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97歲的臺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於7月30日晚間病亡於臺北榮民總醫院。
李登輝曾因心臟血管阻塞,多次進行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並曾在2015年11月輕微中風,而這之後,李登輝死亡的傳言便接連不斷的出現。
今年2月間,李登輝因喝牛奶嗆到住進醫院治療,住院期間,狀況起起伏伏,李辦發言人王燕軍屢次針對李登輝健康狀況回應,直到兩天前,李登輝傳出狀況不穩,王燕軍不再對外發言,北榮也下達「封口令」,不過,探視李登輝的親友、「府」方人士卻不斷進出北榮。
今天晚間7時24分,臺北榮民總醫院傳來李登輝病亡的消息。
「臺籍日本兵」巖裡政男
李登輝,客家人,祖籍福建永定。1923年1月出生於臺北州淡水郡三芝莊(今新北三芝)的「源興居」出生。
李登輝生長在一個小康之家,有機會接受完整的教育,在淡水中學求學期間,幾乎各科成績都是排名第一。1942年,李登輝進入臺北高等學校文科(臺灣師範大學前身),他是班上僅有的四名臺籍學生之一。次年,李登輝還未畢業,便到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求學。因日本不準殖民地的學生攻讀法政科系,李登輝不得不選擇農業經濟。
此時,日本殖民當局在臺灣推行「皇民化運動」,李登輝在該運動中更名為「巖裡政男」。
隨著日本在二戰中的吃緊,很多大學生也被徵入伍。1944年,李登輝在短暫的回臺受訓以後,編入日本千葉市千葉高射炮部隊做見習士官,但未及赴戰地,就在千葉迎接了日本的戰敗。而年長他兩歲的哥哥李登欽,在日據時期被調至菲律賓,並在當地戰死。
一度是中共地下黨員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臺灣光復。1946年,李登輝返臺,進入臺灣大學農經系繼續其學業。在日本期間,李登輝閱讀了《資本論》等書籍。那個時候,正值臺灣人民與國民黨政權的矛盾迅速激化,島內不少人追隨共產黨。李登輝也於1946年秋成為中共地下黨員。次年初,他參加了臺北市1萬多人抗議美國士兵強姦北大學生沈崇的暴行活動,還參與「新民主主義讀書會」的籌建工作。後因與其他同志產生矛盾,李登輝決定退黨。
此後,李登輝專心在臺大教書,1957年升任教授,1965年獲得美國洛克菲勒農業經濟協會及康奈爾大學的聯合獎學金,赴康奈爾大學留學,1968年獲得博士學位,其論文還獲美國農學會全美傑出論文獎。
1971年8月,臺灣農復會官員沈宗瀚將李登輝以農業問題專家的身份介紹給蔣經國。當時蔣經國正準備組閣,接掌最高權力,十分賞識他,勸李登輝加入國民黨。同年10月,在經濟學者王作榮的介紹下,李登輝加入了國民黨,正式踏入政壇。
坐著火箭當上臺灣領導人
1972年,蔣經國任「行政院長」,李登輝被延攬為「政務委員」,主管農業。當時他49歲,是「閣員」中最年輕的一位。
此後,李登輝的仕途便平步青雲,1976年11月被任命為國民黨中央委員,兩年後出任臺北市長。
1979年12月,李登輝被任命為國民黨中常委,「入道」僅8年便踏進權力核心。
1981年,李登輝被任命為臺灣省主席。三年後的「大選」,他被蔣經國欽定為副領導人。由於李登輝資歷太淺,升得太快,使各界人士跌破眼鏡。
1988年1月,臺當局領導人蔣經國因病去世於任上,李登輝當天繼任。緊接著,在宋楚瑜等人的幫助下,他壓住宋美齡等元老派的進攻,順利當上國民黨主席。這個僅有17年黨齡的「年輕黨員」,成功掌控黨機器。
「政治精算師」的真面目
一向表現地很低調、謙遜的李登輝,在其掌握臺當局最高權力後,慢慢露出「政治精算師」的真面目。
