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政治鼓動和「階級觀點」

2021-02-19 政治哲學與思想史

編者按:本文譯自《列寧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在此鳴謝!

 

我們從一個例子談起。

 

讀者大概還記得,奧廖爾省貴族代表米·亞·斯塔霍維奇在傳教士代表大會上所作的關於法律必須承認信仰自由的報告引起了怎樣的軒然大波。以《莫斯科新聞》[142]為首的保守派報刊,暴跳如雷地指責斯塔霍維奇先生,簡直不知道怎樣罵他才好,由於奧廖爾省全體貴族又選了斯塔霍維奇先生當代表,差點兒沒有指控這些貴族犯了叛國罪。這次選舉確實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它在某種程度上帶有貴族反對警察專橫暴虐的示威性質。

 

《莫斯科新聞》斷言:「斯塔霍維奇與其說是貴族代表,還不如說是米沙·斯塔霍維奇、滑稽家、社交界的主角、饒舌婦……」(1901年第348號)維護棍棒的先生們,這對你們更糟糕。如果連滑稽家-地主也談起了信仰自由,那就說明我們的神父和我們的警察所幹的醜事確實數不勝數了。——「……我們那一群使斯塔霍維奇之流的先生們應運而生並為他們拍手叫好的輕率的『知識分子』,同我們的聖物即正教、同我們對待正教的虔誠態度有什麼關係呢?……」維護專制制度、正教、民族性的先生們,這對你們同樣更糟糕。假如我們的警察專制制度甚至使宗教也浸透了牢獄氣味,以至連「斯塔霍維奇之流」(他們對宗教問題根本沒有什麼(P246)堅定的信念,但是對宗教的鞏固持久是關心的,這一點我們在下面可以看到)也對這個臭名昭彰的「人民的」聖物非常冷淡(甚至敵視),那麼這個專制制度就簡直太好了!——「……他們認為我們的信仰是誤入迷途!!他們嘲笑我們,說我們由於『誤入迷途』而害怕和躲避罪惡,說我們毫無怨言地履行自己的義務而不管它多麼艱巨;他們嘲笑我們,說我們在尋找忍受痛苦和困苦的力量和勇氣,說我們在成功和走運的時候也不驕傲……」這正是實質所在!正教的聖物之所以寶貴,就是由於它教導人們「毫無怨言地」忍受痛苦!的確,這是多麼有利於統治階級的聖物啊!既然社會制度使得極少數人有錢有勢,而群眾經常忍受「困苦」並且承擔著「艱巨的義務」,那麼剝削者同情宗教是十分自然的,因為宗教教導人們為了升入所謂的天堂而「毫無怨言地」忍受塵世間的地獄之苦。《莫斯科新聞》由於一時衝動而說漏了嘴,甚至無意中道破了真相。請往下看:「……他們也不懷疑,同樣由於『誤入迷途』,他們,斯塔霍維奇之流的先生們,才吃得飽飽的,睡得香香的,過得好好的。」

 

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正因為如此,正因為在人民群眾中大力散布了宗教的「迷途」,無論斯塔霍維奇之流,還是奧勃洛摩夫[143]之流,或者所有那些靠人民群眾的勞動過日子的資本家以及《莫斯科新聞》本身,才能「睡得香香的」。但是教育在人民中愈普及,宗教偏見愈被社會主義意識所排擠,無產階級勝利的日子就愈近,這個勝利將把一切被壓迫階級從現代社會的奴役下拯救出來。

 

但是,《莫斯科新聞》說漏了這一點之後,卻過於輕鬆地迴避了另一個有趣的問題。他們認為,斯塔霍維奇之流「不懷疑」宗教的上述意義並要求進行自由主義的改革僅僅是出於「輕率」,很明顯,這是誤解。這樣解釋敵對的政治派別,既幼稚又天真!斯塔霍維奇先(P247)生在這裡恰恰是整個自由派的代言人,《莫斯科新聞》自己就最好不過地證明了這一點。不然為什麼要對一個報告大肆討伐呢?為什麼不說斯塔霍維奇,而說斯塔霍維奇之流、說「一群知識分子」呢?

