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元旦剛過,臺灣地區負責人蔣經國醫治無效,在榮民總醫院逝世,職務由時任「副總統」的李登輝繼任。
李登輝1923年出生於臺灣省臺北縣三竹鄉,家境較好,受過完善的文化教育。早在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因此當李登輝出生時,臺灣已經被日本統治了近三十年時間。三十年的殖民統治徵服不了中華民族,卻能徵服某些天生腦後有反骨的叛逆者。李登輝的哥哥李登欽曾參加日軍,在菲律賓執行軍事任務,然後死於戰爭。
後來李登輝退休去日本訪問,還曾打著思念兄長的名義參觀靖國神社,激起華人一致譴責。往往無恥之徒心裡素質都好,他更是其中翹楚。
日本曾經規定,從殖民地過來的留學生不可以選政治或者法律專業,所以李登輝選擇了農學。他自己也沒想到正是因為在農業方面取得成績,才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政治收益。1972年,時任「政務院長」的蔣經國招攬李登輝做了政務委員,其時他只有49歲,是政務委員中最年輕一位。加上之前有去美國深造經歷,隨後不久,其在仕途上平步青雲,屢屢高升。1976年,任國民黨中央委員。1978年任臺北市長,然後在1979年,升任國民黨中央常委,進入權力核心。
五年後,李登輝又以臺灣省主席身份晉升「副總統」,從1972年到1984年,僅僅12年時間,李登輝從大學教授成為臺灣政壇二號人物,升遷之快除了蔣經國器重,其自身鑽營及政務能力也的確非常人可比。
蔣經國在最後一任只幹了三年便逝世,按照規定,臺灣「總統」職務由「副總統」繼承。讓人感到可笑的是,作為最早倡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國民黨,居然選了一個曾經妄想加入日本國籍,並取日本名「巖裡政男」的潛在漢奸,中山先生棺材板都快壓不住了。
李登輝繼任「總統」,首先面對的就是兩年後大選。以他的資歷,國民黨內部一票大佬瞧不上。早在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臺灣政治勢力就劃分成兩大陣營。從大陸遷移過去的軍民一派,本地原住民一派。前面說過,因為日本已經奴役了臺灣三十年,原住民中青壯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殖民教育,他們對中華文化和自身民族屬性非常淡漠。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人有個顯著特點,就是信仰無根。既不認同中國人身份,又很難向異國靠攏。也正因為無法靠攏,他們反而更加憎恨自己真正的祖國。
李登輝正是那批人,他雖然在嘴上喊著一個中國,實際上骨子裡就有分裂之心。為了取得蔣經國信任,這隻狼披了多年羊皮,終於進入了權力頂峰。其他國民黨籍元老多數是從大陸過去的「外鄉人」,因此反對李登輝,就是外來與本土勢力的角逐。角逐焦點便是1990年大選。最主要勁敵是林洋港,這個林洋港雖然也是臺灣土著,但其性格與李登輝完全不同,用我們老百姓話講,是一個認得祖宗的人。他任內成績斐然,施政綱領與國民黨元老非常契合,因此深得外來派推崇。如果不使出花招,李登輝戰勝林洋港基本無望。
這當然不僅僅是對手擁有反對派支持,更主要的是在晉升履歷上,李登輝基本是踩著林洋港腳印前進的。從臺北市長到臺灣省主席,都是「林走李接」,亦步亦趨。按常理說,同樣作為蔣經國大力培養的接班人,林應該排在李之上。偏偏在林洋港任臺灣省主席時政績優異,功高震主令蔣經國非常不開心。於是林洋港被明升暗降,調到了「內政部」任職。表面上更加靠近權力核心,實際上失去了封疆大吏的政治優越地位。
歷史就是這麼滑稽。單純論施政能力和個人才華,林洋港遠遠超過李登輝,可惜1981年時的蔣經國剛剛擊敗嚴家淦上位,第一要務就是鞏固權力,因此誰有威脅打擊誰,完全不考慮對錯。林洋港在錯誤的時間展露了才能,沒有逃過被邊緣化和雪藏的命運。
1990年臺灣「大選」,競爭者分別是李登輝、李元簇對陣林洋港、蔣緯國。為求必勝,他找到林洋港好友蔡鴻文勸說林洋港放棄參選,可謂恩威並施。一方面他承諾只擔任一屆「總統」,之後讓位出來,並支持林洋港參選,另一方面託蔡鴻文之口,聲稱如果鷸蚌相爭,國民黨就要分裂,言外之意如果自己不能獲勝,就帶著一部分人另起爐灶。林洋港以大局為重,仔細思量過後,決定放棄競選。
他的決定雖然處於公心,但也得罪了蔣緯國和其背後勢力,兩人關係開始出現裂縫,這也正中李登輝下懷。搞定林洋港之後,李登輝、李元簇成功當選臺灣地區正、副負責人。為了繼續排擠反對派勢力,清除異己和安插親信。李登輝拿出「政務院長」作誘餌,開始策劃「二桃殺三士」。時任政務院長的俞國華是蔣介石同鄉,元老派核心。李登輝首先任命李煥為新的「行政院長」,逼迫俞國華讓位。一年之後,又以郝柏村取代李煥
,這樣前後更替,使三人頓生嫌隙。卸任者皆認為後來者走了李登輝後門,導致相互猜疑,互有矛盾。緊接著,李登輝私下裡指示人策劃群眾遊行反對郝柏村,以此為藉口免掉了他的「行政院長」職務。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在沒有經過任何調查情況下出手免掉政府首腦,說不是陰謀,連小孩子都不信。
在免掉郝柏村同時,李登輝藉機又敲打了一下林洋港。事情源於在美國訪問時期,有人郝柏村,林洋港便予以解釋和澄清。結果返回臺灣,李登輝以此為藉口指責林洋港,後者憤而反擊,結果被再度排擠,從此後遠離了政治核心。最終,「行政院長」由連戰接任。連戰是鐵桿親信。李登輝坐在辦公室裡品著阿里山珠露茶自語道:穩了。作為副手的連戰,之所以深得喜愛,一方面因為他不會反對李登輝,另一方面,是他的無能恰好能為在野黨讓路。李登輝用盡權謀,把國民黨搞得四分五裂。
他又拋出了「兩國論」,完全悖逆了國民黨宗旨,黨內地位一落千丈。為了避免下野後遭到清算,他迫切需要扶持其他黨派上臺,這樣或可以苟延殘喘下去。因此早在他在臺上之時,就積極為本應是對手的民進黨大開綠色通道,直接導致了2000年「大選」國民黨的失敗。
下臺之後,李登輝更是以日本人身份自居,極力鼓動民進黨分裂臺灣,多年的煽陰風,點鬼火導致年輕一代對統一的意願越來越薄弱。
雖說他已平安過渡,但他必將和秦檜,汪精衛之流一樣,接受歷史對他的審判,必將受到丹青史冊的痛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