我們看一下,去年暑假14000名同學跟著新東方去遊學,其中有70%都是從小六到初三的學生,所以整個的遊學低齡化的趨勢非常明顯。
三、遊學的常態化。剛才講了13年前很多家長不知道什麼是遊學,特別有錢的家長說不知道也無所謂,我相信新東方就去吧,對孩子來說長長見識挺重要的,但是到了今天已經伴隨孩子成長。去年4月份在這裡開的「遊學的力量」那場會,我記得有一個女同學上來分享,她是跟隨新東方遊學七次的一個同學,所以現在遊學已經對很多家庭來講是常態的這樣的一個狀態。
這是三個變化。
我是從13年的發展歷程總結了這樣一個變化,對於很多家長自己的孩子可能剛剛到了遊學或者有可能去遊學的年齡,或者看到身邊的同學可能去遊學了,家長就很疑惑說為什麼會這樣?我們應該如何做?如何成為一個智慧的家長?幫孩子怎麼樣規劃遊學、規劃孩子的國際化教育?作為家長我們一定都有很多焦慮。我自己的體會,我覺得在有小孩之前,從上大學開始,談戀愛開始,我們經常說愛情是永恆的話題,在感情裡面可能有70%的痛苦,但是都願意為了30%的幸福去追逐這個情感,追逐愛情。自從10年前我成為了一個媽媽,成為家長那一刻開始,我就覺得教育就變成了永恆的話題,其他在每一個階段的成長過程當中你都會面臨很多的焦慮,比如孩子一出生的時候,我們就在想,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我們必須得參加早教,我記得我兒子四個月的時候,還不會坐著,就開始帶他去上早教。老師說孩子即便睡覺的時候也沒關係,睡覺的時候也可以讓他躺在那裡,老師唱的歌,老師講的故事都會對他的腦細胞有影響,所以其實家長從孩子一出生開始就焦慮,上小學的時候我們就想說孩子要不要去上學前班的問題,比如我當時就焦慮,要不要剝奪他的童年不上幼兒園了?提前上學前班,有的家長說不用上,我當時就決定不上,上了小學以後,到了小學四年級,現在又開始焦慮一個問題,就是小升初的問題。如果小升初考不到一個好的學校,我們希望孩子去國際學校,如果去國際學校的話,他的英文怎麼辦?他對於從小就在國際學校學習的同學會不會跟不上,到了中學階段,家長又開始操心我的孩子未來在中國上大學還是到美國上大學或者到英國上大學,如果去國外上大學,是不是高中就要出去留學,什麼時間是最合適的?所以作為一個家長真的非常不容易,我們每天都在焦慮。但是我們其實也不用著急,為什麼?經過13年遊學事業的堅持,其實我也看到了在全世界各個地方的家長是無邊界、無國界的都是焦慮的,兩年前參加美國夏令營大會,大家知道美國夏令營協會有150年的歷史,每年都會在大西洋城有一個大會,在那次大會上我發現美國的家長們說中國的虎媽把孩子培養得這麼好,我們也不能落下,所以現在美國的家長也在逼迫孩子上各種班,也在學習中國。美國的夏令營已經有150年的歷史,美國最早的時候有什麼理念?沒有什麼理念,就是孩子很開心地在大自然中、在戶外活動中去融合、去鍛鍊,去鍛鍊他的意志、品質、感恩品格等等,很簡單。
中國的營地教育也是很火熱的。一冠上「教育」兩個字之後,我們說必須加學術,不能總玩,所以美國夏令營協會在兩年前的三周大會上,主題就說美國發展了150年的營地必須開始加學的東西了,不能讓孩子只是玩。尤其近些年中國的家庭,去美國的比較多,美國的孩子經常在一個暑假會有七周的時間待在一個營地裡面,而且美國的很多營地是上百年的歷史,我去過波士頓的百年的營地,牆上掛的100年前同學得到的獎章,他們的營地負責人跟我說,他們的營地經常會出現很久以前營員的七歲、八歲的孫子過來過夏令營,這個營地可以幫他放他爺爺在這裡的活動照片。非常有意思,美國這樣的百年營地裡也開始加入教育的因素,學的因素。
未來中國的地位在世界上是非常不可小覷的,我們這個行業都能感覺到,美國已經向中國學習了,而且中國的數學非常好,所以歐巴馬政府的時候就提出要強化這個課程,我相信大家很多都聽說了,就是用數學、科學、技術等共同來推動美國的發展,所以說我們在座的家長有這樣的焦慮很正常,今天我希望我們先放下這樣的一個問題,一起來看一下我們各個國家的教育有什麼樣的特點。
首先我們看一下美國的教育,美國的教育分為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美國的平民教育三個特點,一個是有效的教育比歷史文化更重要,第二個是智力有時是天生的,但優秀是教出來的。第三,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先談美國的精英教育,大家知道美國所有的精英階層,以前經常聽說美國的很多富豪,包括政要在孩子18歲的時候就會請他自己出去離開家自己生活,父母也不會給他很多錢,要讓他自己去謀生,但是美國的所有的精英階層有一個共識,就是留給孩子的金錢和資產遠遠不如給他一個精英的教育。美國的平民教育——美國的文化是人生來是平等的,所以美國夢每個人都是有機會的,比如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在美國主流的白人社會裡面,每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上流社會,甚至成為總統都是有可能的。美國的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是互為補充,平民教育做得足夠好的時候,精英教育就是水到渠成的。為什麼每年中國有50萬出去遊學的學生,有一半都是想去美國,美國的教育特點到底是什麼?
