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事,上世紀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紀初,中國和西方世界的差距達到了一個峰值,大陸政界和學術界對自己發展道路的質疑達到了最頂峰。(某部引起軒然大波的紀錄片就是這種背景下誕生的,具體是哪一部不方便提,懂得都懂)。
李登輝的前任小蔣,抓住冷戰的機遇,留下了一個GDP幾乎是全大陸的一半的臺灣。這個經濟上富裕、軍事上相對強勢(當時一個島的軍費是大陸的1.5倍之多)的臺灣島,嚴重威脅了中國大陸執政黨的政權合法性。而且此時的囼灣去中國化還沒那麼嚴重,刮民黨反動派內部還有不少有著很大能量的遺老,同時在很多大陸人眼中還帶著「前朝」美好濾鏡,層層疊加buff,有著極大的欺騙性。
面對這個問題,李登輝先生很快提出了「兩國論」和「七塊論」,並開始推動臺獨教育,瞬間把「海峽兩岸兩個中國政權誰才是合法政權」的問題,轉變成了「國家分裂和統一」的問題,把對面的臺灣政權從「放棄你們的道路,走我們的道路」的巨大誘惑,轉化成一個試圖分裂國家的國賊,一下子就把對岸那個流亡政權對於大陸人的吸引力打掉了一大半。
由「兩國論」和「七塊論」開始,原本尚認同冥國的東南亞、美歐各國的華人華僑群體,也逐漸被推向了大陸那一邊。
李先生所提出的惡臭的臺獨理論基礎「兩國論」和「七塊論」,客觀上幫助大陸渡過了意識形態上最被動的十幾年。
李登輝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客觀上幫助摧毀了臺灣社會的經濟基礎。他深刻地意識到,當時臺灣社會對大陸的優越感和敵對心態其實是由臺灣空前繁榮的經濟支撐的。只有徹底摧毀了臺灣的經濟,才能徹底清除意識形態的炸彈。
90年代初的大陸社會正處於經濟騰飛的前夜,有著極大的發展潛力,如果當時的囼灣資本家對大陸的新興產業提前進行布局、控股,對中國工業企業進行收購、摧毀,那麼不僅僅未來幾十年大陸人相當於都在替囼灣資本家打工,甚至共和國第一代領導人和各族群眾為中國大陸打下的堅實工業化基礎都會被臺灣資本家掌控,甚至摧毀。
大陸人數十年的血汗,會被全部吸乾,用來維持臺灣一島的繁榮!
這樣的結果太可怕了!
於是李登輝及時地打出了「戒急用忍」和「南向」兩張政策牌,「斬斷了囼灣資本家妄圖伸向襁褓中的中國工業和信息產業的黑手」,反將臺灣資本家的魔爪引入到泰國、印尼、越南這些泥潭之中。自此之後,大陸在工業和新興產業的崛起,對港臺地區形成了拉枯摧朽般的衝擊,囼灣地區的經濟逐漸失去活力,陷入停滯,再也不復往日的輝煌,逐漸淪落為今日的「鬼島」。
李登輝做的第三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親自動手,重創了囼灣國民黨這個臭名昭著的匪幫。
古代封建社會的叛亂,常常會打著一個前朝宗室末裔的旗號,無論這個前朝末裔是不是白痴,甚至是否存在都成問題。比如反清的時候最好拉一個姓朱的出來說事,不管他什麼來路,哪怕是改姓的都算數。這個姓朱的人是不是真的流著明宗室的血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師出有名」。
而對於90年代的大陸人來說,一個經濟空前繁榮、富有活力、刮民黨反動派主政且帶有「前朝末裔」美好濾鏡的囼灣島,無疑有著極大的欺騙性和誘導性。
而以當時臺灣國民黨的能量,以及大陸政府這邊的態度來看,如果兩岸當時真的以和平方式統一,大陸政府必定會做出諸多不合理的讓步。國民黨反動派,這個在大陸造孽無數,雙手沾滿鮮血的匪幫,勢必能夠借著和統的這股東風,重新殺回大陸政壇,在大陸政壇的話語權勢必很大。到時候的情形,可能就更接近。。。細思極恐啊。
所以,李登輝敏銳地意識到,臺灣國民黨這個匪幫,必須死。而且必須死在兩岸統一之前,最好還是以一種極其屈辱的方式死去,淪為全世界的笑柄,這才能讓人永遠打不起它的招牌來。
他要做的,是以黨首的身份,做各種實際上對黨破壞或者不作為的事情,從而把黨變得更加虛弱、缺乏抵抗力,最後在內部不滿和外部衝擊下倒掉。
李登輝先生用自己的智慧、用對黨的無限忠誠,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一次次肢解國民黨,讓這個匪幫越分越小,越分越碎,越分越弱。
雖然此後馬英九詐屍八年,但大局已定,只能是迴光返照了。
就這一點來說,說李登輝先生是國民黨反動派的戈巴契夫,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