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凌晨,臺灣知名統派學者王曉波先生逝世,當天晚間,李登輝病亡。
「李登輝算什麼?王曉波才重要!」
這是臺灣知名媒體人唐湘龍先生特別製作的紀念曉波先生的廣播節目。王曉波與李登輝,這兩個人代表了臺灣政治光譜上統、「獨」兩個極端,他們過世後,媒體的報導卻完全不成比例,但對於臺灣前途命運與兩岸關係的未來,他們在我們心理上所產生的張力,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今天我們也要告訴您,「李登輝算什麼?王曉波才重要!」
王曉波的成長:「一部中國近代苦難史」
王曉波生於革命烈士之家,祖籍江西省鉛山縣,1949年隨家人到臺灣。王曉波的母親章麗曼是中國共產黨員,因叛徒出賣,犧牲於國民黨「白色恐怖」時期。父親王建文是國民黨中校營長,因所謂「知匪不報」罪名,遭判刑七年,王家的生活因此陷入困境。
但王曉波並沒有被苦難的環境打倒,臺中二中畢業後,王曉波考入臺灣大學哲學系,成為著名邏輯學家、哲學家殷海光門下弟子。
1971年,王曉波獲得碩士學位,留在臺大哲學系擔任講師。因在臺大校園宣傳自由主義、介紹保釣運動,王曉波捲入「臺大哲學系事件」,被國民黨當局以所謂「為匪宣傳」的罪名拘留問訊,不得不在1974年離開臺大。直到一九九七年,哲學系事件獲平反後,王曉波才復職重返臺大授課。
王曉波的成長充滿苦難,《臺灣新聞臉》嘉賓黃智賢說,王曉波一家,「就是一部中國近代的苦難史」,這樣的成長經歷,大概是貫穿王曉波一生,每一天內心自己跟自己的獨白。因為從小在臺灣社會底層生活,王曉波曾立志,「願終身為真理的僕人,永遠做中國苦難的良心」。而他的執念,則是做一個太平盛世的中國人。
文人王曉波的「士林風骨」
認識王曉波先生的人都知道,他的身上永遠都有知識分子的風骨。上世紀70年代日本在美國操縱下恣意侵佔釣魚島,引發全球各地華人抗議,1970年10月,王曉波在《中華雜誌》寫下「保衛釣魚臺」文章,催生了臺灣的保釣運動。馬英九就表示,「王曉波是一位學問淵博、人格高尚,而且愛國、愛人的傑出學者,他對臺灣有非常大的貢獻。臺灣保釣運動就是從王曉波開始,他是大家的精神領袖。」
1971年身為臺大講師的王曉波
而身為著名的哲學及歷史學者,幾十年來,王曉波深入研究中國哲學與臺灣史,尤其是臺灣近代史,著有《臺灣史論集》、《臺灣抗日五十年》、《臺灣史與臺灣人》、《臺灣意識的歷史考察》等,不斷挖掘、弘揚臺灣人民的抗日事跡和愛國愛鄉土的光榮傳統,一生都在推動臺灣與中國文化的聯結,強化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傳承發展。
王曉波對李登輝、陳水扁在臺灣島內主政時把臺灣中學歷史教科書所謂「皇民化」與「去中國化」深惡痛絕,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為臺灣教科書撥亂反正。
他曾與李登輝在報紙媒體上為了「去中國化」筆戰互槓,痛批李登輝試圖用教科書進行「皇民化教育」;也曾在馬英九任內,出任課綱微調小組召集人,為課綱「去臺獨化」,屢屢站上火線,指出反課綱微調學生的謬誤,與不同意見的人士公開辯論。儘管課綱微調最後功敗垂成,但王曉波堅持學術良心與中國人史觀。他曾說,「如果要硬拗我,我頭可斷、血可流,理不可屈!」
說到王曉波為臺灣教科書撥亂反正所做的努力,黃智賢一度紅了眼眶,「王曉波很辛苦很可憐,他在課綱微調小組裡面,本來準備整個架構大修的,但『臺獨』哪容他修。他每次去開會,弄得都差點心臟病。」為了把臺灣教科書中的「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為了將「慰安婦」改為「婦女被強迫做慰安婦」,王曉波竭盡所能,據理力爭。黃智賢說,那既是中國人「士」的精神,更是知識分子的「格」。這就是王曉波。
「臺灣統派旗幟」王曉波的信仰與堅持
王曉波先生旗幟鮮明,畢生堅持祖國統一,反對「臺獨」,1976年後,王曉波先後參與創辦以反對「臺灣獨立」、促進中國民族統一等為宗旨的《夏潮》雜誌、夏潮聯誼會,曾與已故作家陳映真創立「中國統一聯盟」,並擔任副主席。
王曉波說,「中國是臺灣人民的血脈淵源,中國是臺灣人民不可侮辱的尊嚴。兩岸統一在我們看來,其實是臺灣最大的政治利益。」1991年,王曉波創立《海峽評論》雜誌並擔任總編輯,長期旗幟鮮明反對「臺獨」,反對島內「去中國化」歷史教育,積極推動兩岸和平統一,被各界視為「臺灣統派的一面旗幟」。
昔日的中國統一聯盟,如今已轉型為統一聯盟黨,黨主席紀欣女士與王曉波先生共事多年,對王曉波先生的評價,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他用他的一生,寫下了一個統派知識分子的典範」。紀欣主席表示,王曉波一直以來都對中國統一始終充滿了信心。他說,如果我們在今生不能看到統一,只能說我們能力不夠,不能說我們沒有盡力。王曉波已經用他的一生,盡了最大的努力。感謝他們所做的努力,我們會繼續往前走。
臺灣政治評論家黃智賢女士及統一聯盟黨主席紀欣女士,做客8月11日晚21點42分海峽衛視播出的《臺灣新聞臉》,與您一同緬懷臺胞愛國統一陣營的傑出領袖臺灣大學哲學系前教授王曉波先生。敬請關注。
END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