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野果長得像柚子,但是吃起來口感不好,果皮能夠入藥。我們在每年的中秋節常吃的就是月餅,水果這些了。說到中秋節的水果是不是一下子就想起了柚子,柚子在每年的中秋前後都會在市面上售賣。農村裡有一種野果子就是經常被人認為是柚子,但是切開之後又發現柚子的果肉不僅少而且口感也不好,但是其實這種假「柚子」不是拿來吃的。
這種假「柚子」其實叫做香櫞,如果一開始看到的時候是不是就覺得是柚子,而且是小柚子。長得雖然跟柚子十分的像,但是其實不能直接吃,這是南方的一種水果,只不過果肉少,而且吃起來口感不好,現如今都是被人當做傳統的中藥材來使用的。
香櫞喜溫暖溼潤氣候,怕嚴霜,不耐嚴寒。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栽培為宜。香櫞的生長習性適於高溫多溼環境,顯然是起源於較南方地區。在雲南西雙版納的闊葉林中,有處於半野生狀態的香櫞,現在基本人工種植。
但是其實雖然不好吃,但是製作成別的美食,這個香櫞也是能吃的。在雲南西南部白族,彝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人家的庭院裡以香櫞樹做為綠化樹種,當香櫞果實成熟後採摘下來經過簡單加工用糖煮製成香櫞蜜餞,裝入陶罐密封之後可以保存一兩年的時間,是當地人民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宴客時招待客人的一道精美甜點。
以前在農村環境還很原生態的時候,如果上山就能看見這種野果子,但是現在卻是很難看見了。香櫞的果皮並不光滑,雖然很少人吃但是卻有著一定的藥用價值,果皮可以入藥。入藥的香櫞能夠生津止咳,開胃,健胃消食的作用,在藥用這方面還是有著不錯的效用的。不知道你們見沒見過香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