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是我的福地。」在福州工業路一處簡樸安靜的院子裡,何一心對記者說。
46歲那年,何一心生意受挫,變賣了手上的房產、汽配廠和地產公司的股份,帶著願意跟隨他的員工赴武夷山做茶,僅留下這所院子。
目前,在武夷山大大小小200多家茶廠中,何一心的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是規模最大的一家。多年來,他帶著武夷巖茶南北奔波,成功將「大紅袍」這一傳統品牌推廣到了國內各省及歐美、東南亞。大家公認,何一心是對武夷巖茶及當地農民有重要貢獻的人。
十多年間,當年向他借錢的房地產合作夥伴,已在全國攻城略地,賺了幾十個億。逐利是商人的天性和本職,問起這麼多年專注於做茶是否值得,何一心頓了頓,思忖了下,「值得。我對現狀不能講很滿足,但我很欣慰。」
江湖豪氣與淳樸豁達,很獨特地融合在何一心身上。相比躋身福布斯的閩商,何一心不算翹楚。但他人生起伏,所經歷的窮則思變、逆境生存及對自我價值的尋覓,亦是許多閩商的縮影。
祖母和十個光餅
何一心出生在福州馬尾,幼時家境貧寒,溫飽不足。「我的老家就是福州的鄉下,每次去福州親戚家總被看不起,因為去了就是給人家添麻煩的。」何一心說。
有一次,他因飢餓直勾勾地看著別人吃光餅(一種因戚繼光得名的小吃),被祖母打了一巴掌,委屈得大哭。祖母見狀難過,心想孩子可憐,不由得抱著他一起哭。回家後,祖母默默地將家具上的銅一點一點敲下來,賣了2毛錢給他買了10個光餅。
「這件事我畢生難忘」,至今何一心回憶起來仍然顯得很激動,「以後每次我看到賣光餅的,都會想起祖母,都要買許多帶給員工。」因感念祖母,他將祖母的相片端放在他每一處辦公室裡。祖母的娘家人來借錢,他有求必應。
1982年,27歲的他帶著100塊錢,經由親戚介紹去香港謀生,開始了端盤子、洗牛仔布、挖地鐵的打工生活。
「1983年4月17日,我因與親戚爭吵被趕了出來,流浪在香港街頭,身上只有1塊港幣,很快就餓得眼睛發光。輾轉向同學的弟弟借到500塊後,第一件事就是跑去買菠蘿包。」何一心說,「當時感到,為什麼香港這麼大,我卻連針尖大小的立足之地都沒有。我一定要拼搏。」
於是,打兩份工、只吃最便宜的麵包、早起一二個小時搭乘最便宜的交通工具,他想自己攢錢當老闆。
之後,何一心進了模具廠,經人介紹在香港與福州做貿易。在福州,他從臺灣和香港買來舊機器生產玩具模具,漸漸發展到生產收音機、電視機模具,再到為百事可樂做吹瓶模具,廠子也從福州開到南通、南京和北京。
「如果沒有國家的改革開放,我再有本事也只是打工仔。」1990年,何一心的模具廠開始為天津夏利汽車生產模具,財富迅速累積。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何一心在香港樓市和股市遭遇重挫,香港的資產幾乎全軍覆沒。從當小工到創業,辛苦長達15年的奮鬥成果大多化為烏有,讓何一心備受打擊。他一度心灰意冷,事業兩三年間沒有大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