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式愛情」是西方哲學家「柏拉圖」提出的一種愛情觀,跟「蘇格拉底式愛情」含義一樣,原本指的是「成年男子與少年男子之間的愛情」,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同性戀」。
(題外話:是不是想起一句網絡話語「同性才是真愛」?那正是根據「柏拉圖式愛情」伸展而來)
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更願意把「柏拉圖式的愛情」當做是「異性之間的精神戀愛」,追求心靈與精神的溝通,排斥「性慾」,還打著「這是公平理性的愛情,比普遍式愛情更純粹」的口號。(比「丁克」還得理性一些,但結局是一樣的)
我不清楚他們知不知道「孟子」說過的一句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但是往大了看,如果這種「愛情觀」普遍開來,我想那將是「災難性」的。
兩年前我在貼吧上看見一位女孩發的帖子,她有潔癖,厭惡與異性身體上的任何接觸,哪怕是她喜歡的人,因為她內心抗拒,所以她想找尋「柏拉圖式的愛情」,那是她嚮往的交往方式。她留下了自己的聯繫方式,下面的留言也絡繹不絕。
前段時間我又翻看了她的資料,發現她更新的內容是關於「分手」的,她講述了很多,大概意思就是前面確實是她所嚮往的交往方式,但是經過一年,他們會慢慢感覺到「精神疲憊」,有些是關於外人的「閒言片語」,還有一部分就是家裡的壓力。在各種壓力之下,她還是沒有能堅持下去,畢竟在當今社會下,並不是每個家庭想法都那麼的「前衛」。(像上述女孩這種情況更建議去看下心理醫生,因為這是一種心理疾病。)
「柏拉圖式愛情」就不適用於我們嗎?不是的。
如果把「柏拉圖式愛情」真正的意義了解了你會發現,「它」並不單一指的是「愛情」。「它」是一種愛的方式,「柏拉圖」本身追求的是「精神與靈魂的契合」這種方式它可以體現在同性的朋友之間,有素未謀面而身處遠方的她,還有父母之間。
「想你所想,思你所思」這句話或許可以理解為簡易版的「柏拉圖式愛情」
你可以把「柏拉圖式愛」看成「特殊的友情」。
「桃園三結義」當「劉備、張飛、關羽」「理想、方向、心中所想一樣時,靈魂會引起共鳴,這也可以叫做「柏拉圖式愛」
「男閨蜜」、「女知己」當有深厚的感情基礎下但卻沒有「佔有欲」時,這可以叫「純友誼」,但也是「柏拉圖式愛情」。
「柏拉圖式愛情」的意義或許每個人對其的見解都不一樣,不過貓叔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堅持你自己的本心,遇到你心中所想的那個「柏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