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1947年9月21日的史蒂芬·金今年也73歲了,在這裡先祝賀這位「恐怖大師」生日快樂!而他的作品如《它》、《閃靈》、《睡夢醫生》、《寵物墳場》、《魔女嘉莉》、《高草叢中》等,不過是原著或是改編成的影視版本都相當的受歡迎!現在就快來了解史蒂芬·金的小說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他筆下的「恐怖」又與別人的「恐怖」有什麼不同,以至於他可以成為經典?!
1.從「抄」開始的寫作之路
史蒂芬·金出生於美國緬因州,最早開啟他寫作之路的,是在他六歲時寫了一篇半抄襲的作品給媽媽看,他媽媽一開始看的時候覺得十分震驚,但知道那是抄襲的之後便告訴他「寫你自己的故事」,史蒂芬·金才開始了他的寫作之路。
長大後史蒂芬·金進入緬因州立大學英語系就讀,畢業後在高中教書並在空閒之時寫作投稿賺外快;但在1973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魔女嘉莉》成為暢銷書後,他便辭去中學老師的工作,專心於小說創作。而也因為史蒂芬·金的前半生幾乎都是在緬因州度過的,所以也不意外他的小說故事背景也幾乎都發生在緬因州了!
2.超強大的共享宇宙架構
史蒂芬·金一生大約出版了40來本書,絕大部分是長篇的恐怖小說,僅有少部分是短篇小說集、個人傳記、評論等,而短篇小說的創作也約有200多篇。而在1973年的《魔女嘉莉》後,如1977年的《閃靈》、《末日逼近》、1979年《死亡地帶》、1981年《狂犬驚魂》、1982年《肖申克的救贖》、1983年《寵物墳場》、1985年《史蒂芬·金的故事販賣機》(短篇小說集,著名的〈迷霧驚魂〉即收錄於此)、1986年《它》、1987年《頭號書迷》、1989年《黑暗的另一半》、1990年《午夜禁語》、1991年《必需品》、1992年《傑羅德遊戲》、1994年《失眠》、1996年《綠裡奇蹟》、1999年《亞特蘭蒂斯之心s》、2001年《捕夢網》、2006年《奪命來電》、2009年《穹頂之下》、2013年《睡夢醫生》、2014年《復活》等都是其經典的代表作,並且絕大部分都有被翻拍成電影!而他到目前也都還有在持續創作,有中文翻譯的最新一部是2018年的《局外人》,但他在2019年仍有出版長篇小說《研究院》,而最新的短篇小說集《If It Bleeds》也在今年2020年出版了。
但是史蒂芬·金所用畢生精力架構創作的並非這些獨立的長篇小說,而自1970年開始創作,並於1982年出版第一部,而今已經有八部的長篇奇幻系列小說《黑暗塔》。
《黑暗塔》是史蒂芬·金小說宇宙的核心,描述了原始宇宙創世之時有一個名為「甘恩」的存在,隨著甘恩越長越高而成為「黑暗塔」,所以他又被稱為「黑暗塔之靈」;黑暗塔之靈創造了12個多重宇宙,並且由從黑暗塔中發出6道光束串聯,每個「宇宙」又由12個不同的守護者守護,以保持超級宇宙中各宇宙間的平衡;但6道光束中卻又誕生了6位「惡魔之元」與守護者們對立;而史蒂芬·金其他看似獨立的小說故事,其實都有蛛絲馬跡能連回《黑暗塔》,並證實都是發生在從「黑暗塔」分支出去的12個多重宇宙中的事。
關於這點,用文字敘述有點難說,不過不少外國對史蒂芬·金文學作品有研究的人做了許多非常確實詳細的關係圖,立馬讓人了解史蒂芬·金才是「共享宇宙」創作的王者!
3.細思極恐的平凡恐懼
除了建立超強大的故事「共享宇宙」,史蒂芬·金能被稱之為「恐怖大師」跟「恐怖小說之王」自然還有一些別的原因。其實他在讀小學的時候就展現了他對恐怖題材的熱情,絕大部分的人認為這跟他小時候親眼目睹玩伴被火車輾過死亡的經驗有關(儘管他本人否認了這件事)。
史蒂芬·金除了擅長營造恐怖氣氛外,更讓人感到不安的是他筆下那些毛骨悚然的、光怪陸離的故事都是看似平凡,是我們現實生活的反映,尋常路邊就能看到的排水孔、下水道也能有《它》!路邊隨時都可能會有流浪動物被車意外撞死,但在他眼裡就是《寵物墳場》!中學生霸凌事件層出不窮,但對他而言那是《魔女嘉莉》!狂犬病——《狂犬驚魂》!一場大霧——《迷霧驚魂》!《捕夢網》裡你上個廁所、睡個覺都能被外星生物入侵意識!什麼打字機、電腦、連電話奪命來電他都不放過!他的恐怖元素不是那些神話或都市傳說裡那些耳熟能詳的鬼怪,而是這些你生活中隨時都會接觸到的人事物,甚至連你吸的空氣也都有鬼,你逃都逃不了,它們無所不在、無孔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