 

《莫斯科新聞》的這種誤解當然是一種自私的誤解。不言而喻,《莫斯科新聞》與其說是不會用階級觀點來分析他們所痛恨的自由主義,不如說是不願意這樣做。如果是不願意,也就沒有什麼可說的了。如果是不會,那對我們來說就有了很大的普遍意義,因為很多革命者和社會主義者都有這個毛病。《火星報》第12號上的一封信的作者們就有這樣的毛病,他們指責我們缺乏「階級觀點」,原因是我們在自己的報紙上竭力不放過自由派的不滿和抗議的一切表現;《無產階級鬥爭》文集的作者們和《社會民主主義叢書》[144]的某些小冊子的作者們也有這樣的毛病,他們以為我們的專制制度就是資產階級的專制統治;還有馬爾丁諾夫之流,他們號召我們脫離反對專制制度的全面揭露運動(也就是脫離最廣泛的政治鼓動),而主要進行爭取經濟改良的鬥爭(給工人階級「實惠」,代表他們提出「能夠產生某種顯著結果」的立法和行政措施方面的「具體要求」);還有納傑日丁之流,他們就我們報導統計人員衝突這件事困惑莫解地問道:「天哪,這個機關報豈不是為地方自治人士辦的嗎?」[145]

 

所有這些社會主義者忘記了,專制制度的利益僅僅在某些情況下並且僅僅同有產階級的某些利益相一致,而且往往不是同所有這些階級的利益相一致,而是同它們的個別階層的利益相一致。資產階級其他階層的利益,整個資產階級的更廣泛的利益,以及整個資本主義發展的利益,必然要產生反對專制制度的自由主義反(P248)政府派。例如,如果說專制制度保證資產階級有可能採用最粗暴的剝削方式,那麼另一方面,專制制度卻給生產力的廣泛發展和教育的普及設置無數障礙,因此不僅引起小資產階級起來反對它,有時還引起大資產階級起來反對它。如果說專制制度保證(?)保護資產階級防備社會主義,那麼另一方面,這種保護在居民無權的情況下必然要變成警察專橫,從而激怒所有的人。這兩種對立趨勢的結果怎樣,資產階級保守情緒或保守派和自由主義情緒或自由派這時的關係怎樣,是不能從幾個一般原則得出結論的;這取決於當時社會政治情況的一切特點。要確定這些,就必須詳細地了解這種情況,密切注意任何一個社會階層同政府發生的各種各樣的衝突。正是由於「階級觀點」,才不允許社會民主黨人對「斯塔霍維奇之流」的不滿和抗議漠不關心。

 

上面提到的那些社會主義者,不論是他們的議論或行動,都證明他們對自由派漠不關心,從而暴露出他們不懂得《共產黨宣言》這個國際社會民主黨的「福音書」的一些基本原理。例如,我們還記得這樣的話:資產階級自己用它奪取政權的鬥爭,用它的各階層和集團之間的衝突等等,給無產階級提供了政治教育材料。[註:參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76頁。——編者注]只有在政治上自由的國家裡,無產階級才能自然而然地得到這種材料(而且還只是一部分)。而在奴隸式的俄國,我們社會民主黨人應該積極地幫助工人階級獲得這種「材料」,也就是說,應該承擔起反對專制制度的全面政治鼓動即全民揭露運動的任務。這個任務在政治動蕩時期尤其迫切。應該記住,在政治活躍時期無產階級一年所能受到的革命教育,比平靜時期幾年所能受到的還要多。因此,上述(P249)社會主義者有意無意地縮小政治鼓動的範圍和內容的傾向是特別有害的。

 

其次,我們還記得這樣一句話:共產黨人支持一切反對現存制度的革命運動。[註:參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504頁。——編者注]這句話往往被理解得太窄,不把支持自由主義反政府派包括在內。但是不應該忘記,常常有這樣的時期,在進步的社會利益基礎上同政府發生的一切衝突,不論它本身多麼小,在一定條件(我們的支持就是這些條件之一)下都可以燃成熊熊大火。俄國大學生因學院的要求而同政府發生衝突,或者法國所有進步分子因一起用偽造手段解決的案件[146]而同軍閥發生衝突,只要想一想這些衝突發展成了怎樣的社會運動就夠了。因此,我們的直接責任就是向無產階級進行解釋,設法擴大並用工人積極參加的方法來支持自由派和民主派的一切抗議活動,而不管它是由地方自治人士同內務部的衝突發展成的,還是由貴族同警察正教部門的衝突,統計人員同龐巴杜爾[147]的衝突,農民同「地方官」的衝突,教派信徒同巡官的衝突等等發展成的。誰要是輕蔑地嗤之以鼻,認為這些衝突中有一些是微不足道的,或者認為想把這些衝突變成熊熊大火是「沒有希望」的,那他就是不懂得,全面的政治鼓動正是一個焦點,在這個焦點上,對無產階級進行政治教育的迫切利益同整個社會發展和全體人民(指人民中的全體民主分子)的迫切利益一致起來了。我們的直接責任就是要過問自由派的每一個問題,確定自己即社會民主黨人對這些問題的態度,採取措施使無產階級積極參加解決這些問題,並且迫使問題按照我們的意圖解決。誰要是躲在一旁不去過問,那他實際上(不管他的意圖如何)就是在自由(P250)派面前甘拜下風,把對工人進行政治教育的事業交給自由派掌握,把政治鬥爭的領導權讓給那些歸根結底是資產階級民主派首領的人。