第二個就是美國教育進來在教育界引發的新的思考,剛剛講到夏令營三周大會的例子就能看出來,美國的教育實際上也在不斷地去探討,不斷地在思考,不斷有新的概念引入。也就是說現在的思考就是說認知技能的培養和性格特質素質的培養,這兩者孰重孰輕,認知技能的培養就是知識技能,最終只佔20%,80%全部來自於性格特質素質的培養。正向心理學裡面提出了七項指標來應對這個性格特質素質的培養,稱為七大秘密武器,包括堅毅、激情、自制力,感恩精神、社交智力、好奇心等等。這是賓大華裔副教授提出的,堅毅精神,說的就是一個人的吃苦精神。自制力不僅僅是情商,高於情商,這樣能力的培養,經過大數據的研究,在一個人的成功中是佔有巨大的位置的。所以這個是美國教育兩點的分享。
美國泛遊學行業的發展。在中國其實遊學行業僅僅發展了十幾年,而且其實中國政府並沒有完全定義遊學這個行業,當我們看世界各國的同行業,類似行業的時候,我們把它叫作泛遊學行業,哈佛大學校長說,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優秀程度,從小開始的遊學是擴展生活廣度的起點,這個跟剛剛俞老師所倡導的是一樣的。1910年夏令營協會ACA成立,在至今已經有兩萬多家不同的夏令營機構,今天每年有超過1400萬的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夏令營。
英國教育在我們心目中是貴族教育,2016年11月的時候很有幸跟隨俞老師一起去著名的伊頓公學,大家知道英國的伊頓公學培養二十多位首相,並且現任的王子都是從這裡畢業的,而且它有600多年的發展歷史——伊頓公學是英國貴族教育的No.1的大學,當年伊頓公學的校長接待了我們。
西方所推崇的貴族教育絕對不是暴發戶式的——就是我家很有錢,我要給孩子最好的吃住行,最好的東西。不是,它並不意味著養尊處優,悠閒奢華的生活,而是以榮譽、責任、勇氣、自律等一系列為價值的先鋒精神。其實在英國有五大公學,我們也採訪過去到英國公學上學的中國女孩,她說其實在英國公學裡面上課非常苦,每天五點起床就要去跑步,無論是颳風、下雨、下雪都要堅持,而且對他們的管理是非常非常嚴苛的,英國的伊頓公學是提前七年預定學位,每年的學費很貴。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就是說去到公學上學的家庭非富即貴,要麼就是做生意非常有錢的,要麼就是貴族。即便是在這樣的家庭裡,會發現同學都非常地節儉,比如自己掉了一個鈕扣都會自己釘,絕對不會鋪張浪費。最後會省下錢捐給一些他認為需要幫助的孩子,大家一直覺得可望而不可即的英國的貴族教育——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
英國泛遊學行業的發展起源於四五百年前的1600年,英國哲學家提出遊學價值的理念,教育不僅夾在書本裡的謊言。1670年在英國有一個概念叫偉大的觀光旅行。當時只有貴族王室和上層階級的子女才可以出國遊學。在1965年遊學已經成為英國課堂以外的必要的、大眾化的、教育方式。
大家知道,世界上非常多的思想家、哲學家,尼採、黑格爾、歌德、康德,包括音樂家貝多芬他們都是德國人,在8200萬德國人裡面,擁有了一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目前是世界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國家,德國的教育是怎樣的?在德國的家長眼中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在七歲之前不允許提前學任何的超越他這個年齡的一些小學知識,德國的教育重視孩子個性中的什麼呢?自信心的培養、主動表現精神的培養和自我選擇權的培養。其實這個是一個總結性的語言,但是在這裡面其實有很多的故事,包括剛才俞老師所說的,我們要給孩子自己經歷,讓他自己擇,包括自信心,我記得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德國前總理科爾小的時候是一個智商非常低,比同齡班的孩子都會差一些,經常考試也不好,反應很慢,他的父親每天在鼓勵他,每天回去說,你今天比昨天又進步了一些,做得很棒,我相信你等等,就是在這樣不斷的父母的鼓勵中,最後他成為了歐洲非常偉大的一個領導人之一。
