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上午,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開幕式在南京博物院舉行,首個國家級文博領域文創節——「博物館在移動5·18文創節」也同步開啟。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中國博物館協會、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國移動咪咕公司等相關單位出席活動並共同點亮「雲博物館」,揭開本屆文創節的序幕。
「博物館在移動5·18文創節」自5月18日開啟,為期七天,涵蓋「博物館人談文創」「把文創帶回家」「咪咕雲博物館」「雲上特展」VR逛展等多種數字內容體驗活動,其中多場內容頗有看點。
博物館人談文創
本次文創節中的亮點活動是將於每天中午十二點半線上直播的「博物館人談文創」,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七家博物館的副院長與文創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將推介各自所在的博物院孵化的重要的文創產品及創意來源的館藏展品。
近年來,逛博物館成為年輕人的新時尚,據統計,博物館的參觀人群中,30歲以下的比例已達七成左右。對於文博,除了觀賞需求,近兩年文博產業的迅速發展也見證了年輕世代對於文創產品的購買能力。
直播中
在5月18日首場直播為「國博衍藝,講好文物裡的故事」,直播中兩個場景切換,一邊是文創的展臺介紹文創產品,一邊是國家博物館內部展廳介紹館藏文物。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單威及文創部的負責人詳細介紹了國家博物院的重要文創產品。
如「鬥轉星移小夜燈」,創意來源就是國博所藏的一件「天文圖碑」拓片,據《元史》載,北宋政府曾於景祐、皇祐、元豐和崇寧年間,組織過四次星象觀測活動。這份星圖,就是根據元豐年間的觀測結果繪製的。
星圖以北極為中心,畫三個大小不等的同心圓,使整個天球的星座都投影在其平面上。小圓代表北極圈,中圓代表赤道,大圓代表南天可以看見的界線。另有一圓代表黃道,其直徑和赤道相交,兩圓交成240角。黃道和赤道交點之右上方是春分點,左下方是秋分點。中央還有兩條不規則的線,表示銀河。從小圓到大圓之間還畫有二十八條經線,把星圖分成二十八個不等部分,每部分含有一宿,共二十八宿(東西南北各七宿)。二十八宿內刻有標明星名的星339顆,加上無名的星,共計1440顆。這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象實測圖。
天文圖碑局部
國博鬥轉星移小夜燈文創
國家博物館也重點介紹了館藏文物《明憲宗元宵行樂圖》,這幅畫繪製的是明代成化皇帝朱見深在皇宮當中慶祝元宵節遊玩的場景,整幅畫的構圖繁複,山石樹木,建築人物等場景都能非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其中能夠看到很多明代時期的景象,比如賣貨郎、表演雜技的人、煙花爆竹、鰲山燈等等。國博文創園宵行樂圖拍拍燈就是將該圖中的場景做了一個剪影。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
元宵行樂圖拍拍燈
在本屆開幕式上,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羅靜、中國移動咪咕公司總經理劉昕、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秘書長、北京魯迅博物館副館長李金光等,也聯合推出的「博物館在移動」項目。
「網際網路+傳統文化「該如何進行演繹,「博物館在移動」給出了嘗試,這個項目匯集130家國家一級博物館,旨在打造博物館聚合式平臺,以博物館視頻專區的形式,呈現各館綜合介紹、珍貴館藏、精品展覽、特色講解、社教活動、文創產品、建築空間等內容,鏈入了之前各種熱播的文博類節目。
如「文博影像 探尋中外藝術珍品」欄目就有製作精細的如果國寶會說的系列節目,「傳承匠心 講述匠人非凡故事」則包括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百年巨匠」「匠心對話」等節目。
5·18文創節期間的一個主推的技術就是在疫情期間格外顯示出便利性的VR看展。5月17日世界電信日當天,中國移動宣布,截至目前已建成5G基站12.4萬個,覆蓋56個城市發展5G套餐客戶突破5000萬,藉助5G技術,中國移動將提升畫面升級、實時渲染、跨域社交、行業應用、感知交互等五項體驗感知。在博物館 「雲展覽」空間,也將呈現全國許多博物館VR展覽。
「咪咕VR博物館」的「中華藝術」部分包含了山西博物院的「山西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遼寧省博物館的「又見大唐」展覽;山東博物館的「漢代畫像藝術展」等等,能夠在技術支撐下高清呈現,很值得一看。
VR博物館看「山西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
本次文創節的雲上特展部分也由國家文物局和新華社聯合多家博物館進行線上直播,並邀請了專家學者導覽,如在18日晚舉辦的陝西歷史博物館「雲上國寶音樂會」,19日舉辦的「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展」和邀請陳丹青講解的「壁上有乾坤,一眼越千年」等直播。
以上所述的完整內容通過中國移動咪咕旗下咪咕圈圈APP平臺「博物館在移動 5·18文創節」專題頁參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