 

社會民主運動的階級性質不應當反映在把我們的任務局限於「純粹工人」運動的直接和最近的需要上,而應當反映在對無產階級這個現代社會唯一的真正革命階級的偉大解放鬥爭的一切方面和一切表現的領導上。社會民主黨應當始終堅持不懈地擴大工人運動對現代社會的一切社會生活領域和政治生活領域的影響。它不僅應當領導工人的經濟鬥爭,而且應當領導無產階級的政治鬥爭,它應當時刻不忘我們的最終目的,隨時進行宣傳,保衛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不被歪曲,並使之繼續發展。我們應當堅決地同一切資產階級思想體系作鬥爭,不管它披著怎樣時髦而華麗的外衣。我們上面談到的社會主義者之所以背離了「階級」觀點,還因為他們對同「批評馬克思主義」作鬥爭這個任務漠不關心。只有瞎子才看不到,這種「批評」在俄國所以流行得最快,俄國自由主義政論界對此所以反響得最熱烈,正因為它是正在形成的俄國資產階級民主(現在已經是自覺的資產階級民主)的要素之一。

 

至於特別說到政治鬥爭,那正是「階級觀點」要求無產階級把一切民主運動推向前進。在政治要求方面,工人民主並不是在原則上而只是在程度上與資產階級民主有所區別。在為經濟解放,為社會主義革命而進行的鬥爭中,無產階級則站在另一個原則基礎上,而且只有這一個階級站在這個基礎上(小生產者只是鑑於他們正在轉入或者行將轉入無產階級的隊伍,才給予無產階級以幫助)。在爭取政治解放的鬥爭中,我們有許多同盟者,對他們漠不關心是(P251)不容許的。可是我們的資產階級民主派同盟者在為自由主義的改革而進行鬥爭時,總是向後看,竭力把事情安排得使他們能夠象以前那樣靠別人的血汗「吃得飽飽的,睡得香香的,過得好好的」,而無產階級卻向著終點勇往直前,決不反顧。當爾·恩·斯·(維特記事序言的作者)[148]之流的先生們就擁有權力的地方自治機關的權利或憲法問題同政府討價還價時,我們卻要為民主共和國而鬥爭。只是我們不要忘記,為了推動別人,就要始終把手放在他的肩上。無產階級政黨應當善於在任何一個自由派打算移動一寸的時候及時抓住他,強迫他移動一尺。如果他固執不動,我們就拋開他,越過他而繼續前進。(P252)

 

