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楊
在中國的竹版圖上,四川無疑是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竹種資源佔全球的1/10、全國的1/3,竹林面積居全國首位。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指出,「四川要因地制宜發展竹產業,讓竹林成為四川美麗鄉村的一道風景線」。
四川積極回應總書記的關切,用兩年時間交出了一份階段性答卷:新增竹林面積42萬畝,打造翠竹長廊18條394公裡,建成精品竹林小鎮10個,竹產業總產值超過605.9億元,較2017年翻番……萬竿挺翠的竹鄉美景正成為巴蜀大地又一張傲人的綠色名片。
綠色升級,打造長江上遊生態保護線
「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
2月3日,萬裡長江第一城四川宜賓,長寧美川林業專合社負責人吳文祥,帶領當地130多位林農開始春季造竹、撫育。「長寧縣沒有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在做好防護的同時,我們沒有耽誤春季造竹的時機,春節期間就完成了500畝竹林的改造和撫育。」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成片竹林——蜀南竹海位於四川宜賓絕非偶然。吳文祥一生愛竹,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荒山栽竹,靠一己之力栽竹3.7萬畝,曾獲「全國綠化造林先進工作者」稱號。而在宜賓,像他這樣的愛竹栽竹之人數不勝數。
過去20年是四川竹林面積高速增長期,以「建設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大規模綠化全川」為統攬的一系列生態工程的實施,讓這一綠色資源在四川的優勢更加明顯。2017年,全省竹林面積達1760萬畝,居全國首位。
「竹林是最具代表性的四川文化符號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景觀、經濟價值。因地制宜發展竹產業,就要在生態、景觀、經濟領域做文章,找到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新起點。」四川省林草局局長劉宏葆告訴記者,四川邁出的第一步是生態優先,千方百計增加竹綠量、提升竹質量,打造長江上遊生態保護線。
201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推進竹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鄉村竹林風景線的意見》,將長江、嘉陵江、青衣江、渠江等大江大河沿岸,國省道交通幹道、城市景觀大道兩側納入重點建設範圍,在全省統籌建設翠竹長廊、竹林基地、竹林公園、竹林溼地、竹林新村、竹林小鎮、竹林人家。
省林草局、發改委協調2.2億元用於推進全省竹業發展,在宜賓、瀘州、眉山等8個宜竹市(州)甄選出19個重點培育縣,給予項目、資金、人才、科技扶持。8個市(州)黨委政府分別明確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責任,重點解決配套資金、用地等政策瓶頸問題。
宜賓市以環長江生態綜合治理為抓手,對江河岸線的裸地天窗、荒山荒坡以及退出的碼頭、廠房實施造林栽竹。兩年共完成江河沿岸栽竹15.9萬畝,新增江河綠地6.6萬畝,建成江河綠廊60.8公裡。
瀘州市圍繞納敘古高速公路沿線和納溪至赤水公路(G546)沿線,赤水河、永寧河、高洞河、大小漕河等支流河流沿岸,鳳凰湖溼地公園和金龍湖、玉蘭山琴蛙湖等湖岸,建成翠竹長廊100公裡、竹林風景線200公裡。
樂山市按照低改為主、新造為輔的思路,重點打造綿竹、苦竹、方竹、慈竹等現代竹林基地,積極推行竹子與楨楠、香樟、峨眉含笑、榿木等珍稀樹種混交種植,新增竹林基地4.75萬畝。
2019年統計數據顯示,通過荒山種竹、岸線補竹、見縫插竹,四川竹林面積達1802萬畝,較2017年增加42萬畝,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再添一抹新綠。
景觀升級,打造美麗四川竹林風景線
3月12日植樹節,阿壩州汶川縣四大班子領導齊上陣,帶領全縣百餘名黨員幹部,在威州鎮濱河路種下一株株琴絲竹,為威州鎮增添了一道靈動的竹林風景。
竹是重要的造景植物。在四川,最負盛名的竹林景觀品牌當屬蜀南竹海,那片綠濤萬頃、恍如仙境的竹林王國,每年吸引數百萬中外遊客前往觀光旅遊。而四川的竹林景觀,遠不止蜀南竹海。
「冷翠千竿玉,浮嵐萬幅屏」。早在800多年前,詩人陸遊就曾為成都崇州道明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小鎮)的竹林風光寫下禮讚。2017年,一座設計新穎的現代竹建築「竹裡」在道明鎮橫空出世,傳統工藝+設計美學+川西林盤所營造的詩情畫意,迅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帶動鄉村旅遊蓬勃發展。竹編產業在與文化、藝術、旅遊等多種業態的碰撞融合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如今的道明鎮,86戶竹農在翠竹環繞、鷺鳥紛飛的綠色家園樂享幸福生活。