1990年2月,國民黨內爆發「二月政爭」,李登輝擊敗了黨內「非主流派」,加強了對國民黨的控制。
三年後,他加緊對「非主流派」的打壓,致使「新國民黨連線」不甘受制,被迫出走另組新黨。
與此同時,李登輝暗地裡通過各種手段扶持民進黨,坊間有傳言,說他「白天是國民黨主席,晚上是民進黨主席」。此外,李登輝還通過「修憲」開放公職(包括正副領導人)普選,讓民進黨這個最大的「在野黨」有機會獲得最高權力。在1996年「大選」中,李登輝以54.0%的得票率成功連任。
李登輝在黨內地位不穩時,為了鞏固權力曾高喊統一,待羽翼豐滿後便開始脫去偽裝。1997年,李登輝再次通過「修憲」,實現「精省」,臺灣省政府變成了毫無實權的機構。
1999年7月,李登輝變本加厲,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公然拋出「兩國論」,嚴重損害了兩岸關係。還出版《臺灣的主張》一書,提出了引起軒然大波的「中國七塊論」。
李登輝的行徑,當時受到海內外中國人的嚴厲抨擊。其祖籍地福建省永定縣樓下村,李氏宗親們也予以譴責,奉勸李登輝:趕快懸崖勒馬,莫做數典忘祖的忤逆子。
屢次發表媚日言論引發公憤
在2000年「大選」中,成立僅14年的民進黨獲勝。國民黨支持者群情激奮,很多人認為身為黨主席的李登輝是罪魁禍首,是他造成中國國民黨近十年的分裂,並暗中支持競選對手陳水扁。在一片指責聲中,他辭去國民黨主席。
卸任臺當局領導人後,年近八旬的李登輝一點不安分,不僅公開宣揚「臺獨」,還主導成立了「臺灣團結聯盟」,以這個「臺獨」政黨的「精神領袖」自居。2001年9月,國民黨考紀會以「李登輝公開抨擊本黨」為由,一致決議予以「撤銷黨籍」處分。
卸任後的李登輝,毫不掩飾其深埋在內心的「日本情結」,多次發表媚日言論,引發島內外輿論痛批。「我22歲以前都是日本人」、「日本統治提升臺灣社會素質」、「尖閣(釣魚島)是日本的」……一系列無恥讕言挑戰海內外中華兒女的耐性。
此外,李登輝還「退而不休」,經常對島內時政指指點點,三不五時地出來刷存在感。他還化身「臺獨」教父,接受徒子徒孫的「朝拜」。2020年「大選」落幕後,成功連任的蔡英文也在第一時間去見李登輝,儼然是一對「臺獨父女」。
他一生的「德行」難容於中國史
縱觀李登輝的一生,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曾表示,李登輝媚日,可是他完全沒有武士道精神,也缺少日本文化中應有的忠誠,他一生都在背叛、欺騙。
張亞中指出,李登輝曾驕傲說,他是用血書宣示加入日本皇軍。他效忠過日本天皇,加入過共產黨,後來又背叛同志,加入國民黨,因緣際會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但他卻讚揚皇民史觀,附和軍國主義,完全無視軍國主義曾為臺灣帶來災難。
他可以為了鞏固在國民黨內的權力而高喊統一,也可以為了政治影響力而與黑金結合。當他站穩國民黨籍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職位時,卻對摧毀國民黨向來不手軟。卸任以後為了自保,轉以「臺獨」教父自許。他經常將「臺灣人的悲哀」、「臺灣主體性」掛在嘴邊,也曾經幻想做「臺獨」教父,然而他卻同時高調地對日本殖民所為諂媚,譏諷慰安婦是自願的。
張亞中分析,李登輝在晚年時,一方面用「我不是我的我」來逃避面對真正的自我,一方面不斷以媚日言論來向日本輸誠。在其餘生,他為了向日本證明他比日本人更日本人,不惜踐踏臺灣人民的尊嚴,更為了向日本輸誠表忠,也不再主張釣魚島列嶼屬於臺灣。他自己清楚地知道,他一生的「德行」與作為難容於中國史,但他在意的是,可否在日本的歷史中留下一些肯定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