載於1902年2月1日《火星報》第16號

相關焦點

  • 論列寧新聞思想的歷史貢獻及當代價值
    他指出:「報紙的作用並不限於傳播思想、進行政治教育和吸引政治同盟軍.報紙不僅是集體的宣傳員和集體的鼓動員,而且是集體的組織者」(列寧,1959:8)。列寧認為,一張政治機關報,其作用不應該僅限於傳播思想、進行政治教育和吸引政治同盟軍,而是要成為黨組織這個大集體的「宣傳員、鼓動員和組織者」。這一觀點的提出,使得無產階級對黨報功能和使命的認識有了更加形象全面的表述。
  • 列寧無產階級專政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馬克思在致約·魏德邁的信中,對他自己關於階級論述的貢獻作了科學、準確的闡釋,他認為:「(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繫;(2)階級鬥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①經過巴黎公社的偉大實踐,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諸多新的觀點和思想,從而深化和完善了這一理論體系。
  • 列寧的宣傳思想工作理論及其當代價值
    列寧宣傳思想工作理論的豐富內涵  為了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將社會主義由科學變為現實,列寧所面臨的是如何實現黨的思想統一,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俄國化,如何堅定人們的社會主義信念並為之奮鬥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思想的交鋒,理論的灌輸,政治的教育,而宣傳思想工作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馬克思、列寧新聞思想知識點總結(1)
    《給奧·倍倍爾、威·李卜克內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簡稱《公開信》)的核心觀點。①就黨報的性質和地位而言,黨報應當是政治性機關報,要旗幟鮮明,嚴格執行黨的綱領。②就黨報的編輯人選而言,必須由經過考驗的社會民主黨人當編輯,不能讓資產者和極左分子把持黨的輿論機關。③就黨報的資金來源而言,由誰掌管錢袋,歸根結底是由誰指導報紙方針的具有原則意義的問題。
  • 列寧:專制制度和無產階級
    那些迴避所謂片面的階級觀點的人,那些想成為社會主義者但又害怕直截了當地把我們俄國所面臨的和在我們俄國已經開始的革命叫作資產階級革命的人,只會陷入大失所望和來回搖擺的境地。如果這樣一些人也願意「根本」(似乎是根本)「改變農民目前這種不享有充分權利的和受屈辱的境況」,那麼這就再一次證明,社會民主黨一再強調農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條件落後於資產階級制度的一般條件的觀點是正確的。
  • 列寧無產階級專政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以《國家與革命》為考察文本
    即是說,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不僅工人受壓迫,而且農民和小資產者等也深受剝削,這就形成了變革的廣泛階級基礎和磅礴力量。依循這一思想觀點,列寧指出:資產階級竭力切斷「農民及一切小資產階級」的內部聯繫,分散其力量,但從實際結果來看,這卻更有利於無產階級對他們進行「團結、聯合和組織」,因為資產階級的這一舉動使這部分「被剝削勞動群眾」遭受的壓迫更甚於無產階級[10]。
  • 俄羅斯檔案解密:列寧為何猛批孫中山?
    1905 年俄國國內爆發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俄國情況給予以孫中山為首的雖然還非常幼稚但是淬歷奮發的中國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革命分子以極大的鼓舞。後來成為中國國民黨重要領導人的胡漢民、汪精衛、朱執信等頻繁地為《民報》撰文讚頌俄國人民為反對沙皇「無不斬木揭竿,風起雲湧的革命局面」,手舞足蹈表「極端之同情,為之高呼萬歲,且自愧不如焉斯已矣」。
  • 列寧 | 關於「出版自由」
    在受到全世界資產階級這個敵人包圍的俄羅斯聯邦提出出版自由,就是讓資產階級及其最忠實的奴僕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有建立政治組織的自由。  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資產階級(在全世界)還比我們強,強很多倍。再讓它有建立政治組織的自由(=出版自由,因為報刊[註:在俄語中,「出版」和「報刊」是同一個詞。
  • 張海鵬:孫中山民生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在矛盾——兼議孫中山階級觀點...
    ——孫中山真心同情勞工階級,又反對無產階級成為未來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階級。孫中山說:「我們革命就是要將政治攬在我們手裡來作。」 二、孫中山的階級觀點與階級鬥爭論述 孫中山在民生主義的大題目下,也涉及階級和階級鬥爭問題。孫中山在階級和階級鬥爭問題上的認識也是矛盾的。
  • 階級意識: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精神實質
    簡言之,作為階級意識的意識形態,之所以在歷史出場的第一階段,屬於革命意識,是因為,儘管它本質上反映了處於上升期的革命階級的利益訴求,但是這種利益訴求與人民群眾的普遍利益是一致的,因而革命意識反映了歷史的基本走勢和歷史大趨勢,必然會得到人民群眾的極大的支持,所以列寧說,「革命是人民的盛大節日」。
