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曉笛】
一臺好戲,鳴笛開場。大家好,我是王曉笛。
如果說蔡英文搞「臺獨」,絕大多數大陸朋友們都會表示認同。但若說蔡英文被「臺獨」所嫌棄,聽上去便顯得有點匪夷所思。然而現實的情況是的確是,蔡英文在臺灣並不受「臺獨」勢力所待見,「獨派大佬」對其有不少微言,「喜樂島聯盟」的成立以及參選也可以被視作「獨派」對蔡英文的一種不信任。
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對「臺獨」做一個剖析。我們常講的「臺獨」,其實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不以統一為目的都可以被歸於此類,而這種籠統的看法,也正是為什麼我們會詫異蔡英文和「臺獨」齟齬的原因。我們時常會對臺灣統派怒其不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臺灣統派並不團結,勾心鬥角一盤散沙,而「獨派」亦是如此,內部流派甚多。如果置於兩岸語境,「臺獨」幾乎包羅了一切反對大陸的政治勢力,比如「中華民國派」、「中華民國在臺灣派」、「中華民國是臺灣派」、「臺灣本土派」等等。但若只是在臺灣語境,嚴格意義上的「臺獨」指的是成立「臺灣人的臺灣共和國」,是要改旗易幟的。
實事求是地講,蔡英文至少在明面上都沒有講過「臺獨」這兩個字,哪怕其副手賴清德,都曾表示自己是一個「務實的臺獨工作者」,蔡英文也依然不為所動。不得不說,能有這份隱忍,也難怪蔡英文會從派系混亂的民進黨內脫穎而出,風生水起,甚至還以史上最高票連任。這份隱忍既來自於陳水扁的前車之鑑,也來自亦師亦友亦教父般存在的李登輝。
若論口才和政治表演,陳水扁堪稱臺灣百年一遇的政治奇才,現在政治人物在選舉時常說的「好不好」「對不對」的小互動,其實都是阿扁當年玩剩下的梗。但現今的政治人物沒有阿扁那種底子,這幾句詞用得也是鸚鵡學舌。即便時過境遷,扁粉依然是臺灣政治生態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儘管其人數不得而知,但阿扁可以在實錘的貪汙大案中得以假釋,可以做網紅,為自己兒子選舉站臺,可以想見扁粉圈對臺灣政壇的壓力。
陳水扁曾邀韓國瑜辯論「阿扁哪裡貪汙」
但登高易跌重,可能就是因為這股民意,阿扁在執政期間逐漸自我膨脹,上臺初期還有「四不一沒有」的承諾,但沒幾年後開始積極進行「臺獨」動作。2018年九合一選舉被很多人視作臺灣「公投」元年,有十個「公投案」和選舉一同進行。但追根溯源,陳水扁才是「公投」綁「大選」的祖師爺,在2004年和2008年搞過兩次臺灣「入聯公投」,但兩次都沒有通過,可見當時臺灣的主流民意也不認可這種激進「臺獨」方式。那段時間美國正在尋求和大陸之間的反恐合作,阿扁的煽風點火,狂飆突進氣得小布希直搖頭,直呼阿扁為「trouble maker」。沒有了美國的人的支持,阿扁被拋棄自然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唉,奇怪,好像國民黨某位也因為自我膨脹,就要被人拉下馬了。
如果說陳水扁為蔡英文提供了一個反面教材,就是做人不要那麼高調,不要得罪美國人,那麼李登輝則對蔡英文提供了正向啟發,要戒急用忍,低調做事。李登輝本人城府頗深且善於偽裝,若不然也不會在蔣經國去世後的黨爭中,力挫群雄,成為共主。在向司馬遼太郎會表達臺灣人要建立自己的國家之前,其給公眾留下的印象是一個熱衷追求統一的本省人。在「兩國論」正式提出之前,李登輝則把「戒急用忍」四個字掛在嘴邊,限制臺商西進。
李登輝可以算蔡英文的政界伯樂,一路扶持蔡英文成長,和蔡本人的關係也非同一般,以至於有傳言稱蔡英文終身不嫁是因為李登輝。兩國論雖然是由李登輝在1999年7月提出,但脫胎於1998年便立項的所謂「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的研究,蔡英文是主要的參與者之一。該研究在1999年5月結項,真容未曾現世,但看過報告摘要的蘇起表示,蔡英文當前所作所為和研究內容如出一轍,即「中華民國是臺灣」。這份研究的最根本的認知是臺灣(而非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它的名字只是剛好叫「中華民國」而已,其主權與治權均不及於大陸,人民與領土也僅及於臺澎金馬。由此推論,兩國論不會承認兩岸因內戰分治,否認與大陸之間的歷史聯繫。中華民國或是在1949年,或是在民主化之後就已經獲得新生,和對岸沒有任何的關係。
蔡英文與李登輝
可能是有李登輝的示意,該研究的相關參與者對此均態度低調。在2000年5月的一天,蔡英文曾這樣告訴蘇起,今後兩國論只會做,不會說。蔡英文上臺之後便著手按既有研究推動思想改造,同時避免陳水扁的盲動躁進,用維持現狀先穩住美國,然後循序漸進將「中華民國」原本內涵挖空,填上臺灣。蔡英文在介紹臺灣時,也會採用「中華民國臺灣」這種拼湊而又模糊的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國民黨也有「中華民國臺灣」的用法,但並不常見,「中華民國」四個字才是國民黨人常用的說法。且在國民黨的認知裡,「中華民國」才是國家,臺灣只是這個國家的一部分,是有層次的。而之所以「中華民國」後會連著臺灣,是要和中國大陸做區別。
現在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將「中華民國」和臺灣化為等號,其實是一種政治妥協,就務實推動「臺獨」而言,著實有效。認同「中華民國」的,從中讀出這裡還是「中華民國」。認同臺灣的,覺得臺灣還是臺灣,只不過用了個高端的名字。其實理解上還是有差別,但因為現下臺灣幾乎與「中華民國」重疊,除了還在守著福建省政府大樓的金門,也算是有了社會共識。但對原教旨的「臺獨」勢力而言,這種說法就難以接受了。這不僅是因為留著「中華民國」還是隱含和中國之間的關係,也讓人覺得「臺獨」是打假球,只是一種政治工具,而非政治追求,很多時候民進黨在關鍵一步就會踩剎車,比如民進黨在修改「公投法」時,就將領土變更從中排除。
當然更重要的是,原教旨「臺獨」勢力也在「中華民國」臺灣化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話語權。民進黨曾經的元老許信良曾說,蔡英文四年做大的貢獻就是讓「臺獨」泡沫化。激進「臺獨」理念得不到廣泛支持,而所謂的「中華民國臺灣」則成為了臺灣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像是奉陳水扁為精神領袖的「一邊一國」黨,在2020年的政黨票中僅獲得1%的支持度。臺聯黨已經退出政治舞臺,後任的時代力量還能生存多久不得而知。原教旨「臺獨」不能生存,那對蔡英文也自然是多有怨言。