芬蘭是北歐一個很小的國家。但是芬蘭是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非常富有。芬蘭的基礎教育是排名全球第一的。芬蘭的精神是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我去芬蘭考察非常好奇,為什麼他們的基礎教育是全球第一的?他們怎麼做的?實際上在芬蘭的小學裡面會發現所有的孩子都是在一起上課的,包括殘障的孩子。沒有所謂的智力低下的學校,或者殘障學校,全部是在一起,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所以在芬蘭有很多後進的班級,會有專門的老師去鼓勵孩子,用一種興趣的方式激發他慢慢地去融合到知識的海洋。芬蘭人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我們這麼小的國家的所有人,必須肩並肩作戰,我們無法區分彼此,區分貧富貴賤,唯有人人都有好的教育,我們國家才有世世代代的人才,整個民族的前途才會有希望。所以現在中國很多小學的學校校長帶著老師都會到芬蘭去學習他們的基礎教育。
大家知道新加坡其實很小的一個島國,但是它的創新能力是排名全球第一的,我們現在有很多家長也願意把孩子送到新加坡去讀書,一起去陪讀。新加坡這個國家是中英雙語的教育,吸納了中西方先進文化的精華,循序漸進地發展,學生自己獨特的天賦和靈活教學方法,使得學生潛能得到了這樣的培養。
我非常簡單地跟大家選取了五個國家,進行了對教育的核心的一些東西的提煉和分享。反過來再說國際遊學是什麼。我為什麼跟大家分享這個?因為在過去的13年裡面,國際遊學就是帶著我們中國的孩子去到那些國家,然後去挖掘出這個國家有什麼值得我們中國孩子去體驗、去了解,然後去融入、融合,去經歷的東西。所以國際遊學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一個體驗,因為是很短期的一個過程,它是一個體驗式的教育,是一個行走中的課堂。國際遊學是在孩子心靈可以放飛的時候,讓他們自己去行走世界,放飛夢想。經常有孩子通過遊學在內心植下了一顆理想的種子,他說我一定要考哈佛大學,我一定要考史丹福大學。我曾經經常舉的例子就是我帶過一個16歲的女孩,她當時在美國走過一圈之後,她自己說我要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讀書,所以真的在16歲的孩子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也經常有人說,我們北京學校每年做遊學奧斯卡的分享的時候,很多遊學的孩子回來講自己遊學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的時候,我記得有一年我也去參加了,有八個孩子從美國遊學回來都說我要以史丹福大學作為我的留血目標。後來我們也沒有追蹤到那八個孩子是不是真的進入到史丹福大學,但是這就是遊學的力量。
Walkite的名字怎麼起的呢?當時我們自創的一個,就是我們想國際遊學是什麼?它就是行走世界和放飛夢想,所以我們用行走和風箏兩個詞組成了Walkite,音譯成沃凱德,註冊的公司也叫沃凱德。
國際遊學是什麼?經過13年的事業我自己總結出來的,是在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階段讓他們自己感受這個世界,用心感受這個世界的過程,對他們的內心產生了觸動,每一次遊學對每一個孩子都會產生不一樣的化學反應,所以你說遊學一定能給孩子帶來什麼?如果他不去你是不知道的,當然我們有些課程是有相對比較固定的一個收穫的,但是其實在行走的過程中給予孩子內心的這種觸動,所謂的化學反應是每個人都不一樣的。國際遊學已經成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以外不可或缺的第三種教育力量。而且國際遊學是伴隨孩子國際化教育培養和成長,使其成為跨語言,具有跨語言、跨文化、跨地域的國際化人才的必經之路。