  • 盧卡奇與列寧的辯證法思想比較
    比較列寧和盧卡奇辯證法思想產生的時代前景、理論來源和兩人關於辯證法基本思想的同異,從思想史乃至人類史的總體出發,我們不難發現使兩者發生內在聯繫和差別的根本所在,並從中得出合理的見解。  任何一種哲學思潮或理論的出現及其發展都必然受政治、經濟、文化等背景的影響,列寧和盧卡奇的辯證法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無疑也與他們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
  • 【文萃】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列寧「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思想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社會主義勝利或者說建成社會主義社會,需要達到如下條件:消滅了商品交換和貨幣;消滅了階級、階級差別和階級矛盾;消滅了國家和國家機器。  這一時期列寧提出,蘇俄向社會主義「過渡」將是一個漫長的、困難的過程。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無產階級在推翻舊政權和建立新政權以後,社會即進入了一個過渡時期。
  • 關於列寧和列寧主義若干重要問題研究的對話
    在雙重壓迫下,有強烈革命性的產業工人階級,有接受馬克思主義革命思想的條件,有俄國尋求國家發展道路的革命傳統,有馬克思主義組織——勞動解放社和1894年列寧組建的彼得堡工人階級鬥爭協會的組織領導。而俄國資產階級呢?是處在「兩團烈火」之中,它「左」怕工農大眾的革命運動危及自身,「右」不滿沙皇的暴虐統治。
  • 劉志明:《國家與革命》重點闡述了國家與階級的關係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月5日電 (謝磊、曹淼)日前,中央和國家機關「強素質·作表率」讀書活動「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系列推出第八講,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劉志明,以「建立保證億萬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國家制度」為主題,導讀《國家與革命》。
  • 中國革命再探討——階級視角的回歸
    所有的政治就是集體性的,因而會以不同的方式得到組織。「沒有政黨的政治」意味著政治不再源於政黨。⑥  巴丟的政治是要取消主導20世紀共產主義運動政治的黨國體制,而他眼中的列寧主義政黨則是解放政治中不可寬恕的惡。在巴丟看來,政黨的邏輯源於階級主義(classism)的邏輯,即馬克思階級政治的理念或無產階級範疇,而這是需要被質疑和超越的。
  • 餘斌: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
    [13] 這表明,在階級社會裡,國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甚至是最高主體。當然,國家是由人組成的,其中統治階級和統治集團是國家的代表。因此,國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就意味著統治階級和統治集團至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
  • 俄軍為什麼要重建蘇聯時最負盛名的列寧軍事政治學院?
    列寧軍事政治學院是蘇聯時代最負盛名的軍事院校,主要培訓中級政治工作軍官。蘇聯解體後一度取消,但最近俄羅斯又恢復了列寧軍事政治學院,這是為什麼呢?截止到蘇聯解體前,列寧軍事政治學院有超過200名畢業生曾獲得「蘇聯英雄」稱號,足見這所學校的作用。但是在蘇聯解體後的1994年,列寧軍事政治學院和軍事外國語學院、武裝部隊人文學院合併成俄聯邦國防部軍事大學,列寧學院成了國防軍事大學的一個系。這不但意味著該學院歷史落下帷幕,而且還代表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國防戰略的變遷,那就是弱思想、重裝備的戰略理念。
  • 盧卡奇與《歷史與階級意識》的「意外」(下)
    正像我們已經提到的那樣,《歷史與階級意識》是一本文集,在這個文集中,盧卡奇提出了他對後世影響最大的物化和階級意識的問題,這一問題通常被認為包含三個核心概念:總體性、階級意識和物化。當然這樣的解讀也並非準確,「盧卡奇這本書決非僅僅是總體性、物化和階級意識那兒個被簡單化了的孤立概念,而是內在地存在著一個複雜的概念系統。
  • 列寧與克倫斯基:勝利者與失敗者(上)
    列寧和克倫斯基這兩個不同陣營的領導人,他們的個人生活有著非常多的交集。在蘇聯解體後,今日的俄羅斯已發展為一個多元社會,對十月革命的認識和評價也存在多種意見。總體上來看,俄國眾對十月革命的認識呈現出兩種變化:一、俄羅斯社會對十月革命的評價更加理性了,既不是蘇聯時代的充分肯定,也不是蘇聯解體之初的徹底否定了。二、俄羅斯社會對於俄羅斯近現代歷史的評價標準和觀點更加多元了。
  • 論蔡英文的階級屬性
    臺灣地區的選舉是所謂的「民主內戰」,為了選票,各政黨和政治人物無所不用其極,對臺灣選民進行鼓動、挑撥、分化,造成選舉期間島內社會的對立。上世紀 80年代末以來,民進黨及其政治人物慣用的手法是利用省籍族群意識製造選票對立,鼓吹「本省人VS.外省人」、「臺灣人VS.中國人」的二元分化。然而,這樣的手法用多了,不僅引起臺灣民眾的反感,而且也造成了不道德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