「美就是生產力。建設美麗鄉村竹林風景線,要善用竹、塑造美,通過巧妙的構思,將文化、藝術、產業元素植入景觀體系,實現景觀升級,形成融合發展效應。」劉宏葆告訴記者。
2019年,四川從竹林人家、竹林小鎮、竹林大道、竹林景區建設出發,全面構建點、線、面立體竹林景觀格局,共建成翠竹長廊18條394公裡、精品竹林小鎮10個、竹林人家35戶。
宜賓市沿南溪「長江第一灣」以及越溪河、南廣河、淯江河兩岸栽竹,形成獨具宜賓特色的「三江六岸」竹景觀帶。此外,啟動蜀南竹海、興文石海文旅資源整合,規劃投資27億元,高規格打造大竹海精品旅遊環線。
東坡故裡青神縣,以竹林景觀為底色,植入多色譜、多品種、多元素的植物和景觀小品,成功打造出「竹裡桃花」「竹裏海棠」「竹裡芙蓉」「竹裡院子」等城市系列竹林風景,並以岷江、思蒙河為骨架打造竹林溼地,塑造水上竹林風光。
雅安市滎經縣,以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建設為契機,重點打造了龍蒼溝竹林小鎮,建成全長17公裡悠然森林竹道、全長34公裡熊貓翠竹大道,與周邊龍蒼溝國家森林公園、大相嶺自然保護區、牛背山竹林景區串聯形成立體竹林景觀。
據省林草局副局長賓軍宜介紹,2020年四川將加快建設步伐,高質量打造複合型竹林景區17個、翠竹長廊23條、竹林小鎮13個、竹林人家50戶,為美麗四川增添更多旖旎翠色,在巴蜀大地寫下壯美的竹林詩畫。
產業升級,打造全面小康富民特色線
3月的眉山市青神縣蘭溝村竹產業創業創新孵化園區,一派復工復產的繁忙景象。在銀海竹木製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記者看到,竹編工人巧手如飛,翻轉著手裡的竹篾,編制著造型優美的竹藝燈籠。
「我們這裡幾乎人人會竹編,過去就是在家編些竹筐、背篼等農用品,沒有想到有一天還可以靠這門手藝養家餬口、脫貧致富。」蘭溝村村民,今年62歲的帥希華和他59歲的妻子、36歲的女兒一家三口都在銀海公司編燈籠,人均月收入4000元,能在家門口找到這樣的就業崗位他覺得特別滿意。
據公司負責人李銀海介紹,公司入駐竹創業創新孵化園區後,依託「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的思路,開創了「竹+基地」「竹+網際網路」等多元化發展體系,大大提升了市場競爭力,2019年實現產值600萬元。
「中國竹編第一村」蘭溝村地處青神縣竹編產業園區核心區,共有規模以上竹編及竹文化企業30餘家,經銷竹製工藝品商家近百戶。在這裡,傳承千年的竹編產業,不僅讓全村人民實現了脫貧奔小康,且正推動蘭溝村闊步邁向鄉村振興目標。
劉宏葆告訴記者,從2018年開始,四川正式踏上了竹產業升級之路:出臺竹產業發展規劃,按照因地制宜、分區施策的原則,著力培育川南竹產業發展集群、成都平原竹文化創意區、大熊貓棲息地竹旅遊區、青衣江龍門山渠江竹產業帶;倡導竹資源生物質全價利用,加強科技創新,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實施集約集聚、融合發展戰略,推進產業園區化、園區景區化、視野國際化。
今年3月,省林草局正式對外公布了首批4個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示範縣、5個現代竹產業示範園區名單,擬按照每個縣2000萬元、每個園區1000萬元的標準在年內落實獎補資金。
「我們的目標是立足優勢做大做強,徹底改變四川竹產業大資源、小產業的發展狀況,將竹產業打造成為宜竹地區的支柱產業,將竹林風景線打造成為全面小康富民特色線,建設竹經濟強省。」劉宏葆說。
眉山市在此輪產業升級中大放異彩:「眉山竹編」形成平面竹編、立體竹編、瓷胎竹編等25類、3000多種產品體系,產品走進廣交會、進博會、西博會、北京世園會等大小會展20餘次,遠銷歐、美、日、韓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交易額突破3億元。「眉山竹紙」斑布,以健康生活用紙理念繼續領跑本色紙市場,佔據全國本色紙份額的1/5,2019年啟動的「斑布竹產業園百萬噸竹材生物質精煉項目」建成達產後,公司總銷售收入將達60億元,可解決就業5000餘人,帶動竹林種植200萬畝。「眉山竹鋼」在環保建築領域廣泛應用,先後承建北京文創產業園「北京坊」、世界園藝博覽會「百果園」、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館」等多個國內重大項目,洪雅縣到2022年,將建成產值達10億元的竹鋼產業園區。「眉山竹桶」精彩亮相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中外領導人手持竹桶,共培「友誼綠洲」,受到全球關注。
2019年,竹編、竹紙、竹鋼、竹桶四大品牌產業以及竹旅遊、竹食品、竹博會等延伸產業,共為眉山市創造65.8億元產值,並成為眉山市傳播東坡文化、展示生態文明、聯通世界舞臺的橋梁。
記者從3月召開的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工作會議上獲悉,2019年,四川省竹業綜合產值超過605.9億元,較2017年翻番。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到2022年,這一數值將突破1000億元,四川將正式躋身全國竹業經濟強省序列。
一根翠竹,保護一方生態,美化一片風景,衍生千億產業,致富萬千百姓,對接國際舞臺。四川美麗鄉村的竹林風景線,有望成為繼大熊貓之後,又一張世界級的四川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