剛說到家長們今天放棄了自己的休息時間來到這裡,我相信可能家長不想聽行業怎麼發展,跟自己沒什麼大關係,也不想說新東方的產品有多好多好。我今天在PPT中沒有講到任何新東方的國際遊學產品,但是我相信在座的所有家長一定抱著成為智慧父母,為孩子做好整個成長規劃這樣的一種心情來到這裡。既然我們是國際遊學的一個影響力的分享,不同年齡的孩子到底如何選擇,我相信這也是一個家長的疑問。以我自己從業這些年的經驗,我給各位家長一個建議,其實在8歲以下的時候,我不建議孩子獨立去遊學、出國,國內可能還可以考慮,出國8歲以下的孩子是不建議的,不管這個孩子獨立能力多好,8歲以下的孩子要遊學的話,我比較建議親子遊學。
8-10歲的孩子我也不建議出國遊學,但是有一些小朋友,10歲已經小學四年級了,獨立能力還比較不錯,我覺得在六七歲的時候就送孩子去美國遊學,很恐怖。8-10歲可以參加親子遊學,建議也可以參加營地教育,比如國內也有很多營地產品,還有一些國內的研學,包括亞洲國家的一些短途的:比如新加坡、日本等等,我認為是可以的。
10-12歲的孩子,我比較建議注重性格培養、興趣開發、語言學習等封閉式的海外遊學項目,因為畢竟這個年齡還是比較小的,所以即便選擇的話,可以根據產品相應的特性,在這幾方面加以考慮。因為畢竟12歲以前的孩子的價值觀還沒到自己能感受世界,形成世界觀和價值觀。
像我剛剛講的,要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讀書的女孩是一個16歲的女孩,所以我覺得太小年齡的孩子即便讓他去看,可能他的認知能力還沒有達到的時候,應該比較注重一些性格養成、興趣開發、語言學習等這樣的一些項目。13-15歲其實是遊學最最黃金的一個年齡段,因為未來的學業規劃的目的感還沒有這麼強,相對來講孩子的成長又處在用自己的思考可以去形成自己價值觀的階段。
所以給他那樣的環境和觸動可能對他內心產生最多波瀾的狀態,我經常把它比喻成遊學是孩子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階段的一個敏感期,因為我們大家知道,3-6歲是學習語言的敏感期,教育學家分析研究說你在哪個時間去做哪件事對你一生影響是最大的,但到了16-18歲的時候基本就到高中階段了,這個時候一定要選擇,可能目標感、價值感更強的一些海外遊學項目,比如說你就是要提升語言,那麼你就不要走馬觀花了,你就在一個語言學校踏踏實實把語言學了,假如說你就是想去考哈佛大學,當然哈佛大學需要你有一些公益的活動和公益小時數,證明你是一個有著世界公民的責任心,願意幫助別人的人,所以你可能要參加一些公益項目,去刷你的背景,所以我相信很多可能高中生也是有這個體會,或者是說我去參加一個史丹福大學的夏令營,但是是帶學分的,比如我經過6周、8周的學習可以拿到學分,我就可以對大學申請很有幫助。對於大學生來講,大學生其實已經是成年人了,完全可以獨立出行,他可以根據自己未來的就業,包括進一步的深造、興趣、愛好等等,去選擇一些比較個性化的這樣的遊學項目。
回到今天的主題,我們今天的主題叫遊學影響力,遊學影響力到底是什麼?其實大家縱觀英國的四五百年的泛遊學發展的歷史和美國遊學150年的發展歷史,在中國新東方做遊學僅僅13年,其實也剛剛起步而已,所以一切的一切我們都是在學習,也在不斷的摸索過程當中,但是新東方國際遊學希望能帶給孩子的影響力就是這句話:希望讓我們的同學變成具有終身學習、全球視野和獨立人格的人,這也是我們新東方整個產業鏈——所有產業的一個價值觀,我覺得跟國際遊學事業的這種,希望我們能夠達成的這樣的一個目的是非常契合的,這也是最近俞老師寫詞,由臺灣的一個歌手幫我們新東方做了一首歌,叫A Better You,就是成為更好的自己,國際遊學的事業就是希望同學成為最好的自己,最後借用俞敏洪老師那句話,讓孩子們早日去了解世界,讓孩子們把世界帶回中國,每一個孩子心中有一個更大的世界,這也是我們新東方國際遊學事業一直所堅守的一個終極的使命。
今天我的分享就到這兒,再次非常非常感謝各位家長的來臨和